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急诊护理流程抢救急性心肌梗死的研究新进展
2022-05-29梁琴
梁琴
摘要:急性心肌梗死作为一种临床常见的疾病,尤其是在急诊科当中接收的危急重症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较多。该疾病起病急、发展快速,具有极高的致死率和致残率,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了严重影响。因此在急诊科当中一旦接收此类患者,要求在短时间内对其进行救治。在这其中,急诊护理流程的优化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十分重要,故本文为改善预后,加强救治效果,將对优化急诊护理流程提出对策。
关键词:急诊护理流程;抢救;急性心肌梗死
【中图分类号】 R542.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107-2306(2022)10--02
急性心肌梗死作为临床中常见的心血管疾病,该疾病发病快、程度严重、变化速度快,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了严重影响,同时也对治疗抢救以及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实际情况下分析,影响急性心肌梗死的因素众多,包括患者的生活习惯、不良嗜好等均会引起疾病的发生。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与护理流程的优化和改进,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抢救工作得到了完善,对患者的生命安全起到了保障作用。在急诊工作当中,完善患者的护理工作,积极抢救是当下的主要目标。
一、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原因
在相关资料中显示,当患者首次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在之后的急性期当中,无论男性还是女性均具有较高的病死率,而且针对存活的病人来说,其较之正常人群的死亡率依旧是数倍以上。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在首次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后,也有部分人会因为心力衰竭或二次心梗导致死亡。分析疾病的发生原因,与患者的生活习惯具有密切联系。在此类因素当中,饮食方面对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具有密切联系。虽然有研究提出适当的饮酒可减少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率,反之若过度饮酒或酗酒将会大大提高心肌梗死的发生风险,家族遗传史也是导致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在通过实验室研究中发现,当患者存在动脉粥样硬化时,其机体内的MMP-1、MMP-3、IL-6等炎性指标均会显著上升,在这其中,以IL-6为主的指标也是评估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主要指标,当疾病发生后,该指标的变化较为明显。最后的一个因素则为心理因素,也是引发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发生原因,病人的情绪波动以及心理变化明显,随着负面情绪以及心理的上升,疾病的发生风险也会随之上升,故保证良好的情绪和积极的心态可一定程度上避免疾病的发生。
二、急诊优化流程
1.院前干预
在疾病发生后,家属或病人会拨打医院的急救电话,调度中心在接收到电话后,会采集患者的信息,包括地址、疾病情况等,以此方式对患者实施初步评估,将信息传递至各区域的医院急救中心或急诊室当中。在区域急救单位收到命令后,将会通知患者或其家属,了解患者的具体情况,病情的发展以及接诊的地点信息等,在落实信息记录后,急救小组将会去往预定地点接收患者。从急救单位接受命令到了解患者情况,最终接收患者中,要求急救小组在3min内出发,并且在路程当中,询问患者的疾病情况,并给予家属正确指导,合理安置患者,稳定疾病情况。急救小组在抵达现场之后,需要对患者急性心肌梗死的病情做出快速评估,要求急救小组的每一名成员落实自身职责,保证急救工作顺利进行,包括生命体征监测、吸氧处理、静脉通道建立以及药物使用等。需在短时间内控制患者疾病进展,使得处于稳定状态,将其转移至急诊室进行抢救。在运输过程中应当将患者的头部固定至一侧,预防窒息的发生,在抵达急救室后第一时间救治。
在转运当中,需和医院建立联系,说明患者的疾病情况,保证院前干预与院内干预的连贯性,医院可开启绿色通道,使得患者在短时间内得到有效治疗,可顺利送入急诊室。创建首诊责任制,即为第一时间接触患者的医务人员为第一负责人,要求负责人通知相关医护人员,并在接受患者的当中与医生建立联系,提前做好急救准备。在接诊中应建立静脉通道,收集血液样本,开展胸痛三项(肌红蛋白,肌红蛋白I,CK-MB),实施心电监护,辅助首诊医生对其疾病情况进行确定。
2. 溶栓治疗前准备
从实际情况分析,对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来说,其疾病进展速度快,对患者的生命造成了严重影响,在急救的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延长都会威胁患者的生命,因此在术前应当提前做好抢救准备,将所使用的物品包括除颤器等,调整为准备状态,保证急救的有效性;在病床旁,应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监测,其中包括心率、心跳、呼吸、血压以及血氧饱和度等,需了解患者心肌梗死的位置,再于左上肢的位置上建立两条静脉通路。无论是患者亦或是病人家属,当疾病发生后,其情绪以及心理状态均会发生变化,尤其是患者,因为担心自身的情况,从而衍生出严重的负面情绪,包括紧张、焦虑、恐惧等。对于这种情况的发生,急诊医护人员在接触患者中,需要及时针对性开导,可使用语言沟通等方式进行心理疏导,并说明溶栓治疗的必要性和有效性。要求医护人员掌握急性心肌梗死的典型症状和非典型症状,在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后,医护人员需加强对病人的病情观察,若其存在心前区不适或肩背部疼痛,应立即汇报医师,给予抢救处理。对于基层单位而言,无法实施PCI治疗,同时也有可能因为经济原因,患者无法实施介入治疗,故溶栓治疗则成为了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治疗措施,医护人员落实健康普及工作,节省就诊时间,使得患者尽早得到治疗,并留意病情变化情况,改善患者预后。
3. 溶栓后护理
在溶栓治疗中,医护人员要严格掌握溶栓药物的间隔时间,溶栓药物需现配现用,选择第三代溶栓药瑞替普酶18mg+18mg由上肢缓慢静脉推注,2-5分钟推完,两剂间隔半小时,把控静脉给药的连续性,维持药物在病人血液中的浓度,从而达到治疗效果。在溶栓后,需评估再通指标,其中包括溶栓后2h内胸痛症状有所改善或消失;梗死位置导联上ST段显著降低≥50%;发生再灌注型心律失常;CK-MB峰值提前14h,上述指标达到任意两项,则证明冠状动脉再通。给予持续心电监护,了解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并掌握再灌注型心律失常的发生类型与时间,并上报医师,避免心律失常对患者造成严重影响。对于溶栓时间窗的要求为早期溶栓,可提高抢救成功率,在治疗过程中以血运重建,溶栓治疗为主,药物为辅助措施,因此需在医护人员接触病人之后30min内实施溶栓治疗,缩短再灌注治疗时间。45FB7B72-A174-4F6E-A06F-95088E3622EB
4. 并发症护理
出血倾向是溶栓药物使用的主要不良反应,要求医护人员在治疗过程中,按时对凝血酶原时间进行监测,并在溶栓前和溶栓后分别进行监测,确定病人的口腔黏膜、皮肤、尿液的颜色,是否存在呕血、穿刺部位血肿等症状,特别观察病人的精神变化,以此方式来确定是否存在脑出血症状,观察血压变化情况。尽量降低穿刺次数,故选择静脉留置针能保持治疗的连续性,若其存在出血征象,需停止使用药物,并积极实施止血处理。若病人发生寒战、头痛或过敏性休克等,需停止用药,并予糖皮质激素,抗组胺药物,血管活性药物等对症处理。
二、急诊流程优化的作用
急性心肌梗死起病突然,疾病变化快,致死率较高,多数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是可救治的致命性心律失常。在实施急诊流程优化前,医护人员多数还是遵医嘱进行处理,尚无完善的流程和护理办法,使得专业水平不同的急救小组,所接收患者受到的救治也均不相同。随着急诊流程优化的应用,能缩短接收患者的时间,保证在短时间内进入急诊室,确保患者可以得到及时的救治,为其争取了宝贵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
1. 加强了抢救效果
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确定,有效的治疗是提高救治成功率,降低死亡率的主要因素。在实施流程优化前,在急诊接诊中尚未实施责任制,医务人员仅遵医生医嘱进行,其流程缺少一定的标准型,无确定的目标和时间限制,在这种情况下,时间均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无形中提高了患者的危险性。在急诊流程优化后,创建了护士责任制,在规定的时间内开展急救措施和流程,保证医务人员的行为标准性和规范性,尽最大程度缩短患者救治的时间,也使得病人可以在短时间内得到有效的救治,提高救治成功率,降低死亡率。
2. 提高抢救成功率
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原因是因为冠状动脉急性闭塞引发心肌严重缺血而坏死。当冠状动脉闭塞发生18min后,心内膜下心肌细胞已经开始出现坏死情况,闭塞3h后坏死区将继续扩大,6h会导致透壁性心肌坏死。在急救的时间窗使冠状动脉再通能救助濒死的心肌。而当下急诊PCI的再灌注治疗措施具有显著作用,当患者出现临床症状后早期实施灌注治疗,治疗成功率也会随之上升。在相关研究中显示,在90min内实施PCI,其病死率可以明显降低,若在91~120min、121~150min进行治疗,其病死率将会随之上升。由此可知,提前做好手术准备,可以使得患者在抵达后即可开始进行溶栓治疗,对患者后续转运PCI治疗中节省了时间。在实施急诊优化流程后,将工作转化为主动,医护之间协同合作,提高护理工作的准确性,从而提高抢救成功率。
3. 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
因为绝大多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均可能发生致命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并发症,疾病的进一步恶化都会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影响。故院内转运也是较为关键的。若转运不当,在影响PCI治疗的同时,还会出现各类不良事件。尤其是在直达导管室的运送当中,在未实施急诊优化流程前,包括物品准备不当等均存在潜在的安全隐患。故优化运送流程也是保证患者生命安全的重要前提,经过对风险实施评估,提前做好物品准备,能有效提高转运的安全性,在运送当中可以及时了解患者的疾病变化情况,积极救治,保证安全性的同时也提高了抢救有效率。
三、结语
隨着当下人们对疾病了解程度的加深,其已经意识到急性心肌梗死作为一种急危重症,如果无法及时得到有效的救治,将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故对急诊抢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针对该疾病的抢救和治疗。故优化急诊流程,是挽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生命的主要前提。在传统急诊抢救护理过程当中,因为没有规范化的要求,使得医务人员均是遵医嘱在行动,在每个环节当中无法保证高效工作,并且浪费了大量的时间,使得患者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抢救,从而也导致了抢救成功率低下的情况发生。建议在急诊护理当中,从多个方面进行优化,将责任制落实在抢救的过程中,保证每个环节的衔接性和连贯性,在接收到患者后,需及时和医院的急救室进行联系,使其提前做好各项准备,待患者进入急救室后,即可开始抢救治疗。以此方式为患者争取宝贵的时间,从而挽救患者的生命。随着优化急诊流程的落实,抢救成功率和患者的满意度均可以得到明显的改善和提高,也是当下急诊中需要落实的环节与有效的办法。
参考文献:
[1]苗楠,沙比尔江·艾山,林萍萍,马惠,马芳.心血管重症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患者的临床预后分析[J].新疆医学,2021,51(12):1404-1405+1374.
[2]殷涵,张荣欣.急性心肌梗死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患者心理弹性水平及影响因素分析[J].吉林医学,2021,42(12):3051-3054.
[3]张允标,郑绮菡,孟成龙.联合检测血清钠尿肽及肌钙蛋白Ⅰ对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价值[J].山西医药杂志,2021,50(23):3308-3310.
[4]李艳.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健康教育的效果及其对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J].数理医药学杂志,2021,34(12):1883-1885.
[5]李波,金芳,王兰君.研究循证护理干预对于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的作用与效果[J].中国医药指南,2021,19(34):146-147+150.
[6]沈晓霞,武彩虹,张婕,田艳珍,母文利.综合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PCI术患者心功能及心脏不良事件的改善价值[J].河北医药,2021,43(23):3597-3599+3603.
[7]刘波,周颖,张玉翠,张柏林,张翔,龚勋.基于风险调整的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路径实施效果评价[J].医学与社会,2021,34(12):85-89.
[8]齐惠斌,游向东,张华,董明香,刘叶,王涛,邸娜.脂蛋白a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脉侧支循环形成的关系分析[J].临床急诊杂志,2021,22(12):828-832.
[9]王京坡.辛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PCI术患者心肌灌注和心肌损伤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21,30(34):3837-3840.
[10]席茜,任振娟.多维度综合心脏康复护理模式在急性心肌梗死PCI病人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21,19(33):4690-4693.
[11]方思,王卫萍.心脏康复对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PCI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影响[J].心电与循环,2021,40(06):635-638.
[12]张萍.优质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21,19(33):148-149.
[13]梁婷,朱敏.全程优化护理在抢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全程中的应用分析[J].贵州医药,2021,45(11):1819-1820.
[14]洪艳.应激系统理论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护理中的应用及对患者健康行为心理弹性的影响[J].山西医药杂志,2021,50(22):3201-3203.
[15]张娟,臧舒婷.医护一体化护理模式在急诊心肌梗死患者抢救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21,18(22):3470-3472.45FB7B72-A174-4F6E-A06F-95088E3622E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