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板仓红霞励后人

2022-05-30申宸

湘潮 2022年11期
关键词:杨开慧讲解员信仰

申宸

从长沙市区出发,沿着京港澳高速北上,在板仓互通下高速,再沿着骄杨路西行两公里,不到一个小时车程,就到了长沙县开慧镇,更具体地说,就到了杨开慧纪念馆。

2022年深秋,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我再次踏上了这条默记于心的线路。杨开慧纪念馆此前我到过多次,原有基本陈列《骄杨颂》于2009年开展,听朋友说今年进行了全面改陈布展。这次我专程去参观这个新展,看看改了些什么、改得怎么样。

下高速之后,道路两旁干净整洁,农田、山岭、蓝天、白云层次分明,公园、草地、彩绘墙不时出现,忙完了秋收的乡亲们坐在自家楼房门口聊天打趣,一幅生动的美丽乡村图景徐徐展开,让我生出“久在城市里,复得返自然”的感慨。

杨开慧是毛泽东主席亲密的战友和亲爱的夫人,思想进步的知识女性、优秀的共产党员、著名的革命烈士。曾经由于特殊的历史背景和史料缺乏,对于杨开慧的宣传、纪念并不充分。2009年,杨开慧被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等11个部门评选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2019年,杨开慧故居被中央宣传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后,对于杨开慧的研究、宣传和缅怀纪念迎来了新的热潮。

杨开慧纪念馆与杨开慧故居、杨开慧烈士陵园呈“一”字形排列,从最左边的烈士陵园到最右边的故居,距离也不过500米,形成了一个集宣传、缅怀、文物保护和旅游体验功能于一体的没有围墙的红色文化园区,是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我在纪念馆门口与提前预约好的讲解员会合。进入纪念馆内,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全新的杨开慧汉白玉雕像。开慧昂首挺立在山石之上,手持书卷,目光坚毅,眺望远方,让人肃然起敬。讲解员介绍,整个雕像高2.9米,象征杨开慧29岁的灿烂人生。

向雕像鞠躬后,就正式开始了参观。新的展厅整体色调以红、灰、黄为主,颜色朴素,展面大气,置景简洁,营造出庄重严肃的整体氛围。新展览的主展标也十分显眼,“寻出一个信仰来”,来自杨开慧手稿中对自己少年时期的自述“我很想寻出一个信仰来”。不仅是展标,参观完整個展览,就会发现各个部分也围绕“信仰”二字来展开,主题鲜明,主线突出。

展览的第一部分“板仓朝霞  追寻崇高信仰”,介绍杨开慧从出生到入党的经历。

杨开慧1901年出生于长沙县东乡板仓(今开慧镇),父亲杨昌济学贯中西,思想开明,后来成为著名的教育家,母亲向振熙也出身名门。1913年,杨昌济自日本、德国学成归国,受聘于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杨开慧便与全家迁居长沙,自学英文,阅读了许多东西方新文化的书籍,并认识了父亲的学生毛泽东、蔡和森等人。1918年,随父亲迁居北京后,杨开慧深受新文化新思想的熏陶,初步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并与两次赴京的毛泽东互生情愫。1920年杨昌济逝世后,杨开慧返回湖南,成为湖南学界传播革命思想、维护妇女权利的先锋人物,同年冬天与毛泽东结为夫妻。1921年冬,20岁的杨开慧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我党最早的女党员之一。

我听到一位年轻的妈妈在展柜前跟小孩说:“你11岁的时候能不能写出这么漂亮的字啊?”走近一看,原来展示的是杨开慧11岁时在病中写给同学好友范裕英的信:“近维起居多福,学业日增,为颂!校中功课堆积,偶一思及,颇为之焦灼也。妹与吾姊至好,素承规劝,有暇,望赐数行,以慰系念。”这封信文法比较通畅,书法工整,反映出杨开慧从小就好学上进、思想活跃,后来她之所以能成为进步青年、确立共产主义信仰、投身革命热潮,可见并不是偶然的。

杨开慧与毛泽东结婚时,不坐花轿,不备嫁妆,不布新房,不用媒妁之言,带着简单行李搬去毛泽东的宿舍,就算完成了婚礼。展览用一幅油画《不做俗人之举》表现了这一过程。画面中杨开慧依偎在毛泽东肩头,一张床、一张桌、一盏红烛、两个茶杯,背后的墙上一个大红“囍”字,简单的构图却有直抵人心的力量。整个展览中像这样的艺术品还有17件,一件件浏览过来,那些真实的、鲜活的画面仿佛一一还原,你既会为杨开慧短暂而光辉的一生而感叹,也会为艺术家们的用心创作而感动。

讲解员特意提醒,展览中展示有杨开慧在《福湘杂志》发表的《致某公书》《随感录》《先父事略》三篇短文,这是新发现的资料。2012年7月,热心人士李忠泽发现在美国耶鲁大学神学院图书馆收藏有1921年6月出版的《福湘杂志》,其中收录有杨开慧写的三篇短文。作为现在仅存的杨开慧公开发表的文章,开慧馆新展把它们及时补充了进来,“用文物说话”,增强展览的说服力和表现力。

展览的第二部分“革命战士  践行崇高信仰”,介绍杨开慧从入党到与毛泽东分别回到家乡板仓开展地下斗争的经历。

1922年起,在长沙、上海、韶山、广州、武昌,杨开慧作为党员和毛泽东的妻子,一直为革命、为事业、为家庭默默奉献。展览以组标题的形式,将这段经历概括为“党的第一代机要员”“女工夜校的好教员”“贫苦农民的知心人”“农运培训的好帮手”“毛委员的贤内助”“地下斗争的组织者”六个部分,可谓恰如其分。

进入这部分后,另一件珍贵的文物吸引了我,这是杨开智(杨开慧哥哥)捐赠的杨开慧使用过的枕头箱。1922年5月底中共湘区委员会成立,毛泽东担任书记,杨开慧负责机要和交通联络工作。枕头箱本是旧时妇女装首饰用的,杨开慧用它来存放党的重要文件。那时,清水塘22号既是毛泽东与杨开慧的住所,也是湘区委员会的办公地点。每当房里开会,杨开慧就在门口警戒,为了不引人注意,她总是背对马路坐着,但是会在面前摆一面镜子,从镜子里观察马路上有没有可疑的人来往。

一阵激越的歌声将我从思绪中拉回,是讲解员唱起了《金花籽开红花》。“穷人家要翻身,世道才像话……”,1925年,杨开慧随毛泽东返回韶山,创办农民夜校,成立秘密农协,建立党组织,领导韶山人民掀起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这首《金花籽开红花》,就是她在夜校中教农民传唱的歌曲。近100年后,听到讲解员的演唱,我似乎穿越到了那时的毛氏宗祠,在那里,杨开慧与韶山老百姓相对而坐,一个字一个字教他们识字、唱歌,教他们团结起来为自己的命运抗争。

1927年8月底,毛泽东送杨开慧回到板仓,这是他第九次、与杨开慧结婚后第八次到板仓。但没想到,夫妻俩此次一别竟成永诀。此后,毛泽东领导发动秋收起义,文家市会师后转兵上了井冈山,而杨开慧着手恢复中共清泰支部,发展党员,并领导开展地下斗争。大约在1928年年中,夫妻二人失去了联系。杨开慧在写于1928年10月的《偶感》诗中这样说:“念兹远行人,平波突起伏。足疾已否痊,寒衣是否备?孤眠[谁]爱护,是否亦凄苦?书信不可通,欲问无[人语]。”毛泽东在1929年11月写给李立三的信中则说:“开慧和岸英等我时常念及他们,想和他们通讯,不知通信处。”夫妻情深,令人动容。

值得一提的是,这首《偶感》诗,是1982年杨开慧故居修缮时,从墙缝中发现的七篇手稿之一。1990年故居再次修缮时又发现了一篇手稿。这些手稿均写于1928至1929年间,折叠包裹在油纸中,藏在泥砖缝里,并糊上了砂进行遮掩,想来杨开慧是特意选择了她认为比较安全的地方保存这些手稿。也幸亏有这些手稿,为我们了解研究杨开慧的生平和思想留下了宝贵的资料。

展览的第三部分“骄杨永生  献身崇高信仰”,介绍杨开慧的被捕与牺牲以及人们的思念与缅怀。

1930年10月24日,毛岸英8岁生日当天,杨开慧在板仓家中被敌人逮捕,同时被捕的还有小岸英以及保姆陈玉英。在狱中,她受尽敌人的折磨,但始终坚贞不屈。她说:“死不足惜,惟愿润之革命早日成功!”“牺牲我小,成功我大!”1930年11月14日,杨开慧在长沙识字岭英勇就义。

顺着讲解员的导引,我看到了展线旁布置的场景《诀别》。通过声光电的适度运用,将牢房的阴森、守卫的凶恶、岸英的不舍刻画得栩栩如生,场面逼真而又恰到好处。因为工作的关系,我经常参观红色主题展览,有的展览除了照片还是照片,参观起来索然无味;有的展览声光电浮夸,“堆料”式使用艺术品、多媒体,脫离了具体的历史背景,无法反映革命先辈们艰苦奋斗的作风。这两种展览形式,都值得反思。

看见图片上的文字日期,我又想到,再过几天,正好是毛岸英烈士诞辰100周年纪念日。杨开慧牺牲后,岸英带着弟弟,度过了一段颠沛流离的生涯。抗美援朝战争正式爆发前,他主动报名成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一个志愿兵”,是英勇的战士、青年人的榜样。毛岸英牺牲时才28岁,他如果能看到我们的国家现在山河锦绣,国泰民安,该是多么欣慰!

大概是猜到了我在想什么,讲解员告诉我,纪念馆的二楼,也同步布置了毛岸英和杨昌济的生平陈列,参观的游客同样络绎不绝。

走在我前面的一群游客突然在一块展板前停了下来,热烈地讨论着什么。这块展板,展示的是毛泽东写的与杨开慧有关的诗词。大家都知道那首作于1957年的《蝶恋花·答李淑一》,“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荡气回肠而又柔情百转,读起来让人黯然神伤。其实除此之外,还有至少三首诗词与杨开慧有关。

第一首是作于1921年的《虞美人·枕上》,“一钩残月向西流,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毛泽东写的是新婚时对杨开慧的无比眷恋。第二首是作于1923年底的《贺新郎·别友》,“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住”,写的是他暂别时对杨开慧的依依不舍。第三首是作于1961年的《七律·答友人》,“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杨开慧号霞,一个“霞”字,再次寄托了他对杨开慧的绵绵哀思。

轰轰烈烈的革命年代,许多革命伴侣,因为信仰走到一起,又因为追寻信仰不得不放下儿女情长,乃至生离死别。生活在和平时代的我们,承平日久,更不能忘记今天的幸福生活是革命先辈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不能忘记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我想,这也是展览的最后,“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这句结束语的价值和力量所在。

“寻出一个信仰来”整个展览面积将近1000平方米,展线150米,规模不大,我却花了两个小时才参观完。

我一直认为,只有政治性、思想性、艺术性相统一,能够充分发挥教育功能的展览才能称之为好的展览。而“寻出一个信仰来”展览,体现了史料研究的新成果、认识深化的新评价、展陈理念的新进步,塑造了更加全面立体的杨开慧的形象,既符合历史事实,体现主流价值,又提升参观体验,生动传播红色文化,确实是一个值得参观和学习的好展览。

具体来说,从内容上看,做到了准确恰当。不是简单地“就事论事”,而是在人物再现、时空还原的同时加强精神的提炼、形象的塑造。从文字、照片到艺术品、讲解词,都科学准确、实事求是。特别是以“信仰”贯穿始终,作为杨开慧最突出的精神标识,成为整个展览的“根”和“魂”,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从形式上看,做到了守正创新。除了常规的立面展板,还使用了30余件文物、18件艺术品、10个场景、2个幻影成像视频……兼具史实价值和艺术价值,与展览整体氛围相协调的同时,有力增加了说服力、表现力、吸引力。从讲解上看,做到了生动深刻。既和内容保持整体一致,字字有出处,又能抓住重点亮点,在有限的时间介绍展览的精华,特别是还能进行对象化分众化互动化讲解,激发起参观者的代入感和现场感,十分难得。

走出纪念馆,我的心情仍然有些激动。长期以来,很多人只知道杨开慧是毛主席的夫人,并不知道她还是知识女性、进步青年、革命战士,是伟大建党精神的贡献者和实践者。希望有更多的人来到杨开慧纪念馆,来了解“开慧娭毑”的生平,来纪念这位伟大的女性。而作为宣传思想工作者,把红色故事讲述好,革命精神传承好,推动红色基因代代相传,红色江山永不变色,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对革命先辈最好的告慰。

猜你喜欢

杨开慧讲解员信仰
博物馆当讲解员
怎样当好讲解员
绵绵古道连天上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我当小小讲解员
论信仰
铁的信仰
我是小小讲解员
保姆孙嫂:与杨开慧同甘共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