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师木心

2022-05-30杨林柯

教师博览·中旬刊 2022年10期
关键词:木心道德经老子

杨林柯

大多数人是活在自己的圈子里的,其存在的意义、价值也大多由所在的圈子定义,而木心不同。在我看来,他远远超出了自己所在的文化圈子,是具有知识跨界力和精神辐射力的大师级人物。

他是画家。木心在美国的“林肯中心”、哈佛大学都举办过画展,而且“木心的艺术”大型博物馆在全美举行过巡回展。他的画作被大英博物馆收藏,他是20世纪第一位有作品被该馆收藏的中国画家。

他是作家。几十年间,他出版过二十多部著作,其中包括散文集《琼美卡随想录》《散文一集》《即兴判断》《素履之往》《马拉格计画》《鱼丽之宴》《同情中断录》等,诗集《西班牙三棵树》《巴珑》《我纷纷的情欲》《云雀叫了一整天》《会吾中》《伪所罗门书》等,小说集《温莎墓园日记》等。他仍有大量遗稿未及出版,可惜就驾鹤西去了。

他是教师。由他的学生陈丹青历时五年整理的《文学回忆录》展现了一个大师级教育者的知识视野、思想境界和文化情怀。这本超越文化、宗教以及传统观念的《文学回忆录》,让我想到了印度哲人克里希那穆提。

1989年初,木心在纽约为十几位旅居纽约的中国画家开讲世界文学史,画家们也借此凑一点课酬,照顾木心在美国的生活。他们起初设想学一年,木心讲完一年即结束,没想到木心讲了整整五年,他们也坚持学了五年。

课堂是流动的,在几位画家的寓所里设立,他们常常是席地而坐,有如孔子当年的私塾。木心带着的那块小黑板,专供课堂上书写各国作家的姓名、作品以及生僻字或短诗文。

那时,他们还没有电脑,没有PPT,只凭借木心的讲义和随意穿插的各种妙语、趣谈作为课堂教学内容,而这种妙语、趣谈正是木心持续五年的课在文学知识之外吸引学生的调料之一。在我看来,教师的学问和生命是结合在一起的。如果教师在讲课的时候,能够把自己读过、学过、经历过的事情声情并茂地带入自己的课堂,那么教师的生命就是打开的。只有打开的生命才能真正影响另外的生命,真正实现“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可以做到对相关知识、学问如囊中取物,那么这些知识、学问就是和教师的生命结合在一起的。比如木心讲诗人雪莱青年时代与父亲闹翻、被牛津大学除名的时候,他联系自己,说:“我少年时也被学校开除,开除书寄到家,我妈妈昏倒,家乡舆论大哗。”这就让学生也知道了木心的身世,能够让学生更近地了解老师,这就是用生命在讲课了。

木心很有思想穿透力的调皮话最吸引学生。比如他在讲萨特和存在主义时说:“对生命、对人类,过分的悲观、过分的乐观,都是不诚实的。看清世界荒谬,是一个智者的基本水准。看清了,不是感到恶心,而是会心一笑。”这有点罗曼·罗兰的味道。

木心是个非常乐观的人,他讲课时动不动手舞足蹈,像个顽皮的孩子。他说:“古代的智者是悲观而快乐的。”“不要太看得起那些荒谬、痛苦,不要当一回事……最大气的事,是身体健康。”他读过很多存在主义作家的著作,了解很多作家的生平,这就使他在讲课的时候可以游刃有余,或赞美,或批判,给人以醍醐灌顶之感。比如,我们知道萨特、加缪是存在主义作家,加缪还有部很有名的小说《局外人》。但木心在讲述的时候说:“加缪、萨特不是局外人,他们是非常执着的功利主义者。一个执着的人,描写冷漠;一个非常有所谓的人,表现得无所谓,这就是存在主义的虚伪。”这一下子就让人明白,不能把说的、写的和做的混为一谈,文如其人只是某种吹捧人的话,是个半截子真理。一些写作水平很高的作家,他们的道德水平或认知水平却很差劲,这是有很多例子可证的。

木心不仅熟悉外国很多国家的代表性作家及其作品,而且对中国传统经典的阅读和理解,也是非常透彻的。在讲《道德经》的时候,木心说:“老子的哲学透彻、孤寂、凄凉,完全绝望。他看破两大神秘:一是天(宇宙),二是人(生命)。”木心认为,老子写《道德经》完全是为了排遣孤寂的心境,因为同时代找不到知音,没有人配得上和他交谈,他只好把希望寄托在未来,于是写《道德经》寻找知音,那是写给与他同等智慧的人看的。

木心读《道德经》是真正读到了老子的灵魂深处。他看出老子的退守柔弱是吃尽苦头之后的经验总结。木心说:“读《易经》读《道德经》,我都为古人难受,他们遍体鳞伤,却微笑着劝道:可要小心,不要再吃亏。”我读过三本当代人解读《道德经》的著作,我认为,木心的解读最符合老子的原意。

我们讲批判性思维、批判性读写,其实木心的讲课充满批判的智慧。他反对孔子的言行体系,认为孔子作为一代宗师,想塑造人,“却把人扭曲得不是人”。在木心眼里,孔子既不是哲人,也不是圣人,而只是一个高级知识分子,智商高,懂的多,会享受。

在木心看来,成天思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物都是小人物,只有以宇宙为思考对象的人物才是大人物。“渺小的人物都是奴隶,即使贵为天子,如果人格渺小,一样是奴隶……伟大的人,必是叛逆者。”木心对道家颇有好感。他认为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大多是伦理学家或政论学家,只有老子思考宇宙、生命,是“具有世界性的哲学家”,而“庄子只能算半个”,因为庄子哲学是“老子哲学的艺术化”。他对庄子哲学也不是没有反思和批判。他认为:“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是禅的境界,要把生命寂灭;这种浪漫主义的弱点是“不诚实,不自然,因为做不到,太极端”。

郭初阳老师认为,上课要“有种、有料、有趣”。有种,就是有思想风骨,有头脑,有心肠。如果说《文学回忆录》是一本不完全的“课堂实录”,我倒更喜欢木心讲课中充满思想风骨的俏皮话。比如他说:

凡把思想抱负寄托在天上、精神上、真理上,必不愿遵守世俗规则、细节、教条、律法,必不在乎世俗生活。

那些伟大的人物都有一颗高飞柔软的心,这颗心会受苦,一方面,伟人都是为人类的;另一方面,又是与人类决裂的。

先知,到头来都是狼狈不堪。凡人摸不到先知的心。

凡伟大的儿女,都使父母痛苦的。往往他们背离父母,或爱父母,但无法顾及父母。如要希望儿女伟大,好的父母应承担伟大的悲惨。

知名度来自误解。

悲观是一种远见。鼠目寸光的人,不可能悲观。

哲學的可悲在于要靠文字语言,而文字语言有它的局限性。

哲学,到头来是哲学家的性格表现。

宗教把绝对的生活归于神。古代人信神,就活得心安理得,觉得有了绝对真实……后来,是哲学、科学,拆了宗教的台,哲学成了控告宗教的原告,科学在旁边做证人。

情人化仇人,容易。情人化朋友,很难。

木心讲课没有腔调,好像聊天,语速平缓,从不高声说话,说到要紧的地方,就会加重语气。有时他会在某句话中停下来,表情显得凝重,有好几秒钟,呆呆地看着学生。其实,他是动了真感情,只是竭力克制着,等自己平息下来。

木心上课的特殊才能就是放得开、收得拢、掌握的“料”很多。比如他说弗洛伊德于1900年出版的《梦的解析》当时只印了600本,卖了多年才卖完。他说劳伦斯的《查泰莱夫人的情人》1928年出版后就被禁,直到1960年。

对于小说中的性描写,木心说:“性行为是写不好的,宿命地写不好,文字描写官能,是无能的。”

虽然没有直接聆听木心的讲课,但是通过陈丹青先生的文字,我们也能间接感受到木心的课是多么有味道,能让学生多么受益。

只是,木心走了,再也不会有木心了。

猜你喜欢

木心道德经老子
What Does ChatGPT Say:The DAO from Algorithmic Intelligence to Linguistic Intelligence
老子“水几于道”思想解说
木心《从前慢》
《道德经》的“中和”思想探究
张岪与木心
张岪与木心
浅析老子之道:有与无
作品推介
智者老子
《道德经》“鸡犬之声相闻”与《桃花源记》“鸡犬相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