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国志》中曹操的形象再认识

2022-05-30肖龙

文学教育 2022年11期
关键词:三国志三国演义曹操

肖龙

内容摘要:小说《三国演义》对曹操的评价多负面和消极,但《三国志·魏书》武帝本纪中的曹操是个正面人物。从出身看,曹操家族在当时有良好的社会关系与声誉;从志向看,曹操是一个周公式的人物,既有匡扶天下,力挽狂澜的才能又具有忧国忧民的情怀;从功业看,他对于统一北方作出了贡献。总的说来是个正面英雄形象。传记文学重视真实,虚构的小说追求情节故事曲折动人,这是造成二者差异性最重要的原因。

关键词:《三国志》 《三国演义》 曹操 门阀士族 东汉末年

曹操是《三国演义》中塑造最成功,但也是被读者争议最大的人物,影响到了传统文化中的“拥刘反曹”思想倾向。章培恒、骆玉明主编的《中国文学史》认为:“《三国演义》中写得最好的人物却是作为反面角色的曹操。”[1]我们受到《三国演义》的影响,对曹操形象的看法与传记文学中的曹操形象很不一样。《三国演义》将曹操描绘为“奸雄”,对曹操的评价总的说来是负面和消极的。世人一提到曹操多将其与汉贼和奸佞联系到一起,将其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三国志》武帝本纪中对曹操的記述完全不一样。传记文学中形象和小说中虚构的形象并不能等同。现在我们就从曹操的出身、文学作品及功业几个方面来分析《三国志》中的曹操,由此还原曹操的真实形象。

一.从出身看曹操:名门之后

曹操的出身历来受到大家的指责。但细加分析,曹操家族在汉末仍很有声望,并不是当世人不齿的败类。后来小说里曹操的出身被后人耻笑,主要是因为其祖父曹腾为掌管后宫的宦官大长秋。从情理上讲,宦官身份虽低贱,如司马迁《报任少卿书》所言,提及宦官,士人“自古而耻之。中材之士,事关宦竖,莫不伤气。”[2]然就实际情况而言,司马迁受腐刑之后为中书令,声誉并未受到太大影响。可见并非所有内廷官员都是被人鄙视的。《三国演义》从尊刘贬曹的立场出发,巧妙地借用了“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的檄文极力贬低了曹腾的人品。《三国演义》第二十二回“袁曹各起马步三军 关张共擒王刘二将”袁绍幕府中陈琳的檄文说:

司空曹操:祖父中常侍腾,与左棺、徐璜并作妖孽,饕餮放横,伤化虐民;父嵩,乞匄携养,因赃假位,舆金辇璧,输货权门,窃盗鼎司,倾覆重器。操赘阉遗丑,本无懿德,僄狡锋协,好乱乐祸。[3]

这一段抄录了陈琳《为袁绍檄豫州文》原文,作为袁绍劝告刘备及天下人看清曹操本来面貌的说辞,自然言过其实,似是而非。实际情况并非完全如此。

其一,曹操之祖父曹腾并非恶贯满盈的的奸臣。关于曹操的出身,很多文献都有记载。陈寿《三国志·魏书·武帝纪第一》提到曹操的身世,论及曹家的渊源,说得非常清楚:

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也,姓曹,讳操,字孟德,汉相国参之后。桓帝世,曹腾为中常侍大长秋,封费亭侯。养子嵩嗣,官至太尉,莫能审其生出本末。嵩生太祖。[4]

从这里可以看出,曹操是曹嵩的儿子,曹嵩是曹腾的养子。曹腾为桓帝时中常侍大长秋,是宦官的总管。值得注意的是,根据注释所载司马彪《续汉书》的说法,曹腾作为内臣,为人善于交往,不计仇怨。曾经上书弹劾曹腾的种暠曾对人说 “今日为公,乃曹常侍恩也。”[4]而且“在省闼四十余年,未尝有过。”[4]可见曹腾品行卓异,非常人能及。司马彪出自司马懿家族,据《晋书》卷八十二本传载:“司马彪字绍统,高阳王睦之长子也,出后宣帝弟敏。”[5]后宣帝即司马懿,司马氏秉政改朝后被追尊为晋宣帝,故称后。可见司马彪系司马懿之弟司马敏的后代。作为司马家族,自会贬损曹氏家族,不会为曹腾粉饰。可见司马彪《续汉书》所载曹腾事迹是可信的。

其二,曹操之曾祖父曹节素以仁厚称。关于曹腾之父,《续汉书》也有记述,多被世人忽略,更值得关注:

腾父节,字元伟,素以仁厚称。邻人有亡豕者,与节豕相类,诣门认之,节不与争。后所亡豕自还其家,豕主人大惭,送所认豕,并辞谢节,节笑而受之。由是乡党贵叹焉。[4]

据《续汉书》,曹腾为曹节季子,曹节“素以仁厚称”,足以证明曹氏家族并非陈琳《为袁绍檄豫州》一文所言:“司空曹操祖父騰,故中常侍,与左倌、徐璜并作妖孽”[2],而是品德高尚的君子,子曹腾为人秉承其父之优良品性。至于文中的夸饰之言:“操赘阉遗丑,本无懿德, 狡锋协,好乱乐祸。”[2]并非以事实为依据立论。由此可见,曹操家族素有清望,在北方有一定影响。这也是曹操日后能统一北方的重要原因。

其三,考察曹操之父曹嵩本生家族,可以看出其出身不凡。曹氏家族史总的来说可圈可点,不乏光彩照人的一面,只有曹嵩的情况不太清楚。关于曹嵩的品德,卢弼《三国志集解》引司马彪《续汉书》说,曹嵩品德高尚:“《续汉书》曰:嵩字巨高,质性敦慎,所在忠孝,为司隶校尉。”[6]

曹嵩是曹腾的养子。因为曹腾是宦官出身,曹嵩与曹腾没有血缘关系。关于曹嵩的本生家族情况,陈寿《三国志》说得较为模糊:“莫能审其生出本末”。[6]不过从卢弼《三国志集解》所引《续汉书》有关记述可以看出他的氏族与来源:“吴人作《曹瞒传》及郭颁《世语》并云:嵩,夏侯氏之子,夏侯惇之叔父。太祖于惇为从父兄弟。”[6]《续汉书》说得很清楚,《曹瞒传》与《世语》都记载,他与夏侯惇同一祖父。中华书局1974年版《三国志》把嵩写作暠,显然是笔误。夏侯惇之家世可考,《三国志》魏志之《诸夏侯曹传第九》有记载:“夏侯惇字元让,沛国谯人,夏侯婴之后也。”[4]夏侯婴事迹在《史记·项羽本纪》鸿门宴中有记述:“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7]可见夏侯婴为刘邦亲信。其生平见于《汉书》卷四十一《樊郦滕灌傅靳周传》:

夏侯婴,沛人也。为沛厩司御,每送使客,还过泗上亭,与高祖语,未尝不移日也。婴已而试补县吏,与高祖相爱。[8]

作为高祖功臣,夏侯婴与汉宗室关系自然非同一般。曹操生于夏侯氏之家,纵使没落也有其非凡之处。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无论是夏侯氏还是曹氏,都是汉代世家。可见曹操家族在汉代为颇著英声的望族。

从这些资料可以看出,曹操家族在当时有良好的社会关系与声誉。从出身看来,《三国志》的叙述较为客观真实,以生动的笔调呈现了歷史上曹操形象。尽管曹操出身与宦官不无关联,但在当时并非他的污点,对于他的发迹起了重要作用。

二.从品行看曹操:胸怀天下

《三国演义》当然也写到了曹操的操行志向,但与历史的真实并不一样。小说将曹操描写成曹操的志向是个人至上的人物。如《三国演义》第四回“废汉帝陈留践位,谋董贼孟德献刀”写到曹操杀吕伯奢一家时:

操不顾,策马便行。行不数步,忽拔剑复回,叫伯奢曰:“此来者何人?”伯奢回头看时,操挥剑砍伯奢于驴下。宫大惊曰:“适才误耳,今何为也?”操曰:“伯奢到家,见杀死多人,安肯干休?若率众来追,必遭其祸矣。”宫曰:“知而故杀,大不义也!”操曰:“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陈宫默然。[3]

这里有两个问题,一是没有见到《三国志》记载曹操刺杀吕伯奢全家之事,尤其是依次杀人,绘声绘色,是小说家有意的渲染;二是曹操的名言“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三国志》等史书更没有这样的说法,当是讲史者与罗贯中根据人物性格需要杜撰的,在传记中没有根据。小说里将曹操的言辞与与陈宫的话对照,是用以吸引读者的小说情节。

事实上,曹操志向远大,虽有不拘小节之处但胸怀宽广。这在《三国志》中有很多相关记述:

光和末,黄巾起。拜骑都尉,讨颍川贼。迁为济南相,国有十馀县,长吏多阿附贵戚,赃污狼藉,於是奏免其八;禁断淫祀,奸宄逃窜,郡界肃然。[4]

可见曹操有伸张正义甚至改变习俗与风气的一面。从他自己的文章里也可以看出这一点。曹操诗文里多次提到自己的理想与抱负,很难看出他是一个“奸雄”与坏蛋。倒是可以发现他关注民生疾苦,期待在乱世有所作为。

曹操在建安十五年曾作了一篇文章《让县自明本志令》,表明自己的志向所在。

孤始举孝廉,年少,自以本非岩穴知名之士,恐为海内人之所见凡愚,欲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誉,使世士明知之;故在济南,始除残去秽,平心选举,违迕诸常侍。以为强豪所忿,恐致家祸,故以病还。……今孤言此,若为自大,欲人言尽,故无讳耳。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9]

曹操年少时不是那种隐居深山而有名望的人士,恐怕被天下人看作平庸无能之辈,所以想当一个郡的太守,《短歌行》其一说:“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9]他自己说想成为周公那样的人。显然与儒家的道德观相近。在《短歌行》其二中他更直接表达了对上古贤人周公的敬仰,表明自己亦有济世救民,拯救苍生,继承和发扬圣王伟业和教化众生的心志:

周西伯昌,怀此圣德。三分天下,而有其二。修奉贡献,臣节不隆。崇侯谗之,是以拘系。后见赦原,赐之斧钺,得使征伐。为仲尼所称,达及德行。犹奉事殷,论叙其美。[9]

他自己内心对自己的认知和定位就是一个周公式的人物,既有匡扶天下,力挽狂澜的才能又同时具有忧国忧民的情怀,受到万民的敬仰和尊崇,得到后世的肯定。

看来从行为看,曹操是汉魏之际胸怀天下、特立独行的英雄人物。小说《三国演义》绘声绘色的描写展现了文学作品高超的叙事写人艺术,然而与真实的曹操有一定差异。《三国志》武帝纪对曹操形象的描述相比起来更客观真实。

三.从功业看曹操:一代枭雄

曹操建立了不朽的功业,这一点毫无疑问。《三国演义》第六十回“张永年反难杨修,庞士元议取西蜀”中作者特意将刘备的做法与曹操相对比:

玄德曰:“今与吾水火相敌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与操相反,事乃可成。”[3]

小说中将曹操看着邪恶势力的象征,刘备一句话似乎抹掉了曹操的全部功绩。曹操建立了什么样的功业,显然不完全是《三国演义》中所谓篡权的汉奸雄,对于统一北方来说他的确是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后世对其评价多有失公允。

第一,从他的目的看,曹操一生的事业不全在权势。如征讨北征三郡乌丸,劳苦而功少。有自己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

五月,至无终。秋七月,大水,傍海道不通,田畴请为乡导,公从之。引军卢龙塞,塞外道绝不通,乃堑山堙谷五百余里,经白檀,历平冈,涉鲜卑庭,东指柳城未至二百里,虏乃知之。[4]

这从他个人的诗文中可以得到印证。《短歌行》:“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可见他以济世为己任,意欲效法儒家的典范周公,并不只是想要夺权而已。第二,从他人的记述可以看出,他有功于国。曹植作《武帝诔》:“于惟我王,承运之衰。神武震发,群雄殄夷。拯民于下,登帝太微”[10],指出他平定群雄、统一北方、拯民于下的丰功伟绩。客观上有利于国家的统一。第三,从实际情况看,也是如此。曹操自关东会盟起兵以来,与天下群雄鏖战中原,其目的就是结束纷乱的割据局面。曹操在当时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第五》大家常谈的隆中对说:

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4]

诸葛亮的评价肯定了曹操非凡的政治军事才能和功业,曹操确实是一个志向远大且能力超凡的时代开拓者。

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那就是,曹操实行的一系列措施对于稳定北方局面,发展中原经济,起到了重要作用。他的屯田措施对于安定北方老百姓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建安初年,曹操为了巩固北方经济,就实施了屯田垦荒制度,同时兴修水利。曹操在许昌屯田的同时,就曾引颍水、濉水等河流灌溉农田。据《三国志·夏侯惇传》载,曹操让堂兄夏侯惇兴修水利,“时大旱,蝗虫起,惇乃断太寿水作陂,身自负土,率将士劝种稻,民赖其利”[4],由此开创了淮颍一带水利灌溉的先河。作为北方的实际管理者,曹操致力于恢复民生和经济。

所以,尽管《三国演义》等书抹黑了曹操,将他塑造成奸雄形象。但他的功业足以证明他对社会的贡献。而《三国志》对曹操事业的书写无疑之正面的,彰显了他的英雄本色,成为传记文学中曹操形象最为闪光之处。

总而言之,《三国志》中的曹操是一代英雄人物正面形象。《三国演义》等文学作品崇尚正统,尊刘贬曹,导致了曹操形象的妖魔化,变成了人人切齿痛恨的奸雄。从传记文学的角度看,曹操出身高贵、品行端正、为统一北方建立了功勋。小说《三国演义》总体上是三分虚构,曹操的形象与真实距离更远。当然,作为文学作品这样写,更可以看出作者高超的叙事艺术。而《三国志》从出身、操行、功绩等多方面描写出曹操形象,言必有据,真实可信,显得深刻而生动。

参考文献

[1]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181.

[2][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1856,1968, 1968.

[3][明]罗贯中.三国演义[M].岳麓书社,1986:118,22,317.

[4][晋]陈寿.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99:1,1,1,1,267,3,11,678,201.

[5][唐]房玄龄等.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2141.

[6]卢弼.三国志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2:4.4.4.

[7][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99:314.

[8][汉]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4:2076.

[9][三国]曹操.曹操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4:74,8,10.

[10][三国]曹操.曹丕.曹植.三曹集[M].长沙:岳麓书社,1992:324.

猜你喜欢

三国志三国演义曹操
《三国演义》骗了你多少年
称象
1800年后读懂曹操
曹操:一个熟悉的陌生人
大话三国志
《三国志演义》的“知遇”之感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
四岁让梨的孔融,为何被曹操杀了
曹操地下用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