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微评
2022-05-30
诱导未成年人消费要担责
石向阳在《中国教育报》上撰文指出:据中新经纬报道,中国消费者协会日前发布“一老一小”消费领域投诉情况专题报告。报告指出,未成年人从心理到生理都处于成长发育期,抵抗不良诱惑的能力差,容易被不良商家诱导,导致不同程度的消费成瘾。
有专家指出,家长和学校在发现孩子出现冲动性购买盲盒、痴迷追星沉溺于“饭圈文化”或参与直播打赏时,要及时做好教育引导工作,教育孩子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和偶像观,避免滋生赌博心态或陷入追星骗局。网站平台也不得研发上线吸引未成年人打赏的功能应用,不得开发诱导未成年人参与的各类“礼物”。
小学生“推翻”标准答案,敢于质疑比依赖课本更重要
熊丙奇在《新京报》上撰文指出:据红星新闻报道,近日,四川成都天府新区两名四年级学生成功推翻官方用书上的“标准”答案,给新世纪小学教材(北师大版)编写组发去了邮件,并收到了编写组的回信。回信中,教材编写组肯定了两名学生敢于质疑的探究精神和严谨的态度,同时表示,在教材修订时,会采纳他们的建议。
近年来,小学生指出教材编写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作业答案“不正确”的新闻,不时出现。这对于教材编写者来说,当然不是什么“好消息”,反映出教材编写存在不严谨、疏漏的问题。但对于教材使用、学生培养来说,却是好消息。
教师在教学中要灵活使用教材,鼓励学生探究、批评与质疑,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探究精神。从这一角度看,被指有疏漏的教材编写者,也要有开放的心态,听取使用教材的教师和学生的意见,完善教材编写,提高教材质量,共同促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对于小学生指出教材中存在的问题,有人点赞,也有人质疑,为何连小学生都能发现的问题,教材编写者、使用教材的教师,却没有发现?对于这种质疑声,需理性看待。
教材编写者没有发现,有可能是编校的疏漏,同时没有就教材内容充分听取师生意见,导致疏漏存在却没有及时发现。若部分教师在使用教材时,存在迷信教材、迷信标准答案的问题,也就没有想到教材可能存在问题。
因而,在这方面,别小看了小学生,他们并没有墨守成规的观念,在发现教材内容、答案不准确时,也就会直接提出。
小学生对教材标准答案提出质疑,对教材编写、教材使用、作业布置以及学生培养,都有诸多启示。
比如,要提高教材编写质量,除了编审内部把关之外,更需要建立开放的编写机制,在编写、使用过程中,听取师生的意见,让师生“挑问题”。这既可减少教材编写中出现的错误、疏漏,又能让教材更“接地气”。
此外,也提醒每一位教师,不要打击学生的探究、质疑精神,而是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想法,对标准答案提出挑战。教师在使用教材时,要有灵活性、创造性,按课程要求给学生讲授,也要有自己对教材的理解,让教学更具个性化、针对性。
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提出,要优化教学方式,坚持教学相长,注重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教学。教师课前要指导学生做好预习,课上要讲清重点难点、知识体系,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提问、自主探究。
这比照本宣科,让学生反复刷题,对照标准答案批改作业,更具挑战性和创造性。也要求教师有更强的教学能力,重视给学生营造开展自主探究的教学环境。
其实,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启发学生思考。无论是指出标准答案中的问题,还是探究更多其他答案,都要求在中小学教学中,多开展研究型、项目化、合作式学习,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注重保护学生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能力。
这样探究式、思考式的开放型学习,才是学生真正需要的,也是我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共同养育才是真
薛红伟在《中国教育报》上撰文指出:据《成都商报》报道,最近,家长张女士和记者聊天时,聊到此前的一段经历:去给孩子开家长会,推门一看,“来的全是妈妈,大概只有几位男士”。成都理工大学附属小学李玎玲老师告诉记者,自己印象最深的一次家长会,43人的班级,结果来了36位妈妈,只有7位爸爸。
对此,有专家表示,父母谁去开家长会不是重点,双方在孩子成长中的投入与分工才是关键。父爱的作用非常重要,是母爱无法替代的。父亲要在养育孩子过程中担起责任,给孩子“放手的爱”,教会孩子规则与纪律意识,同时给予孩子学习上的引导、事业上的担当感与自信心,鼓励他去开拓与冒险。
(以上信息選自有关媒体,并对原文有编辑改动。)
(责任编辑:朱福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