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在发热疾病诊断中应用分析

2022-05-29胡昊

系统医学 2022年4期
关键词:血细胞受检者形态学

胡昊

北京市顺义区医院检验科,北京 101300

发热作为临床门诊急诊中常见病症, 患者发病机制复杂, 自身免疫病、 肿瘤、 感染、 结缔组织病(connective tissue disease,CTD)等,均可能是导致其体温异常上升的影响因素[1-2]。因大部分患者就诊时,病因都难以通过基础检查和病史询问来进行确认,对其病症早期确诊和尽早开展对症治疗易造成负面影响。 因此,如何尽早确诊患者病发机制,明确主要病因,是当前临床亟待解决的医学问题之一[3]。 血细胞形态学检验作为血常规检验中的重要步骤, 是以异常细胞形态学为基础来优化的新型检测技术,通过检验受检者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指标来反映其造血功能[4-5]。基于此,临床主张根据健康受检者的血细胞形态学指标, 对比患者发热后血液内血细胞质量与血细胞数量,可见两者存在明显差异,借助指标差异来诊断病症的应用价值已被临床大量报道所证实[6]。 该次研究将选取2019 年3 月—2021 年3 月该院收治的210 例发热患者为研究对象, 针对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在病症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展开进一步分析,同时选择210 名健康受检者,分析检测技术在发热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210 例发热患者为观察组,同期选择210 名健康受检者为对照组。 观察组中男女比例为125∶85;年龄24~70 岁,平均(45.88±4.67)岁;体质指数(BMI)18~25 kg/m2,平均(22.03±1.15)kg/m2。对照组中男女比例为130∶80; 年龄22~69 岁, 平均(46.11±4.15) 岁;BMI:18~26 kg/m2, 平均 (22.18±1.23)kg/m2。两组研究对象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观察组患者体温均超过39℃,检测前6 个月内未服用对机体血细胞功能造成影响的药物,均无凝血功能异常。排除合并表达障碍或精神疾病、肿瘤、凝血功能障碍、颅内高压、呼吸功能衰竭、大咯血、确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等疾病患者。对照组所选受检者均无凝血功能异常、血液疾病、体温正常、近期未服用影响血三系、凝血功能的药物,身体健康。研究对象均对该次研究表示知情同意。 该次研究均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

1.2 方法

所有受检者均予进行血细胞形态学检验, 具体步骤为: 患者上午8:00-10:00 抽取2 mL 外周静脉血,经乙二胺四乙酸二钾抗凝剂完成真空采血,充分混匀检测样本后,参照血常规检查方法,利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完成相关检查。 然后经显微镜下观察检测样本的细胞计数,然后制备血涂片,等待自然干燥后,利用瑞氏染剂完成染色,对所有细胞形态变化进行仔细观察,统计白细胞形态指标的阳性反应,记录阳性率。 所有受检者均在1 h 内完成所有检测,期间需严格规范临床检验操作步骤, 血涂片完成制备后,经显微镜观察完成分类计数。

1.3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受检者的红细胞指标,包括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ean corpuscular hemoglobin,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ean corpuscular hemoglobin concentration,MCHC)、红细胞压积(hematorit,HCT)、平均红细胞体积(mean corpuscular volume,MCV)、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 of red blood cell volume distrbution width,RDW-SD)。

血细胞形态异常阳性检出情况:记录两组受检者异型淋巴细胞、大细胞贫血、异常细胞、白细胞变小、小细胞贫血的检查情况, 阳性检出率=检出例数/总例数×100.00%。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表达方式为(±s),组间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的表达方式为频数和百分比(%),组间差异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受检者红细胞指标比较

两组受检者MCH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41,P>0.05); 观察组MCHC、HCT、MCV、RDW-SD 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受检者红细胞指标比较(±s)

表1 两组受检者红细胞指标比较(±s)

?

2.2 两组受检者血细胞形态异常阳性检出率比较

观察组异型淋巴细胞、大细胞贫血、异常细胞、白细胞变小、 小细胞贫血等血细胞形态异常总阳性检出率为64.2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9.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2 两组受检者血细胞形态异常阳性检出率比较

3 讨论

发热作为临床常见病,病理机制相对复杂,临床表明需尽早诊断病因后采取有效对症治疗, 争取最佳治疗时机来避免病情加剧,及时控制病症发展,能有效降低患者疾病并发症发生概率, 是改善其预后的关键前提[7-8]。随着抗生素在临床的广泛应用,抗生素滥用和不合理用药问题在各科室中常有出现,致使部分发热患者血液细胞没有出现病理性变化,增加其病症误诊风险的同时还会忽略掉血液细胞形态学检验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均是临床在检测发热患者时需要强调并且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9]。血细胞是指人体血液中存在的细胞, 会随着人体的病理反应出现一系列变化,可见两者存在一定关联,并有报道指出, 人体的造血功能紊乱情况可通过血细胞质变和量表程度来得到准确反应。 发热作为临床患者病症常见表现, 有报道指出发热患者的血细胞计数和形态都会受其病情进展影响而出现明显变化, 因此检查患者血细胞来诊断病症具有较高可行性[10-11]。

目前,血细胞形态变化主要划分为5 种类型,分别是白细胞变化、异型淋巴细胞、小细胞性贫血、大细胞性贫血和异常细胞[12]。 异型淋巴细胞变化在发热患者血细胞形态中出现率最高,究其主要原因,病毒感染是主要致病因素,常见病症类型可见麻疹、流行性出血热、传染性肝炎、流行性感冒、百日咳样综合征、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均可导致患者该细胞出现变异[13-14]。白细胞形态变异包括淋巴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毒性出现变化,常见病症类型可见肺炎、呼吸道感染、支气管感染等。 异常细胞可见空泡变性、核变性、 中毒颗粒和中性粒细胞大小不一等形态变化, 常见病症类型可见寄生虫感染和并发嗜酸粒细胞增多症。红细胞改变中,特别是观察细胞体积变化可反应患者是否存在贫血症状及明确贫血类型,如大细胞变化表示患者属于巨幼贫血, 小细胞变化则属于缺血性贫血[15]。 鉴别细胞形态时,如果患者血液中占据大量淋巴细胞, 可预警患者机体是否感染病毒; 如果血细胞形态上可见异型淋巴细胞数量显著增加,提示患者可能引发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如果患者异型淋巴细胞在血细胞中占据比例不超过10%,提醒其可能感染病毒。 此外,当患者机体诱发化脓性感染时, 其中性粒细胞中毒变异与核左移概率较高, 且通常合并造血物质匮乏或运血功能减退症状[16]。

该次研究针对发热患者血细胞形态学指标与健康受检者进行对比, 结果显示观察组血细胞形态异常情况发生率及MCHC、HCT、MCV、RDW-SD 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在阳小春[17]的研究中,50例发热患者血细胞形态总异常率为62.00%,包括异常细胞检出率12.00%、 大细胞贫血检出率8.00%、白细胞变小检出率10.00%、异型淋巴细胞检出率为26.00%、 小细胞贫血检出率6.00%,MCHC、HCT、MCV 和RDW-SD 等相关数据大致相符, 证实研究具有较高可信度。 此外,根据发热患者MCHC、HCT、MCV、RDW-SD 等红细胞形态参数与健康受检者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血红细胞形态变化与疾病存在明显关联。 有研究指出患者机体出现发热时,会过度消耗患者体内蛋白质和铁元素,降低其食欲, 一定程度上会对其红细胞形态造成干扰[18]。 与此同时,患者血糖持续上升所产生的的利尿反应,频繁大小便会加速患者自身水分流失速度,最直观表现可见患者HCT 呈现持续上升趋势,且RDW-SD 也会相继出现变化,进而改变患者红细胞形态大小和产生数量变化。基于此,临床在对发热患者进行血细胞形态学检验, 以其红细胞形态参数变化和血细胞形态异常情况为标准, 有利于加快患者病情确诊进度,为后续诊疗工作提供科学依据[19]。

红细胞形态作为血细胞形态学检验中常用指标,研究所用检测方法除去所用血细胞分析仪,通常还联合外周血涂片进行观察, 能有效避免其检测结果出现假阳性反应,进而提高检查结果的精确性。但是红细胞排列与形态会受图片制作技术、 厚薄程度及部位等客观因素影响,因此,临床在进行镜检实际操作时,需高度重视此类问题,并注意仪器因素可能造成的假阳性、假阴性误诊风险。 究其原因,患者检测前的细胞形态和参数可能会受发热病情和院前所用治疗药物影响, 出现病理性以外的白细胞增高假象,如仪器分群、分类偏差、血小板(集中成堆)、红细胞(抗溶性)等,不仅增加了临床客观评价血细胞形态变化的检验难度, 还会导致检验结果与患者实际病症不符, 检验误差问题会影响最终诊断结果的精准性[20]。 同时仅仅依据血细胞分析仪难以准确鉴别患者淋巴细胞形态、粒细胞形态,以及对粒细胞的变性、空泡、中毒颗粒等情况,分析仪也无法提供客观影像来便于临床确诊。因此,现阶段对于发热患者检查,仍然是基于血细胞分析仪应用基础上,联合显微镜检查来识别其血细胞的病理性异常形态, 并强调需落实患者检验前既往病史的咨询工作, 了解其院前对病症所采取的处理方式, 检测时有预见性地予以对应防控手段,将假阳性、假阴性误诊风险控制最低化,提高诊断结果精准性[21]。

此外, 研究认为临床还需充分提高医护人员关于血细胞形态学检验的操作水平, 确保后续诊断结果能精准反映受检者机体病理变化, 具体注意事项如下:①规范完成血液样本采集:采集受检者的血液样本前,医护人员需注意做好消毒工作,避免诱发感染,且操作手法需严格遵循相关规范要求,防止样本污染而影响检验结果,提高误诊风险。②落实细胞样本着色工作:检测人员在进行细胞样本着色时,应对染色液滴入量进行严格控制。 例如研究中所用瑞氏染色剂, 检测人员进行到样本中添加染色液一步骤时,需注意染色液能够完全覆盖住血膜,静置后再充分中和缓冲液、染色液,最后再用蒸馏水擦拭掉多余染料。此外,显微镜观察前要注意观察推片是否完全干燥,同时需参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来完成血液推片制定[22]。 ③加强受检者健康教育:受检者行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前, 需叮嘱其检测前1 d 禁止烟酒和保持饮食清淡,避免油腻、高蛋白食物影响血液成分含量比例。 检测前需保持10 h 空腹状态,能保证血液物质含量稳定,可精准反映其生理情况。结束采血后,叮嘱受检者对穿刺点用棉签进行按压,若局部处有瘀血现象, 可在第2 天进行局部热敷来消散瘀血。若受检者自述抽血后有头晕眼花症状,医护人员可用提前准备的糖水予以患者少量服用, 缓解症状后再进行其他检查。 医护人员强化个人操作技能和临床经验,可有效控制客观因素造成的误诊风险,临床需加以重视。

综上所述, 发热患者应用血细胞形态学检验诊断病情,应用价值显著,可根据其红细胞形态变化来明确病因,为后续有效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猜你喜欢

血细胞受检者形态学
基于使用个人防护用品和自动曝光控制降低CT检查中受检者辐射剂量的研究
健康体检的护理质量管理实践及体会
18例艾滋病合并噬血细胞综合征临床特点分析
临床检验中血细胞形态学观察与分析
社区管理精神病人全血细胞分析
音乐科学研究中的思想实验——以音乐形态学研究中的四个重大发现为例
冠状动脉CTA检查前需做哪些准备?
说说健康体检中的沟通技巧
一种改进的分水岭图像分割算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