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追求理解的化学教学设计研究

2022-05-30陈晓勇朱恩

化学教学 2022年11期
关键词:晶体教学设计

陈晓勇 朱恩

摘要: 从理解的三个层面分析解构课程标准中的教学要求,形成教学内容的大概念和核心任务,提出学习目标;运用理解的解释、阐明、应用、洞察、神入、自知等六个侧面,设计证明学生理解的一系列证据。以这些证据为基础设计相关问题,进而分类、组织,形成课堂教学环节和教学流程。

关键词: 学科理解; 教学设计; 物质的聚集状态; 晶体

文章编号: 1005-6629(2022)11-0043-07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B

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是依据化学学业质量标准,积极倡导“教、学、评”一体化,使每个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1]。基于对理解性学习的思考,美国教育专家格兰特·威金斯(Grant Wiggins)和杰伊·麦克泰(Jay Mc Tighe)提出了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方案(The Understanding by Design,簡称UbD,下同)[2],依据目标、评价、计划三个环节来设计教学,把评价放在学习活动之前进行设计,使“教、学、评”一体化在学生学习活动中得到有效实施,对新课程理念下改进教师教学设计等方面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下面结合UbD理论,以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第3章第1节“物质的聚集状态与晶体的常识”为例,尝试在高中化学新课程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方面进行探索。

1 基于UbD理论的教学设计

UbD教学设计分为三个阶段:阶段1:确定预期结果;阶段2:明确评估证据;阶段3:设计学习计划[3]。

1.1 阶段1——确定预期结果

UbD设计中的学习目标是基于理解的学习目标,要从需要熟悉的知识、需要掌握和完成的重要内容、大概念和核心任务等理解的三个层面来解构课程标准中的教学要求,进而提出本节内容的学习目标。要从大概念、特定理解、可能的误解、基本问题、学生将会知道、学生将能做到等方面来阐析我们对于学习目标的理解。所以在设计中,学习目标不是复制课程标准中的要求,而是在深刻理解目标中各知识点的内涵和相互联系的基础上,提出具体的学习目标(如图1所示)。

1.1.1 理解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中有内容要求与学业要求。教师教学用书根据课程标准编写教学目标。教材依据课程标准进行编写,其中包含着众多的知识点与概念。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习题,用于检查学生对教材相关知识的理解程度,评估学生是否达成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所以教师在设计教学的时候,要反复比较课程标准、教师教学用书、教材、习题中涉及的知识与概念,找出其中的主要知识点与核心概念,从理解的三个层面出发确定具体的学习目标。笔者将本课中有关的课程标准、教师教学用书、教材、习题中的教学要求和知识点列表,如表1所示。

总结归纳表1中各栏的主要知识点、核心概念和基本问题,如表2所示。

1.1.2 梳理知识关系

分析表1中的知识点,可得本单元各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如图2所示。

由此可以确定本单元的大概念是“晶体是一种特殊的聚集状态”,核心概念是“聚集状态、晶体、晶胞”,基本问题是“聚集状态如何分类、晶体的特殊性表现在哪些方面、晶胞如何反映晶体的特殊性?”。为此,笔者把本节内容的学习过程分为两个课时:第1课时从微粒的聚集状态到晶体,学习微粒聚集成晶体的基本特征,核心任务是“理解微粒如何聚集成晶体”;第2课时从晶体到晶胞,学习晶体与晶胞的关系及晶胞特征,核心任务是“理解晶胞如何反映晶体中微粒的排列特征”,归纳如图3所示。

再进一步确定每一个课时中学习内容的优先次序,如图4所示。

1.1.3 确定预期结果

只有对学习最终目标的优先次序形成一致意见后,我们才能够对要教什么、不教什么、重点是什么和需要弱化的是什么作出合理的判断[7]。最终确定预期结果,如表3所示。

1.2 阶段2——明确评估证据

通过哪些表现型任务或证据证明学生达到了阶段1的预期结果或学习目标?可以运用理解的6个侧面,把核心任务转化成表现型任务或评估证据,以这些任务或证据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理解的程度。表现型任务则可以用“如果学生理解了,学生就能解释(或阐明、或应用、或洞察、或神入、或自知)……”等来描述。笔者设计的第1课时核心任务对应的评估证据,如表4所示。

1.3 阶段3——设计学习计划

这一阶段要考虑学生的情况,从学生的知识结构、生活经验、知识水平、思维特点等方面分析,由理解的6个侧面所形成的表现型任务或评估证据中,哪些任务或证据是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生活经验相关联的,哪些是与学生知识水平、思维特点相匹配的。按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解与迁移的难易程度,将这些任务或证据由易到难进行排序。同时我们还要考虑教学时数、教学环境等因素,对这些任务或证据进行取舍。据此,把任务或证据有序地组合起来,就可以形成课堂教学环节,“以学定教”就体现在这里。

表4“解释”所对应的任务中,“气、液、固”三态的特征学生已学过,各种聚集状态的区别教材上均有,可以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课前自主学习,在课堂上便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归纳。表4“洞察”所对应的任务中,白糖、红糖、粗盐、细盐等固体日常生活中均有,学生也常有接触,很容易进行观察,但通常学生较难发现其中的晶体外观特征。比较了这两个任务的特点,笔者决定先让学生完成“解释”所对应的任务,在知道了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之后,应用所学的知识,再去完成“洞察”所对应的任务,这是从外观上理解晶体。然后完成“应用”所对应的任务,从内部微粒排列上理解晶体。接着让学生完成“阐明”所对应的任务,向同学汇报晶体中微粒聚集的各种特征。再让学生完成“神入”所对应的任务,把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对晶体的感悟。最后让学生完成“自知”所对应的任务,把自己的学习感悟进行整理、表达,与同学分享。整个教学环节安排如表5所示。

根据UbD理念,为增强教学设计的吸引力和有效性,在教学活动设计中可考虑WHERETO要素。以下是各活动编码的意义[8]。

W:帮助学生知道此单元的方向(Where)和预期结果(What),帮助教师知道学生从哪(Where)开始(先前知识、兴趣);

H:把握(Hook)学生情况和保持(Hold)学生兴趣;

E1:武装(Equip)学生,帮助他们体验(Experience)主要观点和探索(Explore)问题;

R:提供机会去反思(Rethink)和修改(Revise)他们的理解及学习表现;

E2:允许学生评价(Evaluate)他们的学习表现;

T:对于学生不同的需要、兴趣和能力做到量体裁衣(Tailor)(個性化);

O:组织(Organize)教学使其最大程度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持续参与的热情,提高学习效果。

运用WHERETO要素,我们把教学环节进一步细化,设计成教学流程,见表6。

第2课时的设计则从复习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入手,引导学生认识晶胞与晶体的关系,并学会判断晶胞,计算晶胞中粒子的数目,实现对晶体中微粒排列有序性的深度理解。

2 总结与感悟

UbD理论注重以教学预期目标为导向,通过先预测评估标准,再设计学习活动,最终达成对科学本质理解的学习目标。在运用UbD理论开展教学设计时,我们要处理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关键问题。

2.1 把课程标准转化为教学目标

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深入地分析课程标准、教材、教师教学用书、学生教辅材料等教学资源中所蕴含的知识要求,运用知识网络图分析其知识内容的相互关系,从理解的三个层面建构知识学习的优先顺序,确定其中的大概念与核心任务,促进大概念的理解与核心任务的完成,这是一节课最主要的教学目标。非核心的知识,则以课程标准和教学情境的需要为依据进行适当的取舍。教学目标还需要从大概念、特定理解、可能的误解、基本问题、学生将会知道、学生将能做到等方面来描述,使目标转化为清晰的、具体的预期结果。

2.2 把教学目标转化为评价证据

在寻找评估证据的阶段,基于理解的6个侧面,要抓住教学目标中的核心概念,从教材、实验、课后习题、生活事例中寻找能证明学生理解核心概念的评价证据,不断丰富我们的证据集。依据这些评价证据,设计学生学习中开展探究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设计评价标准,根据学生在解决问题中的表现,评价学生对核心概念的理解程度,在课堂教学中形成实时的反馈,不断地用评价来指导教学。

2.3 把评价证据转化为教学环节或教学流程

证明学生理解的评价证据可能有很多,但在课堂教学中,由于受各方面因素的限制,不可能把所有的证据都拿来评价学生对核心概念的理解情况。所以在使用评价证据的时候必须“以学定教”,有所选择,从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生活经验、能力特点等实际出发,选择适合学生的评价证据,设计成探究问题,形成适合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的问题串,形成教学环节或教学流程,如图5所示。

学习的过程就像用地图导航一样。首先要适合学生。把评价证据转化为教学环节的时候,要特别注意探究的问题、学习的顺序等是否适合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要始终关注学生的课堂表现,让课堂教学始终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不断促进学生对学习的理解和应用。

其次要目标明确。课程标准只是从战略上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教师针对每一个单元、每一节课的备课活动,要求制定明确的战术目标——每节课的教学目标。UbD设计的理念、框架、流程、工具可以把课程标准转化为清晰的教学目标、具体的预期结果,保证了课程标准在每一次课堂教学中得到落实。

再次评价要及时。UbD设计过程中教学评价的设计在教学活动设计之前,通过评价不断地修正课堂教学活动,这种以终为始的逆向教学设计不仅保证了“教、学、评”一体化的实现[9],还使教学中常见的“老师讲,学生听”变成了“学生讲,老师听”。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估,所以必须让学生说、让学生做、让学生来表现,从而使学习方式的转变成为可能。

参考文献:

[1] [4]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20: 1~2, 40, 42.

[2] [3] [7] [8] Grant Wiggins, Jay Mc Tighe著. 闫寒冰等译.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第二版)[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 22~23, 63.

[6]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普通高中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化学选择性必修2·物质结构与性质[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20: 119.

[9] 倪胜军, 付绍武, 艾进达. 逆向、整体、可操作: UbD理论视角下化学单元教学设计——以九年级“化学方程式”为例[J]. 化学教学, 2021, (12): 48~51.

猜你喜欢

晶体教学设计
“辐射探测晶体”专题
45000kHz基频晶体滤波器
《电气工程毕业设计》 课程的教学设计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含参不等式的解法探讨
“仿真物理实验室” 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及改善建议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案例教学的几点思考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光子晶体在兼容隐身中的应用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