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巩固教育扶贫成果研究
2022-05-30马红春
马红春
摘 要:贫困是人类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重大社会难题。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党中央的长期奋斗目标。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之策。本文结合教育扶贫的意义与现状,分析当前巩固教育扶贫成果的困境,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对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乡村振兴;教育扶贫;乡村教育
一、教育扶贫的意义与现状
贫困是人类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重大社会难题。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党中央的长期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曾在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表示,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对经济增长起到决定性作用,文化水平不一样的人,劳动生产率也不一样。贫困地区人员接受教育的年限较短,继续学习和培训的机会较少,从而导致他们的自身发展能力较弱。必须将教育扶贫作为提高贫困地区人员的综合素质、家庭经济增收能力和日常生活水平的有效途径,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奠定基础。
如表所示,中国绝大多数教育指标都超额完成了“十三五”制定的目标,教育扶贫取得了预期效果。如学前教育,2020年,全国共有幼儿园29.17万所,其中普惠性幼儿园23.41万所,占幼儿园数量的80.24%,超额完成目标。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1.56亿人,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5.2%,超额完成目标。高中教育阶段毛入学率由2015年的87.0%升至2020年的91.2%,超额完成目标。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1663.37万人,较2019年增加了51.67万人。高等教育阶段在校生4183万人,毛入学率达54.4%,超额完成目标。与此同时,我国脱贫攻堅战也取得了全面胜利。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扶贫工作的结束,而是将扶贫工作的重心转向解决相对贫困问题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更凸显了教育在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和提升社会流动性中的重要性。
二、巩固教育扶贫成果的困境
(一)资源配置不均衡
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差距较大是乡村教育的突出问题,主要包括物质资源之困、财力资源之困和人力资源之困。在物质资源方面,乡村学校基础设施不够完善。与城镇学校相比,乡村学校缺乏网络多媒体教室。2020年,城镇小学和初中网络多媒体教室配置占比分别为91.39%和89.95%,乡村占比分别为64.2%和76.64%。在财力资源方面,据2020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全国普通小学生和普通初中生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分别为12330.58元和17803.60元,但乡村分别为11541.34元和15731.01元,乡村生均教育投入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人力资源方面,城乡小学的代课教师分别有57141人和57005人,占城乡教师数量的2.8%和3.25%。
(二)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不够
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是实现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途径。要通过信息技术推进教育扶贫,仅仅拥有先进的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和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使用一些简单的信息技术手段是不够的,教育信息化的关键在于将信息技术融入教育教学过程中,只有融合才能体现出信息技术对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作用。
(三)难以阻断贫困文化代际传递
贫困文化是弱势群体在特定环境下形成的一种亚文化,即使贫困产生的外在条件已经改变,贫困群体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也缺乏创新精神和学习意识。贫困文化具有一定的因袭性,具有代际传递性,且难以阻断,这不仅阻碍个人发展,还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乡村发展落后。在贫困文化的影响下,教育扶贫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
(四)巩固的模式较为单一
资源式帮扶是巩固教育扶贫成果的主要模式,即整合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等进行帮扶,这种“粗放式”帮扶没有精准界定帮扶对象,没有充分了解帮扶对象是否需要物质帮扶,以及通过物质帮扶是否能够解决教育扶贫存在的问题。当前乡村教育发展的瓶颈不仅仅是资金和硬件设施不足,还包括师资力量薄弱、受教育观念落后等。
三、乡村振兴战略下巩固教育扶贫成果的建议
(一)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加大资金投入和监管力度
一方面要通过教育帮助相对贫困群体真脱贫,另一方面要将“立德树人”理念融入教育各环节,贯穿于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各领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因此,要同时兼顾短期效益和长期效益,这需要政府发挥主导作用。首先,加大乡村教育投入力度。政府是教育投入的中坚力量,应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的教育投资制度,促进多方非政府机构与政府协同进行教育投资,拓宽乡村教育资金的来源,保证教育投入的可持续性。其次,政府应把控教育资金的使用方向,坚持优先发展乡村教育,加大对乡村教育的资金投入,将教育资金以及优质教育资源向乡村地区尤其是贫困地区倾斜,以提高贫困地区的人力资本水平和劳动力素质,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提高贫困地区的教育水平。最后,建立健全教育资金管理制度,完善乡村学生资助体系,发挥教育资金的最大效益。通过完善资助体系,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力度,保障“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目标的实现。
(二)改善办学条件
要想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推动乡村教育发展,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全面改善乡村学校办学条件是重点。首先,对于条件未达标的学校,要根据实际情况,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如教室、宿舍、食堂、厕所等,同时配齐洗浴、饮水等学生生活必需的设施设备,保障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其次,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建设心理咨询室、图书室等功能教室,调整学生心理状态,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最后,支持学校开设音乐、体育、美术等课程,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保障多重教育教学需要。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其承担着让每个孩子健康成长、办好群众满意教育的重任。因此,要加强乡村师资队伍建设。首先,提升教师的能力和素养。加大教师培训力度,增加教师培训经费投入;完善教师培训机制,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培训模式,提升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将培训学分与教师管理相结合,形成教师全员培训新常态。其次,建立健全激励机制与教育质量监测评估机制。通过增加教师编制、设立乡村优秀教师专项奖、加快教师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教师定向培养专项计划等举措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最后,拓宽教师补充渠道。通过公开招聘、定向培养、区外在编在岗教师回流、选派优秀教师到乡村支教等方式,增加乡村教师的数量,破解乡村教师老龄化等难题,缩小城乡师资差距。实施积极的人才引进政策及其配套政策,以打破优秀师资数量不足的瓶颈。此外,还可以通过组织教育教学分享活动,促进城乡教师的教育教学交流,通过教师们的思维碰撞,探索更加合理有效的教学模式,以提升乡村教育质量。
(四)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
乡村教育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转变发展方式,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推动乡村教育的数字化转型,重塑教育教学生态,构建高质量、普惠型、可持续的乡村教育体系。首先,加强学校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学校网络基础设施布局与社会资源配置,把城镇学校部分闲置优质设施输送到乡村学校,实现资源流动和共享;深入开展學校联网攻坚行动,加快推进校园无线网络建设,打造高效互通、绿色安全、可管可控的教育专用网络;结合学科实际和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需求,大力开发和共享优质在线教育资源,逐步形成线上与线下资源相结合的课程资源体系。其次,提高教师和学生的信息素养。加强对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并注重在课堂上的技术实践,从而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实现信息化教学和管理,形成信息技术应用氛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最后,构建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深度融合,提高教学实效性,培养具有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的人才。
(五)阻断贫困文化代际传递
贫困文化是导致贫困发生的关键因素。因此,要阻断贫困文化代际传递,改变贫困地区现状。一是构建人才引进机制,这是巩固教育扶贫成果的重要保障。拓宽人才引进渠道,开放式选人、用人,推动人才向乡村流动,促进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二是促进人才积极参与到乡村的现代化教育中。通过心理培养与知识教育来提高乡村群众思维的现代性,增强其学习意识,改变其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激发他们对新政策实施、新经济规律、新生产方式的接纳度,进而激发他们追求美好生活的能力与潜力。
(六)优化乡村教育法治环境
首先,积极组织开展普法教育宣传活动,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增强群众的法治观念,提高乡村地区依法行政和依法治教的能力和自觉性。其次,建立健全检查乡村教育法律法规贯彻执行情况的工作机制,加强对乡村教育行政执法与执法监督,保障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最后,深入推进依法治校,依法保障乡村教师与学生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教育扶贫的重要意义[EB/OL].https://www.sohu.com/a/140702711_561164,2017-05-15.
[2]李小云,杨程雪.脱贫攻坚:后革命时代的另类革命实践[J].文化纵横,2020(3):89-97+143.
[3]习近平.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J].新长征(党建版),2021(4):4-11.
[4]徐曼.教育精准扶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核心举措[J].人民论坛,2018(21):46-47.
[5]金久仁.教育扶贫内涵指涉与路径转型[J].教育与经济,2020,36(2):10-18.
[6]赵祥辉,刘洋.我国高等教育扶贫的内涵诠释、困境剖析与策略探究[J].教育与经济,2021,37(4):89-96.
[7]王嘉毅,封清云,张金.教育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J].教育研究,2016,37(7):12-21.
[8]王美,随晓筱.新数字鸿沟:信息技术促进教育公平的新挑战[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4):97-103.
[9]王文君,李艺华,王建明.信息技术视域下教育精准扶贫路径探析[J].电化教育研究,2017,38(11):32-37.
[10]陈恩伦,陈亮.教育信息化观照下的贫困地区教育精准扶贫模式探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7(3):58-62.
[责任编辑:王芳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