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联合无痛消化内镜下手术治疗胃息肉的效果分析
2022-05-29窦英磊
窦英磊
南京市江宁中医院脾胃病科,江苏南京 211100
胃息肉是一种胃黏膜局限性良性隆起的病变,即胃黏膜表面长出突起的乳头状组织, 临床症状并不明显,多数表现为腹胀、腹痛等症状,少数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1-2]。 近些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胃息肉检出率日益提高。 经临床研究表明,胃息肉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多采用抑酸药物、促胃力药物治疗,但疗效并不理想[3]。此外,手术也是治疗胃息肉的常用方法,疗效确切,但易并发一系列并发症。从中医学角度分析,胃息肉属于“痞满”“胃脘痛”的范畴,病因主要为脾胃虚弱、饮食不节、寒湿外侵等,治疗应以活血化瘀、健脾益气为原则[4]。基于此,该文以该院2019 年6 月—2021 年9 月收治的胃息肉患者60 例为研究对象,对中医联合无痛消化内镜手术治疗效果进行探讨。 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该院收治的胃息肉患者60 例为研究对象,依据数表法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 例。 纳入标准:①符合《消化道息肉诊防治》[5]中有关诊断标准;②无手术禁忌证;③无凝血功能障碍;④沟通良好,无意识障碍。 排除标准:①合并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②伴有传染性疾病;③伴有免疫系统疾病、血液系统疾病;④伴有精神疾病或者智力障碍;⑤妊娠期或者哺乳期女性;⑥临床资料缺失。对照组中女14 例,男16 例;年龄18~75 岁,平均(48.24±3.94)岁;病程2~16 个月,平均(10.98±2.58)个月;息肉数目:单发20例,多发10 例。 治疗组中女12 例,男18 例;年龄18~75 岁,平均(48.18±3.69)岁;病程2~17 个月,平均(10.57±2.66)个月;息肉数目:单发21 例,多发9例。 对照组与治疗组以上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该研究获得了医学伦理委员会的审核与批准,所有患者或者家属均知情同意。
1.2 方法
对照组应用无痛内镜下黏膜切除术 (EMR)和(或)氩离子凝固术(APC)治疗,EMR 治疗是通过内镜观察病灶位置及大小, 按照1∶10 000 的比例注射肾上腺素与生理盐水,使其隆起,对胃黏膜层与固有基层予以分离,之后用高频圈套器切割;APC 治疗是通过内镜观察病灶位置及大小,先摘除小息肉,之后电凝切除稍大息肉, 将氩离子凝固器导管置入内镜顶端靠近病灶0.3~0.4 cm 处,1~3 s/次, 一直到病灶泛黄、泛白或者黝黑,及时抽吸腔内气体。 切除息肉之后,用热活检钳处理创面止血,确定无出血后取出息肉组织送检,退出内镜。
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穴位贴敷治疗,取神阙穴、足三里穴、大肠俞穴进行贴敷,对于痰湿中阻患者,将半夏6 g、茯苓10 g、乳香6 g、没药6 g、冰片2 g 磨成粉末,调制成膏状使用;对于脾胃气虚患者,将党参10 g、黄芪10 g、乳香6 g、没药6 g、冰片2 g 磨成粉末,调制成膏状使用;对于湿热证患者,将黄连3 g、丹皮6 g、乳香6 g、没药6 g、冰片1 g 磨成粉末,调制成膏状使用。贴敷4~6 h/d,持续贴敷3 d。
1.3 观察指标
①症状积分:对患者治疗后3 d 症状进行评分,0 分为无症状;1 分为上腹隐痛、腹胀;2 分为上腹疼痛、恶心呕吐;3 分为腹泻、黑便、消化道出血。 ②临床疗效:患者治疗后3 d 症状基本消失,息肉消失,创面愈合,评定为痊愈;患者治疗后3 d 症状明显减轻,息肉数量减少≥50%,评定为显效;患者治疗后3 d 症状有所改善,息肉数量减少小于50%,评定为有效;患者治疗后3 d 未达到以上标准为无效,总有效率=(痊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00%。 ③血清指标: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患者治疗前、治疗后3 d 血清胃泌素-17(G-17)、胃蛋白酶原Ⅰ(PGⅠ)、胃蛋白酶原Ⅱ(PGⅡ)水平进行检测,严格遵照操作流程执行。 ④胃肠功能恢复情况: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 ⑤并发症:腹胀、肠粘连、深静脉血栓。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4.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经检验符合正态分布,采用(±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进行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症状积分比较
治疗前, 对照组与治疗组症状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与治疗组症状积分显著降低,且治疗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症状积分比较[(±s),分]
表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症状积分比较[(±s),分]
?
2.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n(%)]
2.3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清指标水平比较
治疗前,对照组与治疗组血清G-17、PGⅠ、PGⅡ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与治疗组G-17、PGⅠ、PGⅡ水平显著升高,且治疗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清指标水平比较(±s)
表3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清指标水平比较(±s)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
?
2.4 两组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情况比较
治疗组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情况比较[(±s),h]
表4 两组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情况比较[(±s),h]
?
2.5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n(%)]
3 讨论
在胃息肉治疗中, 无痛消化内镜手术应用十分普遍,具有操作简单、疗效确切等特点,但依然会出现一些并发症,患者预后并不理想[6-7]。近些年来,随着中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与应用,中医方法在临床疾病治疗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且疗效确切,安全性高。
穴位贴敷作为一种临床常用的中医治疗技术,主要就是通过对相关穴位进行药物外敷, 促进药效发挥,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8-9]。 在穴位贴敷中,半夏功效主要为燥湿化痰、消痞散结[10];茯苓功效主要为利水渗湿、健脾;乳香功效主要为活血行气、通经止痛;没药功效主要为散瘀定痛[11];冰片功效主要为消肿止痛、开窍醒脑[12];党参功效主要为补脾、补血;黄芪功效主要为利水消肿、行滞通痹[13];黄连功效主要为清热燥湿、泻火解毒[14];丹皮功效主要为活血化瘀、清热凉血[15]。 全方作用主要为活血化瘀、健脾益气,能够有效治疗胃息肉。 经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对胃息肉手术患者实施穴位贴敷干预, 能够有效改善患者胃表皮细胞血液微循环, 促进受损胃黏膜细胞修复,进而改善患者胃功能,调节患者血清相关指标水平[16-17]。 G-17 是评价胃G 细胞的重要指标,与胃功能关系密切。 PG 为胃蛋白酶前体,由泌酸腺产生,包括两种类型,即PGⅠ、PGⅡ,与胃功能关系密切,当胃黏膜萎缩或者功能障碍时, 上述指标水平就会下降。 经治疗后,能够显著改善患者胃功能,从而使得上述指标水平有所升高。 该文研究显示两组治疗后症状积分显著降低,且治疗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两组治疗后G-17、PGⅠ、PGⅡ水平显著升高,且治疗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肠鸣音恢复时间为(38.43±4.56)h,首次排气时间为(49.23±4.84)h,首次排便时间为(56.45±5.81)h,显著长于治疗(P<0.05);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6.67%)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此结果与孙燕[18]、赵恩惠[19]、王清凤等[20]的报道十分相似,数据如下:研究组治疗后症状积分为(0.38±0.27)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4.12%,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研 究 组 治 疗 后G-17、PG Ⅰ、PG Ⅱ水 平 分 别 为(14.68 ±2.03)pg/L、 (127.32 ±13.44)μg/L、 (19.32 ±1.46)μg/L,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分别为(28.78±4.34)、(38.67±5.56)、(43.24±6.25)h, 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40%,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 中医联合无痛消化内镜下治疗胃息肉的效果十分确切,有助于减轻患者症状,改善患者血清指标水平,加快胃肠功能恢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具有极高的临床应用与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