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激活思维 灵动课堂

2022-05-30何伟

数学教学通讯·高中版 2022年11期
关键词:激活思维自主探究有效性

何伟

[摘  要] 教学中,教师要切实从学生实际出发,以发展学生为目标,少一些“灌输”,多一些“引导”和“点拨”,以此激活思维,诱发思考,提升教学有效性. 文章以“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为例,对不同设计、呈现方式进行对比和分析,展示自主探究的价值,谈几点对“生本课堂”建构的建议,以期学生能够真正参与课堂,让课堂更有效、更高效.

[关键词] 激活思维;有效性;自主探究

在一次校内技能大赛上,数学组以“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为题开展同课异构课,各位教师精心筹备,耐心打磨,数学课堂呈现了别样精彩. 笔者在听课、评课中收获颇丰,现简单呈现不同设计的教学片段,并进行了比较研析,若有不当之处请同人指正.

[?]研探教学模式

1. 方案1(借助情境,铺设方法台阶)

师:课前大家已经阅读了“棋盘上的麦粒”这个故事,谁来说一说国王需要给大臣多少麦粒?

生1:S=1+2+22+…+263①.

师:很好,这个就是我们今天研究的课题: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师:如果国王愿意加倍给大臣麦粒,此时国王需要准备多少麦粒呢?

生2:这个简单,每个格子都乘2就可以了,也就是2S=2+22+23+…+264②.

师:你能算出国王多给大臣多少麦粒吗?

生3:②式与①式相减,得S=264-1.

师:很好,这样①式和②式中许多相同的项通过相减即可消除,我们将该方法称为“错位相减法”. 现在我们逐渐向一般化推广:若公比为q,首项为1,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是什么?

生4:S=1+q1+q2+…+qn-1③.

师:很好. 这里的S如何求解呢?

生5:qS=q1+q2+q3+…+qn④,④式与③式相减,得(q-1)S=qn-1,故S=.

师:若等比数列的首项由“1”变为“a”,又该如何办呢?

学生通过模仿,轻松得到S=.

师:我们也可以将S=记为S=. 注意,此时q≠1,当q=1时,S=na.

师:除了应用错位相减法外,你还能想出其他方法吗?

学生沉默,接下来在教师的提示和指导下,学生又找到了另外两种推导的方法.

从以上教学过程可以看出,教师借助具体情境为学生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方案,降低了思维的难度,由特殊到一般的推广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1]. 但是该方法是教师直接抛出的,难免让学生产生困惑,例如这里的“2”是教师直接给出的,没有体现学生的思维过程:为什么是“2”呢?“2”是怎么出现的呢?虽然在一般化的证明中学生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案,但那仅是一种简单的套用,自主探究流于形式,并没有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这样学生只会对错位相减法感到惊讶,难以产生深刻的印象,也难以重视;学生的思路被教师牵着走,难以激发探究热情,难以体会自主探索带来的成就感.

另外,教学中教师铺设了S,2S,求S时学生必然会选择②-①,虽然①-②和②-①在本质上没有区别,但是学生在没有理解和掌握错位相减法的前提下,若让学生将两式混减,无疑会增加学生的负担,不利于培养学生错位相减法常规操作习惯.

不过,以上教学过程也有其一定的优势,对于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来说,通过教师铺设方法的台阶,为学生提供探究线索,让学生在由特殊到一般的推导过程中能够“跳一跳,摘桃子”. 同时,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快速地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案,节省了学生探索的时间.

2. 方案2(借助猜想,寻找思维台阶)

通过课前导学,给出课题:如何求解S=1+2+22+…+263.

师:1=21-1,1+2=3=22-1,1+2+22=?(学生积极参与)

生1:1+2+22=7=23-1.

师:很好,那么1+2+22+23=?

生2:1+2+22+23=15=24-1.

经历以上思维过程,由不完全归纳法,猜想得S=1+2+22+…+263=264-1. 教师继续引导,猜想得1+2+22+…+2n-1=2n-1,30+31+32+…+3n-1=,40+41+42+…+4n-1=,继而通过猜想得出一般的结论:q0+q1+q2+…+qn-1=(q≠1).

这样,通过以上猜想,等比数列的前n项求和公式呼之欲出——a+aq1+aq2+…+aqn-1=(q≠1). 最后,在教师的点拨和启发下,运用错位相减法进行验证.

数学猜想作为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是数学学习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之一,是推动数学发展的强大动力.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创设一定条件引导学生进行数学猜想,以此发展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总结概括能力,培养学生敢于创新、勇于探索的精神. 本课突出了“归纳—猜想—证明”的数学思想方法,激活了学生的认知结构. 通过试真推理,从结构分析获得数学灵感,归纳猜想出了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是一种较好的寻求结果的方法. 但是对于本课,学生通过猜想得到了结论,这样让学生失去了探究未知的热情,有可能造成学生解决问题的内驱力不足,影响学生后续推理验证的热情,影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提升.

3. 方案3(巧妙启发,为思维发展架桥铺路)

师:相信课前导学内容大家都已经认真阅读了,現在谁来说一说,每个格子所放的麦粒数可以看成什么数列?

生1:首项为1、公比为2的等比数列.

师:若想求出64个格子的麦粒数总和,其实质是求什么呢?

生2:求这个等比数列的和,S=1+2+22+…+263.

师:很好,如何算这个式子就是我们本节课研究的主题. 若将其符号化,即算S=a+a+a+…+a+a.

师:在此之前,我们学习过什么数列的求和公式?

学生齐声答:等差数列.

师: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是什么?(教师点名让学生回答)

生3:S==na+d.

师:很好. 那么对于等比数列,我们能不能也像等差数列那样,用已知的相关量将其简洁地表示出来呢?

师:我们学习过等比数列的定义及通项公式,并有等差数列的学习经验,那么运用这些已有知识和经验,你们是否能够推导出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呢?(教师预留5分钟让学生合作探究)

生4:根据定义可将S=a+a+a+…+a+a写成S=a+aq+aq2+…+aqn-2+aqn-1①,两边同时乘q,得qS=aq+aq2+aq3+…+aqn-1+aqn②.

师:同时乘q的目的是什么?(师追问)

生4:获得相同的项,由①-②得(1-q)S=a-aqn,所以S=(q≠1).

師:很好,非常新颖,若q=1呢?

生4:若q=1,则S=na.

师:非常好的方法,我们一起回顾一下,以上推导有哪几个关键的步骤呢?

学生通过回顾一致认为,乘公比、错位、相减为推导的关键. 此时学生的思维活跃,教师顺势让学生尝试应用其他方法继续探究,但学生并没有提出新方法,于是教师给出了另外一种推导方法:

因为a=aq,a=aq,a=aq,…,a=aq,所以a+a+…+a+a=q(a+a+a+…+a),S-a=q(S-a),(1-q)S=a-aqn……

在本课教学中,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引导学生类比等差数列求和公式,寻找等比数列求和公式的推导方法,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特点和思维发展规律. 对于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虽然错位方法不同,但是其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是一致的,因此与已有经验和方法相类比是行之有效的策略.

在教师细致入微的引导下,让学生的思维层层深入,通过合作探究完成了推导. 不过,让学生尝试应用其他方法进行推导,学生没有太多的发现,可见细致入微的引导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思维,影响了学生发展,为教学带来了一些遗憾. 其实,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少讲一些,多留一些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这样在不同思维的碰撞下,更易于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2].

4. 方案4(点拨思维,放手探究)

课上教师引入故事“棋盘上的麦粒”.

师:如果你是国王,你会答应这个要求吗?

学生齐声答:不会.

师:为什么?这个要求不高吧?不就是给点麦粒吗?

生1:这个要求还不高吗?这个加起来很多的,一共需要给1+22+…+263.

师:哦!是吗?判断多与少最好用数据来说话,这个算式应该怎么算呢?(提出问题)

此时学生窃窃私语,有的说可以用计算器算,有的说应该用计算公式.

师:如果通过计算器帮助国王解决了这个问题,又有其他人提出第一个格子放2颗麦粒,接下来每个格子都是前一个格子麦粒数的2倍,我们又该怎么办呢?如果第一个格子放3粒呢?这些都是一些类似的问题,我们必须要找到一般的解决方法才能帮助国王彻底解决这个难题. 谁来概括一下,这些类似的问题是哪一类问题?

生2:等比数列求和.

师:很好,这样把问题一般化,即求S=a+a+a+…+a+a. 对于这个问题,你认为我们可能遇到的最大障碍是什么?

生3:量太多,需要将“无限”转化为“有限”.

师:说得很好,确实量太多了,由a到a共有n个量,如何才能减少这些量呢?之前我们是否接触过类似的问题呢?

生4:在推导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时接触过,同样也有n个量,利用倒序相加的方法消项,最后转化用a,n,d或a,a,d这三个基本量来表示.

师:很好,那么对于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是否也可以转化用三个基本量来表示呢?

生5:用a,n,q表示S=a+aq+aq2+…+aqn-2+aqn-1①.

师:转化后项数还是太多了,如何消项呢?(点明思考方向)

生6:根据定义=q,则aq=a(n≥2),这样用定义推导是否可行呢?

师:是一个不错的思路,请大家围绕定义进行探索,看看你有哪些发现,看看是否能够找到不同的推导方法.

教师先让学生独立思考,3分钟后进行小组互动交流.

师:谁来和大家分享一下?

生7:整体乘q,得qS=aq+aq2+aq3+…+aqn-1+aqn②.

师:你的目的是什么?

生7:乘公比后,①式和②式中就有许多相同的项,这样两式相减可消项. 由①-②得(1-q)S=a-aqn,S=(q≠1). 若q=1,则S=na.

师:你是如何想到乘公比q的呢?

生7:根据定义可知,a=aq,a=aq,…,a=aq,每一项乘q,这样每一项就等于往后挪了一项.

师:非常棒. 完成这一操作需要几个步骤呢?

生7:共有四个步骤:乘公比;错位;相减;化简.

师:很好,生7的推导方法和课本不谋而合,这个方法我们称为错位相减法,非常完美的解法. 这样目标就可以用a,n,q这三个量来表示了. 你们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8:因为==…==q,所以=q,=q……

师:很好,利用合比定理,通过整体代换也实现了这一转化,得到了求和公式. 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吗?

生9:分类讨论.

师:这是从严谨性来考虑. 还有其他问题吗?

生10:以上为分式结构,要确保分母不能为0.

生11:q为-1时,此方法也不适合.

师:很好,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12:a+a+…+a+a=q(a+a+a+…+a),S-a=q(S-a),(1-q)S=a-aqn……

生13:a=a+(a-a)+(a-a)+(a-a)+…+(a-a)=a+a(q-1)+a(q-1)+a(q-1)+…+a(q-1)=a+(q-1)(a+a+a+…+a)=a+(q-1)(S-a),所以可得S=

,q≠1,

na,q=1.

師:大家真是太棒了,通过构造、提取、整体代换,使公式转化为基本量的最简形式. 我想大家还有其他方法,但限于时间关系,这里就不一一探究了,课下同学们可以继续交流,分享你们的奇思妙想.

在本课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问题使学生陷入矛盾,接下来通过启发、点拨,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中得出结论. 教学中,学生每给出一种方法,教师都会提出自己的疑问,以诱发学生深度思考,培养他们思维的严谨性,帮助他们完善思维. 以上探究活动既是基于学生原有认知的一种建构,又是对学生思维的一种发展,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会思考、学会探索、学会合作.

[?]后续思考

1. 课堂教学应重视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障碍,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提升

在错位相减法生成的过程中,部分教师为了追求效率,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牵着学生朝着自己预设的方向走,这样虽然在教师的引领下得出了结论,但学生掌握的仅仅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并不能认清问题的本质,更不能将其提升至思维的高度,因此出现了“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的情况. 这样的自主探究是被动的、低效的,难以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因此,在实际教学中,要为学生营造一个开放的学习空间,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带领学生切身经历方法的生成过程,明确思想方法,揭示思维本质,突破思维障碍,让学生的数学思维走上自然发展之路[3].

2. 课堂教学应以发展学生为目标,多一些启发和引导,少一些讲授和灌输

学生是课堂的主角,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才是精彩的、有效的、高质的课堂. 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成了大多课堂的主角,教学活动以教师为主,教师常将自己的经验和方法强加给学生,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例如,在等比数列求和公式的推导活动中,对于多种解法应视学情而定:若是学生自行给出的,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展示的舞台;若学生发现得少,教师应通过适当引导和启发,让学生“跳一跳”;若学生无法给出更多的解法,教师不要强求,只要学生能够掌握一两种解法即可. 教学中,教师切勿贪多,要视学情灵活调整教学策略,这样让学生真正参与其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好品质.

总之,在实际教学中应践行“三个理解”,以发展学生为目标,为学生提供一个自由的、广阔的学习空间,让其自由翱翔.

参考文献:

[1]  刘雪亮. 构建生本课堂,促进学生发展——对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认识思考[J]. 数学学习与研究,2015(11):62.

[2]  刘宇彻. 浅谈探究式教学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 求知导刊,2021(10):75-76.

[3]  刘国旭. 探讨互助式教学在高中数学课堂中的应用[J]. 中国校外教育,2019(26):137-138.

猜你喜欢

激活思维自主探究有效性
如何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制造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实现
提高家庭作业有效性的理论思考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析
浅谈教育创新在数学课堂的实施
让有效提问开启学生思维之门
构建优质高中数学课堂,实现活力教学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探析
自主探究 张扬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