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史记?陈涉世家》中的陈胜形象

2022-05-30刘波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22年11期
关键词:史记

摘要:《史记》居“二十四史”之首,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文学上,《史记》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在史学上,《史记》更是被后世公认为中国史书之典范。《史记》运用了多种多样的表现手法,塑造了一个又一个鲜明生动的形象,这些形象的塑造技巧至今仍有可借鉴之处。本文将以《史记·陈涉世家》为例,浅析司马迁笔下出生卑微的农民起义军领导者陈胜存在的多种形象。

关键词:《史记》陈胜形象

一、司马迁和《史记》

《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主要记载了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至西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主要记载先前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主要记载历代诸侯王)、七十列传(主要记载除帝王诸侯外其他方面代表人物的生平和少数民族有关内容)、十表(大事年表)、八书(主要记载各种典章制度)。全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史记》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班固称赞《史记》“其文直,其事核”。

司马迁生于汉景帝中五年(公元前145),卒年不详。司马迁对编写《史记》有很大的执着,即使是在身心都遭受了巨大打击之下,从未放弃编写《史记》。司马迁之所以对此事有这般坚持,大致有如下几点原因:第一,受他父亲的影响。父亲司马谈熟悉史事,懂天文地理,于汉武帝在位期间做了太史令。他早就有意论载“天下之史文”,但始终没有如愿。为弥补父亲缺憾,司马迁承担起父亲的遗愿。第二,历史发展进程上到司马迁时尚无一部完整的通代史。在《史记》诞生之前,没有像《史记》那样包罗各方面而又融会贯通、脉络分明的通史。有的仅是以年代为次的“编年史”如《春秋》,以地域为限的“国别史”如《国语》《战国策》,以文告档卷形式保存下来的“政治史”如《尚书》。面对此种局面,司马迁有心改变,于是他下定决心写史,以补缺千秋遗憾。第三,司马迁肩负史家职责。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指出身为太史的职责说:“且余尝掌其官,废明圣盛德不载,灭功臣世家、贤大夫之業不述,隳先人之言,罪莫大焉。”因此,可见司马迁着有一心秉承先人世传及述往事以思来者的责任感。

司马谈死后,司马迁子承父业,继任太史令后,开始搜集资料。得益于汉兴以来的“百年之间,天下遗闻古事靡不毕集太史公”,司马迁很容易就能读到皇家所藏的古籍,所以掌握的史料可以说是相当丰富。可是,资料众多也给司马迁带来了一个难题,即整理资料需要花费格外多的时间。还有就是为确保资料的准确性,司马迁经常远走他乡去走访故地遗址,从当地人口中或是功臣后人获取材料,继而相互印证。有时不远万里地奔波,仅能得到几条有用材料。这样的资料收集过程持续了好几年,到汉武帝太初元年,司马迁和公孙卿、壶遂等人,开始着手编写《太史公书》,也就是后来的《史记》。

编写工作持续了五年,意外从天而降。天汉三年(前98)李陵战败投降匈奴,司马迁因为其辩护惹怒皇帝而被捕入狱,并被处以宫刑。司马迁一下从一个高高在上的太史令沦为阶下囚,这样的落差并没有影响到司马迁,在狱中司马迁依旧继续着他的编写工作。后来他被特赦出狱,做了中书令。中书令这一官职在当时并不比太史令低,可是当时担任此官职的都是由所谓的“刑余之人”的阉官充任的。在身心和精神遭受双重摧残后,司马迁并没有自暴自弃。他在做中书令期间,著书工作一直没有停止,到武帝征和二年(前91),司马迁已经基本完成了创作。无论是被捕入狱,遭受宫刑,还是充任阉官专属的中书令,司马迁都没因此而放弃自己手中的工作,可以说没有司马迁的坚持,就没有太史公书的问世。

二、《史记》中人物形象塑造的特点

关于人物形象的塑造主要有两种方法,即直接刻画与间接刻画。其中直接刻画是指对人物的外貌、心理、动作、语言等方面直接描写以表现人物特征;间接刻画则是通过环境描写、他人的言行等来体现、烘托、反衬人物的性格命运。而在《史记》中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是两者兼用。在《史记》中司马迁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又一个鲜明生动的形象,例如力能扛鼎的项羽、心狠手辣的吕后、胸怀大志的陈胜等人。那么这些深入人心的人物形象,作者又是如何塑造成功的呢?在坚持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相结合的总原则下,司马迁综合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如平实叙述与重点突出相结合、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等方法,并且注重对诸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进行考察,从而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生动。《史记》中人物形象塑造得如此成功还离不开以下几点:一是司马迁善于通过典型事件刻画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二是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动作展示人物性格;三是将人物置于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中去突显人物的性格特征;四是善于运用侧面描写来烘托人物的性格特征。

三、《史记·陈涉世家》中陈胜的形象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一百三十篇。其中世家主要记载王侯封国事迹和重要人物事迹,然而身份低微的农民陈胜却被司马迁列入其中,在陈胜起义失败后司马迁仍将其纳入世家行列之中,可见司马迁并没有以成败论英雄,不以称王长短定优劣,对陈胜的功绩做出了很中肯的评价。

二世元年(前209)七月,陈胜、吴广于大泽乡率领本应去戍边的农民打响了反秦统治的第一枪,虽这次起义最终以失败而告终,但对推翻秦朝的暴政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正如《史记·陈涉世家》所言:“陈胜虽已死,其所置遣侯王将相竞亡秦,由涉首事也。”陈胜,一个被发配去戍边的农民,在生死存亡之际发出“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口号。陈胜身上的这种反抗精神也许是司马迁把他列入世家的重要原因。

(一)志向远大的少年英雄形象

在《史记·陈涉世家》中司马迁对陈胜的家庭情况以及成长经历并没有做过多的记载,但司马迁仅用几十个字,就成功地将陈胜塑造成了一个不服从命运安排、怀有远大志向的上进少年。

陳胜者,阳城人也,字涉。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庸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每当读到史记此篇开头之时,一个不愿服从命运安排,胸怀远大抱负的少年英雄形象就屹立在读者眼前。当富人家孩子在学堂求学之时,陈胜早已有了他人生中的第一份工作,那就是帮别家放牛;当富人家的孩子已有一份体面的工作之时,为了活着或者说活得比之前好,陈胜有了另一份工作,那就是帮名下有很多田产的地主耕田除草。即使出生低微,工作低贱,陈胜依然有一颗向往美好生活的心,也许正是这颗上进的心,才使得他在众人看不到希望时,依然保持着一颗上进的心。

(二)通晓时事的农民政治家形象

如果读者是在没有提前了解陈胜的家庭情况下去读《史记·陈涉世家》的前几段,可能会对陈胜的身份质疑。对于读者来说他们宁愿相信陈胜是一位优秀的政治家,而不愿相信陈胜只是一个出生卑微的农民。

不论是现今还是几千年前,通晓世界大事,都能给我们带来许多意想不到的好处。现今通过各种社交媒体,能够让我们第一时间了解和掌握外面世界的变化,从而使得自己能够根据世界的变化做出改变,从而得以紧跟世界潮流。通晓时事,往往能够先人一步发现隐藏于时事背后的商机。在古代,要让像陈胜这样的农民能经常能够听到国家最近所发生的大事实属不易,要知道在古代社会,很多人一天中的大部分时间都花费在了田地之中,忙碌了一天哪里还有时间来关心国家大事?陈胜虽是个农民,受制于家庭条件,他从小并没有接受过很好的教育,却对时事有着不一样兴趣。二世元年七月,于大泽乡,陈胜与900农民本应去戍边,可是“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这种情况在秦朝按照法律得杀头,在众人慌张之际,陈胜像一个政治家一样,清晰地分析了天下形势。正如《史记·陈涉世家》中言:“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炸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在因要被杀头而众人慌乱之际,陈胜说出这一番话,无疑是加分项。陈胜一个佣耕,在生死存亡之际,可以将天下大事总结得如此到位,可见其天生对时事有格外的关注,职业虽为佣耕,却是一位天生的政治家。

(三)有勇有谋的领导者形象

陈胜凭借着自己对天下时事的一番分析,成功地“说服”了吴广。初步的成功,并没有让陈胜得意忘形。通过《史记·陈涉世家》,可以看出陈胜是一个有勇有谋,颇具反抗精神的农民起义军的领导者。

首先,陈胜是一个极具勇气之人。就算从事着永无出头之日的工作,陈胜也能发出“苟富贵,无相忘”的誓言,可见陈胜是一个不安于现状而有远大抱负之人。而正是得益于他的远大志向,使得陈胜在机会来临之际,敢于站了出来,并发出“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豪言壮语。

其次,陈胜也是一个有谋略之人。陈胜在喊出那句千古名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之前早已做了周全的谋划。陈胜明白起义这种事,单靠他一人之力很难成功。于是,他先是凭借自己的口才在众人之中脱颖而出,就这样成功地说服了吴广,得到了吴广的支持。紧接着为了让自己的起义更具有合法性,他井井有条地谋划了“丹书”“鱼腹”“篝火狐鸣”等一系列行动。

最后,为了其他人死心塌地跟随自己,陈胜与吴广一起断了他们的退路。正如《史记·陈涉世家》中所言: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

陈胜充分利用了人性,先故意引士卒来打深受众人爱戴的吴广,然后以此为理由杀死将尉,借此将众人拉到同一条船上,使得他们无路可退。

(四)脱离群众、贪图享乐的悲剧英雄形象

在陈胜取得一番功绩之前司马迁是十分赞赏他的,无论是在作为佣耕之时还是在“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的生死存亡之际,司马迁笔下的陈胜总是一副怀有远大志向、有勇有谋的形象,然在陈胜自立为王,建立张楚政权后,司马迁笔下陈涉的形象则有了不一样的变化。而这一变化刚好很好地应和了陈胜所处阶级的局限性。

从900多人于大泽乡起义到“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再到“陈涉乃自立为王,号为张楚”,至此可以说陈胜已经成功了。然而陈胜却没能将这个政权长久地经营下去,最后也没落得个好下场。张楚政权骤亡的原因,至今我们仍值得我们去反思。

建立政权之后陈胜已然从一个屠龙者变成了一条恶龙。作为起义军的首领,陈胜在自立为王后自身的缺点逐步显露,开始只顾眼前的利益,贪图享乐。正如《史记·陈涉世家》中言:“陈胜为王后,客曰:伙颐!涉之为王沉沉者!”由此可见,陈胜在称王之后已沉迷于享乐之中,早已没了少年之时的远大志向和心气。

陈胜和吴广所领导的这场起义最终虽以失败而告终,但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重要的一笔。这场起义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农民政权——张楚政权,虽仅在历史长河中短暂存在过,但他们的精神鼓舞了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99.

[2]吴汝煜.卓越的史识和高度的艺术概括的结合——谈司马迁对陈胜、项羽、刘邦形象的塑造[J].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80(2).

[3]王莹,孙伟威.司马迁《史记》世家诸侯形象塑造方法初探[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

作者:刘波,浙江海洋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学科教学。

编辑:曹晓花 E-mail:erbantou2008@163.com

猜你喜欢

史记
少年品读 史记
少年品读 史记
少年品读 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