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起千层浪,“阅”出品质课
2022-05-30熊慧
熊慧
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说:“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数学是一种语言,包含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既然是语言,就离不开阅读。数学阅读是学生根据知识经验,建立灵活的语言转换机制,把符号、图形等语言转化成自己的内在语言,从中获取信息,汲取知识,发展思维的数学活动。因此,教师应该把阅读引入数学,为课堂教学注入一股活水,激起千层浪花,全面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一、以读促预:未成曲调先有情
课前预习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步骤,学生在课前把数学材料读熟,便能大致了解内容的要点和难点,有利于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教学中,教师可把阅读巧妙地运用到数学学习中来,课前让学生按课本原文逐字、逐句、逐节阅读,理解知识要点。
如教学“圆的认识”时,我布置学生课前阅读的任务:(1)观察圆的特征,找一找生活中哪些地方能看到圆;(2)认真阅读课本第56页,指读圆的圆心、半径、直径,找出不同之处;(3)认真阅读课本第57页,尝试用圆规画一个圆,分别用字母o、r、d表示;(4)读一读“你知道吗?”了解祖冲之和圆周率。
学生有了课前的读,对文本有了一定的认识,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课堂上,当我让学生指着学具说说自己的阅读收获和圆的各部分名称时,他们个个热情高涨,纷纷举手,争先恐后表现自己。教学中,只需稍做点拨,学生就豁然开朗,整个教学过程流畅,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课堂效果。课前的读,提高了学生的预习能力,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催化剂。
二、以读促思:众里寻他千百度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学生思维的培养,是数学学习的要点。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打开他们的思维之门。若数学课堂只注重题目计算过程,却忽略了数学语言的理解和应用,就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阅读,正是认识、理解、组织、运用语言的重要途径。学生在阅读中能自我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甚至解决问题,从而发展自己的思维。众里寻他千百度,运用数学阅读,发展学生的思维,其实更方便、更直接、更有效。
教学“比的基本性质”时,我让学生阅读猴王分桃的故事,再把小猴子分得的桃子分别列出三种形式:3/4;6/8;9/12。学生在阅读数故事中,就会产生疑问:这些小猴子分得的桃子一样吗?这时,我故意留下空白,没有分析此问题,引导学生阅读观察三个除法算式的关系,并动口说一说每个算式,把符号语言转化成文字语言,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三个分数的值相等吗?学生的思维始终处在活跃的状态,没有受到任何限制,打开了思维之门。
三、以读促解:不会作诗也会吟
阅读多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自然会有所提高。教师要以阅读作为一个重要的手段,让学生对数学内容进行整理、归纳,提炼知识要点、重点,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教完“圆形周长”这一知识后,我出示以下题目供学生阅读思考:
环境越来越差,地球生病了:“我受不了啦,快要爆裂。”玉皇大帝只好沿着赤道加上一圈铁箍。地球却大喊:“你箍得太紧了,好难受。”玉皇大帝松下铁箍,使它处处离赤道1厘米。铁箍不够了,需要加长。请你算算需要加多长的铁箍?
待学生解决问题后,我又继续改编故事,地球半径总共增加5厘米、10厘米、22厘米……最后让学生用一个算式来表示所有的情况。学生在阅读故事中,不自觉地运用规律为玉皇大帝“排忧解难”,总结出半径与圆周长的变化规律。一个有趣的故事阅读,不但使学生掌握了知识点,逐步提高解题能力,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阅读的魅力。
四、以读促学:言犹尽而意不穷
阅读是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主要手段,符合课程标准提出的“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要求。数学课上,教师要运用阅读,促进学生热爱学习,自主学习,提升数学素养。教学“角的度量”这一单元,我找来数学童话《小圆点奇遇记》中的 “角的来历”“太阳射出的光线”“小剪子来帮忙”等数学材料供学生阅读。果然,课堂上,学生兴趣盎然,在头脑中积累更多表象,对直线、射线等知识的印象更加深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直线、射线、角等概念的理解就如鱼得水,并轻松掌握直线、射线与线段的联系和区别。这样的阅读,课虽然结束,但学生依然兴趣盎然,思维仍不停止,可谓余味无穷。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不仅爱读,培養良好的学习习惯,更为终身学习、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阅读,不应只是学习语文的有效途径,数学教学也离不开它。只要教师把数学阅读的幼苗,深植在数学教学上,精心培育,就会在课堂上激起千层浪花,“阅”出数学品质课的精彩。
责任编辑 罗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