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隋塔
2022-05-29李三祥
李三祥
读《二十五史.隋书卷一“帝纪第一”》,知隋塔与隋文帝杨坚有关。杨坚的父亲杨忠追随北周太祖起义关西,赐鲜卑姓普六茹。杨坚出生时,有女尼来自河东,对他的母亲说“你这个儿子生来不凡,不能在世俗人家长大。”于是女尼带他离开杨家,另外找到一个地方,由她亲自抚养。杨坚的母亲有一次抱起自己的儿子,忽然看见这孩子头上长出龙角,浑身有鳞片。母亲见此受到惊吓,怀里抱的孩子掉到了地下。正在这时,女尼从外面进来,看到这情景说“你这下把我儿惊吓到了,你这一摔,是会影响他的运气,会使他将来晚得天下。”杨坚为人龙颜,额头上有五柱通天之象,目光炯炯有神,手掌上天生有“王”字,自小就拥有贵为帝王的天纵资质。后以禅让代周称帝,以武功平定天下,思文治以弘德教,延集学徒,崇建庠序,开进仕之路,以为国家选拔贤俊之才。不仅如此,还倡导佛事,因念女尼养育之恩,特封女尼为尼姑,概以释家惯例,凡剃度信徒,称男性僧人为比丘(即和尚),女性为比丘尼,尊尼为姑,故有尼姑之谓,因世俗所称姑与母同辈,本意即在以姑母一般对待,是有抬高之意。比丘尼称尼姑,就是从隋文帝开始的。杨坚赐姓普六茹,小名那延罗,即金刚力士的意思。史载,文帝于仁寿二年(602)六月乙丑日,颁舍利于诸州。据考,当时全国有十七个州获得舍利,秦州有幸,名列其中,这当与其十五岁时,被封为成纪县公这一情结有关。南郭寺隋塔缘起,从此可知矣。
山头南郭寺,水号北流泉。老树空庭得,清渠一邑传。秋花危石底,晚景卧钟边。俯仰悲身世。溪风为飒然。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天,杜甫流寓秦州期间,在《秦州杂诗》二十首中,留下了这首吟咏南郭寺的灿烂诗篇。南郭寺始建年代无考,但据推断大致当为创建于南北朝姚苌创立的后秦前后时期。民间传说的“汉柏(后经考古鉴定为春秋柏)”“唐槐”“隋塔”“唐佛”早已被文字记载和现存实物资料所证实。寺内现存的前蜀乾德(919—924)年间的经幢,宋代神宗熙宁(1068—1077)年间石碣记和清代石碑记载的内容,可知历代修复情况的详细记载。现存寺院多为清代顺治、乾隆和光绪年间的建筑。整个寺院坐南朝北,有东、中、西三个山门。主山门是靠近两棵大槐树中间的西山门,进去即为天王殿和大雄宝殿所在的中寺院。东寺院内“灵湫池”,即杜甫诗文中的水号北流泉的“一邑传”,泉以诗显,就是现在人们知道的北流泉。又据清乾隆年间编纂的《直隶秦州新志》载,在南郭寺西寺院,原有卧佛殿五间,也叫涅槃殿。殿前面的院中耸立着隋代始建宋代重修的五级砖塔,即舍利塔。塔形为六角亭阁式建筑,造型简洁,气势雄伟。塔身顶原嵌一小石碣,上面镌刻有李白五言律诗一首:“自此风尘远,山高月夜寒。东泉澄澈底,西塔顶连天。佛座灯常灿,禅房香半燃。老僧三五众,古柏几千年”。此诗收录在乾隆版直隶秦州志艺文卷里,令人惋惜的是,方志中提到的古隋塔与涅槃殿建筑,一起毁于1920年的海原大地震。残余的塔体和砖石,后来被民国时期主政天水的军阀孔繁锦拆毁,补了造币厂用材的缺。南郭寺隋塔,就这样消失在了人们的视野当中。“秋风昨夜至,秦塞多清况,千里何苍苍,武陵郡相望”。这是高适的诗句。“高标跨苍穹,烈风无时休。……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这是杜甫《同诸公登慈恩寺塔》的诗。从诗句里,让人追随诗人身影,感受到慈恩寺塔的高耸入云,登临其上,看暮色苍茫混沌一片,皇城宫殿不可分辨的盛唐气象与繁华。在岑参的笔下,“塔势如涌山,孤高耸天宫”,这是一种“登临出世界”挺拔雄壮之美。千古帝都,秦川沃土,文人荟萃,笑傲秋风。透过唐代诗人的吟诵,让我们捕捉到大唐的风华绝代与非凡气象,甚至可以倾听到来自这些英年才俊心跳。文化的根脉,在时代人文气息与传统建筑的融合里,物化为一种饱含着智慧与光芒的审美载体,赓续着一种历久而弥新精神源流。作为一种风景的点缀,塔在供人登临望远的同时,开阔着人们的视野,也为后世留下了与过去那个时代意气相沿的记忆。
1937年,从欧洲留学十年后應邀回国的常书鸿,当时已是北平国立艺术专科学校的西画系主任。有一次带学生到北海公园画画,当时他告诉自己的学生,北海最显眼的标志,就是位于公园琼华岛上的白塔。而对常书鸿来说,在当时的北平,只有北海公园,也正是最能让他想起西湖的地方。也许是眼前湖面与塔影掩映相依的情景,激起了他对故乡杭州的思念情怀,还有头脑里关于过去十多年前的故事和记忆。在这里,他突然想起了杭州西湖畔的雷峰塔倒掉的情景。时间是1924年9月25日,那是一个天气晴好的早晨,毕业于浙江省立甲种工业学校(浙江大学前身)织染科的常书鸿,当时他正在带领都锦盛生纹工场的一班学生在西湖写生,湖对面清楚地矗立着雷峰塔。同学们都选择好了自己的角度,当然,无论从哪一个角度,雷峰塔都是最醒目的景点。忽然一阵烟雾弥漫,雷峰塔竟然轰轰隆隆地倒塌了。
西湖迷人的风光,雷峰塔的形象,通过传统文人的笔触,经过一番文学抒发和艺术点缀,便乔装打扮出一折传统戏曲《白蛇传》,在白娘子和许仙的爱情故事,把“西湖山水还依旧”的凄美与惊艳,刻画在断桥与行舟上,扎根在民间沃土里,让一代又一代的人们,于观看戏剧舞台艺术的表演之际,感受高台教化的文艺力量,在心底里留下难以忘却的美好记忆!
诚然,雷峰塔作为一种西湖风景的点缀,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已然不仅是一种单纯的古典建筑和象征,与塔相伴相生的,还有曾经的历史沧桑,以及与之共生的民族情感和文化积淀。如果说,在常书鸿的眼里,因为偶然的遇合,使其亲眼见证了当时雷峰塔轰然倒塌的那个瞬间,那是曾经发生在西子湖边的一段个人记忆。而当他和自己的学生们,听到耳畔不时传来“轰、轰、轰轰”的炮弹炸裂声的时候,才知晓那是来自卢沟桥的炮击声,当时发生的一切,在这里,已然是一种事关民族危亡的悲情与沉痛教训。
2021年8月20日下午,随秦州区作家协会组织部分成员,趁着假日之便,前往位于郭寺大景区的南郭寺遗址博物馆(隋塔)开展文学采风活动。到这里来观光,对我而言,应该说是这处点缀性景点从破土开工,到封顶以至开放后的第一次,其中原委,大概也是与自己头脑里隐约固有的好古而孜孜以求的保守观念相关。多年来,在涉足文学和创作游记的写作历程中,访古寻踪的心思,促成了在有生之年,尽最大的努力,做一些有价值有意义的实地探访活动,游历各地,在遍访山水人文的道路上,边读书边行万里路,以期开阔自己的眼界,同时为写作积累素材和激发灵感。几年来,围绕着这样的思绪,登过嘉峪关城楼、永济鹳雀楼,阆中古城华光楼,武汉黄鹤楼,曾经的足迹,游历过垣曲的舜帝陵、桥陵、泰陵,也去过娄山关、剑门关等这些饱含历史文化底蕴的名物胜迹,但对于登塔这样的活动,无疑还是有生以来的第一次。
说到登塔与塔的素材,对于塔文化的认识,无疑也就成了一个绕不开的话题。东汉以前,中国大地上没有塔。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塔是随着佛教的传入,逐渐融入古代建筑的行列。
塔在古代佛经中被译为“窣堵坡”或“塔婆”“浮屠”,是古印度梵文或巴利文的音译,原本是保存或掩埋佛教创始人释迦摩尼佛骨“舍利”的一种建筑物。塔就是梵文“坟冢”。到汉明帝白马驮经以后,伴随着佛法东传,印度形式的塔也来到中土。在当时人的心目中,它本身就是一种宗教的形式。据清代学者阮元的考证,塔字首见于葛洪的《字苑》《魏书·释老志》中记载:塔,犹如宗庙也,故世称塔庙。阁楼式塔是我国办最早建筑的塔形,来源于传统的建筑中的楼阁。由于木塔容易坏,故早期留下来的塔均为砖石结构,到了现代,发展成钢筋混凝土结构。最早的彩画图案素材多以藻类水生植物,盖水能克火,有精神消防的意味。
南郭寺博物馆所在的建筑物南山隋塔,是一处新开辟的人文景景观建筑,从远处处看,高耸突兀,所谓“浮屠尖书,有类于文笔,且固镇不摇,足以收摄地气”,有一种洋溢出世俗与人情的诗意与温情。
站立在地面,抬头而望,眼前拔地而起的南郭寺遗址博物馆,那一塔高耸,擎天而立的身影,远远望去,顿时让人感觉到有一种震慑人心的恢弘气象,扑面而来,顶部矗立的塔刹,冲击着盈目的天空,让人想起了穿云射斗这样的美妙字眼,美不胜收。
登上塔基地面,看新建成的南郭寺遗址博物馆,结构包括地下两层、地面台基和塔身主体组成。建筑工程启动时间是2016年6月20日,由靖远古建公司承建,经过为期一年的施工建设,到2017年5月,地面以下两层的施工任务基本完成。后由华夏建筑公司接手,完成地面以上的台阶和主体建筑施工任务。据参与工程建设全过程的知情人介绍,新建成的南郭寺遗址博物馆主体工程,建筑造型设计,为典型的传统古建筑类型中的阁楼式塔体结构。其中台阶面积的规模大小,长宽均为20米。塔身主体直径21米。建筑主体依据传统遗规,结构构架为九级层叠由下向上收紧的阁楼体制,建筑主体高度为81米,其中九层塔身高度为69米,顶部的塔刹12米。整体建筑结构严谨,以现代化的钢筋混凝土为原料构建,外观为仿木八面形制,塔檐平座都有错落默契的斗拱承托,各个构件仿照传统古建风格,将塔身连接成一个浑然紧凑的整体。每一层塔体的四围墙面,都开辟有窗户和通往塔身内外的门道,在人行走廊的外围设有护栏,结构复杂出挑的层檐,层层抬升叠压的结体,重量由分布合理的108个柱体承担。外部形姿古朴雄浑,层层相叠,蔚为壮观。
前来参加采风活动的10多位作家诗人,在现场听取和了解情况之后,兴致勃勃地登上九层塔顶,纵目四望,可尽情饱览展现在眼前的大好河山,美丽的秦州城,沿着藉河东西延伸的流向,看南北两山莽莽万重,起伏回落,中间川流如带,满城楼市,在绿树掩映中,点缀得万家烟火,呈现出一派繁华生动的气象。登临其上,回顾四望间,不由人感慨于秦州城區现代化城市建设的壮观画面,让人生发出会当凌绝顶的无限感慨。
——选自西部散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