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心问道 法治贯知行
2022-05-30周春
周春
活动背景
1.理论背景:《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中指出,要引导学生准确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和实践要求,养成良好的法治意识。法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社会层面的一大关键词,依法治国是我国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也是实现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重要保障。
2.学情背景:在校内外的学习生活中,法治始终伴随着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法治知识是青少年学习阶段的必修功课,也是迈入社会的必备行囊。因此,引导学生知法、懂法、守法、用法显得尤为重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不断完善的当下,高中生有责任、有义务提高自身法治素养,共建法治社会。
活动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多种方式,明确法治的内涵及其在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地位,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我国的法治体系、法治精神。
2.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树立法治意识,加深学生对法律制度的理解与认同,激发学生对法律的敬畏感和建设法治社会的责任感。
3.行动目标:启发学生以更宏大的视角思考问题,学会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为更好地建设法治社会提出自己的建议。
活动思路
1.班会按照知法、辨法、用法的思路循序渐进,展现完整的认知、实践过程,使得教育内容立体化、形象化、专业化。
2.班会通过知识抢答、视频采访、专题研讨探究等环节,特别是情景剧与模拟法庭的创新性结合,以生活中接地气的情景调动起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热情,使学生更深入地思考法治内涵,能更充分地运用法律知识解决问题。
活动准备
1.组织编写情景剧剧本和模拟法庭辩论发言词,准备好情景剧所需道具。
2.搜集资料,准备主持所用PPT、知识抢答问题。
3.安排相关学生与家长录制法治宣传教育视频。
活动过程
环节一 见证法治之硕果
1.知识抢答——身边法治知多少
针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两大专题提问,以知识抢答的形式唤醒学生学法的热情,初步考察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对法治的了解与认识。
2.视频采访——法治建设的成就
法治社会的建设其实早已深入生活点滴,本活动展示具体法律条文在不同社会群体眼中的意义与内涵,以“学生”“医生”“公务员”三类社会群体的视角分别讲述《反校园欺凌法》《传染病防治法》《食品安全法》的相关规定,以视频采访的形式呈现法治对各类群体的具體意义。
【设计意图】以趣味生动的知识抢答活动引入法治的概念,将同学们不熟悉的法律条文融入实际案例和个人体会,并以视频采访的形式向学生展示法治建设在社会各个方面的累累硕果,引导学生初步思考法治建设在当今时代的意义。
环节二 明辨法治之意义
1.情景剧表演——《饼摊风波》
巧构情境,一边是明面上秉公执法背地里却滥用职权的城管,另一边是哄抬价格、无证且占道经营的烧饼摊主,二者究竟孰对孰错?
便衣城管来到烧饼摊买烧饼,发现摊上的烧饼定价竟然是60元一斤,价格高得离奇,当场表示质疑。谁知老板反而气势汹汹,强词夺理,城管于是亮出身份,令烧饼摊主大吃一惊。城管趁机向摊主索取钱财,引起摊主强烈不满。城管更加嚣张,甚至在无意中透露这并非自己第一次以公谋私——桥头那家违规经营的饭店系他的亲戚所开,却因为他的包庇一直未被处罚。得知城管的所作所为,摊主更加愤忿。二人争执愈演愈烈。城管一怒之下砸损烧饼摊。摊主不甘示弱,一纸诉状将城管告上法庭。
2.模拟法庭
根据情景剧中展示的冲突与矛盾,原告、被告双方庭前对峙辩理。原被告双方对事件进行充分解构,对逻辑进行深入论辩后,邀请旁听人——班会观众发言,向烧饼摊主和城管分别提出建议。
首先,待书记员、审判长、审判员及人民陪审员入场后,由公诉人向法庭宣读起诉书,指出被告人存在敲诈勒索、暴力执法、寻衅滋事的行为。接着,进入法庭调查环节,公诉人与被告的辩护律师先后向被告发问,被告对向原告做出敲诈勒索的暗示并在遭到拒绝后对原告出言威胁、徇私枉法包庇熟人、强行暴力执法且蓄意损坏原告财产的事实供认不讳,但也指出是原告首先进行暴力威胁、言语挑衅的。基本阐明情况后,公诉人和辩护律师先后向法庭申请传唤证人A和B,并分别向证人就现场情况进行询问。证人A和B均如实反映了当时情况,对于他们的证词,被告与原告均表示没有异议。各项事宜确认完毕后,法庭调查结束。
至此,模拟法庭进入最终的法庭辩论环节:公诉人宣读了公诉词,立足现有事实,根据相关法律,要求以敲诈勒索罪、寻衅滋事罪、滥用职权罪追究被告的刑事责任。
辩护律师宣读了辩护稿,通过对比法律条文与现场情况,向法庭论证了暴力执法指控的不成立。随后,律师强调被告良好的认罪态度与较轻的社会影响,为被告争取从宽处理。
法庭进程中,双方当事人围绕争议焦点据理力争,对暴力执法的相关指控、寻衅滋事行为的归罪、原告的非法经营与被告执法行为的因果逻辑进行了激烈的法庭辩论,其间也引申出诸多对法律的诠释。最终,经过激烈辩论,法庭进入判决阶段。原告摊主承认自己非法经营的事实,承诺加以改正,并对城管表示谅解;被告同样意识到自己存在敲诈勒索、寻衅滋事的违法行为,并对造成的不良社会影响表示愧疚,愿意接受调解。审判长宣布双方进行调解后,模拟法庭落下帷幕。
3.情景剧续演
在法庭的庭前辩论后,双方接受法治教育,认识到自身错误,最终达成庭前调解。烧饼摊主接受教育训导,同意在固定摊位营业,并办理营业执照;城管改过自新,接受相关处分,杜绝暴力执法,烧饼摊事件圆满解决。
【设计意图】本活动以情景剧创设具体情景,以模拟法庭呈现思辨过程,每一位观众都是陪审员,每一位学生都是参与者。相较于以往简单的法律条文宣讲,在焕然一新的沉浸式法庭体验中,学生能更好地感受法律的重要意义。模拟法庭活动帮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法”,也在创新中提升了大家的法治意识。
环节三 展望法治之未来
1.专题研讨——校园法治,共建共议
在对法治社会现状和法治深层意义有一定的了解后,學生针对与校园生活息息相关的《反校园欺凌法》专题,从立法者、监护人、受害者三个不同角度提出“制定反校园欺凌法须注意的问题”“对反校园欺凌法的立法建议”“借助反校园欺凌法保护自己”三个微探究主题,进行交流研讨并给出对青年一代的建议。
2.专家讲堂——法之为用,知行合一
新时代青年学生应该如何守法用法?作为班级法律知识学习共同体的一部分,一位律师家长受邀作为指导者,线上提供指导意见,通过讲述具体案例,拉近学生与法治的距离,使学生认识到法律知识与守法意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懂得在今后的生活中如何利用法律保护自己的权利、履行法定的义务。
班主任总结:同学们,通过本节班会的学习,大家一定切身体会到法治无处不在。从人身意外的责任分担,到核酸检测助力疫情防控,再到食品安全的保障,法治已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我们也发现,在法律法规实行的具体过程中总会遇到阻力与困难,在实际情境中应用时总会体现出需要调整与变通的方面。其实,法治思想自古以来便流淌在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之中。在此,我想与同学们分享几句古训:什么是法?管子曰:“法者,天下之仪也。”法有什么意义?荀子曰:“法者,治之端也。”如何守法?商鞅曾说:“言不中法者,不听也;行不中法者,不高也;事不中法者,不为也。”同学们,与法同行,真情不泯;与法同行,信仰不灭;与法同行,青春无悔。让我们以先人的智慧为鉴,结合实际,把我们的国家真正建设成理想中德法兼备的文明法治之邦。
【设计意图】本板块注重对学生自主思考能力的提升。从法治学习过程到思维的全面开放,通过实际情景中的法律应用,跃过“学”与“用”的分水岭,提升每位同学的参与度,激发学生学习法、应用法的热情,鼓励学生持续关注法治相关话题,展望法治未来。
活动延展
1.推进班级法律知识学习共同体建设,每月定期开展相关活动,通过班级研讨园地,向同学们提供更多法治相关知识的平台。
2.每月定期举行线上同专业人士学习研讨,针对热点时事从专业角度予以评判。
3.组织开展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等法律法规的专项学习,逐条逐目分析其内涵和在生活中的意义。
4.积极参加线上举行的法律知识竞赛,活学活用,提升法治素养。
周 春 江苏省扬州中学高级教师,扬州市十佳班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