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鲁迅作品,提升阅读教学实效
2022-05-30马奇帅
马奇帅
鲁迅是我国民族精神的传承者,也是我国现代文学的开拓者,是中国伟大的作家、思想家,在我国的文学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在小学阶段,带领学生对鲁迅作品进行学习、分析,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审美素养,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强化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教师要重视对鲁迅作品的教学,为学生打开一条走向鲁迅精神世界的道路,从而让学生在认识鲁迅、亲近鲁迅中不断地提升阅读理解的能力。
一、走进鲁迅,感受情怀
让学生对鲁迅先生的作品有一个深度的解读,首先需要教师指导学生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经历,让学生认识真实的鲁迅。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查找有关鲁迅的成长经历、生活背景的资料,以此来了解鲁迅先生。在课堂上,教师需要借助多媒体技术再现鲁迅当时生活的社会背景等,以便学生真正地接近鲁迅作品,体会鲁迅作品中不朽的精神品质。
例如,在组织学生阅读鲁迅作品前,教师可以先为学生布置“搜集有关鲁迅生平资料”的任务,请学生利用自己擅长的渠道,进行相关知识的查找,如有的学生在图书馆翻阅了相关资料,有的学生筛选了互联网中的相关资源。在课堂上,教师先请学生充当“小老师”,为其他同学分享自己搜集的资料,以便通过共享的方式使所有学生进一步了解鲁迅先生的生活背景、成长过程。随后,教师再播放一些相关的影音视频,使学生通过直观的画面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从而深刻体会到鲁迅先生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的高尚情操。
二、以问启思,投石激浪
在以往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当教师“滔滔不绝”地为学生讲解文本内容,师生之间的互动少之又少,学生犹如舞台下的观众,只是静静地观看教师的“表演”,导致整个课堂犹如“一潭死水”,学生也只是被动地接受了教师灌输的知识。而问题教学模式是教师的重要帮手,能够起到“投石激浪”的效果。在解读鲁迅作品时,教师围绕文本内容为学生提出多样化的问题,这不仅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逐一解答问题中精准筛选文章中的信息,也能让学生自主探寻语言文字背后的深意,从而真正地触及作者的思想内核。久而久之,学生也会形成良好的阅读思维习惯,主动地带着问题,阅读鲁迅的其他作品。
比如,在《少年闰土》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教师便可以将问题贯穿整个课堂之中,引领学生进行阅读活动。首先,在学生刚开始阅读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闰土为什么要到‘我家来?闰土的外貌是怎样的呢?闰土对‘我说了些什么?”等问题调动学生思维的活力,并让学生主动地筛选文章中的信息。随后,教师基于文章的语句,为学生提出问题,例如,“作者在文章中写道‘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呢?”等问题引导学生透过语句本身进行深度思考,探寻句子背后的深意。
三、角色扮演,体味形象
鲁迅的作品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着较强的联系,作品中的语言有些晦涩难懂,单纯地指导学生进行反复阅读,不仅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也会引起学生的排斥心理,使学生失去阅读的兴趣。采取角色扮演的学习方式,无疑是一剂良药,能有效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使学生在与角色融为一体中激发阅读的兴趣,亲历故事的情节,从而真正地从立足角色的角度,对阅读内容进行解读,对人物的心理进行揣摩。
例如,《少年闰土》这一课的主要教学目的之一就是需要学生体会文章中人物的性格特点,但是单纯对文章的语句进行阅读,难以让学生走入角色的内心,难以增强对人物特点的感知。对此,教师可以组织角色扮演的阅读活动,让学生参与进来。具体来说,学生先通读文章,了解文章中主要包含哪些角色,随后,学生进行自由结组,并选定文章中的一个情节进行还原。如此一来,在进行角色的扮演时,学生也会有意识地基于文章的内容做出相应的动作、神情,从而真正地立足角色本身,进而体会闰土的性格特点。
四、交流探讨,深化理解
在阅读课上教师能够观察到,即使面对相同的阅读内容,学生解读文本的思路也千差万别,如果教师仍让学生独自分析文章,那么学生的思维也会受到桎梏,难以进行深化理解。而小组交流活动无疑能为学生的阅读理解注入新的活力,让学生拥有开放思维的机会。在阅读中,教师为学生创建学习小组,引导学生交换彼此的想法,能够打开学生的欣赏视角,进而深化理解文本的深度,让学生深刻体会鲁迅在美好景色中所注入的情思。
例如,在《好的故事》这篇课文中,鲁迅通过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对理想生活的憧憬,表达了对黑暗现实的愤慨。在学生阅读文章后,教师设计了“在美好的景致之下,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呢?”这个问题,通过学生的回答,对学生的阅读理解思路、阅读素养发展水平进行一定的判断。随后,教师采取互补的原则,为学生进行分组,鼓励学生在组内阐述自己的见解,以便学生基于同伴的启发,进一步认识到看似普通的文字背后所富有深刻内涵。
五、巧用批注,细细品味
“不动笔墨不读书”,在阅读鲁迅作品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渗透阅读的方法,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批注,能够真正地让学生“走心”,从而在心随笔走、意隨心生中感悟鲁迅作品的内涵。同时,教师要增强对批注式阅读法的重视,积极地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批注,让学生应用特定的符号、文字,写下对文章的所思、所想、所疑,从而实现与文章的深层“对话”。
比如,在《好的故事》这一课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使用批注的方式完成阅读任务。在课堂上,教师先让学生初读课文,从整体上把握文章。随后,教师与学生约定批注的符号,并要求学生按照约定完成批注式阅读,如遇到疑惑,用问号表示疑问;遇到写得好的句子,用波浪线进行标注,并写上原因;遇到有所感悟的地方,用直线进行标注,并写下自己的所思所想。当学生完成批注后,教师再请学生根据批注的内容细细品读,从而进一步体会文章隐含在美好景致之下的深意。
总而言之,对鲁迅作品的教学不能“浅尝辄止”,而是要有深度。所以,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了解鲁迅的生平经历,让学生走入鲁迅生活的社会背景中,并指导学生多样化的阅读方法,以便在强化学生的阅读素养,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中,让学生更加科学地完成对鲁迅作品的解读,使学生真正地剖析隐藏在文字之下的人文内涵和民族精神,从而深刻地体会鲁迅作品的不朽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