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慎言教育标语口号

2022-05-30任永泽

广东教育·综合 2022年11期
关键词:标语教育学生

任永泽

每次走进一些中小学或幼儿园,横亘眼帘的首先是一些流行、励志、激情等慷慨激昂的“治校”“治学”或“治班”的教育标语口号,诸如“勤能补拙,奋发自厉,朴实创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等。然而,对于其中有些看似合理的教育标语口号,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进行深度反思。有些教育标语口号出于教育书本或教育专家的“金科玉律”,其似乎内蕴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激励和理想追求,但能否经受得住理论与实践的检验,反映哪些教育规律,其合理性依据何在?审思之下,笔者就以“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这三条常见的标语口号为例作一反思。

“一切为了学生”

现象学教育学强调学生“生存与成长”的各种偶发的可能性,蕴含着一种关心品质,意味着对学生成长的真正关注,进而唤醒和引导潜藏在学生身上的需要。冷静地审思当下教育现状,不难发现,教育已“蜕变”为一种简单、机械、静止、效率化的知识教育,学生本真的生活世界被肢解,充斥着更多机械化、效率化、工具化的特征色彩,学生自然生命与社会生命俨然隔离。在沉重的教育世界中,学生看不到人生的目标与意义,学习也成了学生身与心相隔离的苦役,而且压制了学生的自然天性。尤其是按成人惯性思维、主观经验设计的“预设轨道”使教育变得极其单调、僵化,即便其意愿与初衷旨在引导学生迈向圆熟,然这一主观假设与理想期待却以牺牲学生的健康发展、遏制学生的心灵成长为代价。那“一切”到底又是为了学生的什么呢?是为了学生的真正发展还是另有它图?这不能不让所有关心教育的有识之士忧思,不能不为教育究竟是什么作进一步的追问。可以说,在这种现实图景下,学生有被“异化”为物的可能。这些都需要我们从根本上进行反思。

“为了一切学生”

教育,应是“诗性”的事业,其肩负着巨大的使命,其旨趣是“成人”,培养人,发展人,塑造人应是其价值基座。然而,我们看到的却是另一幅现实景观,学生成为分数真实的“奴隶”,到底是培养“学生”还是“考生”一直是教育的阵痛之音。客观地讲,学生分数依然是评价一个学生学业优与否的重要标准或尺度。存在差异当是教育的前提,真正的教育应给每一个学生不同程度的发展。然而,现实教育中的“标签效应”依然存在,学生的前景似乎早就被逻辑地预定了似的。个性教育望穿秋水,因材施教让人爱恨交加。“为了一切学生”,应是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差异,给每一个学生应有基本的学习权利,给每一个学生充分的发展时空,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人”。然而,现实景观中的“一切”似乎有背道而驰之嫌,诸多教育标语口号的存在实有“以讹化讹”“欺名盗世”之嫌,用教育的真、善、美为其点缀装饰,而其真实的时空却是一种人性的背离,反教育、非教育思想与行为的另一种“写真”。也许这是我们对教育的认识远未成熟,对其更多的是一种主观性期望而缺乏科学的论证与理性的思考。

“为了学生的一切”

教育应以教育信仰、智慧、真情等教育性元素投入与生成的一个不断生成、发展、完善的实践过程。在此意义上,应尊重学生,倾听学生的声音,促进他们内心世界的成长,关照个体精神世界的建构。那么“学生的一切”究竟其内涵是什么,到底又有多少人懂其一二,实不敢相问。如果说这是个“不可言说”的理论问题,那进一步问,你又能真正做到些什么,你所做能为了学生的一切吗?又能在多大程度上为了学生的一切?在今天看来,对其的回应需要一种复杂性、關联性、发展性思维,而非当下流行的、单一的、片面思维。这从另一维也恰恰折射出我们的教育理念的贫乏、教育思想的贫困、教育话语的缺失,大而无当的大、假、空命题及“如法炮制”的伪理念。教育应引导学生自主发展,健康成长,回到生活的人文性、生命性、复杂性、丰富性、生成性,重新归还本属于他们的生活世界,把教育的重心从知识转向自然与社会,鼓励学生探索好奇与发现惊讶,在快乐中学习和成长,在实践中让学生体验生命创造的快乐,从生活中认知、观察、思考与探索。

综上,在我看来,对每一条教育标语口号的真正内涵依然需要作一批判性追问,使其远离“伪圣”,远离“盲目”,远离“人为”。那么,教育标语口号究竟应怎么提、提什么,仍需要纳入一个理性的视野作严格的逻辑思考与实践求证,而不能单纯从人的主观愿望出发。唯其如此,教育标语口号才不失为对教育的一种信念追求。

猜你喜欢

标语教育学生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标语变变变
标语变变变
“滥挂标语”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赶不走的学生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学生写话
学生写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