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筑冰雪梦 一起向未来
2022-05-29
2022年2月20日晚,绚烂的焰火照亮了北京夜空,第二十四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圆满落下帷幕。在过去的16天里,北京,这个既古老又现代的国际化都市,全球首个“双奥之城”,再次为世界奉献了一届令人难忘的奥运盛会,再次向世人展现了中国人民积极向上的精神和力量,再次书写了奥林匹克运动新的传奇。
91个国家和地区,近3000名冰雪健儿,7个大项109个小项……北京冬奥会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首次如期举办的全球综合性体育盛会,是设项和产生金牌最多的一届冬奥会,给更多冰雪健儿创造了实现梦想的机会。北京冬奥会的圆满成功,兑现了中国对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为各国冰雪健儿提供了超越自我的舞台,也为疫情困扰下的世界注入了信心和力量。
在北京冬奥会上,奥运纪录被不断刷新,高难度动作频频上演,年轻小将崭露头角,传奇老将续写传奇,竞争对手彼此关爱鼓励……一幕幕精彩瞬间,见证了各国冰雪健儿自强不息、超越自我的拼搏历程,生动诠释了奥林匹克精神。赛场上,中国冰雪健儿坚持拼字当头,敢于拼搏、善于拼搏,取得了9枚金牌、4枚银牌、2枚铜牌的好成绩,排在奖牌榜第三位,金牌数和奖牌数均创造了中国代表团参加冬奥会以来的最好成绩。
在本期“素材精粹”栏目中,我们将带领大家全方位走进北京冬奥会,了解开幕式、闭幕式的燃点和亮点,倾听优秀运动员的人生和赛场故事,解读本届冬奥会所带来的启示和思考,以期大家能用这些冬奥会的爆款素材,为自己的作文增光添彩。
中国队四十二年的冬奥会之旅
北京冬奥会开幕式:逐梦冰雪 共襄盛会
四时佳气:浪漫中国五洲欢
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二十四节气首次变身为倒计时器,在时光流转中,倒计时从“雨水”开始,到“立春”落定。“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天地始交,万物并秀”“家家麦饭美,处处菱歌长”……古朴大气的文字,搭配帧帧精美的画面,二十四节气与古诗词、古谚语,与充满生机的当代中国影像融为一体,一部用“中国式浪漫”惊艳了全世界的短片,拉开了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的大幕。
“开幕式当日恰逢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这是完美的巧合,寓意万物生长、新的开始。”开幕式总导演张艺谋说,二十四节气凝聚着中国人观察自然的古老智慧,展现了春夏秋冬时节更替中的如画江山,饱含着冬去春来、欣欣向荣的诗意气韵,蕴含着中国人的生命观、价值观和宇宙观。
手传国旗:我与祖国心相连
一个小男孩用小号吹响了《我和我的祖国》,悠扬的号声响彻夜空,动人的旋律直抵人心。鸟巢中央,一面五星红旗在12位小朋友手中徐徐展开。随后,他们将国旗传递给了176名代表。经由一双双炽热的手,鲜艳的国旗被郑重地交给国旗班,伴随着振奋人心的国歌,五星红旗缓缓升起……這一刻令人百感交集,让人热泪盈眶。
这些代表中,既有祁发宝、景海鹏、郭万刚、许振超、买买提江·吾买尔、盛阿伟6位英模,也有来自中央民族大学、代表56个民族的大学生,还有医务工作者、人民警察、快递和外卖小哥等各行各业的代表。张艺谋说,国际奥委会允许举办国在国旗入场的重要环节有一些精心设计,“普通百姓手手相传,看似没有什么激动人心的表演,但最直抵人心——人民的伟大,我们的国家就是由我们的人民构成的”。
冰雪五环:奥运精神永流传
场内灯光转暗,一滴冰蓝色的水墨沿着巨幅竖屏从天而降,幻化为黄河之水,一泻千里,翻腾的浪涛凝结为一片冰雪天地。一座巨型冰立方在冰雪天地中形成,过往23届冬奥会举办城市信息,随着24道“激光刻刀”的雕琢,闪回其上,最终定格为“2022中国北京”。6名冰球运动员“滑”入场内,做出挥杆击球动作,带动“激光刻刀”的激烈雕琢,最终将冰立方塑造成为晶莹剔透的冰雪五环。
在这一环节中,“山水画”与“黄河水”相结合,展现了一幅兼具传统美学与现代科技的图景。张艺谋对该环节的创意设计这样评价:“有科技含量、有文化韵味,又有炫酷的现代感。数字光影的‘冰雪五环’与随后展现的‘巨型雪花’交相辉映,这是人类文明与奥运精神的交流与对话。”
雪舞花开:世界团结一家亲
96位引导员手持写有代表团名字的雪花引导牌,环绕在场地周围,并渐渐向中心围拢。在“小雪花”轻盈翩然的舞动中,细长的橄榄枝将它们编织成一朵大雪花,它飘飘荡荡、翻转轻扬,将全场观众带入了“燕山雪花大如席”的如诗意境中。大雪花缓缓升起,形成一个雪花台。随后,大屏幕播放了短片《更强更团结》,将开幕式“世界大同,天下一家”的主题表现得淋漓尽致。
“有人问我开幕式最大伏笔是什么,我回答‘是一朵雪花的故事’。”张艺谋说,从观众得到的礼包、倒计时短片、参赛国家和地区引导牌,到演员服装、部分表演的背景、主火炬,都由“一朵雪花”贯穿始终,“这是我们精心设计的一种贯穿,每一朵雪花、每一个国家和地区汇聚在北京,就会成为一朵最璀璨的雪花”。
致敬人民:凝心聚力向未来
“轻轻地捧着你的脸,为你把眼泪擦干……”在《让世界充满爱》轻柔的旋律中,来自世界各地的76名年轻人走进体育场,并肩而行。所过之处,一幅展现世界各国人民休戚与共、共克疫情、为梦想激情拼搏的照片长卷徐徐展开,如同一条影像的长河静静流淌。长河两侧,寓意团结和吉祥的中国结图案,渐渐幻化为“一起向未来”的中英文字样,表达着携手同行、共创未来的美好期许。
在张艺谋看来,这个被命名为“致敬人民”的环节恰如其名,“是向全世界人民致敬”。而分场导演陶雯婷则认为76名年轻人和地面影像的配合,充满了四两拨千斤的巧思,它非常契合本届开幕式“简约、安全、精彩”的要求,“我们看见的不只是一个人,而是背后的一群人,他们平凡却伟大。我们没有采用人海战术,但依然传达出了非常丰富的信息和内涵”。
山娃高歌:稚声清纯绕五环
当奥林匹克格言“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被流光溢彩地“绘就”在“鸟巢”的地面上时,6位中国冬季项目传奇运动员护送着奥林匹克会旗走进场地。他们走过之处,寓意着团结吉祥的“中国结”优雅飘动。随后,44名来自河北阜平山区的孩子,用希腊语唱响了奥林匹克会歌。歌声中,奥林匹克会旗缓缓升起,同五星红旗一道高高飘扬。
很难想象,仅用了四个月的时间,这44名孩子便带着“泥土的芬芳”,从太行山深处走到了“鸟巢”的舞台。从他们清澈的眼睛里,世界将看到当代的中国。张艺谋说:“阜平县曾是国家级贫困县。在党的领导下,中国如期打赢了脱贫攻坚战,曾经贫困的山区如今旧貌换新颜,孩子们也戴上河北民间艺术家设计的‘虎头帽’,站上了奥林匹克大舞台,用质朴的歌声诠释着奥运理念。”
微火吐焰:雪花汇聚燃激情
7名火炬手高擎火炬,分6棒,在体育场内进行最后的传递。最后一棒传递到两位“00后”运动员——越野滑雪运动员迪妮格尔·衣拉木江、北欧两项运动员赵嘉文手中。万众瞩目下,两名火炬手跑向“白鸽”环绕的“大雪花”,将火炬嵌入“大雪花”中央,形成了这座由所有代表团雪花造型引导牌组成的主火炬。主火炬在奥运历史上首次使用“微火”形式,充分体现了绿色环保的理念。
“这次开幕式最大的创新是点火方式和火炬台设计,可谓百年奥运史上前所未有:将熊熊燃烧的奥运之火,幻化成雪花般圣洁、灵动的小火苗,这一创意来自低碳环保理念。”张艺谋介绍,“这种改变是颠覆性的,幸好这一方案获得了国际奥委会支持,说明无论火焰大小,只要能点燃大家的心中之火,就是最璀璨的圣火!”
北京冬奥会面孔:唯有热爱可抵岁月漫长
谷爱凌:冰雪世界的“飞天公主”
素材点拨 对于18岁的谷爱凌而言,北京冬奥会是梦幻般的旅程,她用自己卓越的表现把冰雪运动的魅力呈现给了全世界。赛场上的谷爱凌充满力量、智慧和勇气,散发出一种高级的健康美。赛场下她的自律人生则告诉我们,虽然不是人人都能成为“天才少女”,但每个人都能成为更好的自己。
2022年2月8日,年仅18岁的中国队选手谷爱凌在北京冬奥会自由式滑雪女子大跳台决赛中,以总成绩188.25分获得冠军。在第三跳中,她首次跳出了1620度的超高难度,获得了94.50的高分。赛后谷爱凌透露:“我在第二跳后和妈妈通过电话,我妈让我上1440,发挥得好的话能拿到一块银牌。但我说我不要,我要上难度。我比赛不是为了滑得比别人好,我更想滑到自己的百分之百的最好。”随后的2月18日,在自由式滑雪女子U型场地技巧决赛中,谷爱凌展现出了“统治级”的表现——首轮93.25分无人能超越,次轮95.25分扩大优势提前锁定金牌。至此,谷爱凌以两金一银完美收官自己的北京冬奥会之旅。
中美混血的谷爱凌2003年出生于美國旧金山,3岁开始征战滑雪场。2019年,自称“青蛙公主”的16岁的谷爱凌在社交媒体上宣布,2022年她将代表中国队征战北京冬奥会。此后,谷爱凌在大跳台、坡面障碍技巧、U型池三个自由式滑雪项目上收获了几十个世界冠军。虽然她也先后遭遇右手骨折、锁骨骨折、拇指韧带撕裂等伤病,但靠着对滑雪的热爱和强大的信念,她一次次走出困境,站上冰雪世界之巅。为了备战北京冬奥会,谷爱凌提前一年修完高中课程,以接近满分的成绩考入斯坦福大学。虽然被认为是“天才少女”,但谷爱凌不止一次表示:“天才有可能是一部分,但大多数应该是努力,付出更多的时间,以及平衡和自律。”
苏翊鸣:一金一银献给成年礼
素材点拨 任何一项运动,天赋固然十分重要,但若没有后天的努力,并不足以让一个人登上世界之巅 “一览众山小”。“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苏翊鸣的成功来自他的艰辛付出,是他努力超越自己的结果。期待更多的“天才少年”为热爱而战,为梦想而飞。
2022年2月15日,北京冬奥会举行单板滑雪大跳台决赛,还有三天才满18岁的小将苏翊鸣以182.50分斩获中国代表团单板滑雪的冬奥首枚金牌,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年轻的冬奥会冠军。在此前的单板滑雪男子坡面障碍技巧决赛中,苏翊鸣以一枚银牌创造了中国队在该项目上的冬奥历史最佳成绩。面对一金一银的成绩,苏翊鸣激动地说:“这是给我18岁最好的生日礼物,没有任何礼物比它来得更不容易、更珍贵。”
苏翊鸣4岁跟着父亲开始滑雪,7岁成为世界最大滑雪品牌的签约滑手,9岁在电影《智取威虎山》中饰演“小栓子”后,又出演了多部影视剧。2015年,当得知北京获得第二十四届冬奥会主办权时,11岁的苏翊鸣决定变“考中戏,当演员”的理想为“代表中国去参加冬奥会”。他曾一个星期就滑坏了4块雪板,学习新动作每天练习6个小时直到熟练掌握为止。功夫不负有心人,16岁,苏翊鸣完成国内首个三周空翻转体1620度动作;17岁,完成内转转体1980度动作(转体五周半),成为世界上首次完成这一动作的人。2021年12月,苏翊鸣在美国斯蒂姆博特举办的世界杯比赛中以155.25分夺冠,成为中国在单板滑雪大跳台项目上的第一个世界冠军。站在领奖台上,苏翊鸣说:“努力永远不会欺骗人,这是我悟出来的一个道理,我也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这句话。”
武大靖:不放弃的追梦人迎来春暖花开
素材点拨 在路遥马急的人生路上,每个人都会遭遇艰难、迷茫、窘迫的时刻,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像武大靖一样坚持不放弃自己、不“躺平下坠”。若不甘于平庸,若心存理想,就应当坚持再坚持,咬定青山不放松、脚踏实地加油干,梦想之花终会绚烂绽放。
2022年2月5日晚,在北京冬奥会短道速滑混合团体接力比赛中,中国短道速滑队以2分37秒348的成绩夺冠,为中国代表团摘得首金。最后一棒不负众望率先撞线的武大靖赛后接受采访时一度哽咽,直言:“感谢所有人都没放弃我。”
1994年出生于黑龙江佳木斯的武大靖,10岁进入佳木斯短道速滑队业余队学习,第一次上冰就摔了107个跟头。16岁那年,他好不容易以全国短道速滑亚军的身份进入国家队,却一度只能充当女队的“陪练”。尽管被专业人士评价为“天赋其实比较一般”,但武大靖依然选择了坚强和坚持,凭借着刻苦的训练脱颖而出,先后获得世界杯亚军、世锦赛冠军、索契冬奥会银牌、平昌冬奥会金牌。平昌冬奥会后因腰伤复发,武大靖状态一落千丈,直到2021年9月才开始正常跟上训练。北京冬奥会前比赛的失利,也引来了不少人的担忧甚至质疑,对此,武大靖说:“这四年我一直在努力,始终没有放弃。”
北京冬奥会周期,武大靖成长为中国短道速滑队队长。北京冬奥会短道速滑男子1000米决赛,选手们第一枪滑了几圈后被裁判召回。比赛重新开始后,武大靖的体力已然不支,于是他碰了碰身旁的任子威示意其快滑。之后,他尽力把匈牙利选手刘少林挡在身后。赛后,武大靖说,这是队长的职责,要让队友感受到鼓励和安全感。谈及未来,武大靖表示:“只要国家队需要我继续代表祖国参赛,我肯定会全力以赴。”
王濛:北京冬奥会“最火解说员”
素材点拨 当娱乐碰撞竞技体育,当“金句”融合专业内容,当一个专业运动员恰巧也是“相声演员”,便不难理解观众为何如此喜爱“濛”式解说。“我的眼睛就是尺”,这种扑面而来的自信,源于王濛过硬的实力和对这项运动的热爱。她的专业判断和霸气解说,也让人们真切感受到了体育运动的魅力。
2022年2月5日,短道速滑队为中国摘取了北京冬奥会首金,举国沸腾。但登上热搜次数最多的,却是“王濛”这个名字。担任咪咕视频解说嘉宾的她因解说中的一句“我的眼睛就是尺,你不用看回放了,我们就算只有微弱的优势也是我们胜利了”,而连上7次微博热搜,一夜之间火遍全网。专业到位的点评配以洒脱率直的表达,王濛为千万观众带来了一场场在自家客厅似的“沉浸式观赛”。
王濛曾是中国短道速滑的天才人物,作为运动员的她曾7次打破世界纪录,获得114枚金牌。在中国队获得的冬奥会金牌里,王濛斩获的最多,共4枚,她还是中国短道速滑历史上第一个“三冠王”。国际短道速滑联盟总结王濛的职业生涯时曾表示:“短道速滑从来都不是中国的传统强项,但王濛巅峰生涯的统治级表现给了大家这种错觉。”
在北京冬奥会短道速滑11天的赛程里,王濛“金句”频出、热梗不断。“这人咋一阵风就吹倒了”“这个选手是一个有故事的人”“自己摔倒了这也没办法”等妙语令观众捧腹大笑。她对场上运动局势洞若观火,对许多国外运动员的名字脱口而出,解说赛事规则时三言两语便能为观众厘清思绪,通俗易懂且有理有据。既能专业判断,也敢霸气评价,王濛在唠嗑式解说中展现出来的“虎”和“萌”深受观众喜爱,也难怪许多网友疾呼:“请把王濛焊在解说席上!”
高亭宇:说到做到,铜牌换金牌
素材点拨 高亭宇说到做到,让自己站上了最高领奖台,同时也为中国速度滑冰队证明了实力。在他的身上,有着新一代运动员所具有的鲜明个性与强烈自信。我们期待以高亭宇为代表的年轻的中国冰雪健儿们能不断超越自我,在美丽的冰雪赛场上自信释放一代新人的速度与激情。
34秒32! 2021年2月12日傍晚,北京冬奥会中国体育代表团开幕式旗手高亭宇的这一成绩,打破了速度滑冰男子500米项目的奥运会纪录,使其成功夺得金牌。这是我国速度滑冰项目首枚男子金牌,也是中国队在北京冬奥会上获得的第四枚金牌。
2018年的平昌冬奥会上,高亭宇获得速度滑冰男子500米铜牌,成为中国第一位在冬奥会速度滑冰比赛中获得奖牌的男子选手。带着那枚宝贵的铜牌,21岁的高亭宇给自己定下了新的目标——在北京冬奥会上给奖牌换颜色。四年时间里,高亭宇的成绩出现了一些起伏:在2019—2020赛季中因腰伤复发缺席部分比赛,甚至还曾离开国家队8个月;虽然曾在2020年2月举行的世界速度滑冰单项锦标赛上滑出34秒282的成绩,创造个人最佳纪录,但也曾在一些比赛中发生过抢跑犯规等失误。冲刺备战北京冬奥会期间,除了积极恢复身体,高亭宇还在一些技术环节上力争做到完美。“在家门口参加冬奥会,我想把最好的状态发挥出来。”高亭宇说。
完赛后,高亭宇身披五星红旗,跑满全场,与对手撞拳致意;领奖时他则高高跃起,跳到冠军领奖台上。“有人赛前曾跟我说,你这个道次不可能获得冠军。我现在想说,这是啥?”接受采访时高亭宇指了指手中的金牌,霸气地说出了这句话。
任子威:赢得起也输得起
素材点拨 人生这趟旅途,成功与失败总是交错更迭,输和赢也没有绝对的界限。无论成功或失败,都是人生常态。脚踏实地,心致净纯,方登顶峰。任子威既能拼命追逐金牌也能坦然面对失误,这种拿得起、放得下的豁達值得赞赏。
2022年2月7日晚,北京冬奥会短道速滑男子1000米决赛,中国选手任子威以1分26秒768的成绩获得冠军,实现了中国队在该项目上冬奥金牌零的突破。
1997年,任子威出生于“冰雪之乡”——黑龙江哈尔滨。小学一年级时,学校正在建设短道速滑人才基地,忙于工作的父母为了晚点接任子威放学,就让他参加了学校组织的课后训练。一次“无心插柳”,让任子威的人生从此和短道速滑紧紧相连。2014年索契冬奥会后,任子威进入国家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训练,让这位从不服输的东北小伙终于被世界看到。2016年,任子威成为中国队历史上第一位世界青年短道速滑锦标赛男子全能冠军;2018年,他获得平昌冬奥会短道速滑男子5000米接力亚军;2021年4站世界杯比赛,他4次站上最高领奖台。
2月9日,任子威在短道速滑男子1500米半决赛中被判犯规,无缘决赛。面对记者提问,他没有把责任归结到“裁判的判罚”“体力问题”或“身体不适”,而是说自己的心态出现了问题,“犯了低级失误”。虽然任子威以短道速滑混合团体接力金牌、短道速滑男子1000米金牌的成绩,成为北京冬奥会的“双冠王”,但他的目标不止于此。面对未来,任子威说:“下个四年我尽力!中国短道,是你永远可以相信的‘国之尖刀’!”
克劳迪娅·佩希施泰因:49岁老将战胜岁月
素材点拨 奥运赛场上,人们为年轻运动员的精彩表现而喝彩,但那些因为热爱而不畏年龄、不惧岁月的老将则更加值得赞叹。从成绩来看,佩希施泰因已经没有了优势,但来到北京就是胜利,享受比赛就是胜利。在和岁月的较量中,她已经做到了最好。
2022年2月5日,北京冬奥会速度滑冰女子3000米决赛,49岁的德国选手克劳迪娅·佩希施泰因以4分17秒16的成绩最后一个冲过终点线。现场观众除了为冠军送上掌声,给佩希施泰因的掌声则更为热烈。因为她是冬奥会历史上年纪最大的女性运动员。这一天与她同场竞技的选手中,年纪最小的只有19岁,和她相差足足30岁。
出生于1972年的佩希施泰因是冬奥会历史上的“速滑传奇”。从1992年第一次站上冬奥赛场至今,她获得过5枚冬奥金牌和3枚冬奥银牌,2002年盐湖城冬奥会她在速滑女子3000米项目上创造的3分57秒70的纪录已经在冰面上停留了20年——直到北京冬奥会才被人打破。佩希施泰因不断地突破着人们对速滑这项运动“最佳年龄”的想象边界。2017年,她成为在世界锦标赛上最年长的获得奖牌的速度滑冰运动员;2019年,她成为赢得速度滑冰世界杯比赛的最年长的运动员。
为了参加北京冬奥会,佩希施泰因倾尽全力才攒够了参赛积分。“我来北京参加比赛,也是来这里庆祝自己第8次参加奥运会。”在结束北京冬奥会的比赛后,佩希施泰因微笑着说,“成绩最差的这届比赛是我职业生涯的巅峰,今天比我所有的奖牌加起来都更重要。”
闫文港:跨界钢架雪车的跳远健将
素材点拨 拼尽全力,直到最后一刻,闫文港用自己的速度诠释了奥运精神,书写了中国钢架雪车的历史。闫文港勇夺北京冬奥会铜牌的故事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只要敢做、肯做、持之以恒地做,没有什么是中国人做不成的,里程碑只是伟大征程上的一个新起点。
2022年2月11日晚,国家雪车雪橇中心“雪游龙”赛道上,24岁的闫文港以4分01秒77的成绩夺得北京冬奥会男子钢架雪车铜牌。这是中国队选手在冬奥会雪车、雪橇、钢架雪车等项目中获得的第一枚奖牌。
1997年出生的闫文港最初练的是跳远。多年的跳远生涯让他拥有了出色的爆发力,而这正是钢架雪车项目起跑阶段所必需的身体素质。2016年12月,闫文港凭借优秀的身体素质,入选中国钢架雪车集训队,开始了漫长的“修行”。欧洲杯、第十四届全国冬运会、世锦赛,闫文港随着队伍一步一个脚印,不断提升自我,缩小自己与世界最高水平间的差距。2018年12月7日,闫文港在德国国王湖一举夺得中国钢架雪车历史上首枚欧洲杯金牌。2019年,他又获得第十四届全国冬运会男子钢架雪车金牌。
在北京冬奥会男子钢架雪车决赛第4轮滑行中,闫文港滑出了最快129.71公里/小时的速度,快如旋风,后来居上成功拼得奖牌。赛后,闫文港说,从跳远转项钢架雪车以来,自己一直盼着能在冬奥会的赛场为国争光,“成绩代表过去,我还需要变得更强,并继续以自己的表现给他人带来坚持的力量”。
肖恩·怀特:单板滑雪名将谢幕
素材点拨 因为热爱,所以全力以赴,无论结果如何。尽管战绩不如年轻小将,但是能够在35岁的年龄参加个人职业生涯的第五届冬奥会,这本就是肖恩·怀特的一个了不起的成就。人生的舞台上,我们都应该像肖恩·怀特一样,满怀热爱,向着心中的目标,砥砺前行。
2022年2月11日,北京冬奥会单板滑雪男子U型场地技巧决赛中,由于出现失误,美国选手、三届冬奥会冠军肖恩·怀特最终无缘奖牌,“单板滑雪U型场地之王”的冬奥生涯就此画上句号。
小时候,肖恩·怀特患有先天性心脏畸形。不到5岁时,他便接受了两次大型心脏手术。6岁,他开始参加单板滑雪比赛,努力追求生命的精彩。13岁时,肖恩·怀特便将少年组滑雪比赛的冠军拿到手软。2006年都灵冬奥会,19岁的肖恩·怀特拿下了自己第一个冬奥会冠军。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上,肖恩·怀特空翻三周半动作1260度的翻转被视为经典一幕。2014年索契冬奥会,肖恩·怀特无缘领奖台,人们一度以为他的时代已经结束,但是四年后的平昌冬奥会,他上演王者归来,以31岁的“高龄”夺得个人第三枚冬奥会金牌,震惊世界。
结束北京冬奥会的比赛后,肖恩·怀特微笑着流下了热泪,對手以及现场的观众为他鼓掌欢呼。虽然此次无缘北京冬奥会领奖台,但肖恩·怀特早已成就不朽神话。作为单板滑雪U型场地项目有史以来年龄最大的奥运参赛选手,肖恩·怀特表示退役也不会离开这项运动,“我会和我所有的朋友在一起,成为这项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羽生结弦:奥林匹克从来不止于冠军
素材点拨 一个已经站在世界之巅的强者,依然在做不断向前的勇者,哪怕失败,也在所不惜。为什么要不断超越?——因为山就在那里。命定的局限尽可永在,不屈的挑战却不可须臾或缺。奥林匹克从来不止于冠军!这样的挑战,是羽生结弦的英雄主义,也是人类的梦想主义。
2022年2月10日,北京冬奥会花样滑冰男子单人滑比赛在首都体育馆举行。在仅有一次出场机会的单人滑自由滑比赛中,日本选手、冬奥会男单“双冠王”羽生结弦挑战“阿克塞尔四周跳”(4A)—— 一个需要实际转体4周半、被称为人类极限的动作失败,摔倒在冰面上,最终获得第4名,无缘奖牌。谢幕离场时,羽生結弦弯腰用双手触摸冰面,随后抬起触摸冰面的双手献上深情一吻的一幕令人动容。
19次打破世界纪录,亚洲首位冬奥会男子单人滑冠军、第一位蝉联冬奥会男单冠军的花样滑冰选手,在花样滑冰男子单人滑项目上,羽生结弦的成就令人惊叹。他是国际滑冰联盟认可的国际比赛中完成后外结环四周跳的第一人,还是花样滑冰历史上包揽奥运会、世锦赛、大奖赛总决赛、四大洲锦标赛及世青赛、青年组总决赛等国际大赛男单项目冠军的超级全满贯第一人。
参加北京奥运会,面对外界求稳的声音,伤病缠身的羽生结弦有自己的坚持,其将4A视作自身使命的决心从未动摇。他说:“我已经在奥运会上赢得了两块金牌,这次也没想过要达成三连胜,只是想着成功做出这个动作。无论多么艰难,无论多么难以想象,我都想为那些对我有期望的人,多争取一点。如果不做4A,我可以做一个更好的组合动作。但我很骄傲我尝试了4A,它会让我的运动生涯更完整。”
范可新:俯身一吻只因对这舞台爱得深沉
素材点拨 范可新的眼泪之下,铺满了贫寒、病痛和坚持。多次为国争光、征战奥运,她见证了中国冰雪运动事业的发展,也无比自豪地在家门口展现了自己的风采。她的成功证明,尽管每个人的起点不同,但只要努力拼搏,就能超越自我,创造非凡的成绩,拥有精彩的人生。
2022年2月5日,由范可新、武大靖、任子威、曲春雨组成的中国短道速滑接力队以2分37秒348的成绩,夺得北京冬奥会短道速滑项目混合团体接力决赛冠军。作为短道速滑女队唯一一位冬奥会三朝元老,29岁的范可新终于在家门口拿到了梦寐以求的冬奥会金牌。赛后对着媒体镜头,她泣不成声:“我等这块金牌太久了。”
范可新1993年出生在黑龙江七台河,小时候家境贫寒,全靠父亲修鞋维持生活。从小就懂事的她,放学后还会去捡废品换钱买学习用品。8岁时,范可新被体校教练看中,成为七台河市短道速滑队的学员,从此走上了专业滑冰道路。由于条件有限,范可新只能穿教练赠送的不合脚的旧冰鞋,脚底总被磨破,但小小年纪的她硬是咬牙坚持了下来。2008年,范可新被查出患有贫血症,恢复健康后她依旧选择坚持,并一路滑进了国家队。2011年英国谢菲尔德短道速滑世界锦标赛上,年仅17岁的范可新以44秒620夺得女子500米金牌,并与队友配合获得女子3000米金牌,一战成名。之后,范可新总共五次夺得短道速滑世锦赛女子500米冠军,并在最近三届世锦赛上实现该项目的三连冠。
2月13日晚,北京冬奥会短道速滑女子3000米接力比赛中,范可新在最后一刻绝地反击,为中国队赢得一枚铜牌。比赛结束后,她俯身亲吻冰面的一幕,打动了万千网友。三届冬奥会经历,范可新所有的汗水与荣光都留给了这个舞台。
徐梦桃:拼搏的心永远年轻
素材点拨 徐梦桃参加了四届冬奥会,为了这一枚金牌,等待和苦练了12年。圆梦再回首,最值得感谢的当是没有放弃梦想的自己。成功这条路虽然望得到尽头,但在通往它的路上,若没有对理想的坚持和付出,注定走不到终点。毕竟,只有努力不会辜负每一个追梦者。
2022年2月14日,北京冬奥会自由式滑雪女子空中技巧决赛,31岁的冬奥会“四朝元老”徐梦桃在第三跳中用自己的最高难度动作得到全场最高的108.61分,一举夺冠。这是中国体育代表团在北京冬奥会上获得的第5枚金牌,也是中国女子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项目的冬奥会首金。凭借这枚奥运金牌,已经多次问鼎过世界杯、世锦赛等国际大赛的徐梦桃终于实现了自己滑雪生涯的大满贯。
1990年出生的徐梦桃,自小学习体操,曾在辽宁省第九届运动会上斩获三枚金牌。因身高原因,她自2002年转项自由滑雪,至今已有20年。20年来,徐梦桃从一个热爱滑雪的小姑娘,成长为身经百战、拿下了27个世界杯分站冠军的传奇老将,也“收获”了膝关节韧带断裂、半月板切除、踝关节以及肘部伤病等无数伤痛。平昌冬奥会夺金失利的打击,差一点让徐梦桃选择退役,但她最后的回应是——坚持、坚持、再坚持。不论是面对伤病还是低谷,徐梦桃从未改变站上最高领奖台的目标。
北京冬奥会夺冠后,徐梦桃仰天呐喊,并在与对手的拥抱时忍不住落泪。这枚金牌,她等待了太久,如今终于如她所说,“老天爷看到了我的付出”。 她甚至还开起了玩笑:“2月14日是一个特别的日子。我决定了,把我的结婚纪念日什么的都定在2月14日,孩子我也要在2月14日生。”
珍妮丝·斯皮泰里:在冬奥赛场上吃豆包的女孩
素材点拨 虽然不具备争金夺银的实力,但当珍妮丝站上北京冬奥会赛场的那一刻,她便已取得了胜利。每个人心中都有梦想,然而许多人却恐于尝试。因为追逐梦想可能意味着不断地失败、跌落,甚至遭人反对。珍妮丝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贫穷和年龄都不是放弃的理由,你只要不断向前,终会实现梦想。
2022年2月9日,崇礼云顶滑雪公园山顶,冷风卷着雪粒呼呼地吹,刚在比赛中失误倒地的马耳他选手珍妮丝·斯皮泰里走到成绩等待区,稍显犹豫后从兜儿里掏出半个吃剩的豆包,微笑着对着镜头晃了晃,便吃了起来。全世界关注北京冬奥会单板滑雪女子U型场地技巧资格赛的观众,都观看了这场“吃播”。尽管无缘决赛,但乐观的珍妮丝还是收获了一大批网友的关注。
珍妮丝擅长面对镜头,因为除了是单板滑雪运动员,她还是一名滑雪视频博主,在国外视频社交媒体上经营着全球数一数二的女性滑雪运动频道。而北京冬奥会上,她则拥有更特殊的身份——马耳他在冬奥会历史上的首名参赛运动员以及马耳他代表团在本届赛会的唯一参赛选手。
珍妮丝如今29岁,她的祖父是马耳他人,二戰结束后移民到美国。珍妮丝在18岁时爱上滑板,在25岁时决定参加冬奥会,算是一名大龄选手。虽然没能入选美国国家队,但她通过积分和世界杯比赛获得了代表马耳他参赛的机会,而这背后则充满艰辛。在过去的两个冬天里,珍妮丝都吃住在一辆没有暖气的商务车里,由此省下生活费用来投入训练和比赛。没有赞助、没有资源,珍妮丝自己开车四处参赛,靠着不懈的努力,最终站上了北京冬奥会的赛场,也向全世界宣告:“如果你有一个梦想或远大的目标,那就想办法去实现它,一切皆有可能。”
北京冬奥会闭幕式:天下一家 共向未来
美美与共:天下一家结同心
北京冬奥会闭幕式伊始,12辆晶莹剔透的冰鞋车在孩子们的簇拥下被推入鸟巢。参照中国民间虎头鞋的造型,12辆车子仿若十二生肖冰鞋,并在短短两分钟内,以车轮痕迹组成了巨大的中国结轮廓。车身上的生肖头像也与地面的中国结相映成趣,再次巧妙地向全球观众展现了中国文化的浪漫与趣味。
中国结是一种传统的中国工艺,它凝结着中国人的哲思智慧:每根丝带都能独立成结,各美其美;不同的丝带可以共同编织,美美与共。这正如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和谐合作的国际大家庭需要所有人共同建设。而十二生肖的创意则是延续了开幕式二十四节气的创意,再次展现了中国的时间文明。
冬奥有你:点亮自己,温暖世界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创了“向志愿者致敬”这一环节,从此“向志愿者致敬”成为奥运会闭幕式传统。而今这一幕再现“鸟巢”。北京冬奥会,一共有超过1.8万名赛会志愿者服务于整个赛事运行当中。除了赛会志愿者,还有20余万人次的城市志愿者。在北京赛区、延庆赛区、张家口赛区,志愿者们不计得失,默默付出,为这个举世瞩目的冬天奉献自己的一丝温热,把自己的志愿化成一道冬日的光,凝聚成温暖世界的力量。闭幕式上,国际奥委会运动员委员会新当选委员向6位志愿者代表赠送了红灯笼,代表所有运动员向北京冬奥会志愿者表示感谢。
折柳寄情:盎然生机消离愁
缅怀时刻,伴随着悠扬的乐曲《送别》,演员手捧发光柳枝,轻盈缓步进入场地,走过之处,微风轻拂,柳枝摇曳。地屏中,柳絮翩翩,漫天飞舞,似离别愁绪,也似延续生命的种子。柳絮飘到人们手中,来自各行各业的人,怀抱银色的柳枝向场地中央汇聚,以此演绎着中国人传承千年的惜别怀远、折柳寄情。
一支曲、一群人、一捧柳枝、一束光、一片绿荫、一起向未来……在光与爱的汇聚中,冰雪融化,大地回春,一片生机盎然。美好希冀被生命之光点燃,人类一起迎接春天,拥抱未来。
好梦重温:双奥情牵十四年
“我和你,心连心,同住地球村……”在北京冬奥会闭幕式尾声,孩子们用纯洁稚嫩的童声再次唱响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经典主题曲《我和你》,各参赛国家和地区的执旗手向场地中央汇聚。与此同时,雪花火炬缓缓落下,在空中与星星五环交错,两届奥运在此交汇。从2008到2022,“双奥之城”北京为奥林匹克添上新的荣光。
张艺谋表示,2008年夏天,北京奥运会给予了中国人乃至全世界人民难以忘怀的时代记忆;2022年,北京再度因举办冬奥会而为世界瞩目。这一设计也表达了“一起向未来”的愿景,“代表各参赛国家和地区的不同的雪花汇聚五环下,这不仅是中国式浪漫,更是‘世界大同、天下一家’携手弘扬奥林匹克精神的真实写照”。
北京冬奥会带来的启示与思考
北京冬奥会呈现出怎样的总体特点?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冬奥会欢迎宴会上的致辞中指出:“在大家共同努力下,北京冬奥会一定会成为简约、安全、精彩的奥运盛会而载入史册。”经过6年多的精心筹办,在这个冬天,在各国参赛运动员、国际奥委会官员和全体服务人员共同努力下,北京展开了一幅简约、安全、精彩的奥林匹克壮美画卷,向全世界讲述了一个绚丽、温暖、感人至深的冬奥会故事。
精彩解读
简约、安全、精彩的北京冬奥会必将载入史册
这是一届“安全+有序”的奥运盛会。严格执行防疫手册规定,落实落细分区分类闭环管理各项措施,统筹抓好冬奥会和主办城市疫情防控,扎实做好场馆运行和赛事组织工作,全力保障所有办赛、参赛、观赛人员的防疫安全,确保赛事安全有序进行……严谨、细致、周到的防疫工作获得了众多外国运动员和国际官员点赞。
这是一届“简约+精彩”的奥运盛会。从申办、筹办到举办,北京坚持节约原则,不搞铺张奢华,不搞重复建设,推动可持续再利用,最大程度减少资源浪费。冬奥会开幕式从中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开始让中国传统文化与奥林匹克携手,主火炬点燃环节用“微火”点亮“全世界”,颁奖仪式以“冰雪荣光”为主题创意,颁奖元素总体设计体现外观简洁大方、功能贴心实用、材料环保可持续等特点,一个个精益求精的细节,汇聚成令人赞叹的冬奥大手笔。
这是一届“绿色+低碳”的奥运盛会。“可持续性”是国际奥委会改革路线图《奥林匹克2020议程》(下简称《议程》)的标志性理念,北京冬奥会是第一届从申办、筹办到举办全过程践行《议程》的奥运会。首次全部场馆使用100%绿色电能、首次采用环保的二氧化碳制冰技术、首次实现场馆热能再利用,国家游泳中心成为全球首个完成“水冰转换”的场馆……绿色已成为北京冬奥会的亮丽底色,绿色办奥实践获得参赛各代表团以及国际社会高度评价。
北京冬奥会展现出怎样的国民心态?
在全媒体编织的全球传播时代,北京冬奥会不仅汇聚了举世目光,还有全民参与的空前热情。网上的围观和热评、线下的参与和行动,在冬天举行的奥运会上被烘烤成热气腾腾的全民共情仪式。在本届冬奥会的赛场内外,我们明显感觉到我国运动员和民众对待比赛、对待结果的心态,都更加轻松、更加成熟、更加宽容。
精彩解读
成熟心态彰显大国风采
体育是综合国力的体现,是国家形象的展示,也是发展进步的缩影。曾经,中国积贫积弱,“奥运三问”萦绕心头,竞技体育背负着振兴的热望;如今,“双奥之城”为世界奉上精彩、非凡、卓越的一届盛会,奥运健儿们展现出一往无前的拼搏、为荣誉奋战的热忱,但更有与世界顶级运动员同台竞技的自信,有在自己喜爱的运动中追求极限的快乐。时代在变,对体育的认知同样在变。关注成绩更关心成长,追求成绩更享受过程,看重奖牌更注重友谊,奥运健儿们的心态更加成熟稳重、从容自信。
从赛场内延伸到赛场外,这样的心态体现在人们对待奥运及竞技体育的态度上。在互联网上,这样的声音分外响亮:鼓劲时,“每一位运动员背后的努力和坚持都值得敬佩”;加油时,“和高手交手不到最后一刻不放弃”;自豪时,“凝聚起来的是团魂,释放出来的是能量”;宽慰时,“不怕暂时跌倒,站起来再接力”;期待时,“盛开不分早与晚,花儿总会绽放”……对拼搏者的致敬、对失利者的包容、对奋斗者的期待成为舆论主流,映照着从体育大国迈向体育强国进程中更为成熟的国民心态。
为什么人人都爱“冰墩墩”?
在社交媒体上,北京冬奥会的吉祥物“冰墩墩”屡屡登上热搜,大众影响力与日俱增。熟悉奥运的人们对此应该不会感到意外,吉祥物是重要的文化创意产品,每一届奥运会都会有专属的吉祥物。一次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往往伴随着吉祥物等周边产品的走红。“冰墩墩”不仅在国内引爆购买热潮,导致“一墩难求”,也打动了世界各国民众的心,成为海外朋友关注冬奥、感知中国的最新纽带。
精彩解读
透过“冰墩墩”感受可爱的中国
“冰墩墩”为什么能走红?首先,其形象基础是我国的国宝熊猫,这是最具代表性的一大中华文化元素,是非常有辨识度的中国符号。圆滚滚、会“卖萌”的熊猫在我国就非常受欢迎,在国外更因其稀有而拥有无数“粉丝”,要知道,旅居海外的大熊猫都是当地非常耀眼的明星。其次,除了熊猫这一文化元素,穿着冰晶外套的“冰墩墩”和冰丝带結合后,还体现出冰雪特色以及设计的现代感和科技感。再次,“冰墩墩”的造型非常多样,诠释花样滑冰、高山滑雪、冬季两项、雪车等不同项目,“冰墩墩”都会呈现出不同的运动姿态,其可爱的形象更加丰满。此外,北京冬奥会开幕后,“冰墩墩”不再只是此前的静态形象,“动起来”的“冰墩墩”在演绎角色时更会“卖萌”,进一步俘获人们的心。可以说,“一墩难求”的现象不只代表一个吉祥物的走红,更彰显了中华文化的“圈粉”能力。
可爱的“冰墩墩”,是可爱中国的一个缩影。通过冬奥会,世界各国愈发感受到一个传统与现代水乳交融的中国,一个自立自强同时又热情拥抱世界的中国,一个更加坚定自信、从容大气的中国。衷心希望,以冬奥会为契机,更多的外国朋友能走近中国,感知真实中国,增进彼此了解,携手迈向未来。
“00后”运动员展现出了怎样的精神风貌?
在结束自由式滑雪女子坡面障碍技巧资格赛第二跳等分的间隙,18岁的谷爱凌掏出塑料袋,拿出韭菜盒子,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仿佛她参加的不是高手云集的冬奥会,等待的也不是关系到能否晋级的分数。与此同时,不管动作是否完美,17岁的苏翊鸣对着镜头总是笑眯眯、慢悠悠地说着他的开心、遗憾或者对未来的期许,仿佛这就是每学年都会有的两次期末考试,而他不过是一不留神露了手最高难度的动作。除了他们以外,还有许多“00后”运动员在冬奥赛场上大展风采,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后浪”最美的样子。
精彩解读
平视世界的一代让人惊叹
这些“00后”运动员,健康、阳光,有想法,有个性,每个人身上都有着渴望冲破束缚、完美绽放的劲头。他们会为登上领奖台欣喜若狂,但他们不会一味地纠结于输赢成败,他们甚至会由衷地为对手的“大招儿”和高分喝彩——或许正是在别人的高光时刻里,他们看到了自己未来的可能。这恰恰是这一代年轻人的本色,也是冰雪运动越来越受到年轻人青睐的原因——名次只是外界给予的加持,他们要战胜和挑战的首先是自己。这也就能解释为什么当一些网友拼命“追杀”当值裁判时,戴着可爱线帽的苏翊鸣却在颁奖广场上无比兴奋地抚摸着人生中的第一块冬奥会银牌,而他和他的教练随后发出的请求网友停止攻击裁判的公开信,不仅让“大人”们汗颜,更让人看到苏翊鸣这代年轻运动员身上的自信、坦然和宽容,以及对极限运动所展示出来的价值观的认同。谁能否认缺憾不是比赛的一部分?谁又能说完美只能靠奖牌和名次来加持?
不矫揉造作,不哗众取宠,因为热爱而投身竞技,是这一代中国运动员身上最明显的标签。不习惯被仰视,不愿意被俯视,但不影响他们脚踏实地追逐梦想,也是这一代中国运动员最让人欣喜之处。平视自己,平视对手,也平视世界,用坦然去面对竞争,用热爱去兑现承诺,愿我们也能成为这样的人。
体育能给我们普通人带来什么?
随着北京冬奥会的进行,苏翊鸣、谷爱凌等新一代冰雪运动员的成长背景也随之受到关注。其实,不管家庭条件如何,在这些运动员的人生中,体育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有条件者几乎玩遍了篮球、射箭、马术等多种项目。出身普通家庭者,如范可新,也是在家长的支持下选择了花费较少的速滑运动,最终成就了自己。获得冬奥冠军可遇不可求,天赋、环境、机遇虽非大多数人可以同时拥有,但这并不等于体育本身就只和少部分人相关。人人皆可参与体育,而体育的作用也不仅仅是强身健体。
精彩解读
冬奥冠军可遇不可求,但体育真的可以拓宽人生
体育带给人的最大收获除了强健体魄,更在于心理意志的反复锤炼。我们常说要培养人的意志品质,培养健康的心理、高的情商、团队协作能力,这些都不是靠书本、做题、考试能教会学到的,但是体育可以。体育带来了挑战,培养了坚忍不拔的意志,造就了超越自我、享受过程的精神,以及自律、专注、讲求效率的心理调适能力,这些都能帮助我们成就更好的自己,而这也是体育带给我们的最重要的东西。
体育也是打开人生另一扇窗的重要机会。范可新的家乡七台河,被誉为中国冬奥“冠军之乡”。范可新的同乡杨扬就曾说:“在这里,我们把注意力集中在一项运动上,当我们取得成功后,这个小地方的人们就看到了希望。这已经成了地方文化。”七台河许多顶尖滑冰选手都来自普通工人和农民家庭,通过高水平的训练和比赛,七台河孩子的人生选择不断得以拓宽。而且,即使没有机会很早接触到专业体育项目,也没有遇到名师选入体校,但若足够热爱,愿意投入,也会有所收获。希望中国的学生、老师、家长能认识到体育的意义,如若发现特长,则不妨培养这一优势,拓宽自己的人生。
北京冬奥会志愿者何以令人动容?
参与北京冬奥会的国际旅客抵达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后,整个冬奥会旅程会无数次遇到中国志愿者,他们脸上灿烂的笑容会是其关于中国最深刻的记忆之一。体育竞赛、场馆管理、语言服务、新闻运行等41个业务领域,无处不见志愿者忙碌的身影。冰天雪地里,他们的默默奉献,让赛场上的每一次拼搏呐喊都更加掷地有声,他们身上所体现出的志愿者精神令人动容。
精彩解读
冬奥志愿者精神永不落幕
镜头之内,参赛选手英姿飒爽,博得满堂彩;镜头之外,从白雪皑皑的赛场到烟花盛放的“鸟巢”,每一个细小的环节,每一个有需要的地点,都有志愿者活跃的身影和灿烂的笑容。他们是离北京冬奥会最近的人,但也是最远的人。比起近距离享受赛事,志愿者往往需要坚守岗位,可能是在张家口的风里,也可能是在延庆的雪里,既需要事无巨细、坚持不懈,也需要热情洋溢、礼貌友善,还需要专业周到、严谨负责。
每一位志愿者的工作看似微小,但缺一不可,既向全球传递着东道主的热情,也是“双奥之城”风采和格局的体现,成为北京乃至中国“流动的名片”。以友爱为名,志愿服务精神不再只是一场单方面的奉献,而是超越种族和国界的双向奔赴。如果说激烈的赛事体现了“更高、更快、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那么志愿者的笑容无疑蕴藏了“更团结”的新时代精神,是中国这个含蓄的文明大国用爱连接世界的合唱。
我们对志愿者精神的赞美,正是对奥林匹克精神的呼应。当前国际形势复杂诡谲,我们渴望这样一种能跨越山海的力量,无私包容,热情友善,足以抚平沟壑、团结人心。北京冬奥会已经落下帷幕,但是在长久的未来,志愿者精神都将如一颗火种,留在所有亲历过、见证过、感受過的人心间,温暖每一个终将过去的冬天,照亮全人类一起向未来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