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新旧经验桥梁, 支持大班幼儿深度阅读
2022-05-30张玲玲
张玲玲
认知心理学表明:阅读是一项“内隐”的学习活动,个体的已有经验、阅读理念、世界观以及思维习惯等会作为内隐记忆自发地影响阅读者的阅读活动。在以绘本为素材的师幼共读中,教师该如何准确解读幼儿话语、行为背后的已有经验、阅读兴趣,以及阅读面临的困难,准确把握理解绘本所需要的经验,在幼儿已有经验和理解绘本内容所需经验之间建立有机联系,给予有效回应,从而推动幼儿积极思维、深度理解呢?笔者及课题组成员以大班绘本《漏》集体共读中的师幼互动为焦点开展了教研,探究了通过搭建新旧经验桥梁、支持幼儿深度阅读的初步策略。
《漏》是根据民间传统故事改编的绘本,内容诙谐生动,情节曲折有趣,构图素净简单却又细致精心,把角色、情节勾勒得清楚利落、呼之欲出。
我们先走进共读绘本《漏》的现场,记录下师幼互动过程;然后在互动研讨中引导教师梳理幼儿说了什么、做了什么,它们反映出幼儿有哪些经验,进而分析这种经验是生活经验、读图经验、认知经验还是其他类型经验;接着再讨论理解某个情节需要幼儿具有什么经验、怎么知道幼儿有没有以及生活中如何观察了解幼儿经验;等等。分析的过程中,教师经常会恍然大悟——原来孩子是有经验的,只是自己没有发现;原来孩子理解不了,是因为缺乏某个经验。经历几次教研后,教师从长期依赖个人经验对幼儿和教学过程进行判断并做出直觉反应,转变为开始尝试理性分析和合理诊断,有了初步关注幼儿经验的意识和操作方法。下面以一次教研活动为例进行说明。
体验式观察
在体验式观察中,我们捕捉到一个师幼互动片段。
师:“嘭!嗵!”这两个声音哪个先有的、哪个后有的?请小朋友们想一想,想好了来说一说。
朵朵:因为老虎头放上去了。
师:老虎把头放到树上去,发出了重重的响声。谁有不同的想法?
小溪:是老虎的头撞到树上去了。
师:刚才朵朵说是老虎的头放到大树上去了,小溪说是撞到树上。你更同意谁的说法?
全体幼儿:小溪。
师:为什么你们都同意小溪的说法?
佳怡:因为它在跑,看看老虎的脚,都没挨到地上。
师:佳怡观察到了一点,请小朋友们看一看。老虎在跑的时候,脚是怎么样的?
多数幼儿:在空中,没挨到地。
师:老虎的脚悬空,没踩到地上,说明它跑得特别快。太快了,然后就发生了什么事情?
朵朵:撞到树上。
师:撞上去会发出什么声音?
全体幼儿:嘭!
师:那你们都觉得“嘭”这个声音是这么来的吗?
多数幼儿:是。
体验式教研
在体验式教研现场,我们先分析了这个片段中教师所提出的焦点问题所蕴含的价值——分析象声词“嘭”“嗵”的先后顺序,进而理解故事情节的发展逻辑,并想象出动态的过程:老虎和贼听到世界上有“漏”这么一个可怕的东西,心虚逃跑之时偏偏倒霉地撞到“漏”,然后产生一系列恐“漏”和甩“漏”的急切、无奈之举。
接下来,我们请教师从关注幼儿经验入手,来分析现场师幼互动背后代表的幼儿经验水平,并讨论适宜的应对方式。
在充分认识到3~6岁幼儿语言表达不完整、不清晰等特点的前提下,教师在共读时要及时“刹车”,摁住自己心中的标准答案或想法,不受其影响,然后想办法去了解幼儿想要表达什么。如对朵朵的回答“因为老虎头放上去了”,教师先要摁住自己“幼儿没听清问题”等想法,支持幼儿大胆表达,适当用语言给予提示:“你的想法是?”“因为老虎的头先碰到树,所以呢?”借助幼儿的解释去了解他们的已有经验。幼儿用“放”或“撞”,说明他们对两个动词的相同之处已有一定了解,即“知道老虎和大树接触了”;幼儿解释“脚都没挨到地上”,说明他们知道“快速奔跑时脚是腾空状态”。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研讨了教师接下来应如何行动,以调动幼儿的经验、帮助他们理解故事。
1.“联通”前后页面,调动幼儿对“撞”的零散经验——指导幼儿回看前一页,老虎在跑过驴背山、拐过驴背湾、跳过驴背冈时的样子,发现画面中老虎跑动时“脚都没挨地”的细节,好像身体一直是腾空的一样,进而深入理解老虎这一行为的原因(对“漏”的恐惧)、目的(赶紧摆脱可怕的“漏”)和方法(一路飞奔)。
2.“联通”多种感官,进一步唤醒幼儿关于“撞”的直接经验。当幼儿都认为老虎是“撞”到大树上时,教师通过追问如:老虎碰到树时,有没有想到/看到要撞到的那棵树?这一下碰上去,有多大的力气?碰到树的声音大不大?老虎的感觉会是什么样的?疼不疼?等等,引导幼儿联通视觉、听觉、痛觉等,整合出关于动词“撞”的直接经验。
3.“联通”故事背景与角色,打通“撞”与“漏”的关系,为理解整个故事奠定基础。结合故事的情节发展与角色特征,教师可通过提问来引导幼儿对故事展开深入思考。提问1:老虎的倒霉从哪开始?(遇到“漏”。)提问2:老虎“撞”到了大树是幸运还是倒霉?(喜忧参半。倒霉的是老虎只想利用自己多年“翻山越岭”的优势跑山、拐湾、跳冈,快速甩掉“漏”,没想到撞到了大树,而且撞得不轻;幸运的是几经辛苦,终于成功把“漏”甩掉了。)老虎真的甩掉“漏”了吗?提问3:老虎“撞”到了几次“漏”?(一次?两次?三次?)
体验式革新
带着研讨出的教师指导策略,我们再次进入共读现场展开探索。期间,我们鼓励教师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不断调整,检测新的解决方案是否能有效解决问题。教师發现,在自己适宜的支持下,幼儿逐渐对情节有了更准确、深入的认识。
体验式重构
之后,我们再次进入多重互动研讨现场,对“调动幼儿经验的方案”进行了理性反思,并引导教师将比较成功的经验生动概括提炼为“连通策略”。同时,对之后如何提升幼儿经验进行了预设。
1.发展幼儿分析、推理等高阶思维能力。通过分析“嘭”“嗵”这两个几乎同时发出、但确有先后的声音次序,推理“老虎撞树与贼掉到树上”的因果关系,发展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
2.提升关于“撞”的经验。一是引领教师用求真的态度丰富通识性知识,清楚“撞”是“两个物体猛然相碰”,体会教学相长;二是分析“撞”和“放”的异同:相同之处是“两个物体接触在一起”,区别是前者“脑子里没想到(没料到)、眼睛里没看到、两个物体快速接触力量很大,耳朵常常会听到很大的声响、感觉是很疼的”,后者则是“脑子里想要接触、眼睛里看到了接触、耳朵听不到多大声响、两个物体间是轻轻地或慢慢地接触,力量很小、感觉不到丝毫疼痛”。
幼儿是借助经验学习的。进入大班后,幼儿的思维能力、认知水平、生活经验都为其“运用、分析、综合及评价”等高级认知层次的深度学习奠定了良好基础。教师只要积极关注、调动、提升幼儿的经验,帮助幼儿搭建新旧经验桥梁,就一定能协助幼儿体会到深度阅读的无限乐趣,提升他们的阅读能力。
*本文系河南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一般课题“搭建新旧经验桥梁支持大班幼儿深度阅读的研究”(立项批准号:2021YB1216)阶段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