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杭州西湖雷峰塔文化景观探究

2017-07-27刘文兰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7年6期
关键词:雷峰塔文化景观

刘文兰

摘 要:重点介绍西湖雷峰塔之人文景观,以及景观在历史长河中的推演和流变,系统阐释关于雷峰塔白蛇传说所蕴含的文化因子,并试图通过文学手段对西湖佛塔文化进行建构与解构,从而勾勒出一个相对清晰的研究脉络。

关键词:雷峰塔;文化景观;佛塔文化

雷峰塔又名黄妃塔,黄妃乃五代吴越王钱倣的宠妃,据传钱倣虽近暮年却久未能得子。幸终遂其愿,择西湖南岸的雷峰之上建造了一座六面砖塔,以作为隆重的纪念。况且,天赐吉日,又喜得子,是乃吉兆,为祥瑞之所化。古代佛藏中以瑞气重临,必以塔覆之,为实现稳固的统治,以及子嗣血脉永续后世。宋杨万里作《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诗,素为世人相诵,净慈寺的端首便矗立着雷峰塔。后人因以袭其名。旧塔于1924年倒塌,现已重建,其中雷峰夕照最为文人雅士所激赏,亦是著名的西湖十景之一。几经兵燹毁伤,直至新中国成立以后,新建的雷峰塔才以全新的面目展露在国人面前。别出心裁的艺术瑕恩,四面皆饰以铜雕,尤其显得古雅庄重,中国铜领域第一人朱炳仁担纲铜总工艺师,因使雷峰塔成为中国砖塔结构艺术宝库中的珍品。

游西湖,不登塔,犹如去北京不入紫禁城、去拉萨不看布达拉宫一样。西湖双岸,本耸立两座塔,除我们熟知的雷峰塔之外,亦有与之隔湖相望的保倣塔,应视为西湖双璧。古人有诗云:“ 雷峰如老衲,保倣如美人”,又有“一湖映双塔”之秀美姿容,但因明中叶倭冠盗侵拆卸,使得保倣塔面目几无存。廊砖、斗拱、塔铃墙饰亦被当地民众哄抢盗掘,西湖十景因此成为一道无法修复的硬伤。至明代嘉靖年间已然近于丘墟,至20世纪20年代终至颓圮塌垮。有清人许承祖绝句一首为证:“黄妃古塔势穹窿,苍翠藤萝兀倚空。奇景那知缘劫火,弧峰斜映夕阳红。”雷峰塔倒塌之后,西湖十景成了一尊断臂的维纳斯。“南山之秀色俱无”现在有西湖边晨练的老人指此山为“夕阳山”,言语之间亦流露出深重的叹惋与无奈。

雷峰塔的得名固然是因之筑在雷峰峰巅之上,而世人绝少知其初名,夕照山凡三座,雷峰塔就坐落在中峰。宋代林逋作有《中峄诗》云“中峰一径分,盘折上幽云,夕照前村见,秋涛隔岭闻”,由此可见,在宋中叶以前,此地即声名大噪。《淳祐临安志》中尝载郡都之人,有一个叫雷就的人于此筑庵,后有人牵强附会,引以为定论,故难辨其真伪。 而又据毛希龄《西河诗话》: “南屏山前回峰,以山势回抱得名……宋有道士徐立之筑室塔旁,世称回峰先生。此明可验者。”中峰也称回峰,回字古作雷,回峰塔便讹传为雷峰塔,而今细加推原,妙趣横生,一语双关。

现今所观之塔非原塔,元《画本志》三十七卷已佚,故资料不全,在志中所绘的塔身初始样式已无可考。但据《武林县志》所记,国君初立,好大喜功,原积砖垒十三层,建塔之时应在宋初太平兴国二年(977年),时值宋代初立,资困财乏,百废待兴,民生凋敝的社会现实所牵制,故谕下拟修七层。又过三年,西夏生乱,加之黄河決口,凶谯不断,又分散了一部分财源,使得雷峰塔浚工仅拟五层,纹饰皆以狮形,砖石以实内壁,木构外观犹廊后的板石上镌刻全部《华严经》,塔下供奉金铜十六罗汉像。清空典正,设计尽得北魏筑建之余韵,雄伟壮观,直至明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杭州城遍布倭患。兵至塔院,又疑伏兵踞塔内,焚之,塔身周围的木质附件悉皆焚毁,包括塔檐在内的360余件皆毁弃,剩下的只是赭黄色的塔身。因塔携六面,《易经·卜辞》中六面居于“巽位,巽位延及中医病理学当有健体驱病之功效。民众迷信此说,故纷纷盗取塔砖,入置神龛,年月供奉,以求得福祛灾,这可能是民众盗砖的一个重要原因。1924年9月25日下午,雷峰塔身突然倒塌,从此“雷峰夕照”徒剩一畦残霞逶逦而过塔院,主体建筑不复往日的丰伟,独此厢残破,令人唏嘘不已。

其后重建,例依旧址,实则欲存十景之全,我想,这里头无不暗含着中国人普遍的文化心理:凡事总追求十全十美,健脑强身有十全大补,圈城掠地讲究十围五攻,就连读书看报都艳羡一目十行。鲁迅曾说,凡看一部县志,这一县往往有十景八景……十字形的病菌似乎已经侵入血管,流布全身[1]。在这种所谓“十景病”的熏陶下,后人选址各依旧例,遵其故章,有所扬弃,亦有所延创。外观之像塑体现了综合复沓的艺术特点。铜质瓦铛覆其上,斗拱飞檐列其下,悬挂铜制的风铎。观其整体格局是一尊六面砖式柱体,每层俱有外挑平座,平座边际设栏,绕塔而成檐廊,供游众登塔观景,新塔净高71.6米,由台基、塔身和塔刹三部组成,台基防止湖水浸漫,塔刹的建造俱依南宋初年的模式起垒而成,台基之下有地宫,此后文专作介绍,塔刹有天宫相佐护。自古“天地相合,乾坤一统”,这里亦涵益了中国先哲的卜象文化;天对地、乾照坤。据此,我分析,君主使役夫建塔便浸润了“君权天授”的精神因子,而这种观念必得通过建筑形态和现制得以显现。

至于塔身的设计,真可谓匠心独运,集中体现了宋代佛塔一贯的建筑风格,最大限度地保留了雷峰塔初始的风姿。塔身八面有一股不可阻挡的王气,象征统治者的威风八面,昭告天下,四海承平,华夷咸服。据悉,雷峰塔用铜建造是中国铜雕大师朱炳仁夜以继日起草可行性报告,呈送国家高层建筑专家团队,逐一论证,谨慎考量后才得以最终敲定的。特别是二至五屋皆设有抄手游廊可供游人觀景,外部装饰之塔高16.1米,塔顶特采用贴金工艺。唐宋时期,江方立南名楼多奇秀,外饰白玉护栏,但建筑师又大胆打破常现,充分考虑其古朴端肃之特性,大胆融合南朝诸刹的构造精髓,使得此塔风神标举,雄视百代。

至塔建成,雷峰夕照的残景才得以渐次复原,其布局累三层皆饰以鎏金木雕,陈设精美,纹理浑厚工巧,功能完备,内涵丰厚,居塔之端顶,西湖山水和武林都市之繁华,尽收眼底。正如关汉卿《一枝花西湖景》所吟“普天下锦绣乡,环海内风流地”,又道是“西盐场便似一带琼瑶,吴山色千叠翡翠。兀良,望钱塘江万顷玻璃。[2]”,真乃是“看了这壁,觑了那壁,纵有丹青下不得笔”。在秋夜凭阑,湖心三岛,一览元余,正如周密《木兰花慢 ·雷峰夕照》唱咏的“看满湖春风,轻桡古岸,叠鼓收声”,说的大概便是此种情形。

不过,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是塔基之下的底层,即古塔遗址。遗址被一块块的塔砖仔细地包裹着。相传白素贞深禁其中,因而至今无觅门窗,这就是考虑还原当初的境况,四围筑以砖石,门首以厚墙相隔。神话传说《白蛇传》将被分成六大块立体场景展列其中,偏侧一隅设“捐赠建塔纪惫墙,上端的铜版线刻壁画“吴越造塔图”分外惹眼。另有历代佳咏点缀其间。我印象较深的是元代释福的《西湖竹枝词》:“黄妃塔前西日沉,采菱日日过湖阴。郎心只似菱刺短,妾意恰如湖水深。”此诗句不免勾起人泛湖采菱之意。彩绘壁画即是当今“西湖十景”。总揽西湖浑体格局,新塔穹顶内壁辟有两千零二个塔龛,龛内安放着一个小金涂塔,穹顶和梁上均为铜质金,饰以贴金。穹顶俱设天宫、藏雷峰塔重修记(完卷)、新塔模型等,以供后世人瞻仰之用。

建国后国家文物部门对雷峰塔塔基以下的地宫进行了近十余年的发掘,这也是最能博人眼球的壮举。当然,这个探秘的过程也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因为堪基以下空置的隔土层缺乏黏性,由于往年塔建以前年久失修,造成基底砖石下陷,形成一个个如蜂巢一样的网状结构。如果肓目开挖,势必造成塔身顷刻崩圮。专家们小心求证,一边清理塔内的废旧遗墟,一边寻找新的线索。1987年元月终于在遗址甬道内发现了若干供奉品。原本这是用一块方石压紧的,长约一米,宽约半米,重达800余公斤。其中有一尊莲花座青铜佛像最为引人注目,据文物学人们的进一步推测,里面应存世佛螺髻发的铁函。此外亦有大批古钱币赫然在列,上镌“开元通宝”字样。铁函内有鎏金塔一座。塔身残留水锈,四面以清堂刻本沿古真人史事为例,各按浅浮雕数枚。通过塔壁镂空断面可清晰看到所藏佛螺髻数颗并若干金质法器,塔下方尚有一个银盒,盒侧饰以洛州壮丹,雍容富贵。在其旁亦有“千秋万岁”四字以召福湍,显示出皇室无可侵犯的威严。宋初诸皇承袭五代战乱,深刻领略到战争所带来的苦楚,也比一般承平君主更加关注国氽的危亡。但这些皇权之君不是从安民利民去寻求社稷的长沾久安,而是寄希望于卜封扶乩,以佛法代替民治,此塔内的系列珍贵文物即是历史之明证。

如今登塔,可借助现代升降工具——电梯。周围配备不锈钢的扶梯。塔内各部件均以铜制,光这项耗资在2000万上下。虽为铜制,但在游人眼中,泛着些青铜的气色,无不彰显其悠远古雅的格调,类似于现代的陶瓦,这又是古今建筑风格相互咬合糅融的一大表征。

白素贞这个人物形象为西湖所接纳有其特殊的历史原因。苏学士诗云“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白娘子性柔性善,如西湖之波,明媚如诗,又自有一段风韵如苏堤之柳,体现出杭州独有的温情和雅致。虽是传说,可声名远播。《白蛇传》的传说,现存较早的本子在《清平山堂话本》中的《西湖三塔记》里,这是个较为完整的本子。直到明代成化年间,有人才将其辑为戏曲,揶上舞台。明冯梦龙又进行了一番深度的艺术加工,成为《警世通言》里的回目《白娘子永镇雷峄塔》,始为定型之作。清代戏曲名家又进一步根据当时流传的民间传说,对《白蛇传》的情节加以丰富,并用金山寺、断桥、西湖之景一以贯之。这些著述承载了白娘子多少理想与追求,她亦妖亦仙,但做回普通人却是她矢志不渝追求的目标。从这个层面上讲,白娘子这个精神符号也预示着一场明中后期文学发展道路的深刻变革,文学大胆地走向市井民间,这场向俗文学的过渡亦反胄明末政治层面的民主之光。文学因之变得更加纯净了。“将宏观及放宽视野这一观念引入到中国历史研究中去[3]。”越来越多的人从当时的社会压迫中觉醒过来,诉诸于笔墨,独抒性灵。虽然这个结局是苍凉的,甚至是悲怆的!学者余秋雨说: 雷峰塔只是一个归结性的造型,成为一个民族精神的怆然象征。

卫道士法海,如今这一形象千夫所指,他本居于金山寺内。金山寺位于江苏镇江府西北隅,应该和西湖边的雷峰塔扯不上半毛钱的关系。冯梦龙《警世通言》所编许仙与白娘子合开一家药店,其后认识了金山寺的法海禅师的。这个情节的设置,頗为荒诞不经。我想应该是古代艺木家们有意而为之的,法海的“替天行道”真令人啼笑皆非。这个靶子的树立无疑激起了社会底层民众的怨怒,继魏晋之后,开启了文学由受压到自觉的另一个时代。

参考文献:

[1]鲁迅.再论雷峰塔的倒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

[2]蒋星煜.元曲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

[3]黄仁宇.中国大历史[M].北京:煤炭出版社,2007.

作者单位:

广东财经大学华商学院文学系

猜你喜欢

雷峰塔文化景观
鲁迅与“雷峰塔的倒掉”事件*
传奇佛塔
现代道路交通文化景观探究与实践
黔东南稻作农业文化景观与糯稻品种的多样性保护
浙江杭州雷峰塔
鄂伦春族文化景观变迁及对其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的影响
对首尔梨泰院伊斯兰街道的文化景观解释
景德镇陶瓷文化景观变迁中的人地关系和文化认同
下杭城
武夷山:作为“文化景观”的历史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