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焦虑与敬畏
2022-05-30赵光晖
摘要:作为美国有史以来最畅销的小说作家,斯蒂芬·金的小说及影视作品主题丰富,卷帙浩繁,对美国当代文坛和影坛有着深远的影响。通过解析其最具代表性的影视作品,归纳出最重要的几个主题,如生存与毁灭、焦虑与恐惧、敬畏与救赎等,并指出这些主题源于作者对真实社会的观察和思考,对美国社会深层矛盾的揭露和忧虑,以及对人类生存环境的担忧和人性的准确把握。
关键词:斯蒂芬·金影视作品主题
作为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最著名的畅销小说作家,恐怖小说大师斯蒂芬·金的作品带给读者和观众的体验是多方面的。其作品题材广泛,卷帙浩繁,影响深远,经常名列美国畅销书的榜首,而由他的作品改编成的影视剧,也是好莱坞投资商最青睐的抢手货,能够同时获得良好的票房和评论界上佳的口碑。
不同于传统的恐怖影视作品,由斯蒂芬·金小说改编的影视作品往往通过渲染故事的气氛来营造一种威慑感和恐惧感,令观众的心弦为之颤抖,随情节的起伏而变化。本文认为,在斯蒂芬·金的小说及影视作品中,最主要的主题包括生存与毁灭、焦虑与恐惧、敬畏与救赎等,以下通过解析几部著名的影视作品加以说明。
一、生存与毁灭
生存或毁灭,是文学作品中一个恒久不变的话题,从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到斯蒂芬·金的作品,对人类命运的关心始终是作家关注的焦点,也是最能引起读者和观众兴趣的内容。斯蒂芬·金的小说及影视作品,经常将主人公置于一个封闭的空间内,探讨在外界的各种压力之下,人能够承受的极限,究竟是能够承受住苦难的考验,战胜困难,还是被外力所压垮,导致精神崩溃或发疯,最终走向毁灭。在斯蒂芬·金的电影中,对此类密闭空间恐惧症进行描述的代表作有《危情十日》和《闪灵》,而它们的结局分别代表了两种不同的结果。
影片《危情十日》讲述的是一位畅销书作家与他的头号书迷之间的故事。本片是一部真正的心理恐怖片,通过在视角上突出的孤绝感,导演在处理这部由“二人一屋”构成的影片时展示出高度的戏剧张力。影片主要讲述的是畅销书作家保罗在带着他的最新作品《米瑟莉》驱车回家的路上,轿车发生侧翻事故,保罗的双腿严重受伤,幸好被独居在附近山顶的护士安妮及时相救。恰好安妮是保罗的头号书迷,在她的悉心照料下,保罗的伤势日渐好转。但当她获悉自己喜爱的女主人公在保罗的新书中已经死亡时,难以遏制心中的怒火,通过各种手段向保罗施加报复,逐渐将作家逼向了绝望。影片的结局是男作家得救了,而女粉丝则因头撞到打字机而死去。
影片中的故事大多发生在女书迷那栋离群索居的房子内。这样一个几乎封闭的环境,使得剧情的矛盾冲突异常集中而容易爆发,对于拍摄电影来说,这无疑是一种有效节省成本的方法;而对于电影中的作家保罗来说,由于车祸造成的下肢行动不便,只能被困在这栋远离人群的深山雪屋之中。影片中所描绘的幽闭恐惧症(claustrophobia)是指人们对封闭空间的一种焦虑症,它属于恐惧症的一种表现形式。由于担心这些幽闭场所会发生未知的恐惧,患者会出现焦虑和强迫症状,而一旦离开这种环境,患者的生理和行为都会迅速恢复正常。当观众被带入作家的角色时,会与电影中的角色一样感到压抑、恐惧、无助和焦虑;当作家最终自救时,观众的负面情绪会同样获得释放,获得观影的满足感。
另一部探讨幽闭环境下主人公命运的电影作品是《闪灵》,主要讲述了作家杰克由于写作灵感枯竭,带着他的妻儿接受了一份旅店的冬天看门工作,却被大雪封山导致的孤独和写作困境逼疯的故事。不过这一次,主人公没有从幽闭恐惧症中解脱出来,他精神崩溃,向自己的妻子与儿子举起了疯狂的斧头。
《闪灵》这部电影探讨的是人在孤立的状况下,精神会紧张和放大到何种程度的极限。令观众感到惊恐的并不是恐怖的血腥画面,而是杰克由于精神紧张和思维枯竭产生的幻觉,从而导致的阴森气氛和不确定性,这种因悬而未决所产生的悬念感也是希区柯克的电影最吸引观众之处。虽然同样是探讨人在孤立状态下的绝望处境,《闪灵》对主人公心理变化的刻画无疑更为深刻,它将人类最畏惧的孤独情绪进行了极致的渲染,看似华丽的酒店变成了禁锢思维和令人发疯的囚笼,杰克在因大雪封山所导致的无法外出和写作思维枯竭的困境下,终于一步步走向了疯狂和崩溃,见证了人性的毁灭。斯蒂芬·金的很多作品都带有魔幻和灵异的色彩,如《宠物公墓》和《迷雾》等,这些带有都市传说色彩的虚构情节往往令读者和观众为之着迷。《闪灵》中也带有魔幻和灵异的超自然因素,如电影名称中的“闪灵”,既是英语shining 的音译,也指“通灵能力”,或者说是一个人的“灵力”。杰克最后的疯狂,既是外界孤独环境的压抑所致,或许也与这座酒店中人的通灵能力有关。
《危情十日》和《闪灵》都将作家主人公置于大雪封山而无法外出的孤绝环境之下,不同之处在于,前者利用理性战胜了书迷的疯狂纠缠,从绝望中获得解脱;而后者却受限于自己的心魔,一步步走向崩溃和疯狂的深渊。类似的困境,不同的结果,体现了斯蒂芬·金对于人性在孤绝处境下的实验和思考。
二、焦虑与恐惧
斯蒂芬·金的作品中经常出现的另一个主题是焦虑与恐惧,而最能体现这两种特色的影视剧分别以《穹顶之下》和《末日逼近》为代表。
《穹顶之下》是一部带有魔幻悬疑色彩的科幻电视剧,讲述了美国的一个小镇突然被一个巨大而透明的穹顶所笼罩,从而与外界相隔绝,里面的居民也逐渐陷入了矛盾和冲突之中,各种秘密逐渐暴露出来。该剧似乎是斯蒂芬·金对人类群体所尝试的一次實验。当人类像实验室的小白鼠一样被置于一个透明的玻璃罩下时,我们会观察到什么呢?起初是茫然不解,然后是慌乱无助,最后人性中自私自利的一面开始逐渐暴露,以至于互相残杀以夺取活下去的生命资源。该剧体现了斯蒂芬·金对于美国社会一种深深的焦虑之情。“二战”后的美国虽然已经成为超级大国,经济水平不断提升,但随着社会的急剧转型,各种社会矛盾凸显,族群对立,人们的内心惶恐不安,经历了巨大的精神危机。《穹顶之下》所反映的正是这种对于美国社会群体内部矛盾的担忧和焦虑。
《穹顶之下》的另一个主题是对地球环境的关注,作品把穹顶看作是环境受到严重威胁的地球的象征,人类生活在地球大气层的笼罩之下,恰似一个透明的穹顶,如果人与人之间不能和平相处,共同爱护地球环境,那么人类将面临诸多问题,甚至面临灭绝的厄运。而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温室效应,产生极端的气候变化,给人类的生存带来了严重影响,这些都验证了穹顶对于人类社会的重要性。
同样反映美国社会中焦虑与恐惧情绪的作品是《末日逼近》。这是一本有关世界末日的小说,后被改编成同名电视剧集。由于美国军方研制的一种生物武器意外泄露,从而导致整个世界病毒肆虐,犹如末日一般,只有少数人活了下来。作品反映出人们被恐惧和死亡所缠绕的焦虑情绪,以及普通百姓与邪恶力量作斗争的英雄气概,使读者获得了很大程度的心理满足感。
《末日逼近》的故事背景设定在美国20世纪90年代的城镇,开篇就是由于一场席卷整个人类社会的剧烈病毒,导致美国原有的社会体制完全崩溃,陷入最原始的荒芜状态。在病毒攻击和社会失衡的背景下,幸存下来的人群产生了分化,少数幸存者受到上帝的感召,去寻找和维护人类最后的文明。该剧像一个准确的预言,描述了在病毒的攻击下人类社会的脆弱,与现实世界相比较,更令观众惊心不已。由于该剧准确描绘了一种新型病毒导致美国几近“亡国”的恐怖场景,与自新冠疫情暴发以来的美国社会乱象极为相似,令不少观众惊呼该剧情节与现实场景“虚实难分”,斯蒂芬·金因而被许多人推崇为预言家,该剧也成为隔离在家的观众最好的消遣,受到了众多斯蒂芬·金剧迷的青睐。
《末日逼近》与《穹顶之下》的剧情有类似之处,斯蒂芬·金总是善于将他笔下的人物置于危险或绝境之中,当幸存者聚集到一起之后,面对外部艰险的病毒危险和生存危机,以及人群之间对越发稀少的生存资源的争夺,人性深处的种种真相开始呈现,这是史蒂芬·金最擅长表达的内容,也是最令观众为之折服之处。两部剧集的另一个相似之处,是都关注到人类生存环境恶化的问题。由于人口膨胀和工业化的影响,造成地球环境污染、人口膨胀、雾霾严重、病毒肆虐,这一切既像笼罩在人类头顶的一个巨大穹顶,又像一把高悬在人类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它们时时刻刻提醒着人类,要注意保护环境,爱护地球家园。
三、敬畏与救赎
在斯蒂芬·金的作品中,常常隐含着一种对生命和死亡,对自我及他人,都要保持敬畏之心的提醒;同时由于作者深受基督教的影响,认为人是有原罪的,必须通过接受惩罚才能得到救赎。因此,敬畏与救赎是其作品中经常出现的第三种主题。在监狱小说及改编电影《绿里奇迹》和《肖申克的救赎》中,斯蒂芬·金将阴暗逼仄的牢房、幽冥恐怖的监狱设置为故事发生的背景,将黑暗阴冷的监狱比喻为现代西方世界权力体系对人性的控制,而《绿里奇迹》中又糅杂了美国社会内部种族歧视和种族冲突的内容,《肖申克的救赎》则体现了作者对于宗教信仰的思考。
《绿里奇迹》是一部颇具魔幻现实主义色彩的电影。在冷山监狱死囚牢房外的“最后一英里”,由于其绿色的油毡而被称作“绿里”,而走过“绿里”的死囚就意味着坐电椅。正是在这段最接近地狱的一英里,彰显出人性的黑白善恶。高大善良、沉默少言的黑人柯菲,被错认为杀害白人姐妹的凶手而关入死囚牢房。与美国其他监狱一样,冷山监狱也充满死亡、犯罪和暴力,狱警保罗因目睹了太多阴暗面而变得麻木不仁,而大块头黑人柯菲的到来改变了他的看法。柯菲就像黑皮肤的耶稣一样,给狱警和其他囚犯展示了奇迹,他用神奇的力量治疗保罗的疾病,拯救被杀死的小老鼠,挽回狱长夫人的生命,等等。这些奇迹使得保罗感受到上帝一样的仁慈与宽恕,但柯菲善良的心灵无法直面罪恶黑暗的现实,也无法解决无处不在的种族歧视,他最终还是走过“绿里”,结束了无辜的生命。
《绿里奇迹》是一部充满隐喻意味的电影作品,“绿里”虽然是一条通向死亡之路,但同时也是通向天国之路。史蒂芬·金塑造了柯菲这样一个类似基督耶稣式的人物,他试图去改变世界,拯救所有人,然而正如耶稣一样,他没有能力去救赎每一个人,只有通过牺牲自己,为世界保留一丝希望。《绿里奇迹》的另一层涵义在于作者揭露了美国根深蒂固的种族歧视现象。故事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监狱,一个无辜的黑人蒙冤入狱,背负杀害白人的罪名,并非什么新鲜的事情。即使这个黑人性格善良,为人友好,甚至被美化为黑皮肤的耶稣基督,最后仍然挽救不了自己,在白人的电椅上死去,这是何等深刻的揭露和絕妙的讽刺。
同样是监狱题材的作品,《肖申克的救赎》体现的主题却是救赎。这部电影被誉为是20世纪90年代最振奋人心,最令人满意的电影之一,因为它给观众以希望,展示了信念在两个身陷囹圄的人身上所展示出的巨大力量。电影主要讲述了银行家安迪因枪杀妻子的罪名被误判入狱后,与狱中的瑞德成为朋友,安迪步步为营地谋划自我拯救并最终成功越狱,重获自由的故事。
正如电影名称所示,“救赎”(redemption)是《肖申克的救赎》的主题,该词来源于《圣经》,是基督教教义之一,基督教认为人是有原罪的,必须通过接受惩罚才能得到救赎。影片中的安迪就是一位救赎者,他通过越狱既完成了自我救赎,又救赎了肖申克监狱。这正符合基督教关于救赎的解释,因为救赎既属于个体行为,也属于群体行为。
四、结语
作为有史以来最畅销的美国小说作家,斯蒂芬·金的作品题材广泛,主题丰富,对美国当代文坛和世界影坛有着深远影响。但他的作品在中国的接受和影响显得略为黯淡,国内一般把他作为流行文学作家看待,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这或许与跨文化传播受阻有关。
文学和影视作品的重要性在于,它们虽然是虚构的,但来源于现实生活,是艺术家对现实思考后的再创作,正如王尔德所指出的那样:“艺术家接受生活中的事实,然后把它们转化成美的形体,让它们去传达怜悯或敬畏的心情,他展现它们的色彩要素,它们的奇迹,还有它们真正的伦理意义,用它们去创造一个比现实本身更真实的世界,并且具有更崇高也更高贵的含义。”斯蒂芬·金的小说及影视作品虽然是作家的虚构,但毕竟来源于作家对真实生活的观察和思考,我们可以从中读到作家对于美国社会深层矛盾的揭露和忧虑,《穹顶之下》体现出作者对环境污染加剧的忧虑,《绿里奇迹》映射了美国种族矛盾加深的现实。以上种种,都反映了斯蒂芬·金对于人类生存环境的担忧和对人性的准确把握。通过对比和解析斯蒂芬·金影视作品的丰富主题,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其作品的深刻蕴涵,加深我们对于美国社会和影视文化的再认识。
参考文献:
[1] Magistrale,T. The FilmsofStephen King [M]. 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2008:115.
[2] Brown Simon. Screening Stephen King:Adaptation andtheHororGenreinFilmand Television [M]. New York,USA: University ofTexas Press,2018.
[3]斯蒂芬·金.危情十日[M].柯清心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7.
[4]张慧,王晓姝.斯蒂芬·金《闪灵》的互文性解读[J].北方文学,2018(21).
[5]薄丽.从《末日逼近》看英美文学中的末日隐喻[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21,42(2).
[6]赵晶.电影《肖申克的救赎》的多重主题[J].电影文学,2015(21).
[7]鄢宏福.从流行到受阻:作品的跨文化传播[J].外语与翻译,2021,28(1).
[8]奥斯卡·王尔德.谎言的衰落[M].萧易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作者:赵光晖,博士,徐州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美国文学、英语教学。
编辑:曹晓花 E-mail:erbantou200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