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幼儿园开展项目式区域活动的思考

2022-05-30董萍

家长·下 2022年11期
关键词:区域幼儿活动

董萍

在传统的幼儿园教育中,教师常常会把各个区域的功能割裂,整体呈现单一化的特点,没能将区域活动的优势发挥到最大化。项目式区域活动的应用,落实了新课程理念中“以人为本”的要求,通过“生成主题→围绕问题→活动材料→项目拓展→调整活动”的流程,让区域活动变得更加多元化,让幼儿以更加主动、积极的状态投入其中。

近年来,笔者一直在探索与构建区域活动的组织与实施模式,参考了众多路径,对活动形式产生了全新的认知。项目式区域活动和传统模式不同,其利用明确的主题延伸到区域活动中,构建多元化的活动形式,可以快速调动幼儿的学习兴趣,培养儿童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以大班课程为例,利用南京地区的文化特点、气候成因、果蔬种植等元素,阐述了对项目式区域活动的一些思考,以期对一线教师有所帮助。

一、导向——根据幼儿兴趣,生成项目主题

南京是中国四大古都,也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又称金陵,是中华文明和汉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大班幼儿具有自主能力强、学习意识强的特点,教学活动中经常会从不同的角度发出疑问,以满足个体的求知欲。在创设项目式教学活动的背景下,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学习兴趣生成项目活动主题,利用兴趣带动幼儿活动的欲望,慢慢地让其将兴趣内化成学习动力,生成探究性学习的行为,构建具有多元化特点的区域活动。

在课程活动“家乡有什么”中,幼儿对自己的生活环境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起初,教师询问了幼儿问题“在我们的家乡中,哪些景色、物品是你最喜欢的呢?为什么喜欢它们呢?”幼儿在讨论中纷纷说出了自己的答案,如“我最喜欢芦蒿!我妈妈经常用来做菜!”“我喜欢葡萄!甜甜的,像糖果一样!”“我喜欢山楂!我们幼儿园中就有山楂树!”……在争先恐后地说出自己喜欢什么水果后,幼儿突然产生了疑问“葡萄是怎么结果子的呢?葡萄树是什么样子的呢?”“芦蒿怎么长出来的呢?它也会有爸爸妈妈照顾吗?”……教师听到幼儿的疑问后,有意识地记录下来,将其纳入区域活动的设计中。随后对他们讲到“小朋友们,既然你们都对植物的成长感兴趣,那你们回去收集一下资料,我们开展种植活动吧!”

在上述活动中,教师创设了活动“家乡有什么”,通过观察儿童的回答和疑问,总结了幼儿比较感兴趣的话题“蔬菜、水果怎样成长”。在总结幼儿问题时,教师并没有直接传授幼儿一些经验,而是鼓励幼儿自主寻找答案,同时策划了“种植式”的区域活动,为后续的课程活动做好铺垫。这种基于儿童兴趣展开的教学活动,能够快速调动幼儿的学习兴趣,使幼儿在兴趣的驱使下展开自主挖掘,再慢慢地渗透到不同的领域中,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活动——围绕问题,创设项目探索内容

在项目主题确定后,教师要从幼儿自身的兴趣点出发,引导他们围绕主题提出问题,在问题中创设项目,自主探索活动内容。在围绕项目主题展开活动的时候,教师应善于利用言语引导的方式展开学习,让幼儿围绕问题内容展开讨论,尽最大的能力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最终达成项目目标,推动项目区域活动的深入发展。

如在讨论活动中,教师根據儿童发出的疑问,提出了一些问题:“不同水果的种植方式都相同吗?”“种子发芽都需要具备哪些条件?”“如果我们展开种植活动,需要准备哪些道具?”引导幼儿思考并讨论。如在“种植方式”的问题中,部分幼儿讲到“我查阅了阅读区的图书,不同的水果有不一样的种子!”教师继续询问“那都有哪些种子呢?种子在哪里可以找到呢?”幼儿议论纷纷“桃的种子就是桃子中间硬硬的核!”“橘子的种子就是果肉里的籽!”“苹果的种子就是果核中间黑色的籽!”……而在“活动道具”的问题上,幼儿讲到“我看动画片中的老爷爷种地,需要用锄头!”“妈妈平时在家种花,都用小铲子松土!”“奶奶说种花需要浇水!”……在问题“种子发芽”中,幼儿讲到“有些种子需要用水泡!”“有些可以直接埋起来!”“还有些不需要土也能长苗苗!”……在众说纷纭的讨论课程中,教师帮助幼儿总结知识内容:种植需要的道具有铲子、锄头、水桶;种植活动需要各种不同的种子;种子发芽需要水、阳光、空气等元素。

在上述活动中,教师利用问题延伸了幼儿活动兴趣,在问题的驱使下让幼儿明确了种植流程,并总结了植物种子、活动道具、种植要素等问题。这些问题的提出,创设了幼儿发展的探索内容,通过问题串联了探索方向,形成了一个基本的项目探索框架,引导幼儿循序渐进、持续、有目的性地展开探究活动,逐步达成了项目目标。在这样的活动基础上,种植项目区域活动就在儿童的问题中启程了。

三、素材——依照个体发展,丰富活动材料

在幼儿成长、发展的过程中,教师应看到幼儿、看懂幼儿,从他们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其年龄特点和实际能力,完善促进幼儿发展策略的过程,在学习实践中与幼儿一点点地解决问题,经过循环往复的探究过程,更好地推动项目式区域活动的进程,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成长。基于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善于观察幼儿的行为,从幼儿的实际情况出发,依照幼儿探索路径、探索进度及个体发展需求,适时地创设支持性探索发展的环境。

如在活动开展的时候,教师让幼儿拿着自己的设备走进自然环境中,大家兴致高昂地参考了活动。但是活动种植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少的问题,如在“水源”的问题上,水源距离种植场地很远,幼儿用水桶一趟趟地接水,不仅耗时较长,教师也分身乏术,具有极大的安全隐患。在初始阶段,幼儿还有较为亢奋的心情,但是在来回折腾几次后,幼儿的活动兴趣也受到了影响。教师看到这种情况,立即叫停了的幼儿行为,询问幼儿“这样来回运输水源太困难了。你们动脑想一想,有没有什么好一点的办法呢?”幼儿纷纷陷入沉思,有的幼儿提出想法:“可不可以在种植区附近开一个水龙头呢?这样距离就会近很多!”教师回应道:“不行呀,种植区附近没有可以开设新水龙头的地方。”接着又有幼儿发表看法:“要是有什么物品能把水运过来就好了,就像吸管一样!”“那我们是不是可以做一个很长很长的吸管!”教师鼓励幼儿:“这是一个很好的办法,不过我们可以用长一点的水管试试!我们去器材库里找找看吧!”随后,教师和幼儿来到器材库,根据活动需求找到了一段长长的水管,解决了种植中的水源问题。

在上述活动中,教师通过观察幼儿的种植活动,发现材料上存在的问题,从幼儿的行为、情绪、热情度展开分析,发现活动缺少“水管”。但教师在发现问题后并没有直接告诉幼儿答案,而是让幼儿展开讨论,最终幼儿通过“吸管”的原理,在器材库找到了“水管”,解决了项目式活动的难题。教师依照幼儿的个体发展需求,引导幼儿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讨论、总结、策划的方式,完成了项目研究轨迹、成果,在与材料、同伴、环境的互动中得到了良性成长与发展。

四、延伸——以儿童为基础扩展项目活动

(一)幼儿个体经验

在项目区域活动学习的过程中,儿童自主探索、学习实施到一定阶段,仍然需要教师善于发现、善于思考,以更好地调动幼儿的学习热情,在后续的活动中仍然具有持续性的探索兴趣和浓烈的学习热情。基于此,教师要从儿童的实际情况出发,在其個体经验的基础上挖掘全新的兴趣点,结合“最近发展区”理论,创设有效的介入方式,横向拓展项目探索的方向与学习内容。

如在第一阶段的种植活动结束后,教师在课程中询问幼儿一些问题,“小朋友们,你们的成长过程中都有照片记录,那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方式记录下植物成长的过程呢?”教师围绕“种植项目”抛出全新的疑问情境,让幼儿展开讨论。幼儿在问题的引导下,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我们也可以每天给植物宝宝拍一张照片!”“可是我们没有手机,怎么拍照片呢?”教师也随着幼儿的讨论提出问题“植物宝宝好可怜呀!它都没有自己的成长记录!”在幼儿的商讨下,突然有个幼儿讲道:“我们可以用画画的方式记录下来!”这给其他幼儿带来了全新的思路。“对呀!用不同颜色的画笔画下来就好啦!”……在确定了记录方式后,教师顺应幼儿的思路,继续询问“我们应该记录哪些元素?每天都要记录吗?用什么样的符号代替呢?”让幼儿顺着问题细化观察内容。在讨论后,幼儿总结出“在成长记录中要有天气、浇水次数、观察植物有没有长高。”“晴天的时候可以画一个太阳!”“浇了几次水就画几个小水滴!”等。这样在幼儿热烈的讨论下对项目活动展开了深度挖掘,在美工区开始制作观察记录本。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从幼儿的个体经验出发,提制作了“成长记录本”。幼儿阶段的孩子文字表述能力尚未发展,而绘画是其表达情绪、记录事件的主要方式。教师让幼儿自主商讨、总结,全班一起制定了植物观察的方式,在原有的种植区域中延伸到美工区活动,横向发展项目式教学活动,将种植活动的优势发挥到最大化,促进了幼儿能力的稳定提升。

(二)活动发展进程

项目式区域活动的构建,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幼儿的个人能力,通过一个明确的项目主题,促使儿童得到全面、健康的成长。在种植项目中,教师应让幼儿通过观察、探究的方式,主动发现项目中存在的问题,让幼儿学会自主地解决问题,强化他们的综合素养,让其在不断的尝试、改进、实践、操作中得到求知欲的满足,享受到知识探索带来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

以幼儿种植“葡萄”为例,在葡萄苗不断成长的过程中,幼儿通过每日观察,发现了问题“为什么葡萄苗长得很长,但是都躺在地上呢?”教师听闻幼儿的疑问后,讲到“这个问题可真是难倒老师了,我们一起去图书区中找一找答案吧!书中一定会告诉我们的!”通过幼儿和教师共同探索,幼儿找到了答案“原来葡萄树是需要架子的!”“葡萄成长需要有依靠的!”教师听到幼儿的回答,询问幼儿“那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架子呢?”“可以用什么物品搭建架子呢?”并引导幼儿展开讨论“可以用器材库中的废旧水管!”“可以把葡萄树挪到墙边!”……教师及时鼓励和引导:“你们说得都很棒,那现在让我们一起去找材料,去外面搭建葡萄架吧!”

在上述活动中,教师根据活动发展的进程,引导幼儿通过观察的方式,发现了“葡萄躺在地上”的秘密。在幼儿自主翻阅图书的过程中,将项目式教学活动延伸到了“图书区”中,达成了同一个项目背景下多个项目的共同发展,让幼儿在学习、研究的过程中通过尝试、总结、改进的方式,不断得到能力的提升与经验的累积,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问题,感受到探索活动的乐趣。

五、调整——从幼儿行为及表现捕捉信息

项目式区域活动的展开,是一个长久的教学过程,也是对幼儿专注力的考验。幼儿在项目活动中应当表现出一种积极主动的状态,不仅对活动有兴趣,还应在活动中保持较强的专注力,这才是项目教学的目标。因此,在项目探索过程中,教师要时时关注幼儿的活动行为,根据他们的动作、行为、情绪分析幼儿实际情况,进一步确定幼儿是否需要调整探索内容、方向以及导向策略。如在活动中,教师发现活动环境、材料不能够吸引幼儿,也无法调动儿童的学习兴趣,活动质量受到了影响,教师应及时发现问题、找准原因,调整教学手段。

以种植项目活动为例,在经历了一段时间后,教师发现幼儿的兴趣有所下降,活动情绪也不如初始时高涨。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创设了衍生活动。在展开区域活动前,教师作出引导:“小朋友们,我们班级的植物宝宝在大家的照料下长得很棒!你们好不好奇他们会长成什么样子呢?我猜一定会结好多好多的果子!”利用话题引导幼儿展开讨论,在幼儿畅想结束后,进一步鼓励幼儿在区域游戏中做出模型。可以用手工、绘画的方式,也可以用积木拼搭,还可以用太空沙做模型。在教师的引导下,儿童纷纷去了自己喜欢的区域,根据自己的想象展开学习。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发现幼儿的兴趣、情绪、专注力都受到了不小的影响,便用了“畅想未来”的方式展开学习,鼓励幼儿预测植物的成长结果,将项目式教学延展到多个区域中。这种方式既能够点燃幼儿的学习兴趣,又实现了多区域、多元化教学活动,让幼儿在活动中持续投入,积极深入探索,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

六、结语

综上所述,笔者侧重于南京地区的地理、文化、气候、人文风气,对幼儿园开展项目式区域活动展开了讨论,从导向、活动、素材、延伸、调整五个角度出发,结合具体案例活动,对幼儿区域活动展开了详细的讲解。项目式区域活动的构建,应当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在课程活动中落实各项基本要素,构建多元化活动课程,时时关注儿童的表现并加以分析,促使幼儿在活动中持续投入,积极探索丰富的世界,让幼儿形成善于思考、勤于劳动、勇于创新的思维,以实现幼儿身心全面、健康地发展。

(左毓红)

猜你喜欢

区域幼儿活动
从“要遵守”到“我来管”——大班幼儿的自我管理初探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如何让幼儿爱上阅读
如何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让幼儿的每一天充满阳光——论幼儿自信心的建立和培养
分区域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