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减”与应试教育“突围”

2022-05-30刘爱青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2022年11期
关键词:功利主义应试双减

刘爱青

[摘    要]当前,“双减”成为各级各类学校改革实践的切实行动。“双减”怎样才能从应试教育中“突围”,本文提出以“升学主义”“管理主义”“功利主义”为突破口,实现“双减”政策的落地实施,将是未来学校管理的一种趋势。

[关键词]“双减”;应试;“升学主义”;“管理主义”;“功利主义”

步入教育新时代以来,“双减”成为各级各类学校改革实践的切实行动。随着“双减”活动的不断深入,“双减”教学活动也受到了原有教学观念和学术思想的巨大冲击,当下,“双减”与应试教育的对抗成为教育的焦点问题。多年来,我们一直把课业负担过重统统归结为应试教育的负面作用,虽然我们对应试教育批判了很多年,但应试教育却一直在主导着教育。为了扼制应试教育的愈演愈烈,为了缓解应试教育带来的全民焦虑,国家果断采取了“双减”政策。目前,伴随“双减”政策由落地走向纵深,切实减轻了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取得了较大的教育教学成果,也得到了广大学生和家长的称赞。当然,对“双减”的质疑声也不绝于耳。近一段时间,我们对我镇中小学“双减”政策的实施情况进行了全方位的调查研究。通过调研我们发现,现在“双减”政策在进一步实施中遇到的挑战是“双减”怎样才能真正让学校从应试教育中“突围”,也就是说,“双减”会成为应试教育的“终结者”吗?

一、“双减”将突破应试教育最坚固的壁垒“升学主义”,让学校实现培养满足社会生活多样化人才需求的育人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二三十年以前是知识与人才相对匮乏的年代,为此,我们提出了“知识改变命运”的口号。于是,考上好初中、高中,能读好大学、能上名牌大学成为学生的学习目标,追求高学历也成为学生的奋斗目标。这使得应试教育占据了主导地位,而且愈演愈烈,并形成了应试教育最典型的特征——“升学主义”。

“升学主义”是指每一阶段的学习都只是为了升入下一个更高阶段的学习为学习的标准,这样的学习没有自我的目的,纯粹是为了考上好学校而学习,而学校也是把让学生考上好学校作为教育教学的目标。伴随教育的发展和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升学主义”的弊端越来越明显。其主要的不足是,它使得大家对于分数以外的事情越来越麻木。换言之,就是只要学生考试成绩好一些,其他表现如何无关紧要。区分学生的好坏,就看学生的学习成绩,能顺利考上好学校就是好学生。而且,这一标准得到了家长们甚至是部分老师的普遍认可。如此分法让学生迷失了自我的道德品质及其他素质方面的提升,成为只会考试的偏执型人才。考试本应是手段而非目的,但在“升学主义”的思潮下,考试却变为了教育最大的目的。于是,不管音体美,还是地方课程,皆为考试科目所占用。如此的学习,虽会考试,也可能得高分,但却背离了教育二字的内涵,无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升学主义”的教育成为失败的教育。

首先,“升学主义”无法适应社会生活对人的多样化的需求。“升学主义”只管让学生去读名校,去上“好专业”,完全忽视了纷繁复杂的社会对人的多样性的需求,事实上,造成了一边是大学生“就业难”,一边是企业单位“用人荒”这种劳动力市场的失衡现象。唯升学论也无法适应人的多样性对幸福生活的追求。众所周知,一个人只要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就会产生兴趣,兴趣会慢慢演变为特长,特长会升华为职业,职业成就事业。最终,便会实现人生的价值,获得人生的幸福。可是,对升学的过度追求,不少同学为升学不得不放弃自己的兴趣,昧着兴趣去考好大学,扭曲了人的价值趋向,即使升入了好的大学或读了“好的专业”,将来也很难获得幸福的人生。

“双减”政策的落地,首先向“升学主义”进行了“开火”,向唯分数、唯名校的“升学主义”教育思想“开炮”。今天,“双减”正是为抵制千百年来“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传统观念和为改变“学而优则仕”等陈腐观念而实施的。“双减”重塑了陶行知的培养“人中人”的平民教育价值观。“双减”政策尊重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的学习规律,通过变革学生学习方式,改变教学模式,创新教育课程等多方面的举措来抵制“升学主义”。“双减”通过注重学生个性发展、核心素养提高和让每一个学生尽可能得到全面的发展来反击“升学主义”。“双减”政策的实践证明,它会让学生从课内低效率的重复学习和课外加班加点的作业与辅导以及周而复始的苦学死学的学习状态中解脱出来。然后,这些摆脱“升学主义”压力的学生,在“双减”政策下,真正成为会学习,学得会,学得好,学得足的学生,会形成适应社会和改造社会的基本能力与品格。“双减”将真正实现培养出适应社会生活需求的多样化人才,并实现人的多样性对幸福生活的追求的教育目标。

其次,“升学主义”否定了基础教育树人育人的基本功能。一直以来,“升学主义”主导着学校的办学,考高分、上名校是教育成功的标签。而相反,对于进入职业高中的学生,则被扣上差生或失败的帽子。这种被升学率主导的应试教育,导致了教育的无序竞争,不择手段,不尊重生命与生活,使教育的内涵不断地收缩、窄化,使得教育蜕变为了教学,从教学又蜕变为应试训练。学校成为培养“刷题做题”机器的应试培训班,完全否定了基础教育树人育人的基本功能,无法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双减”政策的落地,及时地更新和重建了育人“软件”,强调树人育人,要求变革教育教学方式,特别是学生学习方式,构建起了学生应有的服务体系。当前,从我镇各中小學如火如荼开展起来的课后教育服务体系来看,切实实现了让基础教育的树人育人目标得到重塑的目的。事实证明,“双减”让学校从注重升学的片面教育思想转变成为为孩子一生的发展目标来规划教育,让学校教育真正走上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立德树人为目的的教育正轨道。“双减”将用其育人的法宝击溃升学的诟病,从应试教育中“突围”而出。

最后,“升学主义”无意间助长了学习高消费,造成财力和人力很大的浪费。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为了让孩子进优质的学校,尽管学区房堪称天价,家长借钱、贷款也要购买。有些收入非常一般的家庭,也让学生进辅导班,甚至是费用高昂的“一对一”辅导机构。作业班、小饭桌、提升班,甚至还有包过班,随即而生。这些以挣钱为目的教学辅导机构让家长付出了大量的财力、人力,甚至有的家庭为此变得贫困。“双减”政策的出台,特别是对有偿家教和各类校外辅导机构的整顿、关停,让“升学价位”回归到了合理,给家长在经济和身心上头进行了松绑,彻底解除了束缚学生、家长为升学而焦虑的镣铐。相反,课后校内托管的教学延伸和教育服务活动,更是让家长们和学生们获得了满满的幸福和愉快。“双减”让家长、老师和学生从物质和精神层面上实现了对“升学主义”的“突围”。

二、“双减”将向应试教育的“管理主义”权威发起挑战,使得“管理主义”进行变革与创新,更有利于管理中的价值导向等功能的发挥,更能实现管理目标

注重权威,让学生善服从、善做乖小孩等都是“管理主义”的主要体现。因为学生越是服从、听话,就越能增加学生的集体性和一致性,管理起来就越方便,非常适合应试教育下的学生管理,故而这种“管理主义”在当今的中小学中还是普遍存在的。就研究发现,“管理主义”过分追求升学率和教学绩效,换言之,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追求“政绩”。它使得教育改变了应有的价值导向功能,变得以应试为目的。于是,“管理主义”便导致了学校实验班、教育集团等“管理主义”团体以及不合理的规模化教育教学行为的普遍存在。为了便于管理,高中招生按照分数线将学生录取到不同的学校,学业水平考试将学生划分成5个等级,把学生不公平地分成了三六九等。“管理主义”以应试为目的,不着眼学生是否得到最好的发展,这种管理模式扭曲了学生的人格,违背了教育的初衷。这是应试教育中“管理主义”典型的标志。统一化、规范化和程序化教学管理,成为学校教育中“管理主义”的重要特征。于是,便产生了上课统一进度,统一命题,统一考试,统一评分标准等教学行为。学校年级组、教研组的功能只能是学校“管理主义”的执行者或落实者,一切听命于上层。“管理主义”真真正正将教师的教学个性和学生的学习个性像工业制造产品一样抹平在统一的标准里了。

另外,充斥于校园中的“管理主义”,尽管管理起来方便,但其危害却很明显。首先,“管理主义”使得命令和服从代替了本应有的宽松而广泛的交往活动,使本应平等的领导、教师、学生之间的关系变得等级化,造成了学校中人际关系的扭曲、紧张。其次,“管理主义”的教育偏离了教育的目标和价值。学校领导为获取政绩不得不采取“管理主义”,教师、学生不得不为取得考试成绩的优异和获得较高的升学率而开展教学行动。于是,领导逼老师、老师逼学生,加班加点、重复作业、题海战术普遍存在,课外辅导随即而生。这样下来,学生学得苦,老师教得累,领导干得累。如此持续下来,严重制约了老师和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的有效发挥,限制了学生创造力和实践能力的有效培养。就我们开展的调研发现,为迎合学校、老师、家长的需求,孩子们不得已便学会了顺从与乖巧,完全不是其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这使管理中应有的价值导向功能、信念支持功能、情感凝聚功能无法发挥。最终,“管理主义”的教育无法建立孩子自身真正的价值观,必将远离学校教育关注学生个性的成熟和完善和培养学生社会能力以及追求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的终极目标。最后,“管理主义”不利于学校特有功能的发挥。在“管理主义”思潮下,统一办学模式,举行一样的活动,接受同样的检查和评估,使多校一面,多人一面,学校毫无个性和特色,无法发挥自己特有的功能,丧失了学校特色,毫无生机和活力。

“双减”是向应试教育的“管理主义”的权威性发起的挑战与突破,是对“管理主义”的创新与变革。“双减”使学校领导、教师、学生的教学行动不得不做出改变,去摆脱“管理主义”精心构筑的教学模式,探索更加符合学生实际的课程与更加灵活的教学或学习方式。让学生解脱苦学,让教师摆脱苦教。相对于“管理主义”,“双减”使学生有了更多的时间自主作业或参加特色课程,教师采取了更灵活的上下班方式,教学环境越来越轻松、自由,领导、教师、学生、家长的关系会越来越和谐。日趋完善和成熟的校内托管活动,会使得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能力得到有效发挥。多样的学校课程设置也满足了学生多方面的需要。这样,“双减”在提高学生学业成绩的同时,也发挥出了培养社会情感技能和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功效。更有校外辅导机构的规范与取缔,使学生身心得到了放松,使家长的焦虑得到了缓解,突出了学生的个性特征,强调学生的快乐学习,深受学生欢迎。另外,由于“双减”是新举措,缺少典型案例无章可循,有关“双减”的决策,使得管理者们不得不放弃“管理主义”的权威来要吸收教师们的智慧或者由老师跟学生来决定管理内容和管理方式,这是对“管理主义”的重要突破。总之,将“柔性”的“双减”渗透和引入“刚性”的“管理主义”中,刚柔并济,更有利于管理中的价值导向功能、信念支持功能、情感凝聚功能的发挥,将更有利于实现管理目标。教育的特点决定了管理的独特性,“双减”是对应以教育为目的的“管理主义”理论和方法的批判和挑战,“双减”从应试教育下的“管理主义”中“突围”,将是未来学校管理的一种趋势。

三、“双减”政策将是对“功利主义”最直接、最有力的打击,将通过打击“功利主义”实现对应试教育的突围

尽管我们已倡导素质教育多年,但就实践来看,大都是得过且过急功近利的。教学成绩仍是中小学教育追求的目标。行政部门领导看的是成绩,校长要的是成绩,教师抓的是成绩,家长关注的更是孩子的学习成绩。于是,在追求成绩的应试教育思想主导下,“功利主义”的教育到处流行。例如,为了满足地方政府追求高考升学率的政绩观,各學校争抢尖子生,矛盾不断,还造就了“实验班”、“超级中学”等教学团体。另外,“功利主义”教育把成绩排名作为评价教师的主要标准并且与奖惩挂钩,最近媒体报道的某地教师“黑榜”事件正是应试教育“功利主义”的写照 。“功利主义”导致了教师之间、师生之间、家长与学生之间矛盾重重,各自压力巨大,导致自杀、跳楼等恶性事件频发。在这种“功利主义”的环境里,很少有人关心孩子的兴趣爱好,更谈不上顾及学生最好的发展趋向。学生的学习不得不压抑住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而是冲着今后的“名”和“利”去努力。于是,学生争做三好学生或优秀班干部是为中、高考可以加分,学生拼命地参加奥数班,也不是因为喜欢,而是为了在今后的升学路途上可以享受优惠政策而拼搏。这些付出,都有了深深的“功利主义”的烙印。

另外,“功利主义”教育充满着“铜臭”的气息。老师从事有偿家教和课外辅导,也是“利”字当先。各级教育服务机构变相地挣钱,统一征订学生校服和各类教育辅导材料,统一食堂物资采购,有的还借教育培训,考试,教育活动等变相收费,无不夹杂着盈利的目的,大大小小的教育“功利主义”屡见不鲜。

很显然,要成绩(升学率)是当前教育“功利主义”的突出表现。为追求升学率只能关注少数成绩好的学生放弃绝大多数学生,根本无法真正做到关注每一个学生,更无法让学生全面发展。不得不说目前的“功利主义”绑架了教育,麻木了教育工作者的教育良心。“功利主义”让教育失去了本应有的原汁原味, 而且充满了“铜臭”味,利益在前,教育在后。教育的“功利主义”是造成中小学基础教育本末倒置的直接原因,危害巨大。

“双减”政策将是对教育功利最直接、最有力的打击,将通过打击“功利主义”实现对应试教育的“突围”。无论是作业负担的减轻,菜单式课后托管内容的选择,还是课外辅导机构的关停都是符合教育规律,按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行动,是与“功利主义”的面对面的战斗。严禁按成绩给教师和学生排名,杜绝分班时的重点班和实验班,将音体美学科的成绩加入中、高考总分,将德、智、体、美、劳等有机统一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等各种要求和注重培養学生独立思考、创新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指导,这些都是对应试教育的“功利主义”的最直接、最有力的反击。

“双减”将使教育由“为功利而教”走向“为生活而教”,回归了教育本来的面貌。“学生如果没有分数,就过不了今天的高考;但如果只有分数,恐怕赢不了未来的大考。”这段话被广泛讨论的背后,是对“功利主义”教育造成的教育内容与生活的严重脱节的批判,是家长们对更健康的成才观、更高质量教育的期待。无独有偶,韩国2013年将“发展教育”转变为“幸福教育”,开始把学生的幸福放在第一位,后来,又实行了初一年级的自由学年制,在这一年取消传统学科教学,不考试、无作业,而是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来发展学生的社会认知和自我认知,同时还为学生减负。这跟我们现在的“双减”有些许相似。韩国还有2000多所“梦想学校”,是从学生的需求出发,在国家提供财政支持下,完全由学生组织成立的几十种不同类型的社团,可以让不爱学习的学生做他喜爱的事情。可见,当下的“双减”与韩国的教育改革有“异曲同工之妙”。可见,实现从“功利主义”教育、“升学主义”、应试教育向培养合格公民、提高核心素养,实现全面发展的教育,是具有国际视野的巨大行动。

“双减”政策将使教育由 “急功近利”走向“全面长远”,实现高质量发展。分数仅体现学生某一阶段的课业学习成果,只赢在分数的起跑线上,并不等于赢得人生的未来。“功利主义”会让教育变得目光短浅、急功近利,违背了为学生一生幸福奠基的教育初衷,严重影响了整体的教育质量。“双减”是新时代教育思想引领下的教育大计,它遵循教育规律,注重青少年成长规律,关注学生一生的成长目标。首先,“双减”政策特别强调学生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坚定的信仰,在注重知识传授的同时,强调培养高尚品格和坚定的理想信念,避免了“失去灵魂的卓越”。其次,“双减”政策着力培养学生求知、创新和探索实践能力,这将是学生走向社会后终身受用的本领。再次,它遏制了对于考试与分数的片面追求,重视为学生提供健康快乐成长的环境,关注学生身心健康。 所以,“双减”将从“功利主义”中“突围”,将使教育由“急功近利”的应试教育走向“全面长远”的新时代素质教育。“双减”政策为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理想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使得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得以实现。

在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伴随新时代教育号角的吹响,“双减”政策必将走向深入,我们的基础教育必将更换赛道、变更跑道。“双减”是在众声喧哗中迸发出的理性、从容的教育场景。所以,在当前应试教育仍占主导的大环境下,作为教育人,我们应继续保持一份清醒与理智。为了让“双减”政策发挥出更加卓越的效能,我们要以“双减”为主要武器,以“升学主义”“管理主义”“功利主义”为突破口,向应试教育发起猛烈的攻击,实现对应试教育的“突围”,最终让“双减”成为应试教育的“终结者”。

“教在今天,想在明天”。教育探索的路还很长,探索“双减”政策实现应试教育的“突围”,我们一直在路上。

参考文献:

[1]央视财经网.“学生如果只有分数,赢不了未来的大考”!关于教育,这位校长的话刷屏了→[EB/OL][2021-03-08]https://www.sohu.com/a/454649328_114960.

[2]人民网.分数不是教育的全部[EB/OL][2021-03-11]http://edu.people.com.cn/n1/2021/0311/c1006-32048776.html.

[3]伍学明.落实“双减”学校该“减”什么“增”什么[J].人民教育,2021(23):49—51.

[4]樊伟.加快推进“双减”政策形成“五育并举”良好局面[J].中国学校体育,2022(1):27—29.

[5]胡平.关于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思考[J].教书育人,2000(07):4—5.

[6]朱丽.管理主义取向的学生评价及其伦理评价[J].上海教育评估研究,2017(06):15—19.

[7]徐晋皖.功利主义教育的反思[J].教育界,2012(06):23—25.

[8]汪新华.“双减”让教育回归本质[J].湖北教育,2022(03):55—56.

[9]朱旭梅.再论教育的过程价值—对当前功利主义教育的反思[J].教育科学论坛,2007(04):11—13.

[10]阚兆成.教育盛行“管理主义”不是好事[N].教育文摘周报,2015-10-28(4版).

(责任编辑:刘莹)

猜你喜欢

功利主义应试双减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2021年高考《选修3—4》考点预测及应试策略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体育课“大翻身”须警惕陷入“应试”误区
康有为早期政治思想的功利主义解读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法律解释的功利主义倾向
不能将功利主义标签化
应试写作的文化视角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