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减”背景下家庭、学校、社会教育新格局建构策略

2022-05-30刘仲燊

广东教育·综合 2022年11期
关键词:双减家庭家长

刘仲燊

“双减”政策要求规范校外培训,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作业负担和课外培训负担,切实提升学校育人水平。要做到减负增效,不能光靠学校,教育管理者要积极联系学校、家庭、社会,构筑多元一体的教育平台,健全协同育人机制,尊重、爱惜学生的生命,促使他们健全人格,实现全面发展。

一、强内涵,“学习即建构”

1. 重构模式,建设高效课堂

在学校教育中,管理者要打破“唯分数论”的观点,认识到“学习即建构”,要重新构筑学校教学模式,构筑高效课堂。在课堂上要做“加法”,在课后则要做“减法”。这样才能减少学生的学习负担,提升教学效果。

学校对各年级、各学科的教师都进行了专项培训,让他们掌握个性化教学的方法,首先要通过预设判断学生的学情,分析他们可能产生的困惑点,然后在年级组长的带领下编写相关的校本课程,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自主学习。在翻转课堂的学习中,教师围绕学生的学习困惑点重点指导,并引导他们在课后参与生动有趣的实践。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分层设定教学目标,教学方式也变得更多样,更注重实践性,学生能在愉快的环境中自主学习,从而减少了机械化的无效作业,让学生展现个性,提升自主建构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要设定精准的教学目标,创新教学方式,营造愉快的教学氛围。

2. 多元评价,发展综合素养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采用考卷来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但是这样的评价方式过于片面,教学效果不好。所以学校要组织教师讨论设定多元化的评价机制,让评价主体更丰富、评价内容更全面、评价方式更新颖,这样才能提升教学效率。

学校领导要积极构筑多元评价体系,让学生、家长、社会人员也参与评价的过程,除了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还可以围绕“团结互助、热爱劳动、环保节约、健身达人”等专项设立竞赛活动,这样能培养学生更广泛的兴趣,也能让更多学生得到激励,提升自信心。

在评价方式上,既要设立量化标准,让评价更科学,也要注意选择一些新颖的方式,如可以采用网络投票的方式,让学生给同伴打分。如学生参加“劳动明星”评选必须符合“参与劳动时间达到标准”“曾经提交促进劳动提案”等条件,这样的评价就更客观。

学校可以组织从班级到年级到校级的层级式评价机制,并围绕学生的不同特点设计一些竞赛项目,让学生积极参与,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

3. 个性服务,满足专业需求

“双减”政策要求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因此学校要在课后给学生提供个性化服务,满足不同学生的专业需求。教师除了指导学生完成作业、高效吸收当天的知识以外,还要开展各种社团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

在课余活动中,学校实施“5+2”模式,“5”指的是平常的学习日,课后学生要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完成作业题,有需要的话,可以请求专业老师指点。此外,课代表还要负责组织同学参加感兴趣的活动,如一起吟诵诗歌、演唱英语歌曲等,激发学生的兴趣。“2”指的是双休日的兴趣活动,学生可以组织小团体活动,请专业老师辅导美术、音乐,还可以了解茶道、插花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关的内容。

学校要为学生提供线上线下多元互动的交流平台,用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爱上学习。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形成兴趣小团体,发展个性和特长。

二、重陪伴,“生活即學习”

1. 规范自己言行,输出影响

家庭教育的积极配合是落实“双减”政策的基础。“双减”在解放学生的同时也考验了学校的担当和父母的智慧。学校要基于“生活即学习”的思想,积极联系家长,让他们陪伴孩子,规范自己的言行,正向输出,启迪孩子的智慧。

学校采用“亲子课堂”和“个别联系”的方式,帮助家长解决各种问题。在“亲子课堂”中,学校专门设置了系列课程,指导家长规范自己的言行,如“语言的艺术”这一课告诉家长要避免说脏话,即使是批评孩子,也要采取委婉的方式。“个别联系”则指班主任要及时和家长沟通,向他们反映学生在学校里的真实情况,针对特定言行问题讨论如何调整。

班主任要和家长积极沟通,了解家长的基本情况,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建议,帮助家长调整育儿观念,提升亲子陪伴的效率。

2. 培养良好习惯,管理时间

“双减”政策的实行让学生的课余时间增加了,如何科学利用这些时间,是学校和家长都要探讨的问题。教师可以利用微信组织“打卡”活动,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而家长则要起监督的作用,帮助孩子成为“时间管理大师”。

学校应该设立从上到下的“时间管理任务”。可在网络上公布了每天的学习、生活内容,然后由班主任联系家长,引导他们帮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也要制定计划。

计划的内容可以多种多样,除了学习时间以外,还要响应“双减”政策,给孩子适当安排锻炼身体、娱乐活动、兴趣探究等方面的时间。除了制定每天的生活计划以外,家长还要指导孩子制定长期计划,如“在一学期里要完成《西游记》《水浒传》等整本书阅读的任务”等,这样学生的生活就能变得更有计划性。

家长要引导孩子制定短期计划、长期计划,并监督他们每天的学习和生活,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3. 树立良好家风,共同成长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双减”并非简单的一减了之,而是要在“减”负担的同时“增”能力、“增”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家长可以结合孩子的特点,确定整个家庭的奋斗目标,全家人一起努力,树立良好的家风。

在家校联动的“评选最美家庭”活动中,学校设置了“书香家庭”“健身家庭”“艺术家庭”等各个不同的选项,各个家庭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参与。在进入评选页面后,可以看到各个家庭的具体要求,家长可以结合自己家庭与优秀家庭的差距,找到改正的方向。如“书香家庭”不仅要求家长和孩子一起参与整本书阅读,还要合作讨论书本的内容、创编文学作品、编演课本剧等。各个家庭将参选视频上传到网络上,最后评选出“榜样家庭”,让其他家庭学习借鉴。

学校在各个家庭的发展中要起促进作用,如可以组织“最美家庭”评比活动,或者设置网络互动平台,让学生展示各个家庭的学习成果等。这些方式能促进学生和家长共同成长。

三、要拓展,“社会即生活”

1. 启动单位共育,塑造坚强品格

要更好地落实“双减”政策,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并不仅仅只是减少课外培训班,而要构筑一个“社会即生活”的良好氛围,使学生积极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这样才能让他们切实提升能力。

学校可联系消防部门,邀请消防员到学校举行消防讲座,也可组织学生到消防部门参观学习。在活动中,学生参观了消防员工作和休息的场所,看到了他们紧急集合的姿态,还尝试挑战自我,学习穿戴消防装备,掌握简单高效的火灾处理方法。在此过程中,学生融入社会,同时也培养了坚强的品格,认识到要成为消防员,就要有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

学校还组织了一系列相关的单位共育活动,如让学生了解防疫人员的工作状态,参与社区居民调停工作,了解外卖员、清洁工一天的生活等。学生通过这些活动深入了解社会,有助于未来更好地融入社会。

学校要联系相关单位,启动单位共育,组织相关的实践活动,帮助孩子培养坚強的品格,让他们融入充满正能量的社会生活中。

2. 联动红色资源,渗透爱国主义

结合本地特色,构筑校本课程,这是学校和社会沟通的一种好方法。学校要挖掘当地的红色资源,引导师生参观、访问,参与调查实践等活动。这既能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又能促使学生拓宽视野,增强社会责任感。

学校结合本地的红色资源开展系列活动,带领学生到相关的博物馆、烈士陵园等地方参观访问。此外,学校还应组织学生在课余时间参与自主探究,将语文、美术、历史、政治等各学科进行融合,引导学生搜索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有关的历史资料、文学作品,自主赏析阅读,最后尝试运用小说、散文、绘画、音乐等表现形式,展现自己的学习心得。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又能促使其将学习掌握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参加红色资源的实践活动一方面能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另一方面也能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让学生认识到要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这样就激发了学生学习主动性,学习态度好了,学习效率也自然提高,达到“减负增效”的效果。

3. 走进公益场域,强化责任担当

参与公益活动,这也是学校、家庭、社会多方联动的好方法,要促使学生提高责任心,成为有担当的人,就要引导他们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学校要组织多元互动的公益活动。以“敬老活动”为例子,首先联系社区居委会或者养老院,了解有哪些老人需要帮助,然后设立常态化的互助机制,学生轮流定期来到这些救助对象的身边,给他们帮助。班主任还要引导学生思考,除了老人以外,还要关心、爱护哪些社会人群,如残障人士、贫困家庭等,学生要寻找自己身边需要帮助的对象,传递爱心。

在参与公益活动的过程中,学生认识到自己要勇于担当社会责任。学校引导学生从建设学校、关爱家人开始做起,再到帮助身边其他需要帮助的人,从而提升责任担当能力。

在“双减”政策下,学校、家庭、社会要形成合力,构筑良好的教育生态环境,让学生向着更加平衡、和谐、有序的状态发展,这样才能更好地为社会培养人才,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

本栏责任编辑 罗 峰

猜你喜欢

双减家庭家长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家庭“煮”夫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恋练有词
家长请吃药Ⅱ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