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角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探究
2022-05-30王蕾
王蕾
摘 要:所谓核心素养,具体是指学生所必须拥有的必要品德和相应才能。目前在培育小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场所选择上,已经更多体现在了学校的语文课堂中,学校和教师利用学校的语文课堂进一步发展和提高小学生的核心素养。而传统文化教育则是语文课堂中的重点课程,在核心素养的引导下,将能推动传统文化教育更好地渗透到小学语文课堂中。本文分析了传统文化在语文学科中的教育价值及现阶段的不足之处,提出了几点有针对性的融合与渗透策略。
关键词:核心素养 小学语文 传统文化 融合渗透 DOI:10.12278/j.issn.1009- 7260.2022.10.010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要能够全方面地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也应该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主要特点,持续找到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并为学生呈现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这样的课堂,在某種程度上也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语文是以文化为载体的,向学生传授相关知识和文明的学科,语文教材中的文章也都蕴含着优秀的传统文化因素。但是现阶段,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有效渗透传统文化,还是存在着各种问题。这些具体问题的出现,对于中华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深层次融合产生了极大的阻碍。
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及教育价值
传统文化指源于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信仰以及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对文明的创造力、思想教育和意识形态等诸多领域的综合体现,同时又是中华民族理想与文化信仰的集合体。正因如此,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是语文课程在教学实践教育中非常重要的资源,是饱经了岁月的淬炼、历史的融合和教育实践的考察与筛选的优秀的文明结晶,所以,它在语文这一课程的实践教育中,有着相当高的思想与教育价值,与语文教学的融合也是具有可行性的。
在语文学科的实际教学中,课文赏析过程中,教师要有效剖析文学作品并发掘其中的人文滋养,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上的教育。而优秀的传统文化能够成为有效配合语文课程的教育内容和实现教书育人这一崇高任务的好助手,它也能够给语文课程带来全方位的、品质优良的、品位高雅的思想德育资源。我们还能够发现,中国的传统教育与现代语文教育不但具有内在联系与统一性,而且能够合理渗入语文课程教育实际中。
二、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现状
1.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不足
尽管目前在我国,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已经获得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同,不过,到底传统文化的内涵都有什么等问题,仍然存在着争论,没有统一的答案。在现阶段的小学教育中,由于传统文化教育广度较大和深入较远,中小学生对传统文化教育的实际接受程度较低,所以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在学校实际的教学课程中并不处于主体地位学校也没有关于传统文化教育下的实际教学方面的测评体系。所以尽管古典诗词等比较受到中小学生的欢迎,可是教师在诗歌教学中并不能进一步发掘关于传统文化教育的教学内容。这就导致了传统文化教育也不能得以更好地表现。在这种情况下,传统文化教育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以及小学语文教材很难融合到一起。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小学生对于我国传统文化无法形成充分的认知;在实际中,教师也很难在正常的语文知识教学基础上开展传统文化教学,对于学生的综合素养与传统文化素质的提升无法起到足够的帮助作用。
2.教师对传统文化的钻研不足
很多学校并不能更深切了解到传统文化在教学中的意义与重要性,这也就使得教师们对于传统历史文化的研究并不重视,从而忽视了对于传统文化知识的教育。再加上部分学校教师在综合文化素养方面也具有不同程度的欠缺,导致其在具体课堂教学中对关于小学生核心素养方面的知识掌握得并不充分,不能遵循核心素养和传统文化有机结合的教学理论来指导相关教学,也就无法很好地在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无法引发中小学生对于传统文化产生浓厚兴趣。
融合传统文化教学,首先就要求教师对于传统文化有充分的认识,能够充分明确哪一部分的语文内容应该融合哪一部分的传统文化知识。而这一点的实现,则需要教师对于传统文化的深入钻研。目前我国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对于传统文化的钻研并不十分充分,在这种情况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教学,实现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几乎是一件无法完成的事。
3.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开发利用不足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与传统文化有关的教育资源,在开发方面和利用方面都是具有十分关键的意义的。但现阶段,主要存在着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对于传统文化教育还没有整体开发。目前,学校还缺乏专门给教师使用的、贯通的、关于传统文化教育的有关教育资源,这也就导致教师们在关于传统文化教育资源的掌握上,会存在着碎片化和零碎化的缺陷。二是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传统文化教学资源的能力是比较薄弱的,不能更深层次地发现课本中蕴藏的关于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从而导致学生不能比较好地掌握关于传统文化教育的语文基础知识。与此同时,如果小学生自己想要学习有关传统文化的知识,基本只能依赖网络,或者只能了解课本中相对零碎的内容,没办法建立系统化的知识框架。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策略
1.课前查阅资料,强化渗透
在核心素养培育的视角下,要想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有效提升传统文化的融合与渗透效果,教师就要有意识地提升自己学习传统文化知识的能力,多多关注日常生活中的相关文化元素,利用自身的知识和经验;有条件的,可以在查阅相关传统文化知识资料的基础上,游览我国的名胜古迹;还可以观看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文化作品和影视作品,等等。教师要利用自身的影响力,营造课堂中的良好氛围,感染学生,使学生能够深切感受到传统文化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和其所包含的趣味性,在调动学生学习热情的同时,培养学生对于保护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有关传统文化的资料查阅也不应该局限在教师方面,教师也要引导学生养成查找传统文化资料的习惯,以此锻炼学生查阅资料和筛选资料的能力。
在讲授有关知识和内容的同时,教师也可以在课前为学生布置相关的课前预习,让学生将自己查找到的资料在课堂中和其他学生分享。这样做,不仅会有效避免生硬灌输,也会让学生学会融会贯通。这样一来,学生就会在课堂教学中拥有更多的主动权,并在和同学的交流中提升自身的核心素养。
例如为学生讲解《敕勒歌》,诗中有“敕勒川,阴山下”“风吹早低见牛羊”之句,教师就可以充分结合在课前预习中所查找到的“穹庐”的内涵,并结合敕勒川和阴山的实际位置,为学生讲解这首古代民歌的文化内涵,让学生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为什么阴山中的景象是“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如此一来,学生也可以更好地理解“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美好。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也可以利用对话的形式来引导学生将日常生活与传统文化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在一起,并利用插图、笔记、相关材料的补充及课后练习等诸多方式,深入挖掘教材中所包含的传统文化元素,在帮助学生强化文化感受的同时,协助学生拓展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
2.课中创设情景,激发习学生兴趣
从三年级开始,教材的整体难度系数增大了,这使得部分学生在实际学习中感到困难甚至害怕。这时,教师就需要利用教学情景等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潜在学习兴趣。而兴趣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对于相关知识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是不是乐于学习,往往取决于其在课堂之内和课堂之外的表现。结合传统文化的学习来讲,在课堂学习之外,教师要多方面整合适合学生的传统文化活动,并将一些趣味性较强的传统文化内容引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课堂环境,并在其中接入传统文化元素,让学生能够在阅读中理解并在阅读中学习。可以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方式和插图等方式,直观地展现传统文化内容,并利用创设相关的教学情景,使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变得生动且有趣,并在其中不断为学生渗透传统文化。
在上述过程中,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带领学生就传统文化内容进行精神上的交流和沟通。良好的课堂氛围也可以更好地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在学习《精卫填海》这样的神话故事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利用其他神话故事中的主要任务的图片,例如嫦娥、孙悟空、大禹等人物,让学生看图片猜人名,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对于神话故事的学习积极性。在学习《史记》《论语》等经典书籍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利用相关电视节目中的一些片段,让学生对于这些经典书籍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五年级上册教材中的《牛郎织女》讲述的就是我国古代的民间传说,我国的七夕节中的乞巧文化也和这个民间传统故事有较大的关联。学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的时候可能不理解这个文化背景,这时,教师就可以为学生播放相关的视频,并充分结合当地的民俗,找到适合学生的资料为学生讲解;也可以在观看完视频以后,让学生为大家讲解,让同学们了解七夕节的习俗是从古代妇女穿针乞巧发展来的,后被寄予了爱情的意味。学生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就会间接学到其他相关的传统文化知识。
3.课中熟读成诵,培养学生的语感
应对教材难度加大的一个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熟读成诵。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或者古诗文,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记住其中的生字、词语,更好地理解诗词文章的内容,也可以更好地感受作者表达出的情感,在提升语感的同时,走进诗文作者的内心世界。部编版教材课文中,占比例最高的就是古典文学篇章,有关古诗词和汉语言文化的文章也比较多,古诗词有120多首,课文有《春节童谣》《剪窗花》《金木水火土》等。这一类的课文往往上朗朗上口,而且容易被学生记住。所以,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应该逐渐的引导学生去感受和品味。可以引导学生吟诵,一般还有节奏地打拍子,这样不仅可以强化学生的语感,也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可以按照“解诗题--知诗人--读诗文--明诗意--悟诗情”这个步骤进行。其中“解诗意”“知诗人”和“明诗意”这三个步骤,教师可以借助相关资料,深入解读作品的写作背景,让学生在了解诗人的人生经历并明确诗的内涵的基础上,感受诗歌中营造的意境。而“读诗文”和“悟诗情”这两个步骤,则要让学生读准字音和节奏,利用朗读的这一方式,找到诗歌中的关键字和关键词,在朗读中感悟和体会诗歌的语言美,引导学生想象诗歌中所呈现的画面,深刻体会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一节成功的古诗文课,朗读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没有足够的朗读,这节古诗文课程也就失去了韵味。传统文化离学生是比较远的,如果没有利用朗读这一方式去感受,学生在理解上会比较困难。
4.课后开展活动,示范引领
在核心素养时就爱哦下,对小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领导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学习活动。比如,可以在讲解汉字的结构和特点的时候,为学生创设“汉字讲堂”,让学生能够在这样的活动中领略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引导学生阅读优秀传统文化书籍,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深化传统文化的教育。也可以开展全方位的学习活动,如为学生创设口语交际情景,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组织学生参与与传统文化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参观有浓厚传统文化氛围的博物馆、历史观和文化馆等,在学生熟悉了不同的民风和民俗之后,让学生写观后感,主动提升对于传承传统文化的认知。
例如,学生在一年级的时候就会接触古诗文和汉字,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进行课前三分钟的诵读,并形成“每日一读”的习惯;也可以将这样的形式延伸到课外的古诗词读诵、国学朗诵比赛、书写大赛等活动中。也可以开展“传统文化交流会”,让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引导学生在小组中进行分享与合作,并根据喜好选择自己喜欢的传统文化表达方式,利用课后的兴趣课进行校本课程的学习;在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中,也可以展示一些书法作品,其内容可以是《论语》或者《三字经》等传统文化经典中的名句……利用形式多样的宣传方式,打造丰富的有传统文化气息的校园氛围。
总之,教师必须要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能力看作培养学生、协助学生全方面发展的主要目标,让学生能够获得全方位的发展。在小学语文的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将优秀传统文化进行融合渗透,这对于学生的综合发展、健全人格养成和核心素养培养,以及加快我国精神文明建設等都有着较为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唐婕《基于核心素养的传统文化教学策略》,《语文世界(小学生之窗)》2022年第3期。
[2] 丁洁虹《核心素养下初中科学借力传统文化开展深度学习策略探究》,《文化产业》2022年第5期。
[3] 杨平、丁瑞静《基于核心素养的高职传统文化教育路径分析》,《现代职业教育》2022年第7期。
[4] 杨姝《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美术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试题与研究》2022年第3期。
[5] 陈洁《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渗透》,《文理导航》2022年第1期。
[6] 姜兴红《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中学语文》2021年第36期。
[7] 安静《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教学中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小学生作文辅导(语文园地)》2020年第6期。
[8] 胡小洁《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传统文化的渗透研究》,《课外语文》2020年第3期。
[9] 汪道华《浅谈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家教世界》2020年第1期。
[10] 秦丽贤《融合传统文化 提升核心素养——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措施分析》,《新作文(语文教学研究)》2019年第9期。
[11] 时桂芳《“以本为源”,提升核心素养——浅析如何在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19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