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策探究

2022-05-30刘权蔡佳

成才之路 2022年17期
关键词:学习共同体教学手段思政教育

刘权 蔡佳

摘要:“互联网+”开启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可丰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手段,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效果,并增强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对于“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教师可从拓展教学手段、构建学习共同体、优化教学设计、构建数字化校园文化等角度入手,不断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互联网+”的融合效果。

关键词:互联网+;思政教育;教学手段;学习共同体;教学设计;数字化校园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2)17-0132-03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开启,“互联网+”新业态已成为大学生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因此,各高校应以此为方向,积极探索“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新途径。

一、“互联网+”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积极影响

“互联网+”环境下,信息的生产、传播以及获取方式都发生了明显变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产生了积极的深远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丰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手段

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与实施者,以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为主,学生作为知识的接受者,被动地接受教育。而基于“互联网+”与高校教育教学融合的背景,这种单向式的教学方式发生了明显转变。依托“互联网+”提供的多媒体、新媒体教学工具,原本抽象、枯燥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以图片、视频、音频等形式生动、立体呈现,这增强了思想政治课堂的吸引力,提升了学生的思想政治学习效率。

2.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效果

在“互联网+”时代,信息的传播效率获得极大提升,信息的接收也更加高效、便捷。“互联网+”技术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可让教师与学生进行深度的交流互动。结合多人组合的话题讨论形式以及多元化的信息传播途径,教师可以更及时、全面地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并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指导与帮助。同时,网络的开放性、交互性还可为大学生提供平等、自由以及愉悦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思想政治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这种环境下,相互尊重、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逐步形成,在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的同时,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性、实效性。

3.增强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

“互联网+”开启了社会发展的新时代,对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方式以及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互联网+”环境下,信息传播的主体更加隐秘,信息传播的途径更加复杂,信息流动的监控更加困难。这就从客观上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以提升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为主,使其具备相应的信息价值判断能力,确保他们能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明辨是非、去伪存真,积极接收有益、向上的信息,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影响。

二、“互联网+”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

“互联网+”环境在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正面、积极影响的同时,也提出新的挑战,突出表现为“互联网+”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度不足、思想政治教育的权威性受到影响以及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复杂性。

1.“互联网+”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合度不足

“互联网+”环境呈现出的多元化、多向性教育教学方式,推动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革新,教育教学的手段和方法也更加丰富多元。然而,从教学实践情况来看,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缺乏深刻理解,也不能熟练掌握“互联网+”环境下的各种教学工具,将互联网片面地理解为开展教育教学的辅助工具,即仅从“工具论”的层面认为“互联网+”丰富了教学信息的传播途径,而未将其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现深层次融合。这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无法得到有效激发,也无法从根本上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与创新。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權威性受到影响

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课堂是信息传播的主阵地,教师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权威,向学生传授“是什么”“为什么”,大学生对教师所传授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也坚信不疑。在“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接受信息的途径与方式更加广泛,而有些信息并非是积极向上的,甚至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背道而驰。面对良莠不齐的信息,有的大学生缺乏必要的甄别能力,于是对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产生质疑,而这将动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权威性。

3.增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复杂性

“互联网+”的便捷性、开放性、隐匿性导致网络上出现一些不良言论与不良思想意识,这是对主流思想意识的冲击。大学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如果缺乏必要的自我控制能力,有可能受到网络不良言论与不良思想的影响,做出有悖社会公德,甚至违法犯罪的行为。这些情况都从客观上增加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与复杂程度,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挑战。

三、“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策略

1.创新工作方法,丰富教学手段

“互联网+”环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生了巨大变化,如果教师一味采用传统的灌输式、说教式教育方式,容易导致学生出现抵触情绪。因此,高校要积极依托“互联网+”提供的教学工具、教学元素,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互动性强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的兴趣。

围绕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式方法这一目标,高校可从以下三方面深入把握“互联网+”的环境特征。(1)加大网络技术的应用力度,将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元素嵌入其中,提高学生的体验感与参与感,促使学生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入脑入心。(2)积极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基于碎片化时代特征的线上教育高度重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体验。而线下教育注重知识传播的时效性,重点让学生了解最新的思想政治前沿内容。(3)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例如,有的学生性格外向,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对此,教师可采用网络小组讨论的形式,最大程度发挥学生的个性与创造性。有的学生性格内向,教师可以借助多样化的“互联网+”学习工具,激发其学习思想政治的积极性。

2.强化沟通交流,构建学习共同體

随着“互联网+”环境的不断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师可借助网络互动性强的优势,拓展与学生的互动交流途径。这便于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变化,丰富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渠道,提高教育教学的整体效果。在“互联网+”环境下,信息的传播带有自主性的特点,这有利于学生平等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对此,高校思想政治的教育教学设计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理念,积极构建学习共同体,建立师生之间的新型互动关系,加强对大学生的人本主义关怀。

具体教学实践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以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习共同体的建设。(1)强化教师的责任意识。教师可以“靶向式”教学思维为指导,把握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形成互动、包容的和谐师生关系,并借助“互联网+”教学工具,激发学生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促进学生自我教育意识的形成以及自觉行动力的提升。(2)完善学生反馈机制。借助“互联网+”互动交流平台,教师可引导学生反思自身的思想,反馈对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意见和建议,以此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从细节方面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体系不断完善。(3)高校要建立健全思想政治教育长效工作机制,保障学习共同体建设的持久性,重点关注思想意识有偏差的学生,引导其在宽容、和谐、积极向上的价值导向下快乐成长。

3.优化教学设计,掌握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权

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教师要及时开展形势研判,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对大学生思想的正向引领作用,构建多元化的教育教学渠道,巩固和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权。为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教师要有针对性地提升网络舆情的研判能力、正面舆论的宣传渗透力以及精品教学课程的设计能力。

围绕上述教学能力提升目标,建立健全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工作机制迫在眉睫。(1)高校要借助“互联网+”广泛与社会各界合作,开展网络舆情联合研判与学术讨论,在前沿理论引导下,加快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提升教学成效。(2)拓展教学主体。教师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途径与方式,让社会道德模范、优秀企业家、青年代表现身说法,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感召力与影响力。(3)优化课程教学内容,加快思想政治教育创意教学元素的开发利用。感动中国人物、优秀青年、劳动模范等都可以作为开发利用的教学素材。教师要深度挖掘这些元素蕴含的正能量,设计精品教学课程,提升教学吸引力。“互联网+”环境下多维度课程教学新局面的形成,能够使大学生不断完善人格,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坚实后备力量。

4.构建数字化校园文化,丰富思政教育渠道

校园文化是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重要因素,数字化校园文化品牌也是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方向。如果能够实现数字化校园文化品牌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密切结合,将有助于丰富思想政治教育渠道,形成浓厚的校园“正能量”氛围。(1)加大校园思想政治教育媒体品牌建设力度。高校要积极关注“互联网+”技术发展动向,在已建成的数字化校园网络平台中,开发思想政治教育媒体模块,通过各类资源的有效整合,及时更新品牌内容,提升对学生的吸引力以及思想引导力。(2)培育精品示范课程。教师要注重挖掘本校的特色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如志愿者服务、优秀学生事迹、“三下乡”活动典型案例等,将其加工成精品示范课程,借助“互联网+”媒体传播平台,面向在校大学生进行宣传推广,让学生感受到身边的正向思想与行为,相信自己也有能力、有机会成为受尊重的校园典范。(3)培养“校园网络大V”。在“互联网+”环境下,粉丝聚众效应显著,“网络大V”在大学生群体中具有很强的网络舆论引导效力。高校可借鉴这一影响力路径,从本校的教师和学生群体当中培养“网络大V”,然后依托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采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媒体传播形式,借助本校“网络大V”的影响力,进行思想政治教学内容的解读,展示大学生的正能量风采,加速校园正向网络舆论引导力的形成。

四、结语

高校依托“互联网+”环境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不仅是响应国家高等教育改革的客观要求,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的举措。“互联网+”环境的深度发展,必然会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成深度融合。高校应紧紧抓这一契机,结合自身思想政治教育优势,以满足大学生思想与心理需求为导向,持续完善与优化课程体系,为大学生提供更为纯净、更为优质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引导他们成为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袁秀珍.当前高校学生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9(30).

[2]段翠英.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0(23).

[3]刘朝元.新时期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的有效融合[J].现代职业教育,2020(43).

[4]吴刚.高校思政教育与学生管理工作融合的难点和解决对策[J].就业与保障,2020(14).

[5]张启才,李姣.浅谈高校思政教育与学生管理工作的有效结合[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05).

[6]陈惠敏.基于微博文化的高校学生思政教育管理策略探究[J].青年与社会,2019(20).

[7]杨明珠.论高校思政教育与学生管理工作的有效结合[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8(06).

[8]段翼泽.高校学生管理与思政教育工作的融合发展思考[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8(11).

[9]王秋实.浅析高校思政教育与学生管理工作有效融合的对策[J].长江丛刊,2017(36).

Exploration of the Countermeasure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Internet Plus" Era

Liu Quan, Cai Jia

(Yanan University, Yanan 716000, China)

Abstract: "Internet plus" has opened a new era of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Internet plus can enrich the teaching mean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nhance the teaching effec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enhance the self-education abi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For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faced by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Internet plus era, teachers can start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expanding teaching methods, building learning communities, optimizing teaching design, and constructing digital campus culture, and constantly improving the integration effec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Internet plus".

Key words: Internetplus;ideologicaland politicaleducation; teachingmeans;learningcommunity;instructionaldesign

猜你喜欢

学习共同体教学手段思政教育
基于“微信群”的大学生英语学习共同体建设
《数据结构》中“插入”算法课堂教学实践与体会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论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讨
大学英语创造性学习共同体模式建构案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