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ART原则下“复习同分异构体”教学设计
2022-05-30崔邑诚
崔邑诚
摘要:在SMART原则下,从目标、引课、环节、板书和结课五方面设计高三同分异构体复习课,以著名的手性化学“反应停”事件引课,并以之为线索贯穿全课,师生共绘江苏近几年高考同分异构体的全景图,并及时评测,将核心素养融入各环节,深入人心。
关键词:SMART原則;“反应停”事件;同分异构体;全景图
文章编号:1008-0546(2022)12-0059-03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 10.3969/j .issn.1008-0546.2022.12.015
SMART原则即目标管理原则,是由管理学大师Peter Drucker提出。“SMART”由Specific、Measurable、Attainable、Relevant和Time-based五个英文单词首字母缩写而成,即具体性、可评测性、可实现性、相关性、时限性五大原则。[1]SMART原则应用领域十分广泛,在化学教学中也有成功的尝试。如提升教学目标的设计水平;[2]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1]构建更为高效的高三化学课堂。[3]高三化学以复习为主,教学过程往往呈现真题罗列+方法讲解+习题强化的固定模式,虽然对应试有一定效果,但枯燥无味,不利于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本设计在SMART原则下,以化学史的经典事例“反应停”引课,师生以其原料分子为起点,共同绘制近几年江苏高考真题中同分异构体的全景图,发现特点,寻找共性,生成方法,最后回归“反应停”,以其同分异构体的书写为评测对比教学效果,以两次诺贝尔化学奖来结课,高屋建瓴。
一、以“具体性”原则设计目标
1.分析现状
目前,许多高三教师并未对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给予足够的重视,原来新课教学可以从教参摘抄,高三就下载考试说明。如复习同分异构体,笔者发现很多教案只是照搬考试要求“了解有机化合物存在同分异构现象(不包括立体异构),能根据给定条件推断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体”,教学目标既没有对其内涵的研究,也缺少具体的教学策略。
2.设计目标
笔者根据学情考情,将情境与活动、能力与方法、核心素养三者结合,设计出具体的教学目标:
(1)通过发现手性碳原子,了解手性对药物研究的重要意义,培养社会责任。
(2)通过性质推测有机物官能团过程中,增强“结构决定性质”的观念,培养宏微结合的核心素养。
(3)在同分异构体的书写活动中,发展模型构建与认知的能力,理解手性两次诺贝尔化学奖等热点问题,培养科学态度。
3.目标分解
笔者根据具体性原则,将教学目标分解成具体的小目标以便实施与衡量,如图1所示,把核心素养融人教学流程中的各环节。
二、以“相关性”原则设计引课
在传统高三课堂中,最常见的是以题引课,则容易陷入题海战术。笔者以化学史中著名的“反应停”事件引入手性,这出悲剧首次将手性推向历史前台,对大众进行一次深刻的科普。60年后笔者同样借此将手性引入课堂,将知识技能镶嵌于真实情境中,在建构模型掌握方法的同时,让学生深刻感受化学所担负的社会责任。教学环节如下:
【教师】在德国西部城市施托尔贝格有一座叫“生病的孩子”的铜像(见图2),这座铜像用于纪念那一万多“反应停”的受害者,以及难计其数的死去的胎儿。
【教师】“反应停”因为手性形成两种同分异构体,一种是治疗妊娠呕吐的良药,另一种则是导致婴儿畸形的毒药,大家来寻找那个至关重要的手性碳原子在哪里?
【学生】用*号标注手性碳原子。
【教师】一种药物,竞导致一万个家庭悲剧,只缘于一个C,而催生一部药品管理法。这就是手性的故事的开始。
【教师】从“反应停”的合成原料邻苯二甲酸二甲酯与谷氨酰胺,去探究手性的源头。
【学生】邻苯二甲酸二甲酯没有手性,“反应停”的手性源于谷氨酰胺,并用*号标注手性碳原子。
【教师】请大家尝试设想消除毒性的方案。
【学生1】选择或控制谷氨酰胺的手性。
【学生2】对原料或产物按照手性进行分离。
手性可能是反应引发,也可能是原料代人。从原料与产物分子结构比较判断出谷氨酰胺含有手性碳原子,而合成反应既没有产生新的手性碳原子,也没有改变谷氨酰胺中原有手性碳原子的手性。学生从探究问题原因到设想解决方案,是一次化学微项目式的锻炼,是对化学创新的培养,也是学生观察、思维、想象、表达等多种能力综合运用水平的测评。“反应停”并非一引而过,不仅为结课埋下伏笔,而且成为贯穿同分异构体复习的题材情境。
三、以“可实现性”原则设计环节
在限定条件下同分异构体的书写方法的研究很多,[4]对高考真题往往只是列举,逐题解答。江苏高考近年来在此考点上的命题模式较为稳定。苯环之外主要有4个变量:C、0、N原子数,不饱和度Q,各变量的数值合计在7-9之间。高考试题变量少,波动小,为实现多年试题共聚一堂提供了条件。
笔者从“反应停”制备原料邻苯二甲酸二甲酯出发,由高考真题答案之间的联系反向思维设计环节,引导学生探究近年高考同分异构体分子之间的联系,实现将多年不同情境下的高考试题整合浓缩于一课。教学环节如下:
【教师】邻苯二甲酸二甲酯除苯环外的C、0原子数,不饱和度Q分别为多少?
【学生】4C,40,2Ω,
【教师】若2C,40,1Ω,写出满足以下条件的同分异构体:①能与FeCl3溶液发生显色反应。②碱性水解后酸化,含苯环的产物分子中2种不同化学环境的氢。
【学生】CH3COO
【教师】其他条件不变,只增加1个N原子呢?[学生] H2NCH2COO
【教师】以上分别是江苏2019年、2020年高考试题,请大家讨论总结同分异构体书写步骤。
【学生】首先由题给分子计算出苯环之外变量C、0、N原子数,Q;然后根据条件确定官能团的种类,其位置一般变量奇数放中间,偶数放两边,书写轴对称结构;最后检查不同化学环境的氢。
该环节紧扣高考分子对称的特点,省略学生易会的变量统计,而聚焦有条件书写的难点,在短时间内实现了2019年、2020年高考试题的整合重现。同理,2018年到2015年的高考试题也可同样如此徐徐展开。笔者非常喜欢学生关于奇偶的口语化的表达,简单好记。他们个性化地构建解题模型,不落俗套,同时实现过程又充满获得感。
四、以“时限性”原则设计板书
板书随教学流程即时生成,不是提纲,更不是流水账,而是师生共绘近年高考试题答案的全景图。这使学生主动对考点产生系统性的认识,提高复习的有效性。教学设计从邻苯二甲酸二甲酯出发,回溯近年高考题。学生发现从2020年到2017年书写的限定条件基本相同(含酚羟基,水解后2种不同化学环境的氢),2016年、2015年则是水解产物含酚羟基,只是在不同化学环境的氢原子上略有不同,分别为4种、3种。全景图式的板书(见图3)沿逆时针方向呈现高考真题中的分子结构与关键变量,绘制成一个“苯环”形状,暗示江苏高考近年皆以苯环为中心。思维导图式的板书设计新颖,板书与结构皆呈对称之美,相得益彰。板书令学生明确而轻松地总结出高考中同分异构体结构的共性:酯基、苯环、对称,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五、以“可评测性”原则设计结课
高三复习课的教学目标必须具有可评测性,最好能够在课堂中就得以体现。笔者承接全景图最后的2015年双苯环结构,探究“反应停”的同分异构体,评测与结课如下!
【教师】改变条件:①能发生银镜反应,且分子中只含有一个苯环;②碱性水解后酸化,含苯环的产物能与FeCl3溶液发生显色反应;③分子中有4种不同化学环境的氢。
【教师】1961年发生“反应停”事件,2001年诺贝尔化学奖因对手性催化氢化反应的研究授予三位化学家。2021年诺贝尔化学奖因在不对称有机催化方面的发展授予两位化学家。60年来,人类对手性从陌生到熟悉,从恐惧到利用,封杀30年之久的“反应停”也卷土重来,用于治疗艾滋病与癌症等,年銷售额超10亿美元。化学发展不因噎废食而砥砺前行,“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评测经批阅,软件扫描,数据分析发现:“反应停”同分异构体的正确率双苯环达90%,单苯环达80%;平行班级评测对比,未参考高考题的正确率分别只有77%,50%。可见SMART原则下的复习效果明显。
本节课按照SMART原则设计教学目标统领环节流程,整合了近年江苏高考同分异构体的试题,以全景图的方式呈现。江苏高考有机试题多以药物为背景,而复习正围绕手性化学历史上最著名的药物“反应停”展开。不仅与之首尾呼应,而且以其合成原料作为串联近6年高考题的线索。精心设计板书,令真题脉络一目了然,形象生动。在药物的历史中让学生体会到化学的社会责任与科学态度,将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融人在真实情境,扎根于学生内心深处。
参考文献
[1]何如涛.尝试借鉴“SMART原则”高效实施化学教学[J].化学教学,2014(3):32-34.
[2] 吴伟丰.SMART原则应用于化学教学目标设计的探索[J].化学教学,2013(1):22-24.
[3] 吴伟丰.例析SMART原则在高三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化学教育,2015(7):32-35.
[4]李有恒,胡争艳,限定条件下同分异构体的书写教学探索[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4(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