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范希尔几何理论的中学数学教学研究
2022-05-30陈玉莲令狐泓严艳华
陈玉莲 令狐泓 严艳华
[摘 要] 范希尔几何理论是重要的数学学习理論,对培养学生几何直观有着重要的教学意义. 深入研究分析其理论内涵和五个教学阶段,并以“正弦定理”为例设计教学,基于案例提出三点教学思考:一是厘清范希尔的五个教学阶段,二是有效结合信息技术,三是以学生为主,旨在更好地指导教学.
[关键词] 范希尔几何理论;教学设计;正弦定理
[?]问题提出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不仅将几何直观作为课标十个核心关键概念之一,而且把“图形与几何”划分到四大课程内容当中[1],其充分体现了几何图形学习的重要性. 2018年,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直观想象作为六大核心素养之一[2]. 可见,加强学生几何直观素养培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几何内容作为数学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无论是在实际教学内容,还是在高考的考查中,都占据着相当大的比重. 然而,从目前教学现状来看,绝大多数学生的几何水平并不理想,这不仅暴露了学生直观想象能力的缺乏,而且阻碍了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发展. 针对学生的几何学习困境,积极探索解决方法,以发展学生几何推理能力,刻不容缓.范希尔几何理论自提出以来,一直是几何教与学的关注点,是数学教育界研究的热点话题. 因此,基于范希尔几何理论框架,对“正弦定理”教学进行分析和设计,以期为几何教学提供参考.
[?]范希尔几何理论
范希尔几何理论主要包含两个内容:一是几何思维的五个水平,既可用来判断学生几何思维现状,也可指导教学活动设计;二是与五个水平对应的五个教学阶段,这就为几何教学搭建了一种模式和框架[3]. 研究基于五个教学阶段,完成几何教学设计,以起到提升学生几何直观能力的作用. 五个教学阶段分别如下:
阶段1:学前咨询. 对于学习对象,教师与学生双向了解,教师帮助学生如何认知指导语,并阐述和厘清要学习的课堂内容,为熟悉相应知识做铺垫.
阶段2:引导定向. 教师合理设计教学活动细节和顺序,明确学生的学习方向,让学生认识到整个活动过程的结构特征.
阶段3:阐明. 经历了前面的探究活动过程,教师给予启发诱导,学生增长学习经验,并明确词汇的含义和意义,能够充分表达个人对该结构的意见,逐步形成学习的关联体系.
阶段4:自由定向. 面对相对复杂的作业习题能够用不同的方法完成任务,在积极探索解决方案和方法中,收获活动经验.
阶段5:整合. 学生回顾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形成一定的思想和方法,并将相关对象和内容进行内化处理,从而进入一个全新的思维领域,得到成长.
[?]正弦定理的教学设计
阶段1:学前咨询.
设计1:设置情境,激发兴趣.
如图1所示,设A,B两点在河的两岸,在A的河岸同一侧取一点C,已知AC=450 m,如何测出A,B两地的距离?
学生:测出角A和角C.
教师:假如现在测出∠A=75°,∠C=45°,怎么求解A,B两地的距离呢?
学生:利用初中相似三角形知识,画出三角形A′B′C′,其中A′C′=4.5 cm,∠A′=75°,∠C′=45°,通过测量,可以得出A′B′=3.67 cm,再利用相似三角形性质可得AB=367 m.
教师:做得不错. 通过初中相似三角形知识,能够帮助我们解决该问题.我们初中也学过直角三角形相关知识,能否利用直角三角形知识求解呢?
学生:过A作AD⊥BC于D.此时,将△ABC分成两个三角形,接着能够利用直角三角形相关知识解决此类问题(过程略).
教师:很棒!上述方法都是基于初中知识而来的,那么这类问题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解决呢?(设置悬念)
设计2:回顾初中“边与角”关系.
教师:对于一个三角形,我们如何判断哪个是最小角、哪个是最大角?哪个是最短边、哪个是最长边?能否总结其中蕴含的规律?
学生:可以利用“大边对大角,小边对小角”来判断.
教师:大边、大角,小边、小角!这仅仅是直观的定性描述,到底如何准确量化边和角的关系呢?对此,这节课我们不得不重新研究三角形.
设计意图:一方面,通过情境导入,利用实际生活问题,复习初中所学相关内容,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同时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利用问题引出正弦定理,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产生兴趣.
阶段2:引导定向.
设计3:直角三角形中“边与角”的关系.
教师:在RT△ABC中,已知∠A所对的边为a,∠B所对的边为b,∠C所对的边为c. 我们学过正弦、余弦、正切,今天我们从正弦出发,在图2中,我们能发现∠A,∠B,∠C,a,b,c之间有何数量关系吗?
学生:可以得到sinA=和sinB=,即==c.
教师:根据式子形式,能够发现什么问题?c与sinC和上式能否建立等式关系?
学生:等式左右两边具有一定的对称关系.由上式可知==,而sinC=sin90°=1,因此==.
教师:非常棒!
教师: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发现三角形中居然蕴含着这种边角关系.既然我们已经找出了这个正弦定理,那么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了,下课!
学生:(学生感到困惑——为何早早下课,并发现了问题)不对!我们仅仅针对直角三角形发现了该关系式.
教师:其他三角形是否具备这样的关系式?
此时学生处于疑惑当中,教师利用几何画板,通过拖动A点,改变三角形形状,使边与角不断变化,如图3所示. 学生通过观察,能够发现各边与其对角的正弦值之比是相等的,即说明上式在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中都成立.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使学生猜想得出等式==,以直角三角形为研究对象,实现特例分析,經历数学抽象的过程. 同时,通过几何画板动态演示,让抽象的内容可视化,学生由此发现规律,降低学生对抽象问题的理解难度.
阶段3:阐明.
设计4:探究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通过设计3的内容展现,学生能够得出==对所有三角形都是成立的,但为了加深学生的认知,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的严谨性,接下来,基于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对上述式子进行论证.
教师:前面我们是通过直角三角形得到的==,那么在锐角三角形中怎么去证明它是成立的呢?
学生:继续利用直角三角形!
教师:具体怎么做?
学生:通过图4所示,我们发现sinC=,sinB=,即AD=bsinC=csinB,即=.
教师:那么怎么找?
学生:同样地,如图5所示,过点B作BE⊥AC于E,能够得到sinC=,sinA=,BE=asinC=csinA,即=,因此==.
教师:非常好. 接下来,大家试着在钝角三角形中进行证明.
学生:如图6所示. 延长CB,过A点作AD⊥CD,垂足为D,可得AD=bsinC=csin∠ABD=csin(180°-∠ABC)=csin∠ABC,即=. 同理可得=. 故==.
即可得出正弦定理:在一个三角形中,各边和它所对角的正弦的比相等,即==.
设计意图:通过对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中正弦定理的证明,体现了数学的严谨性.在证明过程中,教师适当启发诱导,让学生经历正弦定理的证明过程,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阶段4:自由定向.
设计5:正弦定理的应用探索.
问题1:解三角形.一般地,把三角形的三个角A,B,C和它们的对边a,b,c叫做三角形的元素.已知三角形的几个元素,求其他元素的过程叫做解三角形.
题1:在△ABC中,角A,B,C的对边分别是a,b,c,若A∶B∶C=1∶2∶3,则a∶b∶c等于( )
A. 1∶2∶3 B. 2∶3∶4
C. 3∶4∶5D. 1∶∶2
题2:在△ABC中,A=60°,a=,b=,则B等于( )
A. 45°或135°B. 60°
C. 45° D. 135°
题3:在△ABC中,b=1,c=,C=,则a=________.
问题2:正弦定理的使用条件.
教师:通过上面的例题,发现正弦定理能够帮助我们解决哪种类型的三角形问题?
学生:已知三角形任意两角及一边,可解出其余边和角.
教师:还有吗?
学生:已知三角形任意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可解出其余边和角.
教师:回答得很好. 通过习题训练,大家都明确了正弦定理的相关应用.那么已知两边和夹角,怎么解三角形?
(学生陷入沉思)
教师:这个问题现在我们还无法解决,需要下节课学习余弦定理后来解决该问题.
设计意图:问题1的提出,学生能够在实际解题中体验正弦定理的应用,并巩固所学知识. 问题2基于问题1的习题训练,让学生通过学习活动,提出并归纳正弦定理的使用条件. 同时,设置悬念问题,为下节课学习做好铺垫,激发学生对下节课学习的兴趣.
阶段5:整合.
设计6:以问答形式总结反思.
通过问答形式让学生归纳和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回顾正弦定理的证明过程.总结其中涉及的知识点、思想和方法,并强调正弦定理的使用条件.
提出课后思考问题:(1)还有没有其他方法可以证明正弦定理?(2)已知两边和夹角,怎么解三角形?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己归纳和总结,以巩固和复习这节课内容,收获思想和方法,并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利用课后思考问题,增强学生课后探索求知的兴趣.
[?]教学反思
基于范希尔几何理论设计正弦定理这节课,能够更好地引导教学方向,促进高质量教学课堂的构建,提升学生几何直观能力,以下是几点教学思考.
1. 厘清五个教学阶段,使教学内容更具系统性、层次感
结合范希尔几何理论的五个教学阶段,教师能够充分把握教学进度,合理设计教学,如情境创设、“问题串”设计、自主探究活动等环节,这样既能够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做到游刃有余,也能关注到学生的发展和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真正做到在教学中教思考、教体验、教表达. 重视情境问题的创设,情境要贴合学生认知发展水平.设计“问题串”,能够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增强学生问题提出和解决的能力. 在新课程背景下,要求增加学生自主探究环节,旨在强调学生基于情境,独立解决问题,积累丰富的学习活动经验,在探究中习得关键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基于范希尔几何理论设计教学内容,更具系统性、层次感. 一方面,教学知识规划更系统,对应范希尔几何理论的五个教学阶段来设计教学内容,使得教学时间分配和教学环节设计上更为合理. 另一方面,教学过程更具层次感. 知识学习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能够做到由浅到深、由简到繁,更好地满足学生的认知发展.
2. 有效结合信息技术,让教学更加生动直观
在正弦定理教学中,在探究各边与其对角正弦的比值中,适当借助几何画板,将常见的三种三角形的边与对角正弦值之比表示出来,学生通过观察图形变化,能够发现其比值始终是相等的,从而得出正弦定理,这样做不仅将复杂、抽象的内容具体化,而且能够加深学生对正弦定理的理解,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严谨的知识体系,在今后的正弦定理使用中,能够做到厘清知识误区,准确应用于实际解题中.
3. 以学生为主体,促进“三教”的生成
无论是情境问题的创设,还是教学中正弦定理证明的探索过程,都强调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具体应从以下三点出发:一是要教会学生“思考”. 教学要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目的是在严格要求学生的同时,适时启发诱导学生思考,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让学生经历思考的过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二是要教会学生“体验”. 著名教育家杜威提倡“做中学”,目的就是要求学生在课堂中,通过经历实践活动,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能够积累丰富的知识及活动经验,这样有助于构建较为系统的、完整的知识体系,对于学生后期学习是十分有益的.三是教会学生表达.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并非一蹴而就,因此要落实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教学是师生、生生互动的过程,在教学问答中,要关注学生表达的方式和语言的准确性,适时纠正学生表达的误区. 在探究环节中,要倡导学生间的合作交流,积极营造良好的活动氛围,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积极表述各自对问题的看法.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3] 鲍建生,周超. 数学学习的心理基础与过程[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