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性思维培养视角下初中历史教师的特质
2022-05-30梅征
梅征
初中阶段是学生认知水平和价值观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批判性思维是核心素养的重要体现。基于历史学科的特点要求,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进行批判性思维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历史教师自身的批判反思能力决定了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水平。同时,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课堂教学必然要求教师转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这都对历史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构建与初中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和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新型教师知识、技能与态度体系,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重要环节。
具有批判性思维意识
教师的批判性思维意识首先体现在教师自身要有反思和质疑的能力。不同的个体站在不同的角度,对同一个历史问题的看法会不同;同一个人处于不同的认知阶段,史料了解的程度不同,对同一个历史事件的理解也会不相同。批判性思维指导下的历史教学目标是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家国观、文化观。这就需要教师首先有批判的意识,习惯质疑,善于反思,从而引导学生从大量的历史素材、史料中發现真相、找寻规律,在正确的历史观的指导下认识历史问题,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健全的人格。同时,教师还要在反思中,通过质疑,不断地审视和纠正教学活动,使其更适应学生的发展需求,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易被理解和掌握。
教师的批判性思维意识还体现在教师要有良好的修为。美国学者理查德·保罗认为:“批判性思维就是建立在良好判断的基础上,使用恰当的评估标准对事物的真实价值进行判断和思考。”批判性思维不是“批评”,不是“挑刺”,更不是“全盘否定”,是谨慎地反思和创造,是为了让自己选择相信还是不相信,在选择中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并以此影响、说服其他人。批判性思维指导下的历史教学应该是以培养完善人格为目标,教师在关注学生个性和人格发展的同时,要不断审视自身的思想和行为,公正客观地对待学生个性发展的差异性,理解重视学生个性发展的多样性,尊重包容学生的多元性;要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的对话与合作关系,教师应俯下身去,更多地参与学生的活动,关注和理解学生的感受;强化教师的身份认同,提高对历史的判断力,根据情境的变化,不断地自我反思。
具备丰富的知识结构
一方面,要有较为扎实的专业功底。批判性思维培养视角下的历史教学,要求教师熟悉历史知识,特别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和整体架构,跨越时空的界限,将以往看似没有联系的事件、观点连接起来;要求教师有丰富的阅读,在众多的文字中辨别、收集有价值的史料,加深对史料的品读与理解,养成“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思维方式;还要求教师学习新理念、新观点,了解历史学科的研究步伐,有效地引导学生提出质疑,同时也适时地应对质疑,确保思维的方向和价值。
另一方面,还要有较为广泛的知识与技能。历史研究不是简单地了解历史知识和历史现象。一段历史的背后往往蕴含深刻的社会文化、经济、军事、科技等背景。初中历史学科突出思想性、基础性、通识性的课程理念,让历史学科跨学科渗透意识加强,历史学科与现实生活、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进一步紧密。同时,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学生更好地了解历史、认识历史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条件。批判性思维培养视角下的历史教师除了精通历史专业知识外,还需要了解历史学科以外的其他跨学科、跨领域的知识;需要利用多样化地教学设备和资源,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的融合,让学生更易走近历史,多角度地认识历史。
具备较强的情境创设能力
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离不开特定的教学情境,有意义的教学情境创设,是学生始终以积极态度参与的无形动力。批判性思维培养视角下的历史教学,应当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历史的已发生和不能直观的特点与初中生认知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使教学情境的创设在历史教学中尤为重要,教师通过创设与学生历史认知相适应的教学环境和学习经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水平;通过创设多维度、多角度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充分的理解和感受历史,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寻兴趣;通过不断调整和优化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理性分析的效力。同时,教师在情境创设和实施过程中,还要随时应对课堂的变化和学生的需求。教学情境的动态性和不确定性,要求教师不断的反思和修正教学行为,突破思维定式,增强开放性思维。
本栏责任编辑 黄博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