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层教学下小学语文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2022-05-29甘肃省酒泉市实验小学高海燕
□甘肃省酒泉市实验小学 高海燕
(宋行军)
以往的传统教育背景下,由于太过重视成绩,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会更多关注成绩优异的学生,这加速了学生的两极分化。而在不断推进素质教育的背景下,为了确保每名学生都可以获得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积极地完成对学困生的转化,早日实现共同进步。
一、学困生的成因
(一)学习兴趣的缺失
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表现出吃力,理解困难等问题最大的原因就是学习兴趣的缺失。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思维方式还停留在形象思维,在理解文本时,有着较大的难度,当学生无法迅速理解文本时,对这门学科难以产生兴趣。另外,因为在理解文本时存在困难,很多学生会出现抵触心理,从而抵触学习语文知识。这与小学生的天性也存在联系,这个阶段的学生,本就喜欢一些具象化的事物,不愿意被严厉地约束,所以在教师的管教和被动的学习中才会逐渐成为学困生。
(二)缺乏学习自主性
学困生普遍都没有办法自我完成学习,在学习过程中,会极其依赖教师与家长的帮助,且缺乏自觉性。普遍体现为,如果教师和家长没有要求,学生就不会主动翻看课本,完成作业。这类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是一种被动学习的状态,不具备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而优秀生往往能主动探索知识,学困生还在“嗷嗷待哺”,久而久之差距会越来越大。
(三)教师无法因材施教
学困生的出现,其实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来自教师。因为客观上小学生个体间在这诸多差异,且不具备良好的认知能力,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学习。然而大多数教师都并没有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做不到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因此,很大一部分学生,在过快的学习节奏中掉队。如果这时教师依然没有重视这个问题,这些学生也极有可能在学习中自暴自弃,成为学困生。
(四)家庭教育方法不当
对小学生而言,家庭是接受教育的第一站,父母更是学生一辈子的老师。小学生身心正在逐步发育,是非常重要的启蒙阶段,而家庭是学生生活的主要场所,会直接受到父母的影响。但我国现在绝大多数的家长,教育观念还非常陈旧,要么不管不问,认为学生的教育应该由学校全权负责,只注重成绩而不注重过程。要么搞一言堂,这种家庭普遍会过分注重学生的成绩,会为学生安排大量的额外作业,加重学生的学习压力,学生长期处于重压之下,会逐渐产生逆反心理,开始抵触学习,从而成为学困生。还有一部分家长,过分溺爱学生,导致学生没有任何抗压能力,心理承受能力非常差,在学习中一旦遇到挫折就会放弃,无法在学习中做到勇于拼搏、积极奋进,从而成为学困生。
二、转化学困生的意义
在如今的教学中,学生成绩的重要程度正在减缓,教育更注重看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因为这些能力可以转化为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技能。因此每一名学生都应该加入学习,参与进步的过程。从教育方法的角度来看,学困生的存在就意味着,现行教学方法是存在漏洞的,并不可以让每一名学生都获得进步,因此有必要对所有学困生进行转化,以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另外,完成学困生的转化,就是一个提升教学效率,提升教学质量的过程。
三、转化学困生的有效策略
(一)改善教学理念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积极改善自己的教育观点,要明确所进行的教学的目标,要让每一名学生都获得进步,而不是只有一小部分学生。教师要积极完成身份的转化,明确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做到从学生出发,根据学生的喜好,选择合理的教学方式。学困生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在以往的教学中,学困生不受教师重视。因此,教师绝不可以因为学生学习吃力,成绩差等原因歧视学生,放弃学生,应该思考如何帮助学生,让学生都能获得成长。只有在树立了正确的教学理念后,各项利于转化学困生的教学方式才能顺利实施。
(二)因材施教,分层教学
在转化学困生的过程中,因材施教与分层教学是必然要采取的教学方式。首先教师应该明白,教育学生并不是统一的过程,学生是拥有独立意识的个体,要明确学生之间是存在差异的,并不是所有学生的学习能力都是一致的。只有当教师明确了这些后,在教学中才不会对学生制定统一的要求,而这也是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开展的必要前提。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了解学生,明白每名学生具体的学习能力、具体的兴趣爱好,通过对症下药的方式,让每一名学生在学习中都有所收获。例如,在学习《四季之美》这篇课文时,若学生不能透过文本直观感受到作者所描述的自然之美,则可以带他们走出课堂,走进自然直观地感受大自然的美,也可以将这篇课文当作一篇专题式学习,在每个季节组织学生进行一次户外学习,让学生亲身体验四季的不同。通过这样的方式,教师给予了学生探索知识的平台,学生可以自己探索四季的不同,无论哪一种学生对四季都会产生自己的理解,从而完成对课文的学习。同时分层教学在这个过程中也可以充分进行渗透。例如,教师可以将本篇课文的作业布置成专题报告,分为:四季报告、三季报告、双季报告以及单季报告,其中四季报告具有一定的难度,要对每一个季节都进行观察,三季报告则需要学生任选三个季节,以此类推,单季节报告为学生自由选择一个季节进行观察,为最简单的作业。这样的形式,无疑给了学生最大的主动权,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选择需要完成的作业。这样的作业方式会让每名学生都感受到尊重,并且在完成时不会感觉过于困难,消除对学习的恐惧。当然也可以由教师按照学生的学习能力,对学生进行分级,每个层级学生所进行的作业均不相同。这样的方式也可以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时候,获得相应的进步。
(三)激励教学
学困生的自尊心普遍非常脆弱,他们渴望被教师关注,也渴望获得进步,如果教师可以平等地看待每一名学生,正视每一名学困生,让学困生感受到自己的善意,学困生会十分愿意相信教师,聆听教师的教诲。因此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激励教学的形式,逐步唤醒学生的自信心,消解学生的畏难心理。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多观察学生,找寻每名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让学困生意识到自己是有优点的,并不一无是处。例如,在学习《两小儿辩日》这篇文言文时,有些学困生虽然不能很快理解文言文的含义,却有着非常高的记忆力,可以迅速背诵这篇文言文。针对这种现象,教师要给予绝对的肯定,发自内心地赞扬学生,让学生在不断鼓励中树立学习的信心。之后再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纠正学生的学习陋习,让学生可以用正确的方式进行学习,逐步缩小与其他学生的差距。必要时,还可以设定一定的物质奖励,在学习过程中,针对学生层级的不同,为学生设置不同的学习任务,当学生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后,可以获得相应的激励分,在学期末时对所有激励分进行汇总,根据分值的不同获得不同的奖励。这样的方式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更加积极地进行学习。
(四)激活学生学习兴趣
学困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很大一部分落后原因是没有办法对文本进行迅速的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针对这一点积极地进行改变,让枯燥的文本变得生动,从而更好地吸引学困生的注意力,让学困生可以积极参与学习,提高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鲁滨逊漂流记》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将课文内容通过动画的形式声画结合,对课文内容进行诠释,让学生可以直观地看到文本中所描述的内容。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微课的形式帮助学困生进行学习,针对学习过程中学困生所表现出的不足,为学困生制作生动有趣的微课,让学困生在课余时间也能及时进行学习,掌握课文中的重难点。这样的教学方式,更符合小学生的思维方式,整体教学氛围也会更加有趣,也让学困生易于接受,让学困生积极加入学习的队伍,感受语文的乐趣与魅力,愿意主动探索语文世界,提升自己的语文能力。
(五)增强与学困生的互动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始终与学困生保持紧密的互动,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困生可以始终处在学习状态。因为通常学困生都无法做到在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持专注的学习状态,因此就需要教师的帮助。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选用提问的方式,主动向学困生提出问题,这样的方法不仅可以有效地与学困生进行互动,更可以根据学困生回答,了解学困生对知识掌握的具体情况。值得注意的是,在提问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仔细斟酌问题的难易度,一定要设置学困生在思考后可以作答的问题。可以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通过问题引导学困生逐渐加深学习的深度,并且在学困生每次回答对问题后,给予充足的肯定,进一步树立学困生的学习信心。除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也是非常有效的一种互动形式,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积极开展合作学习,均匀地分组,让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带动学困生进行学习。在课下教师也可以和学困生通过在线学习平台等媒介及时进行互动,针对学困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细致指导。
(六)加强对学困生的关爱
教师作为学生在学校的主要依靠,不应该只是对学生在学习上予以帮助,更要在学习之外的校园生活中给予学生足够的关爱。因为学困生普遍会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会试图将自己封闭起来,不愿意与外界进行沟通。因此教师要多关注学困生的生活,以无微不至的关爱,让学困生愿意卸下防备,接受教师,接受同学。除此之外,家长也应该作出积极的改变,与教师建立良好的沟通,及时掌握学生的动态,通过与教师的良好沟通,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让学生在回到家庭时,可以接受正确的教育。家长要明确学生的优秀与否并不是一纸成绩就可以反映的,不能因为成绩的高低而肆意地批评学生,家长的教育重心更应该放在如何帮助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这一方面。同时家长也应该及时改正自身的不足,给学生树立优秀的榜样。通过教师与家长的紧密合作,给学生打造一个和谐友善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可以轻松愉悦地进行学习,让学生可以自由地在语文的世界中徜徉,最大程度上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
(七)优化作业设计,消解学生畏难心理
作业是学生在课余时间巩固所学知识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一定要意识到作业的重要性,要积极优化作业,帮助学困生找到学习的兴趣,积极利用课余时间拉近与同学之间的差距。教师不能始终坚持传统的教育思想,要运用切实可行的方法帮助学困生实现减负增效。例如,在小学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写作能力对学生而言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但在掌握这项能力的过程中却又很多阻碍,如严格的字数限制,学困生因为写作素材的不足,写作能力的欠缺,很难写出一篇满足字数要求的作文。为了激活学困生对写作的兴趣,教师可以灵活要求每一名学困生,要求他们运用所学的写作手法和已知的写作素材,精准描述每一事物或某一事件即可,而不是执着于对字数的追求。这样的方法无疑会降低学困生写作的难度,对相关的写作能力也进行了充分的锻炼,如此坚持下来,学生必然会写作满足字数的优秀作文。又如,教师可以用实践作业替代枯燥的书面作业,这可以更好地激活学困生的各项潜能,可以让学困生更主动地参与学习。例如,在学习了《北京的春节》这篇课文后,教师可以让所有学生通过自己的方式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在给予了学生高度的自由后,学困生也会有强烈的参与感,会按照自己的想法了解各项传统文化,并按照自己感兴趣的方式,如写作,或制作课件等形式将自己了解的结果进行归整并于同学进行分享,使每名学生可以感受不同的中国传统文化魅力。更高效新颖的作业形式,无疑在课后给予了学困生更多的学习机会,可以有效打消学困生的畏难心理,促使他们更积极主动地加入学习成长的队列,获得更多的进步。
四、结语
转化学困生这项工作,是全面开展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也是帮助学生健康成长的必要举措。教师有必要通过得当的方式,打消学困生的一切顾虑,让学困生可以安心加入学习的队伍,自由地完成对知识的探索,充分地汲取知识。相信通过学困生的不断转化,教学质量会逐渐提升,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让每一名学生都有机会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