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叙事的缠绕与人性的幽微

2022-05-30曹霞

文学教育 2022年11期
关键词:李江博尔赫斯虚构

戴冰的身份是多重的,诗人、小说家、散文家,这看似不重要,因为当下拥有多重身份的文人不在少数,跨界的也层出不穷。但我要说的是,戴冰在每个领域都显示出了他的深度以及纯粹,对语言与叙事的精心营构将他与那些漫不经心的写作者区别开来。

戴冰喜爱博尔赫斯,称其为唯一“愿意追随”而“不感到羞耻的作家”,他还写了一本叫做《穿过博尔赫斯的阴影》的书,理解这一点,或许能让我们对《虚构的灰》中的叙事缠绕有一定的心理准备。众所周知,博尔赫斯的元叙事、迷宫、时间的塑形、宇宙般的玄幻风格、多学科知识谱系的交织都是现代小说取之不尽的资源,堪称“作家们的作家”。

因此,《虚构的灰》所着力的并不是“故事”而是“讲述”,也就是选择“怎么写”而非“写什么”的问题,这当然也是老生常谈,并不新鲜,但戴冰在“怎么写”的问题上有独到的心得和追求。在这篇小说中,他将叙事行为搭建成小说的结构,并在这个结构之内不断地进行内旋、扭转,尝试让一些突触点接榫、合拢,又迅速地予以自否,构成了亦真亦虚、如梦似幻的叙事氛围。

对于这样的小说,概述其内容显然是愚笨的,就像我们要重述博尔赫斯的《沙之书》和《阿莱夫》,重述一定极其简陋。但为了让读者对《虚构的灰》有初步印象,我尽量在进行揣摩式剥离时尝试去说说它在讲什么以及如何讲。

简而言之,《虚构的灰》讲述了婚姻生活的一个小插曲,是发生在有着21年婚史的李江和吴桐之间的故事,但如果你以为它像一般的婚姻故事那样讲述鸡毛蒜皮、龃龉冲突、情感脱轨,那就大错特错了。戴冰对“一地鸡毛”毫无兴趣,他着迷的是对叙事行为本身进行编织、拆除、再建、再拆。

吴桐在一次购物时遇到一个十三四岁的男孩,男孩声称自己和她同小区,执意帮她拎重物,告诉她自己的父亲因脑出血而病瘫在床,但在告别时又说自己说的事都是编造的;

吴桐在向丈夫李江转述时,对这件事进行了“改装”,她说自己被一个中年男人跟踪。她讲述了自己多次被跟踪的遭遇,每一次她都会对这个男人的衣着和行踪进行大幅度的修改;

李江从一开始的毫不在意到越来越紧张,于是他跟踪了妻子,发现并无此事,质问之下,吴桐坦陈自己曾被一个男孩跟踪过,并解释为什么要将男孩改述成男人的原因;

吴桐从邻居那儿得知同小区的一个中年男人因脑出血去世了,那男人有个十三四岁的儿子。等李江回家,她再度修改了之前的说法,说自己讲的中年男人的故事是真的,只是他现在死了,从此不用再讲到他了。

当然,小说还有别的细节可进一步挖掘,比如吴桐做的梦和那些似有非有的性征暗示,限于篇幅不再展开。熟悉先锋文学的读者可能会想到格非的《褐色鸟群》,或是马原、洪峰、葉兆言的“叙事圈套”。叙事能指不断接近作为事实的所指,一旦有触碰的可能性又弹跳开去,只留下一串叙事踪迹在接踵而至的行文中探头探脑。虽然技巧并不新鲜,但戴冰运用得熟稔精巧,所揭橥的内涵也颇有深意,往大里说是人性的幽微莫测,往小里说是夫妻之间的心理博弈。无论是吴桐的随机改述,还是李江的情绪变化,都展露出了他们之间充满质疑、试探、揣度的微妙心理,铺陈出了一种携带着情感“毛边”、绵里藏针的普遍性婚姻状态。虽然比不上英格玛·伯格曼《婚姻场景》中妻子对丈夫说的“我从未爱过谁。而且我觉得,谁也没有爱过我”那般冷酷揪心,但任何婚姻都“戴着”不能深究的薄脆“面具”,就像“好丈夫”李江在与妻子的语言交锋中生出了丛丛疑窦。

戴冰显然对这样一种游移不定的情感和心理暗涌怀抱着浓厚的兴趣,所谓的破碎与错位实是现代生活的典型状态,是现代人无法笃定生根的生活表相。《虚构的灰》在叙事的“花样编织”之下,深入到了人性的幽微褶皱之中,那些轻微的颤栗、隐秘的心跳、弱起伏的情感曲线,都在男女主人公不动声色的较量中流淌出来,而那些连绵不断的转折又转折、建构又解构则将小说演绎为了一场迷宫般的自我缠绕,一场迷人的能指游戏。

值得注意的是,吴桐在讲述关于男人的故事时,每次都会不自觉地使用普通话,这让李江感到怪异和迷惑,而她也明确地感觉到自己无法用方言来进行“讲述”。这种在口语/书面语之间的转换堪称无心的“分离”,女主人公无意识地将“叙述”与“生活”区别开来,这无疑是又一重值得深究的问题,无意中泄露出戴冰对“叙事”而非“所叙之事”的钟爱,这一点也在题目中显露无遗。

曹霞,文学博士,著名文学评论家,南开大学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猜你喜欢

李江博尔赫斯虚构
对话
“繁华”的地下世界
那个在地铁里读博尔赫斯的人
融媒时代,如何正确地“非虚构写作”
Express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 bifunctional alginate lyase named Al163 from the Antarctic bacterium Pseudoalteromonas sp. NJ-21*
虚构的犹太民族?
博尔赫斯作品在中国的译介出版
记住一座城的理由
论文学创作中的虚构
真正非虚构的叙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