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邝丽莎中国文化作品的美国畅销之道

2022-05-30刘竞丁惠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22年11期
关键词:丽莎华裔雪花

刘竞 丁惠

摘要:作为中美混血华裔作家,邝丽莎热衷传播中国文化,其作品在美国的接受度颇高。鲜为人知的文化素材、悬疑的叙事方式和多元的市场营销是邝丽莎作品保持畅销的关键。中国文化外译作品可以从中借鉴更积极的传播之路。

关键词:邝丽莎中国文化题材叙事营销

一、引言

金发碧眼的邝丽莎(Lisa see,1955—)是中国佛山点头村村民邝当在美国的第四代子孙。尽管成长于西方世界,但童年时跟随爷爷奶奶在唐人街的生活经历孕育出她浓烈的中国情结,促使她创作出一系列富有中国元素的小说。她最早出版的家族回忆录《百年金山》(1995)被评为《纽约时报》年度瞩目图书,而她受此启发创作的悬疑三部曲之《花网》(1997)获得了美国推理文学爱伦·坡奖的提名。此后,她创作的6部中国历史小说,即《雪花秘扇》(2005)、《牡丹之恋》(2007)、《上海女孩》(2009)、《乔伊的梦想》(2011)、《中国娃娃》(2014)和《蜂鸟巷茶女》(2017),均在《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中占有一席之地。

根据美国亚马逊网站显示,邝丽莎1部回忆录和5部中国历史小说(除《牡丹之恋》)的读者评论数均在千条以上。截至2021年9月,《蜂鸟巷茶女》和《雪花秘扇》的热度最高,读者评论数分别为4453条和2893条,均获得4.6的评分(满分为5)。此外,《蜂鸟巷茶女》《乔伊的梦想》和《中国娃娃》的页面上标注有编辑推荐(Editors Pick)的字样,其中《蜂鸟巷茶女》在亚美文学小说榜单(Asian American Literature & Fiction)中排名第4。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些数值,我们选取知名美国华裔作家谭恩美(Amy Tan)的作品与之相对照。目前,谭恩美在美国亚马逊上共有5部作品出售,即《喜福会》(1989)、《灶神之妻》(1991)、《灵感女孩》(1995)、《接骨师之女》(2001)和《沉没之女》(2005)。其中,热度最高的3部作品为《喜福会》《奇幻山谷》和《接骨师之女》,读者评论数分别为3593条、3026条和1236条,读者评分分别为4.6、3.9和4.4。

由此可知,无论从作品数量上还是畅销程度上,邝丽莎都不逊于以谭恩美为代表的前辈美国华裔作家。尽管《雪花秘扇》是她在世界范围内影响最广的作品,但其之后的作品在美国市场的接受程度并没有衰減,而是有所升高。那么,邝丽莎是如何保持自己作品的畅销之路呢?本文认为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即:题材选择、叙事方式和市场营销。

二、邝丽莎中国文化作品的美国畅销之道

小说的畅销脱离不了历史背景。邝丽莎的成长过程中,华裔群体所面临的社会生存压力已有不少缓解。1943年,《排华法案》废止;20世纪60年代,女权主义和多元文化等各种平权运动的兴起更是“极大地改变了美国华裔文化的景观”,这意味着华裔作家可以依靠作品本身获得成功,而非受制于政治局势。《喜福会》是这一转折的重要代表。在其之后,市场期待更多的中国故事,而邝丽莎正好能将自己的个人兴趣与写作相结合。

(一)题材选择

邝丽莎致力于挖掘那些“已逝去、被遗忘或被掩藏的故事”,这使得她所选择的题材不但为西方人所不知,而且对大部分中国人也同样陌生。但女性主题的介入又使得故事能够穿越时空,与当代读者产生共鸣。实证精神促使她不满足于只在本国获取二手资料,而是来到中国进行考察。

为了创作《雪花秘扇》,她于2002年前往女书(世界上唯一一种女性文字)的发源地湘西江永,参观女书博物馆,在铜山里拜访最后一位女书自然传人——90多岁高龄的阳焕宜(2004年离世)。《牡丹之恋》中她借用《吴吴山三妇合评牡丹亭》,借助大量中国元素,构建出女性意识觉醒的故事。她借《上海女孩》唤起华裔集体记忆,带领读者从淞沪会战中的上海出发,历经天使岛审讯,到达旧金山,见证新老唐人街的兴衰交替,体会华人被迫用谎言和假身份维系生存的苦衷。《蜂鸟巷茶女》则融入了她随普洱经销商探访广州、义乌、景洪、勐海、南糯等地的经历,微信、脸书、星巴克和GPS等元素赋予其更强的时代感。

事实上,邝丽莎中国历史小说的创作萌芽可以追溯至《百年金山》。与大多在少年时期便遭遇身份认同危机的华裔不同,邝丽莎直至编著家族传记时才意识到自己的身份问题:她因相貌很容易融入白人社会,但内心更亲近唐人街。在搜集往昔故事时,邝丽莎逐渐明白,她必须要回到中国,亲眼看看她所听说的地方和人物,去寻求她的“根”。对于邝丽莎所选择的任何一个题材,她都不是第一个做研究的美国人,却可以说是第一个以流行文学的方式将这些题材带入普通西方读者视野的美国人。

(二)叙事方式

精巧的叙事方式能够增强读者的阅读体验,也是小说得以广为传播的必要保证。

曾创作过三部推理小说的邝丽莎将“悬疑”手法引入到她的历史小说中。在特定历史文化的宏观背景下,身为主人公的女性小人物在滚滚红尘的裹挟中茫茫然地打开一个又一个“盲盒”。她必须从自身视角出发对周遭事件进行“合理化”解释,以保持人生叙事的完整性——这是个体自我认同的必经之路。由于个体视角不可避免地具有差异性和局限性,这就使得不同的人对同一事件的接受程度各有不同,且对事件描述的“可靠性”不一。随着盲盒中人生问题复杂性的升级,女主人公的既有认知系统逐渐难以应对新事件的发生,一个个“冲突”便应运而生,读者也跟随其视角产生了很多“疑惑”。最终,当这些“冲突/疑惑”在沟通中得到消除时,读者才发现原来所有问题的答案都已经埋藏在文本中,女主人公的很多心理芥蒂不过是源于自己对事件的“误解”——以新的视角重新解释整个故事依然行得通。这一叙事框架既能容纳历史事件和风土人情等宏观叙事,也能容纳微观叙事层面中女性的各种心理活动,使得读者视野不断在远景和近景、外部“无情”世界与内心“有情”世界间来回切换,从而建构起扣人心弦的情节张力。

以《雪花秘扇》为例,百合有着清晰的自我意识,她特别渴望“爱”。六岁时的“缠足”是决定百合命运的第一个盲盒,她终于体会到母亲的关心,尽管需要忍受巴掌之痛或缠足之苦。在第二个盲盒中见到雪花时,百合便将爱都寄托在这个“老同”身上,她将雪花看成是完美形象。在第三个盲盒中,百合探访雪花的真实家境,其所构建的爱的叙事受到了强烈冲击。此时,她要么否定自己和雪花的感情以重建叙事,要么否定他人以维持叙事。她选择了后者,把叙事断裂的原因归结为母亲对自己的“欺瞒”。不过,随着百合和雪花社会地位的翻转,她们之间的隔阂不可避免。在一次误读了雪花的“密扇”之后,百合彻底由爱生恨。她肆意放纵自己的情绪,甚至在雪花表妹的婚嫁坐唱会上当众羞辱她,以卢夫人和叙事者的双重身份同时操纵故事中听众和故事外读者对雪花的态度。雪花回复说自己需要那些能够理解她倾听她的人,而不是把她想象成记忆中的那个人或期待中的人。但是,偏执于自我叙事的百合,始终不愿正视内心。八年后,百合见到了临终前的雪花,才终于明白是自己伤害了她。邝丽莎将《雪花秘扇》的悲剧原因指向男权社会,而小说中一直渴望爱的百合始终没能逃脱社会历史的局限。她既是男权社会的受害者,又成为施害者:对雪花的孙女牡丹,她唯一能想到的助其幸福的方式依然是缠上三寸金莲……

对于读者而言,当他们意识到女主人公叙事的“不可靠”特征时,便意识到故事中的人物不一定是被描述的那种形象,也有可能是其他形象。由此,读者既能在初次阅读时随着女主人公的思路进入她的故事,也能在故事结尾“真相”大白之后,跳出她的视野重新看待其中的人和事,从而产生回味无穷的阅读体验。

(三)市场营销

在市场营销中,专业的文学经纪人的作用不容忽视。这是一种在欧美已有百年历史的职业,是“介于作家与出版社之间、为作家出版作品提供中介服务的中间人”。经纪人的存在能够让作家专注于创作本身,而不用操心版权、税费、印数和销路等问题。事实上,邝丽莎的经纪人Sandy Dijkstra正是《喜福会》的经纪人,在中国文化畅销书的运营方面颇有经验。此外,优质出版社也是营销的重要一环。邝丽莎前九部作品由兰登书屋(Random House)出版,而最新两部的版权归属西蒙舒斯特(Simon & Schuster),它们都是著名的国际大众出版集团。在“畅销”这一目标上,作者、经纪人和出版商三方有着共同的利益追求。

书评是营销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邝丽莎宣传的媒体和作家包括Chicago Tribune、Los Angeles Times、 USA Today 以及谭恩美和汤亭亭等。访谈也是图书宣传的重要途径,邝丽莎不仅接受美国媒体的采访,也接受中国媒体的采访(如央视、《广州日报》《时代周报》和《南方人物周刊》等)。各种网络渠道拉近了读者与作者的距离,补足了理解中国文化的信息差,如官方网站、Facebook、Twitter、Instagram等。此外,小说衍生的电影、歌剧、博物馆展览等也促进了读者群的扩大。

最后,读书会是邝丽莎作品营销中的独特一环。很多讀者正是通过读书会才开始接触并喜欢上她的作品。在她看来,无论是在写作的一端探索未知、体验情感,还是在另一端投身社会活动、对话读者都是她与世界相连接的方式。根据美国图书浏览网(www. Browse.com )在2021年初进行的调查,邝丽莎在读书会十大最受欢迎作者(Book ClubsAll-Time FavoriteAuthors)中名列第六。

三、结语

邝丽莎在美国收获了一大批忠实读者,在完成商业目标的同时,也实现了传播中国文化的愿望。她曾认为自己在跨文化传播方面具有天然优势,但随着小说创作的展开,她却体会到跨文化实践中的纠结和妥协——“她承认写作过程中很难在忠于中国文化传统和让‘其他文化的读者有代入感之间平衡。比如,书中的一个人物是否拥抱亲吻他的女儿就是个抉择,她的权衡很难讨好所有读者。”

其实,面对文化中的种种差异、矛盾甚至冲突,作家所选择的叙述策略是不同文化圈层中核心价值观相互博弈的结果。就本例而言,邝丽莎虽自称华裔作家,并为接近真实的中国文化付出了相当大的努力,但事实上,浸泡在美国文化中的她是难以脱离西方文化视角的,更何况她的读者群体也大都是美国人。对于中国文化的符号层面,她做到准确的描述和传递不难,但至于中国文化的意义层面,是很难在她的作品中得到体现的,甚至有可能为顺应在美国传播的需要被“有意或无意”地错误阐释。

因此,在国际舞台上,由中国人为自己的文化代言尤为重要,这也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意义。显然,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以美国亚马逊上最受读者欢迎的中国典籍《孙子兵法》和《道德经》为例,由中国人进行翻译或诠释的版本数为0,由中国公司发行的版本数也为0。尽管我们一直尝试通过翻译传播原汁原味的中国文化,成果尚未匹配上努力的程度:“熊猫丛书”停刊,“大中华文库”外译本在海外“冷遇”。值得欣喜的是,不少当代作家(如莫言、麦加、阎科连、刘慈欣等)的作品通过商业运作走进了西方图书市场。但事实上,不少作家因为外语能力受限,对自己作品的译文和海外运营情况并不完全了解。

由此可见,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在对外传播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邝丽莎中国文化作品的美国畅销之道带给我们的启发有:理念和形式并重,以及注重市场运营和媒体(尤其新媒体和跨媒介)的作用。具体来说,不同文化虽存在差异,但理念也都有相通之处,这便是文化传播的起点。在文学创作和翻译方面,我们要善于挖掘和利用这些起点,凭借对海外读者有吸引力的故事形式,提升西方读者接触中国文化的意愿。对于文化交流中的信息差,我们可以创造性地运用跨媒介渠道和新媒体平台进行补充和解释。同时,经纪人和出版商等在图书市场运营中所起到的专业作用也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研究,而掌握外语则能够帮助我们与西方市场和西方读者开展交流,了解对方的需求,并增强我们自己的话语力量。

参考文献:

[1]尹晓煌.徐颖果主译.精编美国华裔文学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6.

[2] Michael White等.廖世德译.故事、知识、权力:叙事治疗的力量[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3.

[3]周杨.中外版权代理市场起源比较[J].东南传播,2011(7).

[4]谢山青.美国大众出版的数字化现状与启示[J].出版广角,2014(1).

[5] Lisa See. Peony in Love [M].New York:Random House,2008.

[6]张含.美国畅销书作家邝丽莎:我骨子里是中国南方的农民[EB/OL].(2017-07-22)[2021-11-19]. http://static. nfapp.southcn.com/content/201707/22/c563329.html

[7]叶会,马萧.中国文化外译的翻译传播学模式[J].湖北社会科学,2020(2).

基金项目:2018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青年项目“美籍华裔作家邝丽莎作品中的中国故事和中国形象”,项目编号AHSKQ2018D58

作者:刘竞,安徽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跨文化交际;丁惠,在读博士,安徽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跨文化交际。

编辑:曹晓花 E-mail:erbantou2008@163.com

猜你喜欢

丽莎华裔雪花
多措并举加强和改进华裔新生代工作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穿白裙子的女孩(中)
穿白裙子的女孩(下)
穿白裙子的女孩(上)
陶欣伯:熠熠生辉的华裔实业家
王赣骏:首位华裔太空人
如果我是一片雪花
雪花
淘气的小雪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