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干部管理与师生共同体构建的研究
2022-05-30蒋沈凯
蒋沈凯
摘要:学生干部的培养和管理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辅导员作为高校教师的代表应率先垂范、知行合一、为人师表,要立足于立德树人和师德师风建设两个方面来培养学生干部。学生干部的培养与管理要注重提高学生干部的思想道德素养和工作能力。学生干部自身要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充分发挥榜样作用。学生干部管理工作应重视构建学生干部与辅导员之间的新型师生关系,以构建师生共同体为导向,解决学生干部培养和管理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干部充分发挥风向标和模范带头作用,影响和带动身边的同学不断进步。
关键词:高校;学生干部管理;师生共同体;立德树人;师德师风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2)17-0013-03
一、高校学生干部管理工作简析
1.立德树人与学生干部管理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立德树人的对象是全体学生,学生干部则是重点对象。学生干部是思想觉悟较高、学习和工作能力较为突出的学生代表,能够影响和带动身边的学生,具有风向标的作用。辅导员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主要工作之一是开展党团和班级建设,遴选、培养、激励学生骨干,所以辅导员与学生干部的联系非常紧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是做好学生工作,而要做好学生工作,就要做好学生干部管理工作,就要构建新型师生关系。
2.师德师风建设与学生干部管理
2019年教育部等七部门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指出,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师德师风建设全过程,严格制度规定,强化日常教育督导,加大教师权益保护力度,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激励广大教师努力成为“四有”好老师。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人生导师和健康生活的知心朋友。这对辅导员开展思政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是辅导员为之奋斗的使命。辅导员的人格魅力和思想品德会影响每一个学生,培养学生干部更需要辅导员的言传身教。在师德师风建设的引领下,辅导员应率先垂范、为人师表。学生干部作为辅导员与普通学生交流沟通的桥梁,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要锤炼品格,提高思想道德修养。
学生干部的培养和管理应立足于立德树人、师德师风建设这两个重要环节。打铁还需自身硬,以辅导员为代表的高校教师,应知行合一、以身作则、育人为本。美德是立身之本,学生干部要培养高尚的品德,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充分发挥榜样作用。教学与育人是紧紧结合在一起的,只有构建辅导员与学生干部之间的新型师生关系,才能做好学生干部管理工作,才能有效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二、高校学生干部管理的现状与问题
1.现状
王利梅(2016)指出辅导员的人格魅力是辅导员在性格、秉性、气质、能力、习惯、道德品质等方面具有吸引人的力量。这种力量能够对学生干部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其对辅导员产生尊崇。选拔和培养学生干部时,辅导员应发挥自身的人格魅力,用榜样的力量引导学生干部。
彭冬丽(2016)提出80后辅导员工作强度大,家庭阅历与自身师德建设不足,重教学科研、轻德育建设,不利于开展90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80后辅导员应加强师德建设,确保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开展。
马丽清、赵新(2019)基于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原则与目标,指出高校师生关系紧张,包括辅导员在内的高校教师总是高高在上,没有贴近学生的生活;辅导员事务繁忙,身兼数职,无法全部兼顾。指出辅导员在学生干部培养上扮演着重要角色,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要保证沟通渠道通畅。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关爱学生的前提下与学生成为朋友,追求师生平等。
李华艳(2020)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出发,指出高校党支部、团支部、班级建设中存在诸多问题,主要有党员、团员的带头作用不明显,学生干部参与党建活动的热情不高,党支部、团支部、班级没有共建联动。其原因是指导教师责任意识淡薄,开展思想教育不充分;党支部、团支部、班级没有发挥团结集体的职能;辅导员之间各司其职,缺少合作。辅导员开展党支部、团支部、班级工作时要打破管理上的局限性,分管各项工作的辅导员应通力合作,开展朋辈教育,加强党支部、团支部、班级三位一体建设。
由此可见,从立德树人、师德师风建设的视角出发,进行学生干部培养与管理的研究特点鲜明,案例众多,百家争鸣。新媒体的应用与多元文化的交融使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更多机遇与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在此背景下,高校辅导员与学生干部之间师生共同体的构建显得尤为重要。
2.问题
官僚主义是指追求权势地位,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思想和工作作风。学生干部不是官,但是個别学生干部说话打官腔,做事不实,组织运营微信公众号时,宣传文字假大空,做官样文章,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理解不充分、不到位,不能通俗易懂地向学生宣传学校的方针政策。各级学生干部会议繁多,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开展工作时不够接地气。部分学生干部回应广大同学的基本诉求时方法不当,容易造成两个极端,即优柔寡断或独断专行。青年要立大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学生干部要服务同学,锻炼自身能力,学会与人交往的技巧。
形式主义是指注重形式和现象,不管内容和实质的思想方法与工作作风。个别学生干部创新思维不足,没有自己的想法,工作方法生硬,与同学渐行渐远。个别学生干部观察和思考不仔细,只看到问题的表象,没有看到矛盾的本质,遇到困难容易放弃,做事不能有始有终。举办校园文化活动时,主题教育的意义没有凸显出来,前期准备和会场布置存在铺张浪费现象。个别高年级学生干部在担任学生活动负责人的情况下,没有承担相应责任,没有对低年级学生干部起到引导和帮助作用,甚至优先占据评奖评优资源,导致低年级学生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减弱。一名学生干部就是一面旗,学生干部的榜样作用不明显,就会降低其他学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积极性。
个别高校辅导员身上同样存在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个别辅导员为获得考核优秀而工作,没有处理好工作业绩与教书育人的关系。一些新聘辅导员没能尽快转变角色,适应学生工作,形成工作思路和方法,一些从事多年学生工作的辅导员对新聘辅导员的引领作用不强。由于盲目自信,一些从事多年学生工作的辅导员开展专项业务时也会出错。
三、辅导员与学生干部构建师生共同体的策略
1.敞开心扉,交流互动
辅导员要积极与学生交流互动,在大学生入学之初就主动接近,与其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为选拔学生干部打下基础。信任是通过对话交流和相处而逐渐形成的,辅导员要以“四有”好老师的标准要求自己,践行教师的使命,尊重学生干部,以平等公正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干部。学生干部要明确目标,树立责任意识,与辅导员保持密切的联系,不仅在工作上积极交流,还要在学习和生活上多向辅导员学习。互联网及社交媒体的普及为师生交流提供了条件,辅导员要利用好网络,多与学生干部进行思想交流,增进了解。
2.思想引领,文化认同
高校应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抓好专兼职辅导员队伍建设,建立健全辅导员、班主任考核评价体系,在职称晋升、评奖评优、竞赛指导、教学科研等方面重点培养辅导员,增强辅导员对学生工作的归属感和校园文化的认同感,激发辅导员的爱岗敬业精神。輔导员自身要终身学习,不断提高思想品德修养,提升政治素养和专业能力。在师生共同体构建中,学校要加强思想引领,以校园文化为主基调,使辅导员和学生干部形成对校园文化的统一认知。要将校园文化融入学生干部管理工作,通过开展学生干部培训、素质拓展教育等活动推动辅导员与学生干部的交流互动,增强师生凝聚力。
3.搭建平台,角色转换
学生宿舍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文明寝室建设是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高校正在通过探索书院制来创新文明寝室建设。学校要建设好学生生活区的师生交流平台,在学生宿舍搭建师生开放式的交流平台,进而增进师生情感,做好思政教育工作。辅导员要关心学生、关照学生,树立“四个引路人”思想意识,及时进行角色转换,因时因势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高校职能部门要充分发挥全员育人的作用,实现全过程育人。学生干部是教师联系学生的桥梁,要在教室、寝室中积极工作,发挥主人翁精神,在校爱校、在校护校,主动参与校园建设与管理。还要学会换位思考,常怀感恩之心,及时传达学校政策,反馈同学心声。
4.取长补短,教学相长
辅导员与学生干部的相处过程是建立信任、共同成长的过程。辅导员与学生干部既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又是平等开放、相互学习的关系,要成为相互包容、共同进步的师生共同体。辅导员与学生干部要取长补短,教学相长,敢于正视自身不足,善于发现对方的闪光点。辅导员应重视学生干部的文化反哺,敢于接受新知识、接触新领域,善于指导学生干部,根据学生干部的个性特点进行因材施教,引导学生干部树立学业目标和职业目标。广大学生干部要树立终身学习意识,虚心受教,善于思考和钻研,为其他学生树立榜样。
5.学业引导,职业规划
学业引导与职业规划是辅导员的工作内容之一,辅导员要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为不同年级的学生制定学业、职业教育方案,让学生重视学业,以自身所掌握的专业知识服务于自身职业发展,要传授学生求职技巧,让学生提前了解职场。在学业引导与职业规划的交互式教育中,辅导员能够了解学生的所想所求,倾听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烦恼,并进行个性化辅导。要激励学生干部始终保持学习兴趣,认真完成学业,实现全面发展,从而顺利就业创业。
四、结语
总之,学生干部管理应立足于立德树人和师德师风建设这两个重要环节。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方法是构建师生共同体,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提高学生干部的思想品德修养,解决辅导员与学生干部成长过程中追求物质名利、理想信念缺失的问题。辅导员与学生干部要敞开心扉、增进了解,共同增强对校园文化的认同感,建设学生生活区的师生交流平台,实现角色转换,做到取长补短、教学相长,加强学业引导与职业规划,从而构建相互信任、平等开放的师生共同体。
参考文献:
[1]彭东丽.高校80后辅导员师德建设对90后大学生干部培养的影响[J].重庆与世界,2016(06).
[2]马丽清,赵新.从大学辅导员视角看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J].景德镇学院学报,2019(02).
[3]李华艳.从党、团、班三位一体共建机制建设探索辅导员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新方法[J].科学咨询,2020(12).
[4]文砾.多元文化视角下高校学生干部队伍管理策略研究[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2(04).
[5]江志华,余东明.高校学生干部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4(12).
[6]陈冲,周琼.师生共同体模式下的高校立德树人实现途径探索[J].天津教育,2013(12).
Research on the Management of College Student Cadre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er and Student Community
Jiang Shenkai
(Zhejiang Constructio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Hangzhou 311508, China)
Abstract: The cultivation and management of student cadres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content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s the representative of college teachers, counselors should take the lead in setting an example, integrating knowledge and practice, and setting an example for others. They should cultivate student cadres based on the construction of morality and style of teachers. The cultivation and management of student cadres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improving the ideological and moral quality and working ability of student cadres. Student cadres themselves should establish lofty ideals and beliefs and give full play to their exemplary role. The management of student cadres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construction of a new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between student cadres and counselors, take the construction of a teacher-student community as the guidance, solve the practical problems encountered in the training and management of student cadres, let student cadres give full play to the role of wind vane and model, and influence and drive the continuous progress of students around them.
Key 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tudent cadre management; community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foster character and civic virtue;teachersmorality and sty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