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入探讨

2022-05-30潘福红

关键词:古诗词初中语文传统

潘福红

摘 要:在当前教学领域不断发展的背景之下,教师越发注重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入。尤其是初中阶段的教学,这一时期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关键时期,教师应当给予正确的指导。语文课程中,古诗词的教学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进行传统文化渗透,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性格特点、年龄特点,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主要对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古诗词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并提出了具体的教学措施。

关键词:初中语文 古诗词教学 传统文化 措施 DOI:10.12278/j.issn.1009- 7260.2022.10.018

我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且呈现出比较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古诗词是具有标志性的一种文化形式。古诗词的文字比较精炼、有韵律,能够充分展现出作者的情感,展现出古人的智慧以及创作水平。对古诗词的学习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因此,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学生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途径。

一、初中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校方面

一些学校对古诗词教学不够重视,因此没有构建良好的文化氛围,信息化建设也不是很全面。从整体角度出发,校园的学习氛围不是很浓厚,也会影响到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对于文化,最好的宣传方式是让学生们处于文化环境中,真正感受文化,自然领悟文化。良好校园环境的建设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让他们的心理产生反应,熏染传统文化,提高学习效率。此外,很多学校的教学设备、硬件老化、单一,且教师们没有充分加以利用,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2.教师古诗词知识基础薄弱

经过观察我们发现,大部分初中语文教师在古诗词教学方面存在理论基础、文化基础薄弱的现象,教师本身对于古诗词的了解不多,同时受到传统古诗词教学方法的影响,在学习和工作当中,很少从古诗词深层的文化价值角度出发,进行自我提升,找寻到自身文化素质的薄弱环节。更多时候,教师仍然按部就班采用传统教学方法,不愿尝试教学创新,自然也不会通过阅读、学习等方式来提升自我。部分教师对于是此意象的理解相对片面,认为古诗词意象就是古诗词中写景的部分,教学中只需要对这部分内容进行翻译,便完成了教学任务。

3.教学方法刻板

在传统教学当中,语文教学的工具性远甚于人文性,教师教学也将翻译、生字词和背诵作为古诗词教学“三板斧”,对于古诗词的文化特性、情感联想和体会等,缺少重视。部分教师对于古诗词教学停留在浅层,不对文本进行深入解读,对于古诗词创作背景介绍过于简单,同时缺少文化体验教学。学生很难产生对于古诗词学习的良好学习体验,进而出现以“完成任务就好”的应付心态参与学习,学生不具备独立进行古诗词阅读和鉴赏的能力,也很难真正感受到古诗词所蕴含的文化之美。

4.学生学习古诗词积极性不高

当前,不少学生在学习古诗词时出现普遍学习兴趣不高的现象,导致学习效果不佳。很多学生对古诗词存在固有印象,认为古诗词难学,因而缺乏学习积极性。然而,学生只有产生足够的兴趣才能积极主动的参与课堂教学中。但是,学生由于缺乏正确的学习观念和方法,因此注意力容易不集中,导致错误笔记,难以提高学习效率。

二、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

1.落实语文课改的根本要求

语文这门学科的教育其目的不仅仅是帮助学生去了解古诗词和课文,而是需要教师精细地引导,让学生充分地从阅读的中感受到作品中所蕴含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精神素养。传统文化中有着丰富的道德精神,结合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要求,在古诗词教育中融入传统文可以让学生感受意境,了解学习的最终目的,促进教育的进步和发展。教师还应当创新教学方法,加强学生对古诗词的欣赏和感知,在传统文化背景下学习古诗词,让学生体验古诗词作者表达的情感,充分理解作者在传统文化影响下的思想。

2.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

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能帮助学生在感受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形成新的理解和感知。这种教育方法有助于从另一个方面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建立起符合自身发展的学習框架,形成相对完整的古诗词学习逻辑体系,让学生投身诗词研究的过程,深刻感受传统文化的精神和文化基础,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3.增强初中生民族自豪情感

古代诗歌通常是对诗人对生活和社会背景的真实感知,其中包含了诗人对历史和文化的独特理解,这也是他们表达内心感受的重要方法。古诗词蕴含着作者的理想和深情,通过在古诗词教育中引入传统文化,教师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诗人的思想和情感,理解诗人的软弱和忧郁。这些都可反映在这个政治文化和社会文化背景中,古诗词学习可以拓宽学生的历史文化视野,加强学生对不同时期中国历史文化的理解,让学生有民族自豪感。

三、初中语文古诗词中融入传统文化的措施

1.详解字词,顺畅理解

学生学习古诗,第一步是准确地理解诗歌。然而,由于学生的文言文知识贫乏,学生只能通过对比笔记大致理解词义,无法达到良好的记忆效果。例如,在学习《观沧海》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全面理解诗中的词义。对于“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中的“临”这个字,学生可以结合诗句理解为“来到”“登上”“面临”等含义。但是在查阅资料笔记后,学生发现这里是“登上”的意思。教师进一步让学生知道“临”的原意是竖起来的眼睛,可以引申为登上的意思。对于“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中的“澹澹”,教师可以给学生举一些与水有关的重叠词,如“浩浩”“滔滔”等,让学生理解“澹澹”也是一个描述水的状态的词语。对于“竦峙”这个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这两个词的偏旁中获得信息。学生们可能会注意到“竦”的偏旁是“立”,意味着站立,因此可以描述高耸的物体;“峙”的偏旁是“山”,所以它可以描述山的状态,有挺立的意思。教师可以让学生将总结的词语整理成列表,以便复习,促进学生对难词的理解。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产生丰富的联想,对字词有深入理解,从而对古诗词有准确的理解。

2.读写结合,进行实际运用

目前,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目的还不够明确,他们认为学习古诗词只是为了通过考试。这一方面会导致学生缺乏古诗词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学生也缺乏运用古诗词培养自己语文能力的意识,很难充分发挥古诗词的教育作用。例如,在学习《天净沙·秋思》时,教师可以开展读写结合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技能。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秋天的作文。学生可以阅读古诗词,结合枯藤、老树、乌鸦、小桥、流水等形象,描绘枯藤束缚着老树,乌鸦黄昏归来栖息在树枝上;小桥下流水潺潺,旁边有几户人家的景象。再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写一篇以家乡为主题的作文。当学生写作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与家乡有关的作文是否必须描述家乡的风景和人物?可以从其他角度写作吗?”学生们可能会注意到,在这首曲中,作者从思乡的角度描述了家乡的风景,基本知识描绘景物,但读者却可以感受到作者强烈的乡愁。学生可以用此手法来创作一篇思乡主题的作文。在古诗词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不断拓展创意,丰富写作内容,提高写作技能。

3.文本对比,进行深度探究

目前,学生在古诗词鉴赏的过程中没有从多种角度出发开展鉴赏,因此很难对古诗词的独特性有深刻的理解。在这方面,教师可以利用文本对比的方式,让学生拓展思维,增强学生的深层思考能力。例如,教师在开展《使至塞上》教学时,可以借助《钱塘湖春行》来进行全面的探索。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两首古诗词内容的异同。学生们可能会注意到这两首古诗词都是写风景的,《使至塞上》描述的是塞外的辽阔景观,《钱塘湖春行》描述的是江南柔和的春景。接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这两部作品分别用什么艺术手法来展示。学生们可以从“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和“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这两个对联中发现,在描述塞外景观时,作者选择的意象是飞蓬和大雁;在描述江南景观时,作者选择了黄莺和燕子作为意象。同时,学生们还可以注意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以静态意向突出了沙漠的广袤;“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将花儿和草拟人化,突出了春天的活力……通过这种分析,学生可以站在不同的角度,深刻理解古诗词的艺术特点,提高思维能力。

4.创设教学情境,渗透传统文化

在传统的初中教学课堂上,教师往往占据着主导地位,学生根据教师的教学节奏学习古诗词。这样的教学方式会让学生丧失主动思考的意愿,只是等待教师的答案。面对这种现象,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思考,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进一步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体味古诗词的内容,为学生安排丰富的探索任务。面对困难问题,教师应引导学生查阅资料并以多种方式解决,以加深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例如,在学习《行路难》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思考作者想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进行分析和研究。然后,小组代表在课堂上分享观点。接着,教师再向学生阐释,本诗展现了作者在遭受政治挫折后的不幸处境和内心不平,同时又表达了诗人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对理想的追求。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能够更好地分析和理解关键词,充分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深刻含义。同时,教师应利用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深刻理解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学生的文化理解。

5.联系实际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作为一门实用性较强的学科,语文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加强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继续弘扬传统文化提供重要支撑。例如,在学习古诗词《观沧海》时,教师可以结合影视剧《三国演义》视频,在课堂上为学生播放,通过简单的介绍让学生了解曹操的性格特征和人生经历。教师应帮助学生用自己的理解总结曹操的性格,并详细介绍曹操的人生经历。对整首诗的解读应以曹操古诗创作的背景为基础,提高学生学习这首古诗的兴趣,并结合曹操的时代背景引导学生欣赏作品。当学生充分了解曹操时,他们可以结合教材,深刻理解古诗词的磅礴气势和作者的博大胸襟。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应当指导学生调整阅读节奏和发音,动情朗读,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6.介绍古诗词创作背景 渗透传统文化

古诗词能够反映作者所处时代的历史背景、社会环境和生活状态。经典作品是作者对时代仔细观察和对人生经历的综合,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加强对古诗词创作背景的分析和理解,帮助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加强对传统文化的融合。例如,在学习《春望》这首诗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向学生介绍作者创作这首诗的背景,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这首诗,可以让学生们更加生动地了解作者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山河破碎之痛,让学生们更加增强他们心中爱国主义情感。“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直接体现了诗人对家人的思念,也充分体现了诗人对和平的渴望。“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也能够引导学生珍惜美好时光,努力学习。如果不解释时代背景,学生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将得不到背景支持。因此,通过解读古诗词的创作背景也是渗透传统文化的重要環节。

7.开展特色主题活动

在如今的初中语文古诗词课堂教学中,将理论和实际运用相结合是当前较为有效的教学模式。所以,教师应该针对当前现实形势,多多举办传统文化专题的教学活动,在这个过程中逐步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唯有如此学生们才可以切实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特色主题活动的实施要兼顾到多方面,关键是要简单而且有教育价值,以取得良好的成效,同时也能够达到教育的目的。古诗词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相互渗透才会相得益彰、共同发展。例如,在学习《水调歌头》时,教师可以将中秋节作为教学活动的一个特色主题。在活动中,《水调歌头》只是一个载体,活动的目的是通过节日传播传统文化达到最佳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提高。

学生的任务是通过查询中秋节的历史渊源以及写中秋节的古诗,选择一首古诗来与《水调歌头》进行对比,以加强他们对古诗思想和感情的理解。最后,学生需要在课堂上展示阅读成果。在这一独特主题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将感受到传统民族文化中秋节的魅力。

综上所述,相关部门对初中阶段学生的古诗词学习提出了明确要求,学生们需要具备诵读古代诗文经典篇目的能力,同时具备理解作品大意,感受传统文化意境和情感的能力。教师需要认识到现阶段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加强传统文化的融入、开展主题活动、联系生活实际,不断提高学生们对古诗词学习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 张风莉《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入》,《学周刊》2021年第11期。

[2] 张风莉《浅析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策略》,《考试周刊》2021年第4期。

[3] 刘德彬《试论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传统文化的融入》,《读与写》2020年第1期。

[4] 陈燕《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策略探讨》,《情感读本》2017年第8期。

[5] 田国英《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传统文化的融入》,《山东青年》2020年第1期。

[6] 史世红《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入》,《科学咨询》2020年第50期。

猜你喜欢

古诗词初中语文传统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踏青古诗词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初探
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我和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