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教这一年的双向奔赴
2022-05-30周雅莉
周雅莉
为响应乡村振兴政策,根据《广东省脱贫地区、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教师专项计划实施办法》,在广州市教育局的安排下,2021年8月,我前往对口帮扶的梅州市五华县皇华中学支教。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五华摘掉了贫困县的“帽子”,但面对刚刚迈向小康的生活,孩子们还是有很多的无所适从。我所教的八年级,有部分是留守学生,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不在身边,缺少了家长的帮助和监督,学习处于无人过问的状态,久而久之,便产生一些明显的心理行为问题。当然,乡村的孩子大多是质朴、勤奋的,相信通过知识能改变命运。作为一名道德与法治教师,我也时刻秉承“既做学问之师,更做品行之师”的初心,坚持学思用贯通、知行信统一,立足思政小课堂,连接社会大课堂,厚植家国情怀,开展了为期一年的支教工作。
让学生在实践中认出自己
教育的本义是“立人”,即教会学生认出自己,一个不断向善的、有独特个性的自己。社会发展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就像物种保持多样性才会让世界丰富多彩而经久不衰。人格的独立不是无源之水,它必须是实在广泛的经验之后的独特体验。我们支教也要充分利用所处的客家文化这片沃土。
客家地区的家风家训,大多是耕读传家、勤俭立业、修身齐家等内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倡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是教育和规范人们如何做人做事、修身齐家,也是我们开展教育“立人”的文化环境。思想政治教育从本质上来讲是一个求得“大智慧”的人生实践体验。因为地理环境相对闭塞,山区的孩子比较腼腆和内敛,生活体验略显苍白,在支教实践中,我利用客家文化打造浸润式的活动教学,为学生创设更多的生活体验,让他们在实践中更好地展示自己,从而认出自己。
春天的田野,有金黄的菜花,碧绿的秧苗,空气中弥漫着花草的清香,远近有或高大或低矮的树木,村落如同积木一般卧在田野之间……孩子们是那样的兴奋,有人指着远方高兴地叫嚷:“我家就在那个村子里。”是的,我无法带着这些乡村的孩子去远方游学,但我可以让他们看到乡村的美好。这样的经历也一定会成为一张永不褪色的底片,印在他们的心底深处。城镇化背景下的农村教育,可能舍弃了农村教育的优势,失去了本有的乡土味。因此,如果我们能发挥农村教育的优势,是不是更能应对各种挑战和问题,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
在这个思想指导下,我们开展了系列项目式学习活动。校园种地项目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收获。因为校园菜地有限,只能按照先到先得、盈虧自负的原则开展。“老师,我明天带家里的番薯叶来种。”钟同学迫不及待地向我宣布,他怕菜地被别人抢先承包了。他上课积极发言,但很少动笔,看来是喜欢挥动锄头的学生。事实证明,给他阳光,他就灿烂了。校园菜地在他的管理下呈现生机勃勃机的景象。这个项目的参与者都是老师眼中的“不喜欢读书”的同学,但他们在开垦校园菜地、种植庄稼等方面迸发了极大的热情,是劳动领域里的行家里手。
天宫课堂项目是为广州和梅州学子共同设计的活动。那天,两地学子先共同观看了“天宫课堂”第一课,然后线上连麦畅谈理想。这个活动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城乡的特点,也更好地确定自己前进的方向,其中就有学生表明了当宇航员的理想。
在模拟法庭的项目中,学生们发挥自己的特长,扮演法庭中的各种角色。这里往往是调皮孩子的舞台,而我们也借此机会颁发“最佳表演奖”,让学生有更多出彩的机会。
这一年的支教中,我们培养了主持人、小法官、种植家、短视频制作者、志愿者等多样的人才,实现了“五育”并举。
“看见”像是一束光
“叮”,微信里传来的是魏同学发来的信息:“老师,麻烦您下周帮我在这份表里写意见。”这份表是一份入团申请书。随即就有其他同学“爆料”:我们年级有同学入团了,所以魏同学在朋友圈里宣布:“我要追逐光的方向,我的光就是共青团。”
回想起刚来支教的第一次年级活动,我正愁不知找谁做党史知识竞赛的主持人,有位老师推荐了魏同学。他个子高高的,皮肤黝黑,五官端正,沉默寡言。事后验证了这是错误的第一印象。因为与他熟络之后,他会在我为其他班上课的时候,在门外调皮地和我打招呼;在别人拒绝帮老师发作业时,主动站起来承担任务;在质疑被骗时,依然心存美好地为慈善基金会捐款。谁曾想他在一年前经历了丧父之痛,这样的转变是因为被“看见”的力量。支教的这一年,我多次予以重任,让他做知识竞赛的主持人,让他参与广州和梅州学生的线上交流,让他制作微视频参加梅州科技劳动大赛。在心理学看来,生命的本质就是希望被“看见”,当生命被接纳、被认可、被呼应了,双方的生命能量就流动起来了,灵魂便有了生动的声色。以他人为镜,你便能看见内心渴望生长出的美好品质,才渐渐具有在别人身上“看见”的能力。
这种看见是一种“黄金投射”,也许就是这一次次的期待“看见”学生的闪光点,一次次的真诚的认可与赞许,传递了对生命的肯定,传递着不可思议的治愈力量,让他在经历了磨难之后依然能乐观面对人生,庄重地对未来理想做出承诺。
我和学生的双向奔赴
婷妹,一位活泼热情的美少女,喜欢在课堂上“我行我素”。一次,由于看不惯她违反课堂纪律,我在课后故意留她单独面谈,因而和她起了正面冲突。她从初相识请我喝奶茶,到主动删除微信不再联系,课堂和老师对着干,课后故意捉弄老师。深深的挫败感之余,我只觉得可气和滑稽:这分明就是小孩子的举动嘛。怎么办?我找机会任命她做科代表,又向她身边的好友释放和解信号,包容加表扬之下,她重新加了我的微信,在课堂不会和老师对着干了。即使支教结束后,她还经常发个微信问候:“老师,我想你了!”
涛哥,个子不高,上课时总是和其他同学打闹,他是被我抓到的第一个抽烟的孩子,真难以置信,看上去还像一个小学生的他,居然也学会了抽烟。他最喜欢说的口头禅就是“关我什么事”,这时我就拿《道德与法治》的课本知识回应他:“只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就关你的事。”在后来的课堂上,虽然他也会说怪话,但也算对我的课堂有回应,上课不睡觉了,也没再被我抓到抽烟的行为了。
黄同学,学校足球队的队长,小小年纪,却有着成熟的一面。他会在主场失利、队员埋怨教练时挺身而出维护教练的尊严。当我委任他为学校的代表,在线上和广州学子交流时,他的腼腆和足球队长的身份成了大家关注的焦点。
魏同学,道德与法治成绩优异,口才和文笔都挺好。我答应给她寻找中山大学的明信片,后来只找到了中山大学的校徽送给她。她非常高兴,也以此对自己不时激励,直至成绩“一骑绝尘”。
何同学,说最喜欢我值班的晚自习,因为我会在晚自习前让他们看新闻联播,透过这扇窗,他们可以看见更大的世界。
还有欢欢,爽朗得像个男孩子,篮球打得很棒,经常叫上几个女生来我宿舍“蹭吃蹭喝”。
最终,我成了别人口里的被学生喜欢的老师,甚至收到“投诉”,说学生在其他课堂做道德与法治作业!学生的成绩在稳步上扬。其实,这何尝不是一场双向奔赴呢?感谢这一场美好的相遇,让我们都心生安暖,彼此鼓舞,勇毅前行。
责任编辑 魏文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