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剪切波超声在对诊断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价值研究

2022-05-29潘升逸

糖尿病新世界 2022年4期
关键词:组组剪切神经

潘升逸

福州市第二医院超声科,福建福州 350000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讲,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发生率较高的一种慢性并发症,会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降低其生活质量,而早期准确诊断和有效干预,对于改善患者预后,提升其生活质量非常重要[1]。现阶段临床中在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进行诊断时,常用的方法包括神经电生理检查、体格检查、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等,然而以上检查方式均无法实现临床中快速、量化、直观的实际需求,所以积极探索新型的诊断方法成为了现阶段的研究热点[2]。高频超声检查能对周围神经的粗细、分布情况及内部结构进行清晰显示;而剪切波超声弹性成像技术作为对组织硬度进行评估的一种新技术,已在肌腱、甲状腺、乳腺、肾脏、肝脏等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开始逐渐应用于周围神经中[3]。相关临床研究结果显示,采用剪切波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对周围神经硬度进行评估,其稳定性、重复性均比较理想[4]。该研究选取2020年3月—2021年5月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85例,分析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应用剪切波超声弹性成像检查的诊断价值,希望能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诊断提供指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85例,将其中不伴周围神经病变的40例患者设为非DPN组,将另外伴周围神经病变的45例患者设为DPN组;另选取同期在该院接受健康体检的40名健康体检人员,将其设为对照组。非DPN组男24例,女16例;平均年龄(52.72±8.75)岁,平均体质量(63.27±9.71)kg,平均身高(1.62±0.07)m。DPN组男24例,女21例;平均年龄(53.44±8.14)岁,平均体质量(63.55±8.49)kg,平均身高(1.61±0.04)m。对照组男22名,女18名;平均年龄(51.91±9.01)岁,平均体质量(62.08±8.24)kg,平均身高(1.65±0.11)m。3组的各项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选择具有剪切波超声弹性成像功能的全数字化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采用频率为4~15 MHz的探头。协助研究对象保持平卧位,注意被检一侧的肢体应保持轻微的外旋、外展,膝关节应稍微弯曲,自然放松,保持“蛙腿”位,开展胫神经检查,于内踝水平以上3 cm处对胫神经截面积(CSA)进行测量,将探头旋转90°,通过足量的耦合剂,在未对探头施压的基础上对胫神经长轴面图像进行稳定显示,调整为剪切波超声弹性成像模式,静置3~5 s,在图像保持稳定后,将Q-BOX功能测量开启,感兴趣区域(ROI)的直径设置为2 mm,而彩色图弹性模量范围则设置为0~180 kPa。选择双盲法,重复进行3次测量,计算平均值,并将其当成最终的记录值。分别对受检者左侧、右侧的胫神经进行扫查,对胫神经杨氏模量平均值(Emean)、杨氏模量最大值(Emax)、横截面积(CSA)进行记录。安排同一名医师完成全部的检查测量。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s)表示,3组组建结果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构建Emean、Emax及CSA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对曲线下面积(AUC)进行计算,三者特异度、敏感度,利用约登指数(Youden Index)对界值进行确定,对ROC曲线的评价诊断效能进行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3组组间左右两侧胫神经测量结果对比

在左右两侧胫神经Emean、Emax、CSA方面,3组组内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3组组间两侧胫神经测量结果对比(±s)

表1 3组组间两侧胫神经测量结果对比(±s)

组别非DPN组(n=40)DPN组(n=45)对照组(n=40)Emean(kPa)左侧 右侧Emax(kPa)左侧 右侧38.02±11.33 60.68±17.65 26.54±6.13 36.06±11.77 62.14±18.23 27.28±7.74 44.83±12.66 70.26±19.26 30.95±6.74 41.83±11.92 70.77±19.35 31.01±7.81 CSA(mm2)左侧 右侧17.14±2.47 20.14±3.13 15.75±2.09 16.94±2.32 20.46±3.14 15.87±2.52

2.2 3组组间两侧胫神经测量结果对比

DPN组的Emean、Emax及CSA均明显大于非DPN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DPN组的Emean、Emax及CSA均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3组组间两侧胫神经测量结果对比(±s)

表2 3组组间两侧胫神经测量结果对比(±s)

注:*表示与DPN组相比较,P<0.05;△表示与非DPN组相比较,P<0.05

组别 Emean(kPa) Emax(kPa) CSA(mm2)非DPN组(n=40)DPN组(n=45)对照组(n=40)(37.15±11.63)*61.53±17.94(26.91±7.05)*△(42.85±12.18)*70.43±19.31(30.98±7.14)*△(17.04±2.38)*20.28±3.11(15.81±2.29)*△

2.3 ROC曲线分析

CSA曲线下面积与Emean、Emax相比,CSA诊断价值更低(P<0.05),但是临床应用价值依然较好;Emean、Emax的诊断价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ROC曲线分析

2.4 影像学特点对比

二维超声检查结果发现,在无病变的胫神经横切面上,胫血管、胫神经两者的位置相邻,胫神经表现为类椭圆形或者椭圆形结构,包绕神经外膜(高回声),内部表现为筛网状,即高回声背景中嵌顿者低回声结构,与相邻组织存在明显的分界;胫神经在纵切面上类似于“光缆样”,即低回声的多条线状结构,表现为平行排列,神经外膜将许多神经束包绕。

3 讨论

现阶段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患者人数表现出明显增加的趋势,以往临床中主要是根据神经电生理检查、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及临床表现等来诊断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5]。然而在发病初期,部分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并无临床表现;同时实验室检查的诊断特异性较差,磁共振检查的费用比较昂贵,存在较多的禁忌证,而且神经成像所需时间较长,不能开展多部位神经的持续评估[6];另外,虽然神经电生理检查是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进行诊断的金标准,但是检查所需时间较长,局部电刺激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损伤神经[7-8]。

临床研究发现,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病机制为营养状况改变、神经周围环境破坏、周围神经自身损伤而导致神经出现硬化、水肿、缺血、缺氧[9]。采用超声二维成像技术及剪切波超声弹性成像技术,能对上述改变进行敏感探测,通过量化数据对神经病变的程度进行准确反映[10]。该研究中目标神经选择胫神经,进而来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情况进行反映。胫神经位置表浅,主要对足底感觉、小腿后侧屈肌群进行支配,外界干扰因素对其影响相对较小,为坐骨神经在腘窝上角处的粗大分支,采用超声检查容易识别[11-13]。该研究中,在左右两侧胫神经Emean、Emax、CSA方面,3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果满足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双侧对称性发病的特点。另外,DPN组的Emean、Emax及CSA均明显大于非DPN组、对照组(P<0.05);可能是因为血糖水平长时间处在较高状态,导致大量的果糖、山梨醇在周围神经沉积,导致神经细胞水肿,增加细胞内渗透压,进而增加神经纤维的横截面和体积[14]。除此之外,脂质代谢改变、氧化应激反应、糖基化终产物增加,导致施万细胞增生、神经轴索变性、脱髓鞘,神经内膜微血管缺血、变性等病理生理改变而引起神经鞘膜结构发生改变,导致神经内膜、神经束膜、神经外膜纤维化,对神经功能造成影响,改变机械应力,进而增加外周神经硬度[15]。该研究中,非DPN组的Emean、Emax及CSA均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研究结果显示,相比于电生理改变、临床表现,杨氏模量值、CSA的改变可能更早,能为早期诊断提供指导。

综上所述,采用剪切波超声弹性成像检查能对神经硬度改变情况进行量化,进而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进行准确评估,在诊断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时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猜你喜欢

组组剪切神经
神经松动术在周围神经损伤中的研究进展
中西医结合治疗桡神经损伤研究进展
品学兼“忧”的好孩子
组组通 通幸福
贵州将研发“四好农村路”管理系统
宽厚板剪切线控制系统改进
合力破解“养护”难题
混凝土短梁斜向开裂后的有效剪切刚度与变形
“神经”病友
土-混凝土接触面剪切破坏模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