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星照耀中国》阅读方案设计

2022-05-30明晓霞唐余富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22年11期
关键词:红星照耀中国红星斯诺

明晓霞 唐余富

任务驱动,是探究式教学的一种方法。其核心是在学习发生的过程中,由教师在创设的学习情境中给定任务,学生围绕这一任务,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积极主动地应用和开发,进行自主探究和互动协作学习,在达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完成学习实践。

习近平主席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课程思政已经进入我们的教育视野,是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关键环节,在“大思政”育人背景下,负责基础教育的语文教师必须思考,怎样“种好自家的田”、守好“自己的一段渠”,做好育人的“大先生”。[1]语文对学生的精神发育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只有在语文课堂上用好课程思政这个“筛子”才能为当代中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红星照耀中国》是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必读的一本名著。美国新闻记者埃德加·斯诺冒着生命危险,深入根据地,实地采访了众多的人物,将所见所闻整理成集,著成此书。在作品中,作者回答了一系列长期萦绕心头的许多疑问,客观真实地报道了根据地各方面情况,在世界上产生了强烈反响。在引导学生阅读红色经典作品《红星照耀中国》时,从五个方面设计任务群去引领学生体会作品的魅力:领袖风采、普通战士、长征壮举、新闻记实风格以及新时代长征精神的内涵,逐步提升,使这部名著阅读成为“课程思政”实践的最佳载体,从而实现以文化人、教书育人的目标。

一、体会领袖风采学习任务群设计

《红星照耀中国》中,对领袖群体进行了描述。我给学生明确的阅读任务是开展以“平凡孕育伟大”为主题的任务阅读驱动。

1.在“外貌形象与言谈举止”的探究中显领袖风采

《红星照耀中国》中,集中对毛泽东主席进行了描述。其中,第三章对毛泽东的外貌进行了个性化的描写,说他的脸庞瘦削,身材比一般中国人要高出不少;由于长期的伏案工作,背有些駝。他,炯炯有神的双眼,留得很长的浓密的黑发,很高的鼻梁,突出的颧骨。这样的描写,正体现了那个时代生活的艰苦,以及毛主席日理万机,一心为革命事业操劳,舍己为国的精神。

在叙述毛泽东日常生活时,写到他光着头在街上散步,一边还在和两位年轻的农人谈着话,而且还夸张地做着手势。这样的描写,不仅让人惊异万分,国民党政府悬赏二十五刀银元要捉拿的毛泽东竟然走在大街上,自由自在地和普通百姓说着话。这些客观的叙述,似乎都在告诉读者:毛泽东主席就是一个普通人,他深入群众,亲近群众,扎根群众,有血有肉,情感丰富。

2.在“出身与家庭”的探究中显领袖风采

《红星照耀中国》第二章和第九章中,集中对周恩来、徐海东的出身和家庭进行描述。

他显然是中国人中间最罕见的一种人,一个行动同知识和信仰完全一致的纯粹知识分子。他是一个书生出身的造反者。【第二章·周恩来】

真实交待了周恩来早年反封建反压迫,体现了斯诺的纪实。贬词褒用,也体现了周恩来心中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信念。他和我们在座的同学们一样,都是热血青年。

书中对徐海东的介绍,还引用了国民党政府的新闻报道中的一些词“著名的赤匪”,描述他的外貌时,用“面露笑容”“脸涨的通红”“嘴里露出掉了两个门牙的大窟窿,使他有了一种顽皮的孩子相”客观真实的描述,尤其是他因为掉了两颗门牙觉得丑陋而害羞的窘相。在这里,看到了一位开国大将当年腼腆而可爱的形象,有着一股充满生机的孩子气。

3.在“参加革命的起因”的探究中显领袖风采

斯诺先生对延安“五老”之一的徐特立的介绍也非常真实客观。说他是“极受敬重的教授”,在五十岁的时候放弃了一切,家庭的舒适、儿女绕膝的天伦之乐以及师范学校校长的身份,义无反顾地投身到革命的洪流中来,这股“任性”的劲儿和我们的同学们太像了!但我们似乎又缺少那么一点他身上的执着与热情。

4.在“参加革命后的经历”的探究中显领袖风采

第八章中,真实地叙写了彭德怀被捕后的狱中生活,持续的时间之长,达到一个月之久,经受的拷打之残酷,给肉体造成的伤害之严重,以至于连彭德怀这样的铮铮铁汉也曾经产生过隐约的动摇。在这里,作者真实地再现了普通人的心理特征。但是,一位革命者异于常人的不平凡之处,就在于他的坚定信念,顽强的意志品德。

从他们的身上我们看到了革命领袖特有的精神,他们有较高的理论水平,丰富的斗争经验,卓越的领导才能,以及因扎根群众而积累的深厚的群众基础。他们艰苦奋斗,信念坚定,实事求是,乐观团结,他们是一群有理想有抱负有情怀,也有人间烟火气的革命将领。他们是伟人,他们更是平凡的人。

二、体会普通战士革命形象的学习任务设计

《红星照耀中国》中,在对革命领袖浓墨重彩刻画的过程中,也同样塑造了一群普通红军战士的形象。我设计了以“坚守铸就英魂”为主题的任务阅读驱动。第四章里,还叙述了红军群体的形象,他们可能出身不同,年龄有差异,知识层次和对革命的认识存在偏差。但他们一进入革命队伍,都会忘掉个人的一切利益,心中装着红军,装着苏维埃,装着党的利益。在这里,这些红军忘记个人,融入集体,忘记“小我”,集成“大我”。

红军不叫“兵”(在中国这是一个很遭反感的字),而称自己为“战士”。

“战士”这个词语带着英勇无谓的情怀,展现了他们为革命献身的坚定信念。这就是红军军官习惯说的:“弟兄们,跟我来!”而不是说:“弟兄们,向前冲!”体现了他们不惧牺牲,敢于牺牲,勇于牺牲的精神。

这些红军战士就是在被捕入狱后,依然信念不改,意志坚定如钢。因为在这些普通战士的心中,信仰高于一切,革命高于一切。战士们用百折不挠,英勇无畏,乐观豪迈,谱写了革命的辉煌。斯诺先生让我们看到了平凡人不平凡的信仰。

三、理解长征壮举的学习任务设计

《红星照耀中国》中,对长征的描述也相当详细,我设计了以“史诗波澜壮阔”为主题的阅读任务驱动。

作为一名记者,斯诺先生秉承着高尚的职业道德,真实地再现了革命历程。这在本书的第五章长征中体现的最为明显,我们先来看一段斯诺先生描绘长征中革命者精神面貌的语段。

斯诺先生在本书中用了一整章来展现长征故事,对于长征的概况多处用了一连串的数字来体现。

长征的统计数字是触目惊心的。几乎平均每天就有一次遭遇战,发生在路上某个地方,总共有十五个整天永在打大决战上。路上一共三百六十八天,有二白三十五天在白天行军上,十八天用在夜间行军上。剩下来的一百天——其中有许多天打遭遇战——有五十六天在四川西北,因此总长五千英里的路上只休息了四十四天,平均每走一百一十四英里休息一次。平均每天行军七十一华里,即近二十四英里,一支大军和它的辎重要在一个地球上最险峻的地带保持这样的平均速度,可以说近乎奇迹。

红军一共爬过十八条山脉,其中五条是终年盖雪的,渡过二十四条河流,经过十二个省份,占领过六十二座大小城市,突破十个地方军阀军队的包围,此外还打败、躲过或胜过派来追击他们的中央军各部队。他们开进和顺利地穿过六个不同的少数民族地区,有些地方是中国军队几十年所没有去过的地方。

正是斯诺先生笔下一组组触目惊心的数字,一幅幅震撼人心的画面,在动荡年代激励无数革命志士奔赴战场,为国捐躯;红星不仅照耀着战争年代的中国,如今依旧熠熠生辉。

四、体会新闻纪实作品风格特征的任务设计

《红星照耀中国》中,作为一名记者,斯诺先生秉承着高尚的职業道德,其精神为人所敬仰。我设计了以“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为专题的任务阅读驱动。

《益世报》与《红星照耀中国》新闻报道的对比。

【甲】共匪道匪每于夜间集会,散布种种谣言,并发出传单,胁迫农工加入,否则杀害全家,两地人民闻之惊恐万状,青年子弟参加者甚多,老人妇女携家远逃。(《益世报》1933年5月14日)(《益世报》1915年10月创刊于天津,是天津最有名的报纸之一,罗马教会在华出版的中文日报)

【乙】在甘肃境内当白军来到第一个村子里的时候,没有人帮助他们,没有人给他们一点点的食物,而且没有人想参加;可是当红军来的时候,农民组织起来,推举委员会来帮助我们,年青的人自动来参加。我们的红军就是人民,这就是我所要说的一切。(《红星照耀中国·在红军中(上)》)

对比两则材料,【甲】段中的人物灭绝人性,凶残无知;【乙】段中的人物亲民爱民,开明自由。

温儒敏先生在《<红星照耀中国>的魅力何在》中写道:“他的纪实毫不做作,是质朴而真诚的……他力图还原真相,没有带上‘有色眼镜,更没有刻意‘过滤,从而保存了历史的真实与丰满。”充分体现了斯诺先生,做为一名职业记者,用生命作赌注,真实而客观报道;做为一名人道主义者,带着人文情怀,以笔墨为刀枪,去捍卫正义,去匡扶呐喊。

五、探寻新时代长征精神任务设计

长征已经过去了86年,长征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不再是那冰冷的数字两万五千里,不再是危险重重的雪山草地,也不再有战争的硝烟和战士的呐喊,它化作一颗颗红星,照耀着战争年代千疮百孔的中国,在和平年代,我们依然生活在“红星”的照耀之下。我为同学们设计了以“探寻长征时代内涵”为主题的任务阅读驱动。

围绕“长征的起因”“长征的路线”“长征中面临的困难”“长征中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长征的历史价值”“长征精神的内涵”等方面逐一梳理。本专题活动,意在播撒精神种子,根值童稚心田,以此引领人生的方向。《红星照耀中国》以任务驱动的形式,稳步推进学生诵读经典,有助于学生把握阅读重心,找准研读方向,并学会做专题式探究,大大提高阅读的效果。

本次经典阅读活动设计,借助任务驱动,有效推进“课程思政”的育人目标。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那样:要始终坚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与时俱进地促进“课程思政”的建设。语文教师应该围绕“课程思政”的目标,“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构建全课程育人环境,实现从“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育人方式的拓展。”[2]借助主题聚焦的五个系列学习任务群设计,自然就能使学生充分体会和领悟这部红色经典的独特魅力和精神内涵。

参考文献:

[1]许辉.守好渠,种好田——中学语文课堂的课程思政要素[J].教育实践与研究,2020(5):57-58.

[2]邱伟光.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生成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7(7):10-14.

[本文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课题“依托助读系统优化义务阶段语文课堂教学研究”(D/2021/02/510)阶段研究成果之一。]

明晓霞,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南苑学校教师。唐余富,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姜堰实验学校教师。

猜你喜欢

红星照耀中国红星斯诺
郭红星:扶危济困终不悔
红星照耀下的湘鄂赣苏区
斯诺登获得俄永久居留权
如何激发初中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闪闪的《红星》
斯诺登在俄居留延长三年
斯诺登申请延长逗留期限
“红星照耀中国”之文化篇
“红星照耀中国”之鱼水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