悸动
2022-05-29袁天雪
袁天雪
夏日的夜晚,月华如练。她站在窗边,皎洁的月光落在她青春的脸庞上,也洒进了她的眼里。她那暗含秋波的双眸明亮无比,犹如藏下了一片星空。她的內心更被照得发亮——她凝眸,望着不远处的那汪湖水,清风徐徐吹过,湖面泛起阵阵涟漪,她的思绪也好似这波纹一般慢慢荡开。她和他之间过去的点点滴滴渐渐浮现在她的眼前。
作者以《悸动》为题,因保留了文章内容的神秘感而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开篇对少女进行外貌、动作描写,然后用一句“她和他之间过去的点点滴滴渐渐浮现在她的眼前”,使得文章的情感主旨呼之欲出,一股青春的气息扑面而来。
那是一个炎热的夏日,屋外蝉鸣不止,气温也仿佛随着声声“知了,知了”而不断攀升。头顶的电风扇吱呀呀地转着,带来的微风对于这燥热的天气徒然无用。她擦拭着脸上的汗珠,用手轻轻地扇动着书本,试图减轻这无边的火热。此时,楼下传来一阵喧嚣,她探出头,看到一辆搬家公司的车正在卸货。车旁,一位少年正抬头打量着她所在的这栋楼,俊朗的脸上尽是青春的美好。在对上少年目光的一瞬,她急忙缩回头,蹲下身子,然后用双手贴上了微红的耳尖和稍稍发烫的脸。天气好像更热了。
对少女动作、反应的细节描写,可谓细腻精当、刻画传神:“她急忙缩回头,蹲下身子,然后用双手贴上了微红的耳尖和稍稍发烫的脸。”这一“缩”、一“蹲”、一“贴”,把少女内心的紧张和羞涩表现得淋漓尽致,青春萌动的少女形象呼之欲出。
当天她便得知少年是新搬来的邻居。后来虽然她时常都能见到他,但也只敢在远处偷偷地望着他。因为她发现他总是独来独往,沉默寡言的。而大概是因为少年的沉默,让她也喜欢上了发呆。她经常站在窗边,看着楼下她第一次见到少年的地方,一看就是好久。
一个午后,她百无聊赖,站在窗前用手拨弄着窗台上一颗透亮的珠子。一不留神,那珠子便滚下窗台,掉了下去。随即她便听见一声痛苦的呼叫。她顿觉不妙,偷偷地探出头,往下一看——那颗珠子正好砸在了路过的少年的头上!她急忙转身出门,来到楼下,只见少年正捂着脑袋,一脸疑惑地望着手中的珠子。她走到少年跟前,轻轻说了声“对不起”。少年望着她,笑了笑,打破了尴尬,然后将珠子还给她,并叮嘱她以后要小心。之后,少年便转身走了。
虽然之后几天她一直在埋怨自己的不小心,但那颗珠子也让她有了与少年交谈的理由——再一次遇见少年,她很自然地上前询问他被砸部位的伤势,在得到“没事”的回答后,她便兴高采烈地和少年聊了起来。少年话虽不多,但并不排斥和她聊天。后来每一次见面她和少年都会聊上几句,不久之后,他们俩便成了很好的朋友。
少年也喜欢上了她屋旁的那汪湖水。他喜欢一个人静静地坐在那里,盯着波澜不惊的湖面,不知在想些什么。有时,她会悄悄地靠近少年,然后调皮地将一块石子投入湖中——平静的湖面会泛起阵阵波纹,那波纹随后逐渐扩散、变得模糊,湖面终归于平静。有一次,少年盯着那泛起的波纹,对她说:“原本平静的东西,就算暂时打破它表层的那份宁静,可终究,它还是会恢复成原本的样子。”她不懂这话的意思,少年也没有解释。
直到有一天,少年告诉她,他要再一次搬家了。分别的时候,少年看了她很久,似乎有话要说;她也看着少年,耐心地等待着。可最终少年什么也没说,留下的只有远去的背影。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她还是经常站在窗边,看着楼下她第一次见到少年的地方。思绪纷飞,她仿佛又看见少年仰头站在楼下,俊朗的脸上尽是青春的美好。
文中两次提到少年的脸上“尽是青春的美好”,既在结构上前后呼应,突出了少年美好、青春的形象,又巧妙地将文章的主旨蕴含其中——虽然结局并不圆满,但少女和少年间青春期朦胧的情感正体现了青春的美好。
(指导老师:晏玉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