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营造融洽心理氛围 设计班级心理团辅

2022-05-30尹湘江

中小学班主任 2022年9期
关键词:营造氛围

尹湘江

[摘要] 时代的发展对教育教学方式提出了新的需求,多维互动模式应运而生,课堂成为学生展现自我的平台。融洽课堂心理氛围既有利于形成班级凝聚力、班级归属感,又有助于学生展示个人优势,发展合作认知,形成处理好人际关系的能力。本文从设计班级心理团辅课的实践和反思中探讨如何更有效地营造班级融洽的群体心理氛围。

[关键词] 融洽心理;营造氛围;班级心理团辅

随着时代的发展,仅局限于师生间单向沟通的传统教育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教育的需求,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多维互动模式应运而生,这使得当下的课堂已经逐渐发展成为学生能够更好展现自己的平台。课堂上融洽的心理氛围对学生的自我表现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教师是课堂融洽心理氛围的主要营造者,需要在活动目标、活动形式、活动流程等方面的班级团辅设计中做好准备。

本次心理团辅课以一个九年级班级的学生为授课对象,从设计班级心理团辅课的实践和反思中探讨如何更有效地营造班级融洽的群体心理氛围。

一、注重三要素的考量

1.班级心理团辅课设计要以学生心理特征为基础

以学生心理发展为本的班级团辅活动设计,需要认真分析心理团辅课授课班级的特征。这就要求心理团辅教师在活动前要通过多种方式了解班情学情,如与班主任进行交流、面对学生展开观察、利用量表评估等。

根据班主任的反馈,该班级主要特征是班级榜样较少、学生之间沟通力较差、学生个体的耐挫力欠缺。在该班级心理特征的基础上,心理团辅课选择的活动是“你说我做搭积木”。

这个活动是一个典型的小组协作活动。学生通过课前抽签随机分为若干6人小组,每个小组成员的角色分为“观察指挥者”和“建设协作者”。活动中,观察指挥者被要求先在规定时间内观察搭建好的积木造型,之后观察者变身为指挥者,指挥建设协作者搭建刚刚观察到的积木造型。建设者因为没有看到过积木的造型,所以只能听从指挥者的搭建建议。观察者不能够动手搭建积木,所以他们必须想好如何恰当地用语言表述。两种不同角色的参与者在互相配合的过程中形成了崭新的沟通交流和协作体验。

2.班级心理团辅课设计要以班级心理建设为目标

每一个团队中都需要具有领袖气质的学生,这样才能在学生的心理建设中充分发挥出雁阵效应,从而完善班级的群体心理建设。在初中的团辅课程中,对每个年级的学生来说,培养重点是有差异的。

(1)初一阶段,需要着重唤醒学生的自我认知,培养学生的自信力。团辅设计者搭建平台,激发学生展示自我的内在欲望,以便特点各异的学生都能够在自己擅长的领域中展示自我,从而培养出自信心,并且教会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学会客观地评价自己和评价别人。通过对比别人的反馈和自我评价,初一学生有望实现主客观世界的统一发展。

(2)初二阶段,需要着重建设班级的团队认知,形成班级的团队观念。初二学生的班级心理团辅活动设计可以着重丰富团队分工合作的路径体验。在多元的路径体验中,学生可以感受到形成班级团队的丰富路径认知,感受到分工合作带来的愉悦情绪,从而形成认同班级团队的积极情绪心理。

(3)初三阶段,需要着重培养学生的领袖气质,形成班级的雁阵态势。初三学生的班级心理团辅活动可以通过分组、角色分工合作的方式,让具有领袖气质、潜能的学生有机会选择指导者、指挥者之类的角色,在分工、合作、活动总结中强化自身领袖气质的自我觉察,并且在活动中带领大家更好地团结合作。

综上所述,为了更好地强化该初三班级的团队意识,选择合适的指挥者有利于良好群体氛围的培养。所以,在活动分组阶段,作为活动组织者的团辅教师,根据每位学生提交的人际交往对象表,选择人际交往数量比较多的学生作为指挥者是较为稳妥的策略。

3.班级心理团辅课设计要以活动难度均衡为尺度

积木组合设计的难度要均衡,这是营造融洽班级心理氛围的重要保障。不同组之间的积木造型可以不同,但是搭建积木的难度要相似,因为积木难度差异直接影响着学生对课堂的活动设计的满意度,一旦满意度走低,就会不利于和谐课堂氛围的形成。任务难度的组间差异还有可能引起不满情绪,甚至敌对情绪,这种敌对情绪可能会影响到课堂之外的人际交往。所以,在活动中,活动组织者需要慎重考虑活动的公平性。

学生心理特征、班级心理建设目标、活动难度均衡是班级心理团辅活动设计中需要认真考虑的三个要素。

二、注重合作性的引导

1.合作性引导有助于强化规则意识

在活动过程中,角色各异的学生将面临不同的困难:对于指挥者来说,他们需要在短时间内记住积木的造型,需要用恰当的语言指挥搭建者完成搭建。这个活动考验指挥者的是空间记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对搭建者来说,难点在于把指挥者的语言转换成搭建积木的行动,考验的是搭建者的理解力和执行力。

在活动中,教师需要强调不同身份学生的被允许行为,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规则意识。在遵守规则的基础上,同组中不同身份的学生会在情境的推动下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达成活动目标。

2.合作性引导有助于提高自尊水平

根据课堂中的观察我们发现,有的沟通能力不足的学生反而在理解力和执行力方面都有很突出的表现。教师可以及时反馈,积极鼓励,形成正强化。也许有的学生并没有对自己的理解力和执行力有很好的觉察,教师的积极鼓励能唤醒学生的自我认知;之前对自己的理解力和执行力有所觉察,但平时一直“不被看到”的学生在活动中把这些能力展示出來后,会感受到自己的能力被看到、被鼓励,由此能够提高他们的自尊水平。

3.合作性引导有助于体验合作行为

小组合作活动给参与者留下了积极的合作体验,这有助于强化他们的合作行为。在指挥者和搭建者团结协作的时候,教师以旁观者的身份对他们的合作行为进行言语反馈;在活动进行中,教师还可以指出每一个小组的互补型优势,这样也可以启发他们在活动后的分享中能突出合作的高峰体验。

三、注重倾听与反馈

1.营造良好的活动氛围需要倾听

倾听是心理咨询的重要技术,是建立积极咨访关系并进行有效心理咨询的重要条件,在团辅课上也是如此。教师真诚地倾听,学生就会感受到一种安全温暖的氛围,也能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尊重和关注。在课堂上,教师不仅需要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而且也需要引导其他学生认真倾听,营造互相倾听的良好课堂氛围。

2.营造良好的活动氛围需要反馈

倾听的过程中,教师还需要及时恰当地给予反馈,提取、概括学生发言的内容,学生会在教师的反馈中感受到尊重和真诚,从而获得积极的心理体验,这也有助于营造班级融洽的心理氛围。

在本次心理团辅课上,每组学生的发言各不相同,尤其是表达的主题也不一样。教师在每组发言后精细地觉察出其中的不同之处,敏锐地捕捉到,再用精练的语言反馈给学生,学生会感觉自己被尊重和被重视,在友好的群体心理氛围中获得属于自己的积极的活动体验。

融洽的班级心理氛围既有利于形成班级凝聚力、班级归属感,又有助于学生展示个人优势、发展合作认知、提升人际关系处理能力。教师是班级心理氛围的主要营造者,营造融洽的群体心理氛围需要教师以学生的心理特征为基础,注重引导合作,展开积极的倾听与反馈。

[参考文献]

[1]张霖.小组工作游戏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

猜你喜欢

营造氛围
如何营造初中语文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探析小学科学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
优化教学互动,激活语文课堂
如何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
搭建支架发展“说”“写”
低年级古诗文群文阅读教学策略探索
分享之路,从小起步
学生习作难题之解决策略
开展科学绘本活动建构生动课堂探研
做好教学工作应把握的几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