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机行为转化康复干预对糖尿病足患者血糖与自我管理水平的效果研究
2022-05-29杨梅
杨梅
东营市中医院,山东东营 257055
糖尿病足是指糖尿病患者在血糖控制不佳时,因周围神经病变与外周足血管疾病合并产生过高的机械压力[1],引发下肢远端神经异常和不同程度周围血管病变[2]。该病症的临床表现为足部畸形、皮肤干燥和发凉,随着病程的发展患者还会出现足部溃疡、足部感染以及深层组织破坏等症状[3],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的威胁[4]。糖尿病足是糖尿病的一种衍生病症,其主要的治疗措施还是保证患者的血糖稳定[5],但是由于糖尿病的病程极长,会给患者带来较大心理压力以及经济负担,导致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降低[6]。随着护理技术的发展,基于动机行为转化的康复干预在糖尿病足患者的护理治疗中起到了良好的效果[7],通过制订相应的计划,激发患者的治疗动机,能够增强患者的治疗积极性[8]。基于此,选取2019年5月—2020年5月东营市中医院收治的糖尿病足患者共116例作为研究对象,旨在研究基于动机行为转化的康复干预对于糖尿病足患者的护理干预情况,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东营市中医院收治的糖尿病足患者共116例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8例。对照组中男26例,女32例;年龄29~68岁,平均(48.25±7.24)岁;病程3~6年,平均(4.28±1.15)年;受教育程度:初中及以下23例,高中及以上35例。观察组男25例,女33例;年龄28~70岁,平均(49.45±6.89)岁;病程3~6年,平均(4.31±1.21)年;受教育程度:初中及以下22例,高中及以上36例。对比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该研究经东营市中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并签署同意书。
1.2 方法
两组患者在入院后均进行常规检查,并且针对患者病情给予患者胰岛素和降糖药物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措施,包括对于疾病的相关宣传、日常中对于患者血糖水平的检测、监督患者的日常饮食、叮嘱患者遵循医嘱用药以及患者的足部护理等常规基础护理干预[9]。连续干预3个月。
观察组患者采用基于动机行为转化的康复干预,包括:①成立相应的护理干预小组。小组成员包括具有5年以上经验的内分泌科主治医师和4名具有一定临床护理经验的专科护理人员,根据患者的病情以及患者自身受教育程度进行分析,并且从易感性、奖励机制、病友帮扶以及延续性心理护理方面入手,制订相应的干预护理计划[10]。②易感性。由护理人员组织患者及家属参加每周举办的糖尿病知识讲座,向患者普及疾病的相关知识,增强其认知情况,并且在平时采取问答互动的形式与患者进行面对面交谈,及时了解患者对于疾病的困惑以及心理状态,进行对应解答,并告知患者疾病相关知识的重要性,提升患者的信任度[11]。③奖励机制的设定。在患者经历2~3周的疾病健康讲座后,组织病情交流会,要求每位患者及家属均到场,交流会总时长为1 h。交流会期间护理人员鼓励患者勇于分享自己治疗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并针对在治疗期间的不当行为进行反思,并由护理人员进行补充发言。向其中发言较好的患者发放茶杯、牙具等小礼物,以示奖励[12]。④病友帮扶。糖尿病的发病范围较广,对于患者的康复治疗可以采用病友帮扶鼓励治疗的方式,鼓励依从性较好、对糖尿病掌握较多的年轻患者帮助老年患者进行常规血糖监测和用药监督。共同树立信心[13]。⑤心理护理干预。及时发现并解决患者在护理治疗中遇到的问题,并且关注患者的心理健康情况和情绪变化,及时进行调整缓解,保持其良好的心态[14]。患者出院时进行出院指导,向患者发放疾病护理手册,保证患者出院后仍保持良好的护理能力。出院1周后进行电话随访,评估患者病情,连续干预3个月[15]。
1.3 观察指标
对比观察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临床指标,包括空腹血糖水平、三酰甘油以及糖化血红蛋白情况。
对比观察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自我管理水平情况,采用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量表(SDSCA)进行评估,包括运动、饮食控制、按时服药、血糖监测、异常血糖应对能力以及足部护理6项,各项目分值为100分,得分越高表明自我管理能力越强[16]。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4.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表达方式为(±s),组间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的表达方式为[n(%)],组间差异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指标对比
两组患者在干预前的临床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血糖水平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对比(±s)
表1 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对比(±s)
组别观察组(n=58)对照组(n=58)t值P值空腹血糖(mmol/L)干预前 干预后三酰甘油(mmol/L)干预前 干预后7.71±2.24 7.68±2.53 0.068 0.946 5.22±1.32 6.24±1.45 3.962<0.001 2.41±0.53 2.39±0.68 0.177 0.860 1.73±0.36 1.95±0.38 3.201 0.002糖化血红蛋白(%)干预前 干预后8.89±2.14 8.91±2.12 0.051 0.960 4.75±1.62 6.23±1.75 4.726<0.001
2.2 两组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对比
两组患者在干预前的运动、饮食控制、按时服药、血糖监测、异常血糖应对能力以及足部护理各种项目之间的评分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对比[(±s),分]
表2 两组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对比[(±s),分]
项目运动饮食控制按时服药血糖监测异常血糖应对能力足部护理观察组(n=58)干预前 干预后对照组(n=58)干预前 干预后51.25±6.35 43.15±5.34 48.26±7.21 37.14±5.02 40.12±7.54 53.21±8.12 72.35±6.58 84.54±6.53 74.58±8.96 72.54±8.84 67.89±6.77 72.54±7.21 51.24±6.34 42.67±5.69 48.67±7.01 37.25±4.98 39.97±7.87 53.36±8.01 63.15±5.84 71.32±6.41 61.23±8.21 58.71±9.21 57.81±9.12 63.17±6.82 t干预前后值 P干预前后值0.008/7.964 0.468/11.003 0.311/8.366 0.118/8.251 0.105/6.759 0.100/7.190 0.993/<0.001 0.640/<0.001 0.757/<0.001 0.906/<0.001 0.917/<0.001 0.920/<0.001
3 讨论
糖尿病是一种以高血糖为主要特征的机体代谢性疾病[17],在患病后,由于机体长期处于高糖的环境中,对于患者的器官、血管以及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18],所以一旦患有糖尿病,患者大多均会患有一定并发症[19]。其中糖尿病足以足底为主要发病范围,主要以糖尿病并发的神经、血管病变为基础,引起足部疼痛、麻木、皮肤溃疡等不良症状[20],并且随着糖尿病病程的发展,甚至会导致足部坏死的情况发生,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存质量以及生命健康[21]。
糖尿病通常采用药物干预治疗,通过使用降压药以及胰岛素降糖,维持机体血糖情况[22]。但是患者在患有糖尿病足后,会引发一系列的不良情绪,甚至会产生消极治疗的情况,所以糖尿病足患者的临床护理干预尤为重要[23]。该院在该病症患者的治疗中加入基于动机行为转化的康复干预护理,通过成立护理小组,对患者病情进行相关分析,制订相应的康复护理计划[24];举办疾病相关的讲座,患者知晓疾病的能力增强,排除错误认知情况,进行一对一答疑解惑,增进护患关系[25];举办交流会,并且设定奖励机制,采用患者自主进行康复心得分享的方式,对表现较好患者提供小奖励,激发竞争欲望,调动积极性;由疾病掌握良好患者引导掌握较差患者,采用患者之间的同情心理,增强其治疗依从性[26];采用心理护理干预,保证患者的情绪,并且在患者出院后,向患者分发康复护理手册,保证其护理延续性[27]。
经该研究结果可知,两组患者在干预前的血糖水平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血糖水平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两组患者在干预前的运动、饮食控制、按时服药、血糖监测、异常血糖应对能力以及足部护理各种项目之间的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采用基于动机行为转化的康复干预护理的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明显优于对照组,并且患者的血糖指数降幅明显优于常规护理干预,证明基于动机行为转化的康复干预的确能够提升护理效果。
综上所述,基于动机行为转化的康复干预应用于糖尿病足患者的护理治疗中,能够提升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提升其血糖降幅,具有良好的护理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