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屡夺世界级大奖的女高音歌唱家孙少茹

2022-05-30刘尚东陶亚兵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女高音音乐会声乐

刘尚东 陶亚兵

西洋声乐作为清末民初由西方传入的产物,在中国近代音乐发展及文化建设等方面有着重要地位。经过几代声乐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中国也开始在世界声乐舞台崭露头角,代表性的人物包括1949年11月在美国卡耐基音乐厅成功举办音乐会、被誉为“来自东方的奇迹”的斯义桂,以及1957年7月在莫斯科举办的第六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联欢节中获得当时我国在国际上的最高成就、夺得“西欧古典声乐”金奖的郭淑珍等。1963年出现了一位活跃在国际舞台的中国女高音,以远超第二名20多分的成绩为中国夺得了首个法国国际声乐大奖,还被欧洲音乐界誉为玛丽安·安德森(Marian Anderson,1897-1993)第二,她就是因台海隔阂而不被大陆熟知的世界级戏剧女高音——来自台湾的孙少茹。

一、成长与求学(1929—1963)

近代,西乐作为中国文化革新的一部分开始大范围传播,中西音乐交流渐盛,国内乐人向日本学习并开办乐歌课;清末以来,中国出现了大批的留学生,其中包括声乐的留学生,如1914年留美的周淑安、1923年留美的应尚能等,他们学成后回国任教,成为我国声乐教育的中坚力量。伴随国内对音乐教育的重视,各大高校组建音乐系,开设声乐专业,1927年我国第一所高等专业音乐院校国立音乐院中便设有声乐系。20世纪20年代,声乐学习在国内已蔚然成风,此时,河北一户人家传出了一名女婴的哭声,谁知这竟是一段中国声乐传奇的开始……

(一)颠沛流离的早期生活

孙少茹,台湾著名戏剧女高音歌唱家,1929年1月9日生,河北雄县人,英文名Margaret Sun,在八个孩子中排行老三。其父亲乃我国抗日名将孙连仲,1938年曾领率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在台儿庄战役中痛击侵华日军,歼敌两万余。母亲罗毓凤是清朝端郡王载漪的孙女,孙连仲的第二任夫人,琴棋书画无所不能,尤其喜好京剧及河北梆子,曾在前线组织京剧团并亲自参与演出,育有三男三女,孙少茹排行老大,她将母亲评价为“极端热诚的具有平民气质的教育家”。

孙少茹受母亲影响,自小便喜爱音乐。1937年七七事变后,年幼的孙少茹随父亲转战南北,无法维持正规学校教育。母亲在1940年曾创办第二集团军难童教养院,孙少茹和其他孤儿一同在此学习,曾到前线唱小调慰问将士,尽管没受过专业训练,但她继承了母亲的好嗓子,这也是她音乐学习的最早启蒙。这种生活在战争年代始终充满着危险,常为躲避日军轰炸躲在防空洞中。1943年,孙少茹在兰州的国立西北师范学院附中就读。

1945年8月孙连仲被任命为平津地区接受日军受降主要负责人,孙少茹转入北平的贝满女子中学就读。该校是美国基督教公理会创办的女子中学,重视音乐教育并设有歌咏团,由美国传教士玛莉耶特·鲁姆(Maryette Lum)教授音乐课。初入贝满中学的孙少茹头一次见到钢琴,母亲看到她的好奇劲儿,请来钢琴教师为她授课,其后转入私立慕贞女子中学。孙少茹每听到唱片的歌声,便不由自主地激动,并想尽办法把听到的歌曲学唱下来。

图1. 1964年孙少茹与父母合影,左一为母罗毓凤,左二为孙少茹,左三为父孙连仲(14)本文中未标明出处的照片、证明、节目单等文件均收藏于台湾省立师范大学校史文物资料库,官方网站:http://history.lib.ntnu.edu.tw/omeka/items?page=2。

1947年12月,孙连仲出任南京首都卫戍司令,孙少茹转至金陵女子中学就读,期间学习钢琴并开始接触声乐,参加学校合唱团活动。后她随全家迁往上海并转入力行中学,1949年5月取得上海寄来的力行中学临时高中毕业证书。

解放战争期间,国民党节节败退,1948年秋孙连仲将家人迁至台湾,为了孙少茹的学习不被间断,母亲为她寻求音乐教师,本想找位钢琴教师,却阴差阳错地找到了时任台湾省立师范学院音乐系声乐教师林锦秋,林锦秋在听过孙少茹的声音后认为她是学习声乐的好苗子,孙少茹的正规声乐学习就此开始,同时随张彩湘学习钢琴,筹备大学入学考试。

1948年12月,孙少茹在台北中山堂进行首次公开演出,她作为女低音独唱同朱永镇、郑秀玲、林和引、王沛纶及台北教会组成的合唱团共同出演了亨德尔的清唱剧《弥赛亚》,这是《弥赛亚》在台湾地区的首次公开亮相。

(二)台湾省立师范学院时期

赴台后,父母本想让孙少茹学医,但她却执意考入台湾省立师范学院音乐学系,成为该系第一届学生。据孙少茹台湾省立师范学院毕业成绩单中的记录,1949年9月,孙少茹以转学生的身份考入台湾省立师范学院音乐学系的“音乐”专业就读二年级。

台湾省立师范学院音乐学系由省立师范学院音乐专修科在1948年8月升格而成,时为台湾最高音乐学府之一,以培养师资、发展师范教育为核心,不收学费,学制五年,聚集了其时台湾最强的音乐教师阵容,学生完成四学年课程及一年的教育实习后方可获得毕业证书与学士学位证书。

大学时的孙少茹与同龄女孩不同,性格直爽,乐观幽默,甚至有些顽皮,被同学们戏称为“原子弹”,是出了名的开心果。孙少茹热衷于各种课外活动,曾任女子篮球队主将,因从小喜欢戏曲,她还是学校京剧团团长。

孙少茹随性的性格在学习方面同样彰显无遗,碰到不感兴趣的课程不学便罢,还在考试时交白卷,入学第一学期就挂了两门功课,不计学分的体育却在八个学期得了三个B,五个A,这种学习方式让系主任戴粹伦为之恼火,他曾训斥孙少茹说其不如转去体育系。此后,孙少茹发奋努力,下一学期成绩便有所好转。

专业学习方面,孙少茹入学初以钢琴为主项,师从张彩湘副教授,副项声乐,师从戴序伦讲师,随着学习的不断精进,她对声乐的兴趣也随之加深,第二学年便改声乐为主项,师从张震南副教授。这时,孙少茹被判断为女低音。张震南初见孙少茹,便知其为学习声乐的上乘材料。八个学期的声乐考试,除入学第一学期的成绩是B外,其余均得到了最高评价的A。

1951年,孙少茹作为女中音声部参加了台湾省防务部门政治部成立的示范合唱团,该团由戴粹伦出任指挥,副指挥赖孙德芳,钢琴伴奏由张彩湘和陈黄芝秀担任,合唱成员还有林锦秋、戴序伦、张震南、颜廷阶等师生,汇集了时台湾最强的音乐阵容,全团成员近百人。

1952年7月,孙少茹以声乐组第一名的成绩在台湾省立师范学院完成学业,并在音乐学系第一届毕业演奏会上演唱,同年转入台湾省立桃园农业职业学校实习,1953年8月获得台湾省立师范学院颁发的毕业证书。

图2.台湾省立师范学院音乐学系第一届师生合影(30)三排右四为孙少茹,四排右一为音乐学家许常惠,四排右五为作曲家史惟亮,一排右六为系主任戴粹伦,一排右七为时任台湾省立师范学院院长的刘真。史惟亮、许常惠在毕业后曾分别留学德国、法国,后成为台湾音乐界的核心骨干,尤其是许常惠在返台后成为了台湾音乐界的领袖。

(三)远赴重洋求真经——罗马圣塞西莉亚音乐学院(Conservatorio di Musica Santa Cecilia Roma)时期

大学时,孙少茹便有赴欧洲深造的想法。1957年,台湾民间组织前往意大利参加社会活动,在征得家人同意后,孙少茹加入了这个团队,拿了一把胡琴和1000美金前往了意大利。一次,她和日本女同学交流技术,这位同学认为孙少茹的声音十分奇怪,坚持要带孙少茹去见她的老师,这是一位70多岁的老人家,在反复听辨后,老人认为她不是女低音而是真正的女高音,听说孙少茹拮据的生活后,还免了她的学费,自此孙少茹正式改唱女高音,可惜三周后老人便因病去世,但这次机遇改变了孙少茹的命运。后经介绍,孙少茹师从艾伦那·达姆布罗西奥(Elena D’ambrosio)学习声乐。

1958年,达姆布罗西奥推荐孙少茹报考圣塞西莉亚音乐学院,音乐学院的考试以现场试唱为主,超过600人应试,只取前六名。主考官在听过孙少茹的演唱后大为惊讶,认为她是一块未经雕琢的珍材。最终,孙少茹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这所极具历史的古老艺术殿堂,该校今以罗马音乐学院之名为世界所熟知,世界最伟大作曲家之一的拉赫玛尼诺夫(Rachmaninov)、20世纪最伟大男高音歌唱家之一的吉利(Beniamino Gigli)、20世纪最伟大女高音之一的安娜·莫夫(Anna Moffo)等知名音乐家均出自该校。

留学的五年间,孙少茹学习了舞台表演艺术、音乐史、合唱、体育等课程。声乐方面,她除在校师从达姆布罗西奥外,校外还同波维罗西(Pverosi)、塞姆布里尼(Semprini)等意大利名师学习。

图3.孙少茹在圣塞西莉亚音乐学院,右2为艾伦那·达姆布罗西奥,左1为孙少茹

留学生活并非一帆风顺,由于孙少茹是以自费生的身份考入,异国他乡,举目无亲,生活、学费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因而在罗马的前两年,孙少茹常以白水煮面加荷包蛋充饥,饥饿考验着她的健康和意志,为了生存,她在餐厅做过记账,做过中文教师,当过替身演员,在寒冷的冬日表演翻船,冰冷的海水害她生病了一周。但生活的压力没能打倒她,当别人在游乐、狂欢,孙少茹将自己关在国际生宿舍的地下室反复练唱,为了赚取生活及随名师上课的费用,她每日工作九小时,并在教授那里上课一小时后,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家再练唱三小时。1962年,孙少茹以声乐第一名获得学院颁发的奖学金,这让她的经济问题稍得缓解。

1963年7月2日,孙少茹以声乐满分、总成绩第二的优异成绩毕业,并获得了声乐硕士文凭。考试中,孙少茹在歌剧及练习曲科目中得到了满分,视唱考试让考生立即演唱一首从未见过的10小节附歌词的短歌,孙少茹获得了全年级最高的九点五分,最后一门将考生独自锁在房间内,发放一份新歌剧并仅予三小时的准备,计时结束后开考,孙少茹得到八分,稍弱于第一名,屈居总成绩第二。

二、不负韶华(1963—1970)

经过学习,孙少茹的声乐水准不断提升,在校的优秀成绩让她对声乐表演充满信心,但毕业对她而言会失去学校的奖学金,生活将再次陷入极端的困境;作为一个外国人、一个刚毕业的学生,想要在欧洲生存,她急需证明自己。

(一)锋芒初露——意大利威尔第纪念音乐会及维切利第十三届国际声乐大赛

1963年7月,孙少茹从圣塞西莉亚音乐学院毕业后,由于声乐专业上的突出成绩,学院邀请孙少茹作为独唱演员参加学院举办的纪念威尔第诞辰150周年纪念音乐会,音乐会邀请了来自多个国家的声乐表演者参加,场面隆重盛大。本次音乐会除特邀嘉宾孙少茹外,还邀请了波兰、日本、意大利及德国等地的音乐家,孙少茹演唱了《阿依达》《假面舞会》的选段《天啊,我的父亲》(Ciel,mio padre)、《这是可怕的领域》(Ecco l’orrido campo),唱毕后现场爆发出热烈的欢呼,全体观众起立鼓掌表达对她演唱的赞赏,翌日《威尼斯日报》音乐专栏通篇评论本次演出,给予孙少茹极高的评价:“令人惊奇不已的是,一位来自中国的女高音孙少茹,她演唱威尔第的作品,竟然较在意大利长大而在意大利学成的歌唱家更符合演唱威尔第歌剧所要求的技巧和情感……”

孙少茹在演出结束后返回罗马参加当地举办的威尔第纪念音乐会,她在音乐会中演唱了歌剧《假面舞会》选段《当我用我的手》(Ma dall’arido stelo divulsa),《罗马消息报》及《罗马时报》对她的演出给予了极高评价。

音乐会结束后,孙少茹的老师向她推荐了在意大利维切利(Verceli)举办的国际声乐大赛,参赛可对她的学习成果进行检验,第一名还能获得600美元奖金以改善她窘困的生活境况。奖金虽丰厚,可她连旅费也付不起,便将家人给她的戒指抵押换取了旅费,才得以前往维切利参赛。1963年10月6日,维切利第十三届国际声乐大赛开赛,经过激烈的角逐,孙少茹最终夺得第三名及一枚金牌奖章。

尽管此次孙少茹一鸣惊人并获得了可喜的成绩,可她却几近崩溃,虽获名次,但借来的旅费如何偿还?同住的小姐为了安慰她,告知其在法国图卢兹(Toulouse)即将举办一场国际声乐大赛,第一名能获得合1000美元的奖金,孙少茹听闻立即动身,用剩下的旅费连夜奔赴法国。

(二)千锤万凿出深山——法国第十届图卢兹国际声乐大赛

法国图卢兹国际声乐大赛(Concours International de Chant de la Ville de Toulouse)是20世纪欧洲最具水准的专业国际声乐大赛之一,首创于1945年,1963年10月举办第十届,每届比赛都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数百位青年声乐家报名。参加这种规模大赛的选手,大都是有组织有计划的参与者,孙少茹却是单刀赴会,到达当地时已超过报名截止日期两天,不会法语、沟通困难,最重要的是没有伴奏。

找到比赛主办方后,负责人不耐烦地对孙少茹抱怨“为什么来这么晚”“比赛已经开始了”,在了解到孙少茹是个人参赛且毫无准备后,拒绝让她参赛,孙少茹解释是因参加维切利比赛而耽搁了行程,负责人听说她获第三名并得到一枚金牌后,一改前态,态度也客气了很多,并找了一位教授为她伴奏。

经过匆忙的合奏准备,当晚孙少茹就参加了比赛,大赛按男女声部分为两组。初赛时,有来自法国、德国、意大利、美国等170多位选手参赛,水平极高且准备充分。孙少茹登台后,开口便震惊了在座的每位评委与观众,评委一致给予满分,认为她一定能得到冠军,最终孙少茹以满分200分成功进入决赛。

1963年10月13日晚,决赛于图卢兹议会大厦举行,35位歌手从170余名参赛者中脱颖而出,孙少茹身着中国旗袍登场,以歌剧《假面舞会》选段作为比赛曲目。最终,孙少茹以远超第二名20多分的成绩夺得女子组第一名,成为该项大赛中首位夺得头奖的中国声乐家、亚洲声乐家,也创下了这项比赛的历史记录,获法国文化事业部长颁发的名贵瓷瓶以及5000法郎的奖金。

本次大赛女子组中,孙少茹以183分高居榜首,美国黑人女高音伊蕾娜·威尔逊(Irène Wilson)列居第二,获得大赛主办方颁发的一座银杯和500美金,西班牙女高音里德鲁耶兹(Ridrugyez)获得第三名及一枚金牌。

1963年10月14日,法国各大媒体争相对比赛结果进行报道,并对孙少茹获奖一事进行了大力宣传:《西南报》(-)以《中国将军的女儿和俄亥俄州卡车司机的女儿获得第十届图卢兹国际声乐比赛》为题对赛事的结果进行了报道;《图卢兹报》()以《第十届图卢兹国际歌唱比赛推出两位女高音——来自中国的玛格丽特·孙与俄亥俄州的伊蕾娜·威尔逊》为题进行了报道:“孙女士是第一位参赛的中国选手,她无疑是一位杰出的歌手,她的嗓音优美、轻松、勇敢,有十足的魅力,她有戏剧的音色……”。孙少茹还被法国音乐界誉为“中国的玛丽安·安德森”。

图4.孙少茹在维切利第十三届国际声乐大赛中所获的奖状

图5.法国图卢兹第十届国际声乐大赛颁奖典礼,最前右抱瓷瓶者为孙少茹,其左侧为美国女高音伊蕾娜·威尔逊

1963年10月14日,法国图卢兹国际声乐大赛主办方邀请了1945年以来获奖的10位冠军举办了一场音乐会,法国各界认为孙少茹在本次活动中表现为最佳。

1963年10月22日,孙少茹在法国获奖的消息传至台湾并引发了轰动,《中央日报》以《国际歌唱赛 孙少茹膺冠軍》为题进行了报道宣传,称赞她为:“杰出的女高音”;《征信新闻》刊发《法南部国际歌唱赛孙少茹小姐获冠军》:“她那美丽动人的歌喉,被欧洲新闻界誉为‘最佳的女歌唱家和声乐家’”。笔者查遍当时大陆报刊,均无相关报道,可见当时隔阂之深。

(三)声名大噪——接踵而至的演出活动与声乐大赛获奖

孙少茹在法国图卢兹国际声乐大赛获奖后,立即成为世界音乐界的焦点人物,法国图卢兹及巴黎的歌剧院还为孙少茹提供了出演歌剧《阿依达》《蝴蝶夫人》的合同,这是孙少茹最早签订的演出合同。

1964年,孙少茹接受台湾方面的邀请,于2月27日、3月7日在台北市信义路三段国际学社举办了两场独唱音乐会。全场12首作品分为4组,包括中国艺术歌曲、普契尼歌剧选段、意大利古典声乐作品以及威尔第歌剧选段,第四组为本场音乐会的重头戏,包括《阿依达》选段《凯旋归来》(Ritorna vincitor),《命运之力》选段《安宁 安宁》(Pace pace mio dio)以及《假面舞会》选段《当我用我的手》。音乐会中以《当我用我的手》最受欢迎,《中央日报》评价孙少茹演唱,“对于极难的作品却能应付自如,咬字清晰、音量颇大、音色厚重”。此次音乐会在台湾反响极大,台湾各界甚至称赞孙少茹为“东亚第一人”。

1964年3月,孙少茹应邀前往香港举办个人独唱音乐会,3月14日在香港大会堂剧院举办个人在港首场音乐会,雷梦雅夫人伴奏,音乐会门票发售不久便被抢购一空。孙少茹共演唱13首中外经典作品,演出非常成功,她不得不返场加演一首陆华柏的《故乡》。《香港时报》评价孙少茹为“高超的技巧、丰实的音量、丰富的感情和惊人的表现力”,并称赞其音乐会为“香港最成功的音乐会之一”;孙少茹在1964年3月20日于九龙华仁书院礼堂举办临别演唱会,演出前一日门票已被销售一空。

香港演出后,孙少茹乘飞机返回意大利,从玛利亚·卡尼利亚(Maria Caniglia)、路易吉·里奇(Luigi Ricci)等人学习,此时台湾方面给予了孙少茹两年的奖学金,同时她也在罗马教授中文。

1964年5月5日,孙少茹参加在意大利维泰博(Viterbo)举办的威尔第150周年纪念音乐会并担任女高音独唱,她演唱了《安宁 安宁》《当我用我的手》等三首作品,《安宁 安宁》的演唱尤为突出:“孙小姐的音色是那么美,运用和阐释的技术是那么精妙,我们不难预期她会有一个充满成就的未来……热情的观众再三将她请回台前谢幕”

1964年9月7日,孙少茹受邀参加威尼斯佩萨罗宫举办的威尼斯音乐节,她在此次音乐会中扮演《奥赛罗》中的黛丝德蒙娜,演出极为成功,她受到现场观众的热烈欢迎,再三返场谢幕。

1965年1月22日、24日,孙少茹在法国图卢兹歌剧院参演歌剧《蝴蝶夫人》,同年9月在法国巴黎举办个人独唱音乐会,完成了1963年同法方签订的三份合同。

1966年6月5日,孙少茹参加意大利举办的福贾(Foggia)第三届纪念乔达尼(Giordano)国际声乐比赛,获得第四名,同月参加了意大利布塞托(Busseto)举办的第六届威尔第歌剧国际声乐比赛,以《安宁 安宁》获得第四名,赛后全体获奖人员举办联合音乐会,当孙少茹唱完自己的作品,全场观众对着舞台高喊:“奖给错了,第一名应该是中国的”,孙少茹也被感动得泪流满面。

1967年6月,孙少茹考入了意大利米兰斯卡拉剧院附属戏剧学院研究班,成为首位考入该院的中国学生,这意味着未来可在这所世界著名的歌剧院演唱,可事与愿违,一位负责人竟以年龄过大为由将她劝退。

1968年12月,我国著名音乐家蔡继琨赴欧洲考察,听过孙少茹的演唱后,蔡继琨认为她的声音“不单在东方人的音乐界里是罕见的,即使在今日的欧美音乐界也可以称得上是第一流的”。于是蔡继琨立即邀请孙少茹去菲律宾举办音乐会,同时为她去美国和东南亚演出做安排和准备。

1969年4月27日,孙少茹乘班机抵达菲律宾,受到当地音乐界的热烈欢迎。同年5月孙少茹在马尼拉同马尼拉交响乐团合作举办多场音乐会。15日演出时,蔡继琨任指挥。演出大获成功,现场掌声连绵不绝,《新闻日报》评价:“孙小姐音量惊人,通常一般女性演唱者很容易被乐队的声音所掩盖,但孙少茹却不然,她不但不会被掩,而且还超出了乐队的乐声”。

1969年5月22日孙少茹返台筹办独唱音乐会。首场于5月30日在台北市中山堂举行,曲目包括《阿玛丽莉》(Amarilli,mia bella)、《阳关三叠》等中外经典作品,徐钦华任钢琴伴奏。演出反响空前,首场音乐会结束时,现场不断的掌声和要求返场声让孙少茹三度返场谢幕,最后不得不加演一首菲律宾歌曲。孙少茹还在高雄、屏东两地举办了独唱音乐会,反响极佳。同年她前往美国,在准备赴意大利出演歌剧《蝴蝶夫人》前,于10月11日在旧金山歌德中心举办独唱音乐会。

1969年11月,孙少茹被评为台湾第四届十大杰出女青年之一,11月23日于台北市敦化北路中泰宾馆九龙厅参加颁奖典礼并接受金凤奖,因她此时不在台湾,奖项由母亲代领。

1970年5月,孙少茹同任蓉、辛永秀前往日本参加“第二届蝴蝶夫人国际歌剧大赛”,获得一枚纪念奖牌。同年7月赴美定居。

三、戏剧人生(1970—1977)

从1957年至1970年,孙少茹在欧洲拼搏13年,斩获数个国际声乐大奖,参与了数部歌剧与音乐会的演出,但由于某些原因,她在欧洲的演出机会受限,时台湾也没有良好的歌剧演出环境,生活与梦想,二者在她内心反复的纠缠、斗争,幸而在蔡继琨的帮助下,孙少茹决心进军美国乐坛,尝试在那里寻找自己的一片天地。

(一)转战他乡——进军美国乐坛

1970年11月22日,孙少茹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克雷奇礼堂举办独唱音乐会,该次音乐会由大波士顿中国文化协会及麻省理工学院中国学生俱乐部共同推出,泰瑞·迪希玛(Terry Decima)任钢琴伴奏,现场座无虚席。全场共16首作品,包括《求爱神给我安慰》(Porgi amor)、《安宁 安宁》《板桥道情》《花非花》等中外经典作品。

图6.1970年11月22日孙少茹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独唱音乐会节目单及门票

演出极为成功,她以“宽厚的音域和优美的音色”赢得了现场观众的认可,尤其是中国作品部分,表达了中国离乡游子的思乡之情:“长久抑制的乡思乡愁禁不住随着那来自故国的旋律而奔泻,若干稍为年轻的侨胞竟是泪眼婆娑,感怀不已”。演唱完音乐会预定的曲目《故乡》后,孙少茹返场加演了《在那遥远的地方》《马车夫之歌》,但演完后现场掌声仍不绝于耳,她不得不再次返场加演了一首西洋作品。本次音乐会全程录音并制成唱片在美国发行。

1971年,孙少茹在美国亨特学院(Hunter College)完成了90小时的进阶歌剧表演研究并获得由该校颁发的课程进修证明。

20世纪70年代,美日侵犯中国领土主权,妄图窃取钓鱼岛,此等恶劣行径激发了全球爱国华人的怒火,1971年1月29至30日,美国爱国华人自发组成“保钓委员会”,并联合国际友好人士发起游行抗议,孙少茹以自己的歌声抗击美日的恶劣行径。同年3月19日,孙少茹于麻省理工学院克雷奇礼堂举办为保卫中国钓鱼岛主权而推出的归来音乐会,演唱会特别改变了过去音乐会中西作品结合的方式,推出中国艺术歌曲专场,共16首作品,包括《满江红》《故乡》及应现场观众热烈要求返场加演的《马车夫之歌》等作品。孙少茹以自己的歌声唤起了华人华侨对家乡的思念,并痛斥美日政府的无耻行径,她的爱国之心获得了全体观众的情感共鸣,现场掌声不断:“歌的本身这样教人思乡情浓,唱的人更是唱的酣畅痛快,而听的没有人不感动的掉眼泪”。本场音乐会全程录音,谁知这场音乐会却成为她一生的绝唱。

(二)戏剧人生——同癌症抗争的晚年

1971年4月,孙少茹考入了纽约市歌剧院巡回演出团,准备在美国各地巡回演出,甚至被推荐赴美国大都会歌剧院试唱,但同年5月,她的命运却被彻底改写。孙少茹在一次检查中发现了肿瘤,后被诊断为乳腺癌,这可谓是晴天霹雳,她的演唱生涯可能因此终结,她当机立断进行了右乳切除手术,1972年底,孙少茹因肺积水再度住院。

1975年5月,孙少茹的癌细胞已经扩扫散至肺部,不得不再次进行切除手术。1976年,她接受医生的建议,转到气候相对更为适宜的加利福尼亚州养病。在癌症的折磨下,孙少茹日渐消瘦,但即便如此,她仍坚持每日尽可能地练唱,孙少茹曾对看望她的老师张震南说:“老师,我不唱活的还有什么意思?”此后,她的病情不断恶化,呼吸必须靠吸氧维持,全身瘦骨如柴,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

1977年12月8日18时45分,孙少茹在旧金山市立医院病逝,享年48岁。孙少茹去世后,弟弟孙鹏九将她火化后的骨灰带回台湾,葬在台北大直天主教公墓。

(三)永远的歌——《孙少茹纪念演唱集》

孙少茹逝世的消息传回台北后,引发了台湾各界的哀悼与不舍,感叹中国有如此成就的声乐家却未能留下她的声音。1977年4月19日,台湾大同音乐图书馆举办孙少茹纪念欣赏会,由她的好友唐镇主持,4月23日唐镇在大同音乐图书馆举办第二次孙少茹纪念公开欣赏会,至今“油管”上还存有唐镇的讲解及孙少茹的部分演唱录音的视频。

为了纪念孙少茹,台湾新力唱片公司联系到她的家人,以及唐镇、张震南、许常惠等十多位孙少茹的生前故交,于1978年12月5日出版了《孙少茹演唱纪念集》,12月8日孙少茹逝世一周年之际公开发售纪念黑胶唱片版本,此唱片为孙少茹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录制的两场音乐会,共计31首歌曲,后又陆续出版了磁带与CD版本。在孙少茹的遗音问世后,她的好友唐镇在采访中说:“我和许多音乐界的朋友都一致认为,孙少茹遗留下来的歌声,是我国乐坛近二十年努力的成绩之一”;许常惠评价道:“孙少茹是亚洲最杰出的戏剧女高音”。

四、孙少茹的演唱特色及对中西音乐交流的贡献

孙少茹一生致力于声乐的学习与表演,她在欧洲领悟了歌剧表演的真谛,并取得了傲人的成绩,将西方最顶尖的唱法带回了中国并留下了宝贵的录音;孙少茹还是一位中国音乐文化的世界传颂者,在外20余载始终不忘故土,将中国的音乐文化带出了国门,走向了世界,为中西音乐交流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一)卓越的戏剧女高音

在女声各声部中,戏剧女高音数量稀少,且学习难度大,成长期长,因而当孙少茹参加法国图卢兹国际声乐大赛时,评委们立刻认识到她声音的难能可贵及惊人的成长度。

孙少茹音域宽广,腔体松弛自然,情感奔放,声音立体,听感极“壮”,咬字轻松,气息运用娴熟,声音穿透力与音乐张力极强。

气息的合理运用,是孙少茹演唱特点之一。作为戏剧女高音需要耗费更多的气力,因为她们往往要肩负戏剧性更强、情绪波动较大的重要角色,作品中有大量的“哭泣”“撕喊”等表演要求,所以此类作品对演唱者声音张力的要求极高,而这种张力是通过作为“动力”的气息实现的。在孙少茹的演唱中,无论是抒情还是哭喊,都能清晰地听到她的基音巧妙地“搭”在气上,以气御声,并随之自然地流动,这让她的演唱听起来轻松自如,音乐表现力极强。

声音穿透力强是孙少茹演唱的另一大突出特点。在音乐会中无论是与钢琴或管弦乐队合作她都能让歌声清晰地穿过乐队:“其美妙、雄壮、有力的声调,几乎压倒了一切,无疑的在每一个听众的心湖中,激起了情感共鸣的波涛”。此外,多份史料中称孙少茹为“戏剧女高音”,在当时的中国对于声乐家进行如此详细的声部描述与定位也是比较早的。

(二)中国音乐文化的世界传颂者

漂泊海外的21年,孙少茹作为中国女高音声乐家名扬国际乐坛,在国际重大声乐赛事中屡屡获奖,出演多部歌剧,参加国内外数次音乐会演出活动,曾收到菲律宾总统的致谢信,为世界音乐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孙少茹的功绩并不局限于此,作为一名炎黄子孙,她始终不忘故土,并致力于将中国音乐文化传向世界,对中国音乐文化的传承与颂扬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孙少茹在留学时期,便尝试向西方介绍中国音乐文化。在意大利留学的五年间,就曾在广播电台用二胡向欧洲听众介绍中国音乐。1966年,意大利曾举办“中国之夜艺术歌唱欣赏会”活动,孙少茹在此项活动中演唱了台湾民歌,并且演奏了二胡作品《渔翁道情》。

从1964年至1977年间孙少茹的演出节目单来看,基本逢演必唱中国作品。1970年前往美国定居后,她更是在演出中加大了中国作品的比重,1970年11月22日在麻省理工学院举办的独唱音乐会中,就有《板桥道情》《花非花》等9首中国艺术歌曲,占演出曲目总比重的60%。1971年3月19日孙少茹发起的支持保钓运动的音乐会中,更是进行了16首中国艺术歌曲的专场演出。

从演唱的作品来看,孙少茹对表演曲目的选择有着慎重的考虑,所选曲目大都为我国近代作曲家所填曲、改编或创作的作品,大致可分为三类:改编民歌及小调(《小河淌水》《茉莉花》)、古典诗词艺术歌曲(《满江红》《阳关三叠》)以及创作歌曲(《长城谣》《故乡》)等。这些作品均具有鲜明的中国风格,且大多作品均是近现代中国历史的生动写照。

在作品的演唱技术上,孙少茹在60年代与70年代所唱中国作品的音色有着明显的差别。在1964年台北音乐会的《天伦歌》演出录音中,她所使用的音色同今天我们“民族声乐”所期望的音色更为接近,音色相对而言外在听感更“薄”,更加亲切,符合中国观众的听觉审美;而1971年孙少茹在支持保钓运动的音乐会中所演唱的《天伦歌》的音色,相比60年代录音明显外在听感更“壮”,接近西方歌剧要求的音色,但从声乐的技术需要而言,孙少茹70年代的演唱相比60年代明显有着极大的提高,腔体使用率更高,音色浓厚且听感更加立体,气息的运用也更加纯熟,戏剧女高音的特征彰显无遗。

作品的演唱风格方面,孙少茹在演唱中国作品时以一种听感松弛的方式咬字,这种演唱方式的优势体现在腔体稳定方面,观众听感上音乐连贯,流动感强,但缺点也同样明显,即在于歌词听起来会有些含糊不清,这也是在音乐本身及中国语言文字之间所做出的一种牺牲和平衡。在作品的情感演绎方面,孙少茹一生为歌剧侨居海外二十余载,身在异国,对故土、亲人的思念均在她的演唱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唱得“真”,唱得“活”,唱出了海外中华儿女共同的心声。

孙少茹中国作品的演出活动,对西方了解、接受中国音乐文化,在中西音乐交流等方面均有突出的贡献。“中国音乐文化传颂者”之称谓,孙少茹确属名至实归。

结 语

孙少茹的一生充满了戏剧性,充满了漂泊与动荡。她有过成功,有过失落,但即便如此她也始终如一地坚守自己的梦想。孙少茹一生未婚,她将自己的全部都献给了歌剧,献给了音乐。作为中国声乐界的传奇人物,却不得不在病床上痛苦地结束自己的一生。当代台湾音乐史学界将孙少茹评定为台湾当代新音乐运动的引领者,台湾音乐史学家许常惠还将孙少茹评价为“近代中国戏剧女高音第一人”。纵观孙少茹一生的音乐活动,她的屡屡获奖为中国在世界声乐界赢得了荣誉,为万千的中国音乐人鼓舞了士气;她留存的唱片及录音,是中华文化的宝贵遗产,是海峡两岸炎黄子孙共同的艺术财富;她在国内外的声乐演出活动,为后世中国声乐的发展、为中西音乐交流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笔者以此文纪念、并献给具有传奇一生的孙少茹先生,愿她在天堂得以安息,安宁安宁……

猜你喜欢

女高音音乐会声乐
演唱中国声乐作品的责任与使命——喻宜萱1946—1948年声乐活动考述
爱心夜曲 (女高音独唱)
家乡的月亮来看我
失败的音乐会
浅析声乐技巧在声乐艺术中的地位与作用
森林里的音乐会
新年音乐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