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未病指导思想下应用艾灸治疗糖尿病肾病的效果
2022-05-29林炎钦郭清王未娟
林炎钦,郭清,王未娟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肾病科,福建福州 350004
随着现代生活水平及生活节奏的提升,社会压力增大,社会生活方式有所改变,糖尿病发病率逐年增高;且随着国家相关医疗政策的普及,大部分人健康意识逐渐转变,糖尿病肾病检出率也随之增高,虽糖尿病肾病诊断率有所增高,临床却无特效药治疗[1-2]。西医对糖尿病肾病的治疗,早期主要通过控制血糖、血压等对症干预,而终末期则主要通过透析、肾移植的方式延长患者生命[3]。糖尿病肾病一旦发展为终末期,临床效果并不理想,严重降低患者生活质量,且给患者家庭带来较大的经济负担。由此可见,早期逆转糖尿病肾病损伤是临床亟待解决的问题。中医有其独特的理论体系,经中医理论“治未病”可有效缓解临床症状,改善患者肾功能,且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对于早中期糖尿病肾病患者,可通过中医治疗法逆转或缓解糖尿病肾病的进展,提升患者生存质量[4]。艾灸治疗糖尿病相关并发症已有较多研究,但目前关于对该类患者预防水肿、改善尿酸水平等方面的课题还比较少[5]。鉴于此,该研究选择2019年3月—2021年1月收治糖尿病肾病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探讨治未病指导思想下为糖尿病肾病患者实施艾灸治疗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糖尿病肾病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组为研究组、参照组,各30例,研究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48~78岁,平均(63.54±10.23)岁;糖尿病1~12年;平均(5.57±1.02)年。参照组男12例、女18例;年龄43~80岁,平均(62.23±10.34)岁;糖尿病病程1~15年;平均(5.64±1.05)年。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有糖尿病病史,符合糖尿病肾病诊断标准[6];②入组前无水肿症状;③患者及家属知情并同意参与;④患者依从性良好。排除标准:①妊娠期或哺乳期糖尿病女性;②存在精神障碍、无法正常沟通者;③需接受肾代替治疗者。该研究通过该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
1.2 方法
入组60例患者接受常规干预,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应用治未病指导思想指导艾灸治疗。
参照组:告知患者及家属饮食方面应低盐、低脂、低蛋白,严格控制蛋白与血糖的摄入;血糖过高尽量避免选择对肾功能有损的降糖药,口服氯沙坦钾(国药准字H20064154)治疗,1次/d,100 mg/次,服用4周。
研究组:患者接受上述常规干预,于治未病思想指导下开展艾灸治疗,以双侧肾俞、足三里、膈俞、关元作为灸穴位,使用艾灸条(国药准字Z20163081,规格:25 g/支),点燃后得放置在灸盒内实施针灸,穴灸15 min/次,皮肤潮红为宜,实施过程中注意不要烫伤患者皮肤,6次/周,连续治疗4周。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疗效、水肿发生情况及实验室相关指标变化,具体标准如下。
①疗效评估[7-8]:显效: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甚至消失,尿蛋白水平降低,尿蛋白排泄率减少超过50%;有效:临床症状改善,尿蛋白稍微较干预前降低,尿蛋白排泄率减少20%~49%;无效:临床症状并无明显变化,肾功能改善不明显。
②水肿症状:统计两组患者水肿发生率及程度,Ⅰ度:水肿部分集中在足踝以下,积分为1分;Ⅱ度:水肿部位集中在胫前,出现凹性水肿,按压无没指,积分为2分;Ⅲ度:水肿主要集中于胫前,按压为没指,为3分;Ⅳ度:水肿发生于双下肢,症状明显,双上肢有水肿,为4分;Ⅴ度:有浆膜腔积液,为5分。
③实验室相关指标:使用全自动尿液分析仪检测24 h尿量、24 h尿蛋白;经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两组尿微量白蛋白。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5.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表达方式为(±s),组间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的表达方式为[n(%)],组间差异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研究组临床疗效率为90.00%,参照组为66.67%,研究组临床疗效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n(%)]
2.2 两组患者水肿发生率、水肿积分比较
两组水肿发生率及水肿积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水肿发生率、水肿积分对比
2.3 两组患者实验室指标对比
两组治疗前24 h尿量、24 h尿蛋白、尿微量白蛋白指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后,两组上述指标均有所降低,且研究组24 h尿量、24 h尿蛋白、尿微量白蛋白指标均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45、2.104、2.402,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实验室指标比较(±s)
表3 两组患者实验室指标比较(±s)
注:治疗后与参照组比较,△P<0.05
组别 时间 24 h尿量(L) 24 h尿蛋白(g)尿微量白蛋白(mmol/L)研究组(n=30)参照组(n=30)治疗前治疗后t值P值治疗前治疗后t值P值2.65±0.62(2.22±0.45)△3.074 0.003 2.57±0.57 2.50±0.60 0.463 0.645 0.36±0.12(0.25±0.10)△3.857 0.001 0.35±0.18 0.31±0.12 1.013 0.315 6.24±0.23(6.02±0.14)△4.475 0.001 6.32±0.25 6.12±0.18 3.556 0.001
3 讨论
糖尿病作为一种以高血糖为主要特征、胰岛素分泌缺陷引起的多器官组织受累的慢性代谢性疾病[9]。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常见并发症之一,若治疗不及时,易发展成为肾功能衰竭,甚至引起死亡。因此,早期保护肾功能,降低炎症反应,对于延长患者生存时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中医理论分析,早期糖尿病肾病主要表现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的证候特点,会随着蛋白尿出现而发展为脾肾两虚,而肾络瘀阻贯穿疾病始终,因此治疗目标应以补脾益肾、活血通络为主。艾灸是我国中医传统疗法,具有补脾益肾、活血化瘀的功效,其作用机制是利用刺激体表相对应的腧穴,有效激发经络传感,并通过神经及内分泌系统对机体内环境实施自我调节,从而有效达到脏腑阴阳调和的目的[10]。近年来糖尿病被认为与炎症反应密切关联。研究说明,艾灸对糖尿病相关并发症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例如艾灸脾胃经的胃脘、神阙、足三里等穴位,能够促进胃动力,加快排空,有效调节胃肠功能,从而改善糖尿病胃肠神经病变。艾灸对血液流变学、血脂、血糖异常有明显的调节效果,有效预防糖尿病血管病变发展。
该次研究中,研究组患者于常规干预基础上应用艾灸疗法,从结果分析可见,研究组临床疗效率为90.00%高于参照组66.67%(P<0.05)。与相关研究结果基本一致: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5.1%)显著高于对照组(78.0%)(P<0.05)。认为艾灸通过艾条燃烧后的热力催发药效,促使药力直达穴位,从而实现温经通络、活血化瘀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疾病进展,提升疗效。另一方面,有效预防或降低患者发生水肿发生,降低水肿积分。水肿是糖尿病肾病常见症状,临床经有效干预后能够得到控制或缓解。该次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水肿发生率及水肿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患者发生水肿的概率较少,说明在治未病思想指导下,医护人员有意识地预防水肿症状,最大限度减轻患者痛苦,这对提升患者生存质量有意义。
此外,艾灸的使用有效改善患者实验室指标,即24 h尿量、24 h尿蛋白、尿微量白蛋白。从该次研究结果分析可见,经治疗后两组上述指标均有所降低;研究组24 h尿量、24尿蛋白、尿微量白蛋白指标均低于参照组(P<0.05),研究组艾灸疗法的应用有效改善患者尿量、尿蛋白等指标,对保护患者肾功能有关键作用。分析其原因,可能是由于艾灸穴位能够通过艾灸的热力作用以及穴位的经络传导调节血管舒缩,有效促进局部组织的血流速度,从而降低其阻力,增加局部血液循环,激发提升机体的免疫功能,从而达到改善患者症状,改善其生化指标的效果。黄海等[11]学者研究表明,艾灸肾俞穴可增加局部血流量,且存在后续效应,从而改善局部微循环。与徐梅秀[12]研究结果类似,结果分析显示,观察组治疗后24 h尿量、24 h尿蛋白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再次证实,艾灸对改善患者24 h尿量、24尿蛋白指标有意义,促使微循环得以恢复。
相关文献显示,早期糖尿病肾病损伤与低灌注损伤机制有较大关联,肾小管的二级血管网血供调节能力与肾小球一级血管网相差甚远,因此前者极易发生缺血损伤,而肾脏的血流调节与分配中肾交感神经系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13]。研究证实,艾灸疗法能够降低肾交感神经活性俞肾内血流指数。“治未病”思想要求顺应阴阳四时的自然生长规律,于机体还未受侵袭或无明显体征时积极预防;或疾病发生,伴有症状,尽早治疗,防治并发症发生或发展;还指在疾病治愈初期,积极巩固,预防疾病复发[14]。该研究观察组采取艾灸疗法,结合腧穴的脏腑归经以及其主治特点,选择关元、肾俞、膈俞以及足三里作为灸穴,其中关元穴、肾俞穴以及足三里穴是治疗肾病的要穴,联合艾灸能够起到温补脾肾、充养元气,从而增强人体脾肾封藏固摄的效果,膈俞穴则作为八会穴之血会,主攻活血通脉,对其艾灸能够增强活血化瘀的效果。且艾灸治疗过程安全、无不良反应,易被患者所接受。现代医学认为,艾灸可减轻肾内炎性细胞浸润及基质纤维化、减少基质堆积并修复受损基底膜的作用,因而有效降低尿微量白蛋白的滤过[15]。从根本上改善肾内微循环、降低蛋白尿对延缓疾病发展相当重要。
综上所述,治未病指导思想下采取艾灸治疗糖尿病肾病,能够获取良好的临床疗效,改善患者尿蛋白指标,有效改善患者预后,值得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