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85例I型子宫内膜癌预后因素分析

2022-05-30杨小荣

现代妇产科进展 2022年5期
关键词:组织学肌层淋巴结

杨小荣,闻 强

[1.江西省肿瘤医院,南昌 330029;2.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浙江省肿瘤医院),杭州 310005]

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rcinoma,EC)的发病率在发达国家位居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之首[1],在我国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2015年新发患者达15746例[2]。大部分(80%~85%)EC属于I型,即子宫内膜样腺癌[3]。手术是其最主要治疗手段,通过手术分期,早期合并高危因素或晚期的患者补充放疗或化疗。影响患者预后的可能因素包括FIGO分期、组织学分级、肌层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等[4],但不同研究之间的差异较大。本研究回顾分析185例Ⅰ型EC患者的生存情况,并对其预后因素进行分析,以便为治疗方式的选择及判断预后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回顾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江西省肿瘤医院和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浙江省肿瘤医院)收治的185例接受手术的I型EC(病理为子宫内膜样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

1.2 方法 收集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如年龄、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手术方式、FIGO分期、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淋巴血管间隙浸润、肌层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p53、CerbB-2、ER、PR、术后辅助化疗等。患者均接受开腹或腹腔镜筋膜外全子宫切除或广泛性子宫切除+双附件切除±盆腔/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术。对于合并高危因素的患者术后补充辅助放化疗。

2 结 果

2.1 患者的临床特征信息 185例患者年龄40~78岁,中位发病年龄55岁,其中60岁以上48例(25.9%),60岁以下137例(74.1%)。早期(I~II期)占84.3%。其余临床病理特征见表1。

表1 患者的临床资料

2.2 复发情况 截至2020年12月,中位随访时间95个月,共27例复发,其中局部复发2例,远处复发25例,死亡21例。预估5年累积无进展生存率为(85.8±2.6)%,累积总生存率为(88.3±2.5)%(图1)。

2.3 EC患者的无进展生存相关因素分析 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组织学分级、ER、PR、术后辅助化疗与患者无进展生存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组织学分级及术后辅助化疗是影响无进展生存的独立因素。见表2。

表2 无进展生存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

2.4 EC患者的总生存相关因素分析 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组织学分级、术后辅助化疗与患者总生存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未发现影响总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见表3。

表3 OS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

3 讨 论

目前大部分学者认为,组织学分级、浸润深度、淋巴血管间隙浸润、淋巴结转移、FIGO分期等与EC患者预后相关。但存在一定争议,如普遍认为FIGO分期反映肿瘤的浸润深度及转移程度,与预后关系密切。但有研究发现,同样分期的患者,预后存在明显差异,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EC的异质性。本研究未发现不同FIGO分期患者存在生存上的差异。

在多数研究中,肌层浸润深度都作为EC复发或转移的预测指标[5]。随着肌层浸润深度的增加,发生淋巴结转移的几率随之提高,并且与预后密切关联[6]。Dane等[7]研究发现,深肌层浸润和浅肌层浸润患者的5年PFS率分别为67%和88%,OS率分别为66%和96%,深肌层浸润患者发生其他高危因素,如淋巴结转移及FIGO分期晚的概率明显增加。本研究未发现肌层浸润深度与预后的相关性,深肌层浸润和浅肌层浸润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36.8%和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提示随着肌层浸润深度的增加,淋巴结转移的概率可能随之提高。

淋巴血管间隙浸润(lymph-vascular space invasion,LVSI)也被认为是淋巴结转移的有效预测手段[8],其在早期EC的发生率约为24%,并且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9]。本研究中,LVSI的发生率为16.2%,低于既往研究,这可能与本研究中入组患者病期较早有关(Ⅰ~Ⅱ期为84.3%)。本研究结果并未显示LVSI与预后相关,这可能与患者样本量较少有关。但值得注意的是,LVSI阳性和阴性的淋巴结转移发生率分别为43.3%和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表明LVSI与淋巴结转移存在明显关联,这与既往研究结果相符。

对于手术方式,目前多数研究显示腹腔镜和开腹对EC的预后无显著影响。一项大型随机对照研究LACE表明,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I期EC的PFS及OS与开腹手术无显著差异[10],这与本研究结果相符。另一项回顾性研究也提示,对于早期EC,腹腔镜和开腹手术效果相当,同时术中出血量更少,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更短[11]。因此目前腹腔镜手术已成为各大指南推荐的EC的手术方式。

BMI与EC的发病呈正相关[12],但其对预后的影响尚不明确。一项meta分析表明,肥胖增加I型EC复发风险[13],此外,LACE研究也显示,BMI低的患者无进展生存期更长[10]。但Kurosu等[14]回顾分析1173例EC发现,BMI与预后无关。BMI与很多其他临床病理因素相关,如年龄、FIGO分期及PR[15-16]。最新一项研究显示,BMI与术前及术后的组织学分级相关[17]。表明BMI可能通过其他因素影响患者的预后。本研究中BMI与年龄、FIGO分期、ER和PR等均无明显关联,故其对预后的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验证。

本研究中术后接受辅助化疗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明显提高,这些患者主要为早期合并高危因素及Ⅲ~Ⅳ期患者。对于EC术后的辅助化疗,目前仍存较多争议。一项大型Ⅲ期随机对照研究中,601例高-中危Ⅰ~Ⅱ期EC患者随机接受阴道后装腔内放疗加紫杉醇联合卡铂化疗或盆腔放疗,两组的阴道及远处复发率相似,但前者盆腔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复发更常见,急性毒性反应发生率前者亦高于后者[18]。但另一项大型Ⅲ期随机对照研究表明,对于晚期EC患者,单纯化疗相对放化疗在改善生存方面疗效相当[19]。而PORTEC-3研究似乎更能说明问题,对于Ⅰ~Ⅱ期患者,在盆腔放疗基础上加入化疗,并未改善5年生存率及无复发生存率,反而增加急性毒性反应。但对于Ⅲ期患者来说,在同步放化疗后接受4个周期的卡铂联合紫杉醇化疗,其总生存期和5年无复发生存率均高于接受单纯放疗的患者[20]。此外,在PORTEC-3研究后续数据分析中根据TCGA亚型进行分层分析发现,p53异常患者接受放化疗加化疗可显著提高无复发生存率[21]。提示化疗可能对于晚期及特殊类型EC患者来说更有益处。

目前分子分型在EC中的运用越来越成熟。2013年美国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22]首次提出子宫内膜癌的4种分子分型,即POLE突变型(7%)、微卫星不稳定高突变型(28%)、低拷贝数型(39%)、高拷贝数型(26%)。有研究者在此基础上提出替代TCGA的ProMisE分型[23],以从分子生物学水平对EC的预后进行更为精准的判断,以更好地指导辅助放化疗。

综上所述,年龄、组织学分级、术后辅助化疗可能是影响EC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本研究是回顾性研究,样本量较少,因此研究结果可能存在一定偏差。有待进一步研究明确上述危险因素的确切意义,同时结合更为先进的分子分型法,以期更为合理地指导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

猜你喜欢

组织学肌层淋巴结
溃疡性结肠炎的组织学评估系统研究进展
喉前淋巴结与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研究
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分娩前腹部超声检测子宫前壁下段肌层厚度的临床价值
同期经尿道手术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合并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患者的效果观察
淋巴结肿大不一定是癌
按摩淋巴结真的能排毒?
按摩淋巴结真的能排毒?
浅谈甲状腺未分化癌的病理诊断
浅析如何把理论学习引向深入
非肌层浸润膀胱肿瘤灌注治疗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