APP下载

清末胡凤丹父子目录学成就的原因探析

2022-05-30闫岑

文学教育 2022年11期
关键词:清末目录学

闫岑

内容摘要:胡凤丹父子为清末著名藏书家和刻书家,他们穷一生精力刊刻《金华丛书》、《续金华丛书》及《金华经籍志》,对保存金华地方文献做出了很大成就,在目录学方面也有颇多建树。文章分别从藏书基础、主持书局条件、朋友支持动力及考辨严谨的主观条件等几个方面入手,就其目录学成就取得的原因展开探讨,以期对后世学者有所启示。

关键词:清末 《金华丛书总目提要》 胡凤丹胡宗懋 目录学

胡凤丹(1828—1889),字枫江,后字月樵,一字齐飞,清末著名的藏书家和刻书家。同治五年(1866)游历来到湖北江夏,侨居于正觉寺西。以道员补用,综理厘局。同治六年(1867)学政鲍源深奏议清政府设立书局。湖广总督李瀚章知胡凤丹喜爱藏书,遂邀其创办崇文书局,领补用道衔,为书局督校,书局设在正觉寺。胡凤丹搜求秘藏遗书,悉心校订,所出书海内视为佳本。后因刻书增多,版片储藏困难,胡凤丹力请当局拨款添造书楼四所。胡凤丹学问渊博,著作繁富。由他著述、编撰、刊刻的书籍众多,《清史稿·艺文志》[1]记载有《退补斋诗文存》、《大别山志》、《黄鹄山志》、《鹦鹉洲小志》、《永康十孝廉诗钞》等,另有《唐四家诗集考异》、《六朝四家诗集考异》等,时人评价较高。所刻之书严谨精审,世称为“善本”。其所刻《金华丛书》及为之撰写的八卷《金华丛书总目》,按照经、史、子、集分类,共六十七种,线装成三百四十册,对目录学及出版事业都做出了卓越贡献。

胡宗懋是胡凤丹第四子,光绪二十八年(1902)中举。从小秉承父教,喜欢搜罗乡邦文献。他继承先父遗志,广搜群书,完成补刻工作,成书五十九种,于1924年刻成一百二十册,即《续金华丛书》。此后继续搜集典籍文献,先后所得超过十六万卷,修补《金华丛书》后又刊刻了《金华经籍志》,体例较《金华丛书》有很大突破。胡凤丹父子在目录学和文献学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主要体现在题解详审严谨、版本校订严格精审以及胡宗懋对其父有很大延伸和超越等方面,有学者已有详细讨论,此处不再赘述。本文主要就胡凤丹父子目录学成就取得的原因展开探讨。

一.丰富大量的藏书为刊刻准备了基础

胡凤丹首先是一个藏书家,在他父亲的时候,已经家藏数万卷了。

胡凤丹家族曾经有个“遗经堂”,据后人考证即是藏书楼。胡凤丹继承了先辈的传统,性好聚书,加上他曾遍游大半中国,所见极广。平生搜聚图书极丰,“古本有善者必倾囊购之。缥缃盈室,手自校雠无倦容”[2]。尤其留意于乡邦文献。在湖北期间,他曾在城东黄家巷买了一座庭园,名之曰“紫藤仙馆”。馆内有一室,楹柱上旧额“床上书连屋”[3],即是他的藏书之地。胡凤丹在《紫藤仙馆记》中描述说:“萃二十余年所积之书,藏弆其中,庶几名副其实矣。”后致仕返里,途经金焦山之际,又“搜萧梁碑十余种及鼎彝款识庋行箧几满”[4]。晚年居于金华,建“锄经堂”,搜求本郡古今散佚遗书。他在《新建金华锄经堂落成记》中说:“余平生所购求四部不下十万余卷,什袭藏之”。胡凤丹曾经整理过自己的藏书并且编目,有《退补斋藏书志》四十卷,可惜未能传世。胡凤丹藏书之丰世所公认,范凤书《中国私家藏书史》“清代的私家藏书”一章中,胡凤丹赫然被列入“清代收藏万卷以上藏书家简表”;杨立诚、金步瀛合编、俞运之校补的《中国藏书家考略》,收入了自秦汉至明清的藏书家八百七十四人,胡凤丹亦在其中。胡凤丹和一般藏书家又有所不同,他不但好收藏书,而且善于校书。“每购善本必探其源委而校勘之”[5]。

二.湖北时期主持崇文书局为刊刻准备了条件

胡凤丹为母守制之后,受命办鄂省厘局,后湖北设立崇文书局,胡凤丹奉命主持。设局既久,随着刊版的增多,千头万绪,工作也越来越繁忙。胡凤丹毅然辞去牙厘坐办职务,专心致力于书局的校勘刻书之中。在他主持下,崇文书局刊刻了十三经、正史及百子全书等,有二百三十七种。崇文书局校书严格精审,为世人所重。还曾受到张之洞和曾国藩的大力赞誉。校理书局的同时,胡凤丹还私人主持刻印了大量书籍,其中就有开始着手刊刻的《金华丛书》。

胡凤丹私人刻书的缘起是《读史论略》,他十分推崇此书,感叹于原版毁于兵火,于是拿出自己的家藏稿本付诸刊刻,并属上“永康胡凤丹月樵校”,把书局命名为“退补斋”,这本书可算是胡凤丹私人刻书之始,自此一发不可收拾。从此他开始大量“搜求遗籍,择其文之足以载道者,付诸手民”[6]。我们翻查《金华丛书》的刊刻时间,多为同治八年(1869)至光绪三年(1877)所刻,这期间胡凤丹恰在湖北崇文书局任上,光绪三年后的刻本仅有两种。接手崇文书局之后,他严谨的治学态度使他事事亲历亲为,从编选、撰辑到校勘、刊刻,胡凤丹深谙刻书之道并总结校书刊书的经验。所以,才越发萌动了自己私人刻书的念头。于是,又因为《读史论略》的契机,自此就投入刊刻、出版事业当中了。可以说,胡凤丹的主持崇文书局不止是他官场的一段经历而已,而是他毕生精力之所在,也是他得以留名的一个重要人生舞台。主持崇文书局期间,他完成了自己的凤凰涅磐,实现了人生价值目标的确定,成就了他为人传颂的一世声名。

三.朋友支持成为校刻事业的原动力

胡凤丹开始有刻金华地方文獻的打算,大约是在同治六年(1867)秋冬之际。他在《金华文萃书目提要序》中表达了他对金华地方文化的看法:“吾郡人文荟萃,曩有‘小邹鲁之目。历考自来著作家,其目录载在郡邑志者不下千余种,而书缺有间。已考我朝四库书目存目所采录者,自唐逮今凡一百六十五种”,并感叹“区区一郡,而撰述者乃如是。”可见他对金华这个人文荟萃之地是非常自豪的。但是不幸,由于“我浙自咸丰间叠遭兵燹,先哲遗书散佚略尽”,于是萌发了搜集刊刻丛书的念头。他在崇文书局的同事兼朋友王柏心也对他提醒说:“求学正,刊遗书,而不首登乡国之先贤,可乎?君婺人,开婺州理学者,东莱吕先生也,其文集犹有存焉者邪?[7]”朋友的支持和鼓励成了胡凤丹刊刻金华地方文献的原动力,从此他就更加坚定了这个信念。在总理湖北崇文书局期间,他公私兼顾,既很好地主持了书局正常的出版工作,又在私人刻书方面有了新的更大的贡献。他刊刻《金华丛书》的出发点很明确,即企图借己微薄之力将金华丰富的地域文献、先哲贤人著作整理编辑,使之能传之后世。在《金华文萃书目提要序》中,他还表达了一个心愿:其文萃中“其目仅存而其书未见者,则冀海内藏书家相与公诸同好,俾得次第钞刻,以完此书。”搜书的过程是不易的,胡凤丹一方面校刻手头已收集到的书,又广泛发动,多方搜求,其艰辛可想而知。不过,这项工作幸而得到了朋友们的支持和鼓励,带给他莫大的动力,才成就了他的《金华丛书》。

四.考辨校雠过程的严谨与执著成了成书最大的主观条件

主持崇文书局时,胡凤丹要求非常严格。即使不为人注意的细小节末,他都必求详核。他还常与一些博学硕儒讨论校雠过程遇到的问题,“每一书成,校勘精核,又诸本不一者,必加按语,衷于一是[8]”,这种高要求之下刊刻出的书质量自然不同别书,也因此为当时人推重,流传很广,赢得了很高赞誉。当时很多学者的集子,特地委托退补斋刊行,比如孙衣言的《逊学斋文钞》就是由胡凤丹所刻。胡凤丹在校刻《金华丛书》时,其考证之精审、搜集之丰富是世所共称的。他详细了解了每一书的流传情况,并尽其所能搜集各种版本,互相对照,辨其异同,考其优劣。为了提高刻书质量,甚至去请教比自己年纪小的学者,一时传为佳话。也正是这种不耻下问的精神,使得《金华丛书》搜罗完备,版本精谨。执著多年后,到光绪初年,胡凤丹成功地搜集到著作四百余卷,按经、史、子、集四部分类,共六十八种[9]。为目录学做出了巨大贡献。晚年定居金华后,又陆续搜集到一些未收錄刊刻的文献,于是又辑《续录》四十卷,直至弥留之际,仍抱憾未将金华一地文献尽收辑录。胡凤丹去世后,留下未竟的事业由儿子胡宗懋继承。幸运的是,胡宗懋不负众望继承父志,经过不懈努力,终于完成补刻工程,共五十九种,刻成120册,即《续金华丛书》。胡宗懋亲历亲见了其父版刻《金华丛书》时的严谨和取得的成就,为了完成父亲遗愿,也因为自己的家学渊源,使得他在刻《续金华丛书》和《金华经籍志》的过程中,同样追求核刻的精审和严格,他的《金华经籍志》比起其父的《金华丛书》有很多突破和超越,这与胡宗懋本人的勤奋执著和严谨是分不开的。

五.精通版本及具备了刻书的经济基础

胡凤丹对版本是非常精通的。胡凤丹对版本鉴定的经验有一部分经验是来自书香世泽之家的家学渊源。在他父亲手里,家里就藏书数万卷,所以在其走上文人道路之初,就对各种书籍之版本优劣具备了浅显的基本知识。更为重要的经验来自他受命兼管崇文书局,对书局刊刻校雠版本上十分严格。他说过:“考证宜确”,“不确则贻羞”[10]。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崇文书局悉心校雠,辑刻了古老经典而少被传世的作品为鄂局丛书三十三种,刊刻质量很高,被后世誉为善本。曾国藩也曾经夸赞说:“鄂局刻书,愈出愈精,为各局所不逮。[11]”也正是在这“愈出愈精”的过程中,胡凤丹积累了许多辨别版本优劣的经验,每刻一书之前,他都要先把此书的各种版本找来,详加比较,考其异同,然后选择最优版本,再将书中存疑地方加以考证,确定下最终刊刻版本。崇文书局这个严谨的出版刊刻传统带来的是版本鉴定技术的提高。于是,在决定搜集刻版《金华丛书》时,胡凤丹将自己多年积累的鉴定版本的经验用在了此书上。书中有关于版本的考证和取舍、以及作品发展过程中历代版本的传承刊刻,在《金华丛书总目提要》里每一篇目之下的题记提要中有详细说明,可以为证。《金华经籍志》和《续金华丛书》亦是如此。

刻版书籍需要具备一定的经济基础这是毋庸置疑的。生平中已经谈到,胡凤丹出生于书香殷富之家,其父胡仁楷乐善好施,曾助义塾一座,名曰:培文书院,还捐田亩为延师课士之用(参《诰赠中议大夫雅堂胡公义田记》)。“而复代贫户偿逋赋,助祀田供祭祀。至于扶危济困、嫁娶、丧葬之事无不乐而为之。”(据《溪岸宗谱·内纪景行》)这固然说明胡仁楷的慷慨好施,但另一方面恰恰说明了胡家确实称得上“殷富之家”。助义塾、代贫户偿逋赋的钱也不是小数目,一般家庭是拿不出来的。胡凤丹年轻时候“十赴秋闱”都没有考中的情况下,家里掏钱给他捐了个光禄寺署正的小官。可见其家底原本就是不错的。在他为母守制期满后,曾对妻妾提起自己想遨游四海的想法(见《病中述病记》)。家中妻妾俱全,应该不属于贫困书生之家,又加上为官多年,有朝廷薪俸。即便没有薪俸的时候,胡家也还是富足的,为母守制后的买棹出游可以为证。晋朝诗人陶渊明,一生向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多次辞官又屡次复出,原因正是因为隐居生活困窘到维持不了基本饮食起居,不得已才复出挣钱为下次隐居作准备。而胡凤丹在守制期间自然没有官位,守制期满之后、再次出仕之前,这段时间也得不到朝廷俸禄。但他依然有财力游历四方,历婺、杭、沪、皖,后由皖至鄂、湘。并且结识了不少社会名流、文人雅士,互相唱和、相与往来。又因为性格豪爽,胡凤丹常常成为宴游唱和的组织者,这些活动没有经济实力是难以支撑下来的。由此可见,胡凤丹及其儿子胡宗懋之所以能够成功地私人刊刻《金华丛书》等书,是有相当经济实力作基础的。不然以一己之力去成立私人书坊,想方设法从民间搜集购买所用之书及材料,是很难完成的。

综上所述,对各种版本的精通及雄厚的经济实力、以及在湖北期间的经历确保了上述代表胡氏父子目录学成就的丛书的成功刊刻。事实上,地方文献是一地文化的重要标志,它承载的一个地方的记忆,涵养着千百年地方文化的根脉。因此,编辑地方文献的意义尤为突出。通过对地方文献的编辑整理,可以清晰地了解地方文化的演变过程,是一地的文脉传承。胡凤丹父子在地方文献的编辑整理方面,不但实现了其自身在目录学上的成就,更是对地方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12]如何将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提炼出来、展示出来?首要的便是对地方优秀文化典籍的整理挖掘,胡凤丹父子在目录学方面潜心纂修,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启示,他们的成就为现今整理、保存地方文献提供了经验和方法,为我们延续并弘扬中华文化提供了借鉴和典范。

参考文献

[1](清)赵尔巽等《清史稿》中华书局,1977年版。

[2][5](清)洪钧《退补斋文存序》,载(清)胡凤丹《退补斋文存》卷首,清同治十二年鄂州寓庐刊本。

[3](民国)《续汉口丛谈》卷四,武汉地方志办公室《武汉旧志序跋校注》。

[4][9][11](清)胡宗懋《府君行状》,见张涌泉《出版家胡凤丹传略》,《浙江学刊》1998年第1期。

[6][7](清)胡凤丹《(东莱文集序》,《退补斋文存》卷三,清同治十二年鄂州寓庐刊本。

[8](清)胡凤丹《黄鹄山志》,清同治十三年退补斋刻本。

[10](清)胡凤丹《病中述病记》,《退补斋文存》卷六,清同治十二年鄂州寓庐刊本。

[12]习近平2018年《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09468327075514560

&wfr=spider&for=pc.

新乡医学院教改课题(项目编号:2021-XYJG-50),河南省本科高校课程思政样板课程建设项目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清末目录学
呼唤21世纪的新目录学——柯平教授访谈录
西方目录学课程实践及其对中国目录学教育启示∗
——以谭瑟勒的《目录学概论》课程为例
传承与融合并重,创新与超越相继
——管窥彭斐章先生目录学思想
1720年版《弥尔顿诗集》的排版、插图和导字——分析目录学案例研究
清末书院改学堂
简述清末西方中国观的转变
论清末粤汉铁路风潮对粤港地区报业的影响
浅谈清末新式学堂与中国近现代学术文化中心的形成
清末陕南地区的书院改制
清末报载小说叙事“新闻性”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