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落实“立德树人”

2022-05-30陈灵

江西教育C 2022年11期
关键词:优秀品质文化自信立德树人

陈灵

摘   要:中华民族孕育了璀璨夺目的优秀传统文化,因此,教师要在培养学生理解文化、运用文化的过程中,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自身的价值取向,构建属于自己的行为规范和准则,从而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价值。本文提出,要立体解读素材,焕发文化热情;落实欣赏审美,丰富文化积淀;设置开放活动,强化文化体认。

关键词:文化自信   优秀品质   丰富积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语文课程除要从“工具性”的层面入手,关注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外,还需要从“人文性”的角度出发,关注课程的育人价值,积极落实“立德树人”的课程任务。针对这一教学要求,教师要适当规避机械知识的讲解与传授,积极融合传统文化,将语文教学从机械灌输的“泥潭”中拉出来,积极搭建语文实践性活动,更好地推动学生语文综合能力和核心素养的发展。下面,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谈一谈在这方面的尝试和思考。

一、立体解读素材,焕发文化热情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是通过文字的形式加以传递的。因此,教师要善于从语言文字中开掘丰富的文化资源,培养学生对语言的品析,在了解汉字符号的基础上,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激发学生对民族、对祖国的无限热爱。

每一个汉字都是一幅优美的图画,蕴藏着丰富的文化价值。在教学生识别字音、记忆字形、了解字义的过程中,教师要丰富学生对文本的独特情感,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进一步增强对文化的独特认知。

以教学《伯牙鼓琴》为例,针对这篇课文的教学,笔者将生字放在预习环节,但是有些生字不仅字形复杂,且与课文的内容有紧密联系,还蕴藏着丰富的文化资源,是落實语文“立德树人”的绝佳载体。比如,锺子期如此盛赞俞伯牙的琴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其中,针对“巍”字的教学,笔者除遵循相应的识字教学规律外,还为学生出示这个字的字形演变过程,追本溯源,了解其本义,结合课文内容,与俞伯牙的琴声进行联系,既让学生感受了古琴的艺术魅力,又体会到了锺子期和俞伯牙心有灵犀的真挚友谊。

统编版教材从小学三年级开始设置了小古文,其中不少都与古代儿童密切相关。比如,有急中生智、挽救他人生命的《司马光》;有机智聪颖、反应神速的《杨氏之子》;有独立思考、绝不盲目从众的《王戎不取道旁李》。在教学《杨氏之子》时,笔者对这一系列的小古文进行汇总,探寻其中的异同点。首先,从人物的身份入手,都是描写少年儿童的文章,都展现了少年儿童的机智聪明,表现的是“自古英雄出少年”的主题。其次,运用统整对比的方法,分别细化这些少年儿童的聪明都体现在哪些方面。比如,司马光面对危险,其他人都惊慌失措,他保持冷静,想出了救人的办法,这就是他的“聪明之处”;王戎在大家都试图摘李子时,以自己独立的思考,做出了准确判断,没有人云亦云,这是他的“聪明之处”;杨氏之子,有礼有节地给予他人以回应,迅速敏捷,这是他与众不同的“聪明之处”。最后,笔者拓展了我国古代其他少年儿童的聪明故事,进一步夯实了学生对传统文化中这一独特资源的理解,丰富了学生的内在认知。至此,学生不仅理解了故事,还感受到了我国古代优秀少年儿童的才华,在增强民族文化自信的同时,为自己的成长提供了膜拜的对象。

二、落实欣赏审美,丰富文化积淀

入选教材的文本,都是文质兼备的典范之作,不仅在内容和主题上有深刻的立意,在表达的形式上也蕴藏着丰富的教学资源,需要学生以感受理解、欣赏品析的方式,对其进行审美体验,从而更好地推动学生语言素养的全面发展,丰富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理解和传承。

还以《伯牙鼓琴》一文为例,这篇小古文虽然篇幅不长,但将俞伯牙和锺子期之间感人的知音经历,描写得感人至深。作为承担“立德树人”重要任务的语文课程,教师的教学绝不能停留在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层面,需要由浅入深,引导学生开掘故事背后的文化资源,进而夯实学生的文化自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引导学生做以下探究:首先,紧扣锺子期盛赞俞伯牙琴声的语句“巍巍乎若太山”“汤汤乎若流水”,组织学生从“巍巍乎”“汤汤乎”两个关键词语展开想象,想象伯牙琴声中所展现出来的巍峨群山和滔滔不绝的流水。其次,紧扣俞伯牙最后“破琴绝弦”的举动,探寻其行为背后的价值意蕴。笔者补充两个人的资料,一位是位高权重的士大夫,一位是山间打柴的樵夫,俞伯牙为了一个身份如此悬殊的人,将自己最心爱的古琴砸碎,真的有必要吗?当时,俞伯牙心里究竟是怎样想的呢?有了这一资料的介入,学生的思维就被抽离出来,认知平衡也完全被打破,进而借助全新的资料进行感知,走进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了俞伯牙和锺子期超越世俗眼光的纯洁友谊。最后,笔者组织学生回忆自己的生活经历,紧扣“知音”和“友谊”两个主题,谈一谈自己的理解,并链接时代特征,说一说我们当下应该怎样交朋友。

纵观整个教学过程,笔者不仅让学生读懂、理解了文本,还借助故事中人物言行背后的文化意蕴,洞察其内在本质,对我国历史上的“古琴”文化和“知音”文化进行了深度感知,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了“传承”,最终联系生活,让学生清晰地了解了什么才是真正的友谊,什么才是真正的朋友。对于夯实学生正确的“三观”,落实语文课程的“立德树人”有重大的意义。

三、设置开放活动,强化文化体认

真正高效的课堂,不是教师的生硬讲解和学生的机械训练,而是教师借助实实在在的活动,助推学生语言实践能力的生长,让学生在感知内容的基础上,获取文化的认知与自信。因此,教师要给予学生广阔的学习空间和自主学习的权利,为学生营造开放、多元、积极的课堂环境,在促进学生文化自信的同时,真正彰显语文课程育人的内在价值。

以《西门豹治邺》这篇课文为例,这个单元所设置的语文要素是“学会简要复述”。教师切不可将语文要素视为“尚方宝剑”,认为只要紧扣“要素”展开教学,就可以达到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要将“简要复述”与课文的内容相结合,精准研制教学内容、遴选教学策略、创设实践性活动。对此,笔者紧扣“调查民情”“惩治恶人”“兴修水利”三个部分,将“简要复述”的要求,融合在两个活动板块之中。一是引导学生将自己当成围观的群众。当那些背井离乡的兄弟们,听说了西门大人的故事之后,重新回到了邺县,都对西门豹惩治巫婆和官绅们的经过非常感兴趣,你会如何简要讲述这一经过呢?二是引导学生将自己看成西门豹,如果有一天更高级别的领导来到邺县视察,看到原本田地荒芜、人烟稀少的邺县,在很短时间内变得风调雨顺,人们也安居乐业,你会怎样向领导汇报这一段时间的工作呢?在讲述“西门豹惩治恶人”的板块时,学生既可以借助讲述,窥探中国古代官员聪明机智、刚正不阿的形象特点,又认识到了迷信对老百姓的生活产生了严重的影响,甚至是深度的戕害。

总之,在语文课程中有着丰富的德育资源,教师要善于把握语文的课程本质,选择契合学生认知的教学方式和活动,积极落实语文“立德树人”的教学使命,为推动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林良波.刍议德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合理渗透[J].课外语文,2019(7):188-189.

[2]周春.谈立德树人背景下如何开展小学语文德育教学[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0(5):70-72.

猜你喜欢

优秀品质文化自信立德树人
卓有成就的他们
用奉献缔造服务 展现共产党员优秀品质——访巩义市住建局办公室主任张磊
浅谈游戏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的作用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浅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实践立德树人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