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戴维·洛奇《小世界》的空间解读

2022-05-30何可心张扬

文学教育 2022年11期
关键词:洛奇戴维

何可心 张扬

内容摘要:《小世界》是戴维·洛奇的“校园三部曲”之一,是一部充满空间特质的作品。洛奇借助异质空间的分隔和融合完成了对整个作品叙事空间的搭建,刻画了独立且封闭的学者空间以及具有鲜明阶级性的学术空间,并通过不同异质空间分散性及群集性的交流融合再现了当时学者追求名利、欲望、等级分明的西方学界。

关键词:戴维·洛奇 《小世界》 空间分隔 空间融合

戴维·洛奇(1935-)是英国当代著名的小说家和文学评论家,共出版15部小说以及15部文学批评著作。洛奇的“校园三部曲”——《换位》、《小世界》和《好工作》成为其代表作。《小世界》是“校园三部曲”的第二部,出场人物众多且背景经历各异,但大多数是学者和知识分子形象。这部小说重点刻画了一群知识分子满世界旅行参加“环球大学”各种文学研讨会的故事,以此来揭示学者们对复杂且多元的学术和社会的试探。《小世界》是学术的世界,在叙述中实现了对不同学者同一时间的空间切换,营造出栩栩如生的空间效果。

鲁思·罗侬(Ruth Ronen)在其文章《小说中的空间》(1986年)中提出了叙事作品中空间的三种组织结构形式:1)连续的空间(文本中包含多个毗邻的连续空间,人物可以自由地在多个空间内穿行);2)彼此中断的异质空间,但在特殊情况下人物可以直接进行跨空间的交流;3)不能直接沟通的異质空间,只有通过转喻(metalepsis),人物才能在这一空间进行沟通(如嵌套叙事、梦境、书中书等)[1]14。《小世界》人物众多、情节松散,不同学者的故事空间和学术空间是数个彼此中断的异质空间,但在飞机、信件以及各个学术会议上可以进行分散性和群集性的交流,达到异质空间交流融合的效果。本文分析《小世界》中三种空间结构形式中彼此中断的异质空间的运用,由此挖掘《小世界》中空间的建构及其在组织叙事、主题传递等方面所起的作用。

一.空间分隔

《小世界》是洛奇对当代西方学术界学术交流、追名逐利现状的再现。在小说中,时间顺序被淡化,情节呈片段式随意拼接,相对松散,主要以珀斯追求爱情、扎普追求名利和斯沃洛追求情欲三条故事线索并置展开。每一条平行的故事线作为独立的封闭空间呈现,并以“追寻圣杯”作为其情节结构,情节的相似性也强化了空间的封闭效果。《小世界》描绘了学者追求理想、实现人生愿望的环球大学,而这所环球大学的学术小世界显出了明显的社会等级性,揭示了学者学术空间的阶级性。第一部第一节描写的作为一个整体空间的卢密奇,实际上被分割成数个重叠的彼此中断的异质空间。

(一)空间的封闭性:多个故事空间并置

在《小世界》中传统的线性叙事模式被打破。“《小世界》故事发生于1979年4月,结束于12月的最后一天[2]79”。虽然《小世界》整个故事基本呈线性叙述,但线性叙述常被同时发生的其他事件所打断,并将事件片段随意拼贴。小说以珀斯、扎普和斯沃洛为主要人物,整个故事以及人物和情节都是对中世纪亚瑟王和圆桌骑士寻找圣杯传奇的戏仿。三个主人公的故事空间呈线性展开,互不相关,平行各自发展,形成自己的封闭空间。

小说第一部分以珀斯遇见其爱情圣杯——安杰莉卡开始,在卢米奇研讨会结束、安杰莉卡消失后,珀斯花光所有积蓄奔波于一个又一个学术研讨会找寻他的爱情圣杯。珀斯从卢密奇开始出发,先后去到伦敦、阿姆斯特丹、日内瓦、洛桑、洛杉矶、夏威夷檀香山、东京、汉城(首尔的旧称),再到耶路撒冷,最后与众多学者齐聚美国。珀斯追寻安杰莉卡的故事线常常被扎普、斯沃洛等其他学者的故事碎片打破,使得各个学者的故事情节平行展开。扎普追求名利圣杯,频繁参与文学研讨会是为了“在退休之前成为世界上报酬最高的英美文学教授”[3]。他为了一个年薪十万美元的概念上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主席职位东奔西走,写信奉承负责人亚瑟·金费希尔,用“最恭维的词句请求他惠赐[3]”一份他在“符号的危机[3]”研讨会上“出色的主导发言稿[3]”。但即便如此,扎普最终没有获得该主席职位。“学术研究中无法获得满足感和自信的学者转而寻找各种性爱和冒险”[4]。斯沃洛便是其中之一,参加各种学术研讨会是为了冒险猎艳。在美国的生活经历让他渴望美国式的自由,他说“我想,我们寻求的是生活经历中的激情。我们知道已经不再能够再家里找到它了,但是总抱着能够在国外找到它的希望”[3]。他曾在意大利结束某次学术会议后与乔伊发展了一段难以忘怀的爱情,并多次假借学术会议之名与乔伊私会。他多次出席各种学环球会议寻找激情,并于自己的学生桑德拉发展出一段婚外情。但在耶路撒冷“批评的未来”研讨会上他被误诊出军团病,乔伊抛弃了他,最终他还是回到了他妻子希拉里的怀抱。

《小世界》中,以珀斯、扎普和斯沃洛为代表的学者们分别追寻自己圣杯过程形成互不干扰的封闭空间平行展开,且情节存在一定的相似之处。学者们不顾一切、倾尽全力追寻各自的圣杯,但往往功败垂成、付之东流。珀斯追寻安杰莉卡从卢米奇到美国语协年会,女神仿佛近在咫尺终是求之不得;扎普东奔西走、四处钻研主席一职,最终以失败告终;而斯沃洛追求激情,假借学术会议发展婚外情,兜兜转转还是回到了妻子希拉里的身边。

以珀斯、扎普和斯沃洛追求圣杯为主线的故事情节常被其他学者的情节事件的叙述所打断,这种情节片段的随意拼贴虽然中断了小说的线性叙事,但却突出了构成整部小说的意义单元(即不同学者的故事)并置所产生的空间效果。《小世界》一书并置了十数个学者或追求名利、或追求性爱狂欢、或追求物质享受的故事。小说没有明确的中心,众多人物的故事以碎片的形式穿插分散在《小世界》的五部十一节之中,珀斯也不是主人公,他对安杰莉卡的追寻更多地起到串联整个小说的作用。无数纷乱复杂的空间碎片导致学者与学者之间、事与事之间的关系并不明晰,但所有的学者最终在美国现代语言协会年会上交汇。珀斯如此、扎普如此、斯沃洛也是如此……我们可以组合散落在《小世界》各处的故事碎片,将其拼凑并与其他故事拆解开,形成某一学者的独立故事空间,也可以在《小世界》中加入更多学者的故事碎片,构建起更为复杂的故事空间。若干个学者的封闭空间平行并置,《小世界》也就成了“珀斯的世界”、“斯沃洛的世界”、“扎普的世界”、“安杰莉卡的世界”等等不同学者的独立世界。在读者关注某一位学者的故事时,身处其他空间的学者通通消失不见,呈现在读者眼前的只剩下这个封闭空间内的人物及事件。

《小世界》不断重复并平行并置追求圣杯情节,除此之外,性行为情节、研讨会发言情节以及参会情节也多次反复出现在不同学者身上。比如性无能的亚瑟·金费希尔和他的研究生李颂美的性行为,斯沃洛和希拉里的性行为,斯沃洛和乔伊的性行为,富尔维亚和扎普进行变态性爱游戏等。在不同学者身上发生的情节相似,这使得每个学者独立的故事空间保持封闭的同时,也和其他学者的故事进行了串联,搭建起了良好的叙事框架。而且具有相似情节的人物和故事之间也形成了一个新的封闭空间。

(二)空间的阶级性:学术空间的阶级分层

《小世界》刻画了追名逐利、贪图享乐之风盛行的学术小世界,揭露了学术空间明确的阶级性。小说刻画的人物众多、身份繁杂,大致可划分为三个学术阶层:青年学者阶层、老学阀阶层以及学术巨擎阶层。青年学者阶层以初出茅庐的学术新人珀斯为代表,阅历丰富、圆滑世故的“老油条”扎普、斯沃洛是老学阀阶层的代表人物,赫赫有名的学术大佬亚瑟则是学术巨擎阶级的象征。名望和权威搭建起了学术空间的阶级骨架,决定了学者的阶级分层。《小世界》中角色设定也表现了洛奇对当时学术空间的构成和阶级化的理解。

《小世界》呈现了等级分明的学术空间。在《小世界》中,“知识异化成了学者们追名逐利、工于物质享受的筹码,知识沦为获取金钱地位、物质享受的工具”[5]。不同学者的名望地位不同,学者之间便有了隐性的阶级属性,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学者们的行为举止。在卢密奇研讨会上,安杰莉卡對初次参会的珀斯说:“你得小心对待这些教授,珀斯”“你得奉承着他们”[3];斯金纳请求牛津大学的教授帕金森对珀斯的稿件进行审稿,帕金森说到:“他凭什么认为我会评审某个丝毫不为人所知的爱尔兰乡巴佬的胡言乱语?一些人真是会滥用曾经有过的师生关系”[3]。这些场景的描述使得老学阀和青年学者之间的阶级差别所带来的冲突和矛盾在学术空间得以呈现。

除了老学阀和青年学者构建的阶级分层,还有位于学术空间阶级层顶端的“学术巨擎”。小说开篇介绍了在卢密奇举办的一场研讨会,会议的出席人数让人十分失望,主要原因则是“没有一个值得跑上十英里来会面的人,更不用说许多人跑了几百英里”[3],使得这场会议缺少了它结交名流、巴结权威的实际价值,令与会人员大失所望。《小世界》中,担任这样一个“学术大人物”身份的是亚瑟·金费希尔,他身兼国际文学理论界的元老,哥伦比亚大学和苏黎世大学的荣誉退休教授、学术刊物的编辑顾问等职位,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学批判委员会主席人选的主要评估者之一。而与之身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以扎普为代表的对主席职位趋之若鹜的学者,由此,阶级冲突在此展开。比如,扎普为了“在退休之前成为世界上报酬最高的英美文学教授”[3],四处钻研打听主席一职,热情洋溢地写信邀请亚瑟出席“批判的未来”研讨会,信中多次提及亚瑟的半犹太人身份并奉承其为杰出的学者。扎普相信,“只要他能够和亚瑟·金费希尔在一起一个星期左右,就能够用甜言蜜语、花言巧语讨好他,使老家伙看到他莫里斯毋庸置疑是最有资格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学批判委员会主席的人选”[3]。同样对主席职位有兴趣的希格弗里德也专门给亚瑟·金费希尔打电话打听他对主席一职有什么看法,并亲切地和亚瑟说“自从我在《纽约书评》上评论了你的《文集》第四卷以后,我们一直都是好朋友”[3]。

以名望和权威搭建的学术空间的阶级骨架将经历各异、背景不一的众多学者划分为三个具有代表性的阶层,他们作为各个学术阶层的一份子,代表着各自的利益与阶级利益。《小世界》刻画的学术空间使得青年学者、老学阀和学术巨擎之间的阶级冲突得以可视化呈现,当时学术界的不良风气也得以充分曝光,凸显了作者对名利场中学者们的虚伪和勾心斗角的讽刺。

二.空间融合

鲁斯·罗侬的空间理论强调彼此中断的异质空间在特殊情况下人物可以直接进行跨空间的交流。而实现跨空间交流的路径主要包括以偶遇、信件往来以及电话沟通为手段的学者间的一对一分散交流,以及以学术会议为依托的若干个学者间的群集性交流。《小世界》中各个学者的个人空间呈封闭状态且自成一体,分散性的交流空间则为学者间封闭空间的交点,实现个体之间的短暂交流;群集性交流空间则为若干个学者封闭空间的汇聚点,实现群体之间的交流。呈分散或群集状态的交流空间也为学术空间内的不同阶层提供了非正式接触的机会。空间的交流和融合使彼此独立且毫无瓜葛的人物与情节发生关联,为故事补足框架、提供背景信息,搭建起《小世界》的空间架构,使小说更加立体化。

(一)分散性的交流空间:异质空间的交叉点

《小世界》把偶遇、信件以及电话等作为各个学者封闭空间之间的交流载体来实现异质空间的分散性交流。小说第一部分提出“在过去二十年中,有三件事使学术生活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尽管很少有人意识到这个事实:喷气飞机旅行,直拨电话和复印机[3]”。随之而来,“单个的、静态的大学的时代已经过去”[3],环球大学才是当时学术界所处的状态。环球大学中,学者不需要在同一机构工作来实现交流,写信或者打电话实现了各个学者封闭空间之间的分散性交流。

故事碎片相互穿插并置,打破了叙事事件的线性发展空间,将学者个体与群体联系起来。比如第二章第二节莫里斯在飞机偶遇富尔维亚,专业是文化研究的富尔维亚与莫里斯在英国航空公司飞往米兰的三叉戟飞机上探讨了解构主义,完成了一次分散性的学者之间的空间交流;身在格林尼治的罗纳德与在日本大阪的坂崎章通过多封信件交流书籍的翻译问题;伦敦的日报和周刊的文学编辑经常给拉迪亚德·帕金森打电话约稿以及菲利克斯·斯纳金打电话给导师拉迪亚德·帕金森,请他给珀斯·麦加里格尔的提纲进行评估;远在柏林的希格弗里德给亚瑟·金费希尔打电话旁敲侧击关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新设的文学批评委员会主席的信息等。小世界创造了一种把处于不同场景下的各个人物相联系的空间。

《小世界》还创造了短暂的交流空间以实现了文学理论的解读和研究。小说中充满了大量的文学批评理论,包括结构主义、解构主义、浪漫传奇文学、马克思主义后结构主义和心理分析等等,并对这些理论做出了阐释和说明。一个突出的例子是谢丽尔对浪漫传奇文学的学习和解读。谢丽尔作为受雇于希思罗机场的普通职员,却与小说中众多人物发生联系,其中就包括珀斯和安杰莉卡。谢丽尔曾偶遇安杰莉卡并在她的影响下开始读浪漫传奇文学《仙后》。恰好在男主人公珀斯追随安杰莉卡再次来到希思罗机场时,向谢丽尔借《仙后》一书并知道了安杰莉卡的去处。在与珀斯的偶遇中,谢丽尔对浪漫传奇文学做出了分析和概况:“真正的浪漫故事是小说出现之前的一种叙述。它充满了冒险、巧合、意外和奇迹,有许许多多的人物,他们或失踪,或着魔,或四处流浪相互寻找,或寻找圣杯及诸如此类的东西。当然,他们也经常恋爱……”[3]谢丽尔这段话恰好是对浪漫传奇文学情节及主题的总结和归纳,同时也暗示了《小世界》——学者罗曼斯是洛奇对欧洲中世纪亚瑟王和圆桌骑士之类传奇故事的戏拟。

通过对分散性的交流空间进行重组,将以往原子化、各自为政的各个学者的封闭空间融合起来,实现关系的重构与空间的再生产。如在第三部第一节,珀斯和罗纳德在伦敦皇家文学院颁奖招待会上相遇,弗罗比舍向珀斯讲述了他很长一段时间思路枯竭、写不出小说的原因是六年前登普西利用计算机解剖了他的写作模式。当他的写作被解剖之后,他会有意识的避开这种模式,而这种刻意导致他失去了创作的灵感。在小说第四部第三节,珀斯追随安杰莉卡最终在洛杉矶见到了她和孪生姐妹丽丽的养父赫尔曼·帕布斯特。两人短暂的交流交代了安杰莉卡姐妹被遗弃、被收养以及长大后分别以不同的方式进行反抗的故事背景。飞机上、书信以及电话等短暂交流分散在洛奇《小世界》的各个部分,伴随着短暂的“相遇”和“交流”,原有的故事框架被完善,故事的谜底被揭开,实现了不同学者封闭空间之间的跳转与衔接,从而建构了各个学者封闭空间的交流脉络,并且一种新的混合的集体空间得以重组而成。

(二)群集性的交流空间:异质空间的汇集点

在《小世界》中,异质空间交流的实现以分散性的飞机、信件以及电话等作为交流载体,并与群集性的学术会议空间相辅相成。《小世界》聚焦于卢密奇研讨会、阿姆斯特丹举办的“第七届国际文学符号学家大会”、苏黎世的詹姆斯·乔伊斯国际讨论会、耶路撒冷的“批评的未来”研讨会以及在纽约举办的美国现代语言协会年会五次国际研讨会的开展。各个研讨会成为众多学者完成交流的群集性理想空间。群集性的研讨会是人与空间的多元融合体,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聚集研讨会,首先实现了物理空间的融合;学者眼中的研讨会是一个提高地位与声望的名利场,使得阶级冲突在学术空间得以呈现;与此同时,在与会过程中,众多学者独立且封闭的学术空间也得以交流融合。

“研讨会上参会者表现出了明显的社会等级意识”[2]162。“会议存在的真正理由[3]”不是“论文和报告的日程[3]”,而是参会者之间的“非正式接触[3]”。每一场研讨会都是一场学术晚宴,学者们忙着游走其中,致力于结交权威、提升学术地位。扎普是一名娴熟的参会者,深谙“环球大学”的生存定律:“对于和自己同等地位的人,怎么奉承也不会过分”[3]。因此,他疯狂参与各种学术会议,四处打听钻营文学批判委员会主席的职位。参与学术研讨会的重要目的不是论文报告,也不是食宿补助、会议补助等,而是结识权威、提高学术地位,以实现阶级跨越。“美国语言协会年会是各种研讨会中的‘大佬。是个巨型会议。是文人学士的大型热闹聚会”[3]。在这里,青年学者满怀希望求职,老学阀们企图另谋高就。美国语协年会也是学术界的最大社交平台和买卖市场。同样是处于研讨会这一物理空间、学术空间内的学者,研究的学术理论或钻研方向也本无高低贵贱之分,在这看似相差无几的表象之下却是蕴含着来自巨大的阶级差异。此外,不同阶层之间流动性很差,想要完成阶层跨越通常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研讨会的举办为青年学者、老学阀和学术巨擎不同学术阶层提供了共处在同一个物理空间下的机会,身处低阶层的学者们在研讨会上或奉承、或攀关系结交权威以图冲破阶级之间的壁垒。

《小世界》中一场又一场的研讨会实现了学者与学者、术语与术语、理论与理论之间的沟通交流,不同学者与学术空间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相互包容的多空间融合体,构建了集体的多元化的学术空间。以小说中最大的研讨会——美国现代语协年会为例,来自世界各地的数万名学者云集于此。讨论的论题应有尽有,诸如“古代英国谜语”、“福克纳词汇索引”、“现代美国诗歌”等。不同的议题举办各自的论坛或小组分别讨论,包括“马克思主义文學小组”、“德语文学女性联盟”、“黑兹利特学会”、等。与会人员可以任意流动,选择任何感兴趣的议题加入讨论。研究同一学术理论的学者与其研究理论构成独立且具有开放性的学术空间,由此整个研讨会学术空间包含“解构主义学术空间”、“浪漫传奇文学空间”、“后结构主义学术空间”等。我们可以将若干个并置的学术理论中的任何一个拆卸出来让它独立,新的学者、新的分支或创新思路也可以随时加入其中。因此,研讨会这个多空间融合体便具备了无限开放性,学术理论在此多元共生,没有中心和焦点,构成了多声共存的开放性学术空间。戴维·洛奇让这些学术空间并置存在,并处在平等的对话关系中。

《小世界》通过异质空间的分隔和融合完成了整个作品叙事空间的搭建。若干个学者的故事空间呈封闭性且并置存在,串联其他学者的故事空间搭建起《小世界》的叙事框架;《小世界》的学术空间由名望和权威搭起阶级骨架,划分为青年学者阶层、老学阀阶层以及学术巨擎阶层。散落在《小世界》全文各处的“偶遇”、“信件沟通”或“电话交流”等分散性交流空间是不同学者独立空间的交叉点;重点描绘的五次全球研讨会是学者和学术理论的汇集点,阶级冲突也在此呈现。

洛奇通过对《小世界》的空间搭建,以自己熟悉的学者群体入手,讽刺了搭乘喷气式飞机追名逐利、冒险猎艳的西方知识分子,批评了学术场变名利场、阶级分明、等级排外当代文坛,并通过对学术理论的大量拼贴,搭建了无限开放的多空间融合体,表达了多元共存的学术态度。

参考文献

[1]龙迪勇.空间叙事研究[M].北京:三联书店,2014.

[2]蒋翃遐.戴维洛奇“校园小说”的空间叙事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3]戴维·洛奇.小世界[M].王家湘,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

[4]姜兆霞.学者的迷惘与探索——论戴维·洛奇的“校园三部曲”[J].当代外国文学,2009(01):110-115.

[5]施婷婷.《小世界》中的伪知识分子形象探析[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34(07):118-120.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资助“戴维·洛奇的空间叙事研究”(20WWB061);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戴维·洛奇的空间书写与空间意识研究”(HIT.HSS.202131);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外语学科贯彻‘贺信精神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践行四个服务对策研究”(HIT.HSS.HXJS202005)。

猜你喜欢

洛奇戴维
园丁
小鹰洛奇
小狗洛奇的秘密
戴维·洛奇《天堂消息》中的忏悔意识
戴维·洛奇小说中的电影艺术
接力棒
礼品变废品
各有所“长”
高不可攀
大侦探柯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