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高专院校大学语文课程设计探究

2022-05-30李全星王伟姜璠

成才之路 2022年11期
关键词:大学语文高职高专课程设计

李全星 王伟 姜璠

摘要:部分高职高专院校的大学语文教学正处于日渐萎缩的尴尬境地。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课程的性质定位不准确是最根本的原因。为此,课程组从大学语文课程的内在属性、岗位职业能力需求、职业教育和课程实施对象的特点出发,对高职高专院校大学语文课程的性质定位展开研究,将其定位为工具性、人文性和实践性,并据此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课程评价等进行较为全面的设计。

关键词:高职高专;大学语文;课程设计;课程性质;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2)11-0010-06

大学语文课,是普通高校中面向文(汉语言文学专业除外)、理、工、农、医、财经、政法、外语、艺术、教育等各类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素质教育课程。课程设置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汉语语言文学方面的阅读、欣赏、理解和表达能力。这是大学生文化素质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可见,大学语文这门课程旨在培养和提高非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语文素质,在学生素质构成的课程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为此,2006年发布的《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但是,当下大学语文教育却处境尴尬,日益边缘化,尤其是高职高专院校。因为学生在校时间短,部分高职高专院校为保证专业课教学质量,通常不太重视大学语文课程,或者压缩其课时,或者将其列入任选课,甚至干脆将其取消。

为什么高职高专院校大学语文教育处于如此尴尬的境地?除了专业本位的原因之外,课程本身的原因也不容忽视。其一,课程性质定位无针对性,导致课程目标缺乏适切性。目前,针对高职高专,大学语文的课程性质定位没有明确和统一,存在与普通本科院校“共用”的现象,在此基础上制定的课程目标的适切度可想而知。其二,教学内容无针对性。高职高专学生文化水平和语言能力并不太高,可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学仍遵循普通本科高校的模式———以文学教育为主,这显然不合适。其三,教学模式和方法陈旧、单一。高职高专院校大多沿用传统教学模式,教师往往以講授法贯穿整个课堂,在课堂上频频上演“独角戏”。其四,考核方式缺乏创新。教师通常采用考勤、平时作业、考试的方式来考核学生,虽然也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但不够细化,且过程性考核占比较低———30%左右,这容易造成学生平时学习心不在焉,仅凭考前突击应付考试。在以上四个原因中,课程性质定位是最根本的因素,它决定着大学语文课程目标的制定、课程内容的选取,以及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的运用。因此,本研究从课程的性质定位入手,结合本校教学改革实践,对高职高专大学语文课程进行重新设计,以期为高职高专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建言献策。

一、课程性质定位与教学目标

1.大学语文的性质定位:工具性、人文性、实践性

目前,学界对大学语文的性质定位有不同的观点,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其一,它是一门工具性学科,以叶圣陶为代表;其二,它是一门人文性学科,以周金声、左怀建为代表;其三,它是一门文学性学科,以钱理群为代表;其四,它是一门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以徐中玉、齐森华为代表。针对高职高专的大学语文课程性质,应该如何进行定位呢?笔者认为,一门课程的定位一方面应立足于该课程的内在属性,另一方面还应基于职业教育、课程实施对象的特点和岗位职业能力需求。

(1)大学语文的性质首推工具性。首先,工具性是“语文”课程属性的内在要求。“语文”一名始用于1949年,由叶圣陶和一些语言学家共同提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亦见此学科“听”“说”“读”“写”宜并重,诵习课本,练习作文,固为读写之事,而苟忽于听说,不注意训练,则读写之成效亦将减损。既然以“语文”命名,大学语文课程就应注重对大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而不能偏离其根本属性———工具性。其次,语文能力是每个人不可或缺的一项社会能力。每个人生活在家庭、社会之中,会不可避免地与他人打交道,在此过程中就需要运用语言(尤其是口头语言)这一交流工具。如果这一交流工具运用得不好,就会妨碍交流的顺利进行,甚至会造成不必要的误会。再次,强调大学语文的工具性,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交流沟通的职业核心能力,满足学生未来就业和职业发展的客观要求。我国有关部门将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视为高等职业教育的一项核心能力。1998年,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中概括了八项职业核心能力,其中就有“与人交流”这一项。而语文教学的“初心”则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其中便包括交流沟通能力。因此,强调大学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对职业教育来说意义重大,关乎着学生的未来就业和职业发展。最后,部分高职高专学生语文能力堪忧,学校需要强化大学语文的工具性为其“补课”。据《扬子晚报》登载,一则不足百字的申请书,理工类大三学生竟有28个错别字。笔者在担任毕节医专分类招生面试考官时发现,就“你为什么要选择报考毕节医专”这个比较简单的问题,在一个考室的20个考生中,居然有4名学生在5分钟内说不出来一句话,多数学生表达结结巴巴、语无伦次,表达流畅的学生仅有3名。可见,利用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来弥补学生语文能力的不足迫在眉睫。

(2)大学语文还应突出人文性。有学者认为,相较于工具性,语文的人文性是最根本的。笔者认为,突出大学语文课程的人文性还基于以下考量。其一,它是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根本目的的体现。《大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在全日制高校设置大学语文课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其二,高职高专教育属于高等教育,不可忽视人文教育。高职高专既是职业教育,又属于高等教育范畴,这就决定了高职高专教育一方面以培养某一职业的专才为目标,另一方面又有别于初等、中等教育,是一种引导学生精神成人的教育。“在人类的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的三级教育之中,高等教育主要是精神的,侧重于发展人内向度的精神品质,如自主精神、审美精神、信仰精神,并不断指向自由。这不仅是人的发展规律所决定的,也是日益发达的现代社会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根本要求。”所谓精神成人的教育,其实质就是人文教育。因此,作为高等教育大家庭中的一员,高职高专绝对不能忽视人文教育。利用大学语文课程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高职高专学生成才率不及普通本科学生高,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该群体情商相对较低。何为情商?情商与智商相对而言,包括自制、热忱、坚持,以及自我驱动、自我鞭策等非智力因素。从定义来看,情商与人文素质基本相当,也即高职高专学生以往在学业上的欠缺其实质是人文素养不高所致。而在培养和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方面,大学语文课程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大学语文课程包含大量哲学、历史学、社会学、民俗学等人文学科知识,其教学通常以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为依托,引领学生品味其优美生动的文学语言,领略其曲折生动的故事情节,感受其丰满生动的人物形象,以具体、形象、生动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精神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非常适合文化基础较薄弱的高职高专学生,所能获得的教育效果是其他学科无法企及的。

(3)大学语文还应注重实践性。“工具性是语文用于交流交际的属性,人文性是语文的承载物的属性;工具性在‘表,是信息的凭借和依托物,人文性是‘里,是语言的内容和灵魂,信息生命之所在;工具性在‘文,人文性在‘道,文道统一,体现了语文的特性。”以上两个属性一表一里,构成大学语文的基本属性。与此同时,大学语文还应注重实践性。叶圣陶曾说过:语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在“知”,而终极点在“行”,到能够“行”的地步,才算具有这种生活的能力。这里的“知”就是获得语言文字知识和技能的结果,“行”就是运用语言文字知识和技能的实践,“生活”即语言文字生活。叶老的话表明,语言文字实践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目的。同时,它也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有效途径,因为脱离语文实践,学生便很难获得社会所需要的生活能力。那么,教师应该如何通过大学语文课程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呢?一方面应该教给学生语言方面的知识,让他们懂得如何运用语言文字来表情达意,以避免实践的盲目性。另一方面(更为重要)还应利用课内和课外一切机会,鼓励学生参与各项语文实践活动,将知识转化为技能。注重大学语文的实践性,也是适应高职高专教学模式的需要。基于高职高专的职业教育特色和学生特点,高职高专教育教学实践形成了在“做中学”和“学中做”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作为公共基础课的大学语文,在教学中以学生语文能力训练为目标,有序开展一系列的语文实践活动,能够最大限度地适应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体性,进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当然,强调大学语文的工具性、人文性和实践性,并非忽视它的其他属性。大学语文的审美性、文学性、文化性,也是其重要属性。大学语文教材包含大量文质兼美的文学、文化作品,但因为教学对象是非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高职高专学生,所以教师不必在审美性、文学性、文化性上“求全”,只要教给学生一些与作品相关的文学、文化知识,让学生充分领略作品的美感即可。因此,高职高专教师不妨将工具性、人文性和实践性视为大学语文的核心属性,将审美性、文学性、文化性等当作其非核心属性。对于其核心属性,教师在课程设计和实施中应加以突出和强调;而对于非核心属性,只需兼顾即可。这样,高职高专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才能做到针对性强、特色突出、效果优良。

2.基于课程性质定位,设定大学语文课程目标

基于大学语文的工具性、人文性和实践性,教师可以将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做如下设定:大学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学生生活、职场、专业需要,教给学生必须掌握的语文基础知识,进行针对性的语文训练,使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具有听、说、读、写等基本语文能力。在教学实践中,还应教给学生一些人文知识,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铸就学生爱岗敬业、珍爱生命、和谐共生等人文精神,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之学会正确处理自身情感,并能正确处理与自然、他人、社会之间的关系。这一课程目标可分为表层目标和深层目标。1)表层目标。即学生听话、阅读、说话、应用写作和规范用语用字等基本能力得到较大提升。2)深层目标。即学生的人文知识得以丰富,学生的人文情怀、人文精神、人格品质得到有效培养。

二、以培养和提升学生语文能力及人文素养为主线,设计大学语文课程内容

首先,需要区分“教学内容”与“教材”这两个概念。“教学内容”不等于“教材”,“教学内容”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涉及的所有内容。而“教材”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教材”指所有能用于教学的材料(如教学参考书、录音带、挂图、音像等),狭义的“教材”指教科书。下文中的“教材”均指狭义的教材。以下从教材内容和教学中融入教材之外的内容两个方面来加以说明。

语文教材是语文教学内容的载体,是实现语文教学目标的物质基础。目前,市面上大学语文教材有几十种之多,其中高职高专教材亦不在少数。这些高职高专教材分别体现了各自的编排理念,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以下列举2000年后出版的几种有一定代表性的教材(表一)。

由表一可知,除王步高主編的大学语文教材外,多数教材的编写都关注大学语文的工具性,在其他属性上又各有侧重,有的侧重文学性,有的侧重文化性,有的侧重人文性。以上教材各有优劣,不必赘述。本研究本着学生在生活、专业和职场应用中“必需”和“够用”的原则,以培养和提升学生人文素质及语文运用能力为主线,将大学语文教材的内容和结构重新设计如下(表二)。

教材内容由绪论、十个单元和附录构成,教学用时82课时。教材主体是十个单元,构成两大版块:人文主题阅读版块、语言应用版块,旨在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提高大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其中,人文主题从人生、职业,以及与自然、社会、历史的关系等角度出发,选取胸怀天下、心系故园等十个人文主题,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职业观、历史观等,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与自身、他人、自然、社会的关系。语言应用版块则主要从岗位素质需求出发,选取社交口才、演讲口才、调查报告、合同等十个专题,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倾听、说服能力及应用写作和规范用语用字能力。按照“人文主题阅读+语言应用”的结构模式分别组成十个单元。每个单元为强化学生对人文知识的掌握和应用,人文主题阅读版块选取4篇同一主题的课文,但这些课文是分属不同时代、不同文体的文学作品,其中前3篇为教读篇目,最后1篇为自读篇目。语言应用版块由1~2个专题构成,均属讲读,旨在分阶段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由于每个单元的内容编排具有时代不同、文体各异的特点,并且教读与自读相结合、阅读与表达相结合,因此教学实施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教材内容主体之外,还包括绪论和附录。对于绪论部分,教师应在回顾高中以前语文学习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先前的语文和大学语文分别是什么,阐明语文与人的全面发展、大学语文与职业发展的关系,并围绕工具性、人文性、实践性,重点介绍课程教学的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为下阶段课程教学模块的有序展开奠定坚实基础。对于附录部分,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并要求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注意用语用字的规范性。

在教学中,教师依托教材开展教学,但又不能拘泥于教材,应适时地、恰到好处地、巧妙地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专业。这其中的原因如下。第一,教材内容属于过去的言语材料,虽然它们是“传统经典”,但难免缺少时代精神,甚至脱离生活实际,所以教师应该将鲜活的现实生活与教学内容联系起来,这样学生才会兴味盎然、精神振奋。第二,很多高职高专学生认为自己主要是学习技能,倘若他们认为大学语文课程与其专业毫无关系,就容易对大学语文失去兴趣,所以教师不能不顾学生专业进行照本宣科的教学,而应适当联系学生的专业学习和实践进行授课,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学习中变被动为主动,避免陷入“要我学”的窘境。其实,任何一个学科都与语文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不论是有关知识的传播、科学研究的过程,抑或是研究成果的表述,都必须借助语文这一表达形式。因此,学习各门学科内容都可以以语文为凭借,同时还可以将各门学科知识纳入语文学习范围。另外,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学语文教学还应恰到好处地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和言语材料一样,也是“历史”的产物,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结合时代精神,对相关文化元素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三、以问题为导向、训练为重点,选择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传统教学模式是一种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其优点是便于教师掌控教学进度,简便易行,且能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全面、系统的知识。但是,该教学模式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教学质量低下。因此,本课程可以采用翻转式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翻转课堂也称颠倒课堂,其通过对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的颠倒安排来改变传统教学中的师生角色定位,并对课堂时间的使用进行重新规划,以实现对传统教学模式的革新。其实质是将课堂教学环节和知识巩固环节依次提前,让学生在课前自学教材内容,而课堂则成为学生交流讨论、能力训练的平台,以加速学生对知识的巩固和内化。在本教学模式中,课堂以问题为导向,积极开展讨论、训练活动,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能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能紧扣大学语文工具性、人文性和实践性的属性,大大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本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见图一):在“翻转式”教学中,课堂外、课堂内两个部分依次展开教学活动。在课堂外,教师布置“课前学习任务”,学生借助图书馆、网络和教师所推送的微课、教学实录等教学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完成相关作业,并对学习内容提出质疑。在教师的指引下,学生通过自学能够形成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能够提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将对学生未来就业和职业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课堂内则分答疑解惑、讨论交流和成果训练三个环节。答疑解惑环节以教师讲授为主,主要解答学生“课前学习任务”中在汉语知识、文学常识方面遇到的问题,或强调与作品理解密切相关的人物特殊經历及时代背景知识等。例如,讲授《移居》一课时,教师可以在此环节着重强调当时玄学盛行的文化背景。讨论交流环节是课堂教学的重点,教师主要是针对作品理解和鉴赏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为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教师通常会在该环节的最后联系现实生活和学生专业设置一个人文性话题供学生讨论交流。例如,学习《赤壁赋》后,教师可以设置如下讨论话题:当我们的人生遭遇挫折时,我们将怎样活着?在学生发言之后,教师可以结合课文以儒道智慧对学生进行人生态度的引导。在讨论过程中,学生通过自由表达自己的见解,能够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尤其是说理能力。在能力训练和成果展示环节,教师可以通过朗诵、演讲、辩论、表演、音视频欣赏、写作等活动形式,让学生从中体验和感受作品的人文内涵,并提升语言能力。最后,教师可以布置下一堂课的“课前学习任务”。

四、建立健全课程评价机制,多元化、多样化地开展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是对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及教学结果进行的评价。课程评价是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对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和促进职业院校内涵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建立科学、多样的评价标准……做好学生成长记录,完善综合素质评价。探索促进学生发展的多种评价方式,激励学生乐观向上、自主自立、努力成才。”要提高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高技能型应用人才,就应建立健全的课程评价机制,充分发挥其导向功能、评价功能、激励和改进功能。所谓导向功能,就是通常所说的对教学活动发挥“指挥棒”的作用;所谓评价功能,就是对课程教学的优与劣、长处与不足进行评估的功能,能够为教学整改提供依据;所谓激励和改进功能,就是通过发现课程建设取得的成绩,进一步催生教师的进取心和责任感,以及通过发现课程建设中的不足,催生教师课程改革的决心、动力和行为。

1.评价主体多元化

为了使课程评价更加客观、公正,课程评价主体需要多元化。评价的主体主要包括领导、教师、学生、社会。1)领导评价。指学校、教学系、教研室相关领导通过深入课堂听课、组织学生座谈等形式,对本课程教学效果进行评价。2)教师评价。指讲授同一门课程的教师通过相互听课、教学经验交流等形式,从课程定位、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和质量、评价机制等方面对课程进行综合评价。3)学生评价。指通过问卷调查、网上评教、学生座谈等形式对课程教学效果进行评价。4)社会评价。指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以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等形式对用人单位展开调查,了解用人单位对本校毕业生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的评价。评价之后,学校应做好信息反馈和课程整改工作,以达到以评促改、以评促教的目的。

2.评价方式多样化

首先,要注重形成性评价,做到形成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以彰显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及人文素养,而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经历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积累过程,因此课程评价需要重视“积土成山”的过程,而不是只见到“山”。为此,大学语文课程评价应该建立“在学中评”的评价机制,高度重视形成性评价,做到形成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从评分比例看,形成性评价占比应不低于60%。在形成性评价方面,教师应尽可能将学生的课程学习过程加以细化、量化,将考核内容定为课前完成“课前学习任务”、测试、观看微课、教学实录、课堂出勤、回答问题、活动参与、写作等,并且量化越细致越好。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对等的,教师还应将学生课外参与语文活动情况纳入考核范围,包括朗诵、演讲、辩论、书法等活动。结果性评价即期末考试,该项占比不超过40%,以衡量每个学生语文素质和人文素养的绝对水平。

其次,要重视纵向评价,做到横向评价和纵向评价相结合,以激励学生实现自我超越。所谓“横向评价”,就是对不同的学生进行对比评价。所谓“纵向评价”,就是对学生个体前后的表现进行评价。教师对学生进行横向评价,可以使学生明确自己在整体中的定位和与他人的差距,以利于其奋起直追,提升其竞争力。但学生能力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过分强调横向评价可能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应重视对学生进行纵向评价,及时发现和肯定学生的学习表现与能力提升,激励他们再接再厉实现对自我的超越。因此,为实现课程教学目标,针对学生个体,教师应多使用纵向评价,适量或少量使用横向评价。

五、结语

基于大学语文“三性”———工具性、人文性和实践性,本研究对其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教学模式和方法、课程评价进行重新设计,经过教学实践获得了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但是,即便如此,尚有很多领域需要教育者进行进一步探索,如教师队伍建设、教学资源建设、教学平台建设等,况且现有研究也不够深入,如课程内容的难易把握、课程评价的可操作性问题等。为彻底扭转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尴尬局面,充分发挥本课程应有的作用,相关教育者应该将实践与研究有机结合起来,努力把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向更广、更深处推进,进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徐中玉,齐森华.大学语文[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2]王坤庆.精神与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3]韦志成.《语文课程标准》理念的观照[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3(01).

[4]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0.

[5]闫立钦.语文教育学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6]张金磊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04).

[7]涂为国.试论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J].江西青年職业学院学报,2015(02).

[8]蒋红梅.大学语文课程整体设计方案研究[J].职业时空,2012(08).

[9]赵长慧,周红莉.高职高专大学语文一家谈[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04).

[10]于卉芹,曹雪立.大学语文课程设计中的“大语文”理念[J].现代语文,2010(03).

[11]刘莎.高职院校大学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课程设计[J].教育与职业,2009(18).

[12]张晓慧.关于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若干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07(06).

Research on College Chinese Curriculum Desig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Li Quanxing, Wang Wei, Jiang Fan

(Bijie Medical College, Bijie 551700, China)

Abstract: College Chinese teaching in som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s in an embarrassing situation of shrinking day by day. There are many reasons for this situation, and the inaccurate positioning of the nature of the curriculum is the most fundamental reason. Therefore, starting from the internal attributes of college Chinese curriculum, the needs of post vocational ability,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objects, the curriculum team studies the nature and positioning of college Chinese curriculum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positions it as instrumental, humanistic and practical, and makes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curriculum objectives, curriculum content teaching methods and curriculum evaluation are designed comprehensively.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colleges;collegeChinese; curriculum design; coursenature;teachingquality

猜你喜欢

大学语文高职高专课程设计
大学语文创新教学初探
龙凤元素系列课程设计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探析
高职高专基础会计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
云南省高职高专校园体育文化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武汉市部分高职高专院校足球课的开展现状及制约因素
高职高专《旅游电子商务》实践教学环节的研究
基于Articulate Storyline的微课程设计与开发
大学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