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搏是最美的人生状态
2022-05-29马祖云
马祖云
“落地的一瞬间,特别有成就感”“下一个周期,希望能达到新的高度”……北京冬奥会上,中国体育代表团的“00后”运动员驰骋冰雪赛场,用激情与奋斗诠释青春,令人印象深刻。他们挥洒汗水、奋力拼搏,展现出虎虎生威的雄风,激发了亿万观众对冰雪运动的热情,也点燃了人们一起向未来的豪情。
习近平总书记曾深情寄语运动员:“人生能有几回搏,拼搏是值得的。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今天,新时代中国运动员在冬奥会赛场上与世界最高水平的运动员们切磋技艺、超越自我,展现出顽强拼搏、勇于挑战的意志品质和开放自信、团结包容的精神风貌。冬奥赛场深刻启示我们,拼搏是最美的人生状态。每一次拼搏,都意味着不轻言放弃,都是在为成就梦想蓄积力量。1
干事创业,无人不希冀成功的荣耀。拼尽全力不一定都能梦想成真,但成功背后必定是超越常人的艰辛努力。从科学家的发明创造到运动员的摘金夺银,从英雄人物的非凡功绩到普通劳动者的默默奉献,都伴随着激越豪迈的奋斗进行曲。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举世瞩目,背后是日复一日的苦练;短道速滑运动员赢得比赛、为国争光,背后是奋勇争先的搏击。事业有成者的经历表明,一切收获都源自辛勤耕耘、不懈奋斗。2
拼搏,需要超越自我的淬炼。奋力拼搏方能实现可贵的自我超越。这种超越,是一种不惧挑战的勇毅,可谓“越是艰险越向前”;是一种战胜自我的奋起,可谓“不用扬鞭自奋蹄”;是一种不甘平庸的行进,可谓“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马伟明坚持自主创新,带领团队破解科技难题、取得重大成果;景海鹏勇于自我加压,战胜生理心理的极限考验,书写“三度飞天”的传奇;苏炳添无惧伤痛,焕发精神与斗志,终在东京奥运会男子100米比赛中“飞”入决赛。正如歌曲《超越》所唱:超越所有的定义,超越伟大的平凡,超越自己。3
拼搏,彰显坚韧不拔的意志。世界上哪有一蹴而就的胜利,唯有反复淬火才能百炼成钢;哪有平白无故的幸运,唯有经受磨砺才能收获良机。努力奋斗者,体现着永不言弃、百折不挠的意志力。这种力量源自信念,离不开“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勇气;贵在恒久,离不开“咬定青山不放松”的专注;难在坚持,离不开“千磨万击还坚劲”的顽强。从屠呦呦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到南仁东带领团队建“中国天眼”望宇宙,再到黄大发率众在绝壁凿出“生命渠”……令人感佩的传奇故事不胜枚举,同时昭示我们:事业的成功,总是孕育在奋力搏击、敢于胜利的征途上。4
“追风赶月莫停留,平芜尽处是春山。”对于奋斗者而言,春天是播种的季节,有“春华”才有“秋实”。让我们激扬气呑万里如虎的雄风,踔厉奋发、笃行不怠,不负历史、不负韶华,在新征程上续写新的璀璨华章。
——摘自《人民日报》(2022年02月17日第04版)
①本段用习近平总书记的寄语来承上启下,既连接了开篇的例子,又自然而然地引出了文章论述的主题。同学们在写作文的时候,也一定要精心设计过渡句或过渡段,以便让文章上下勾连、文脉畅通。
②本段列举了“科学家”“运动员”“英雄人物”“普通劳动者”“航天员”等面例,用以阐明成功离不开奋斗。后两段则列举了马伟明、景海鹏、苏炳添、屠呦呦、南仁东等生动个例,用以阐明拼搏的价值。这种点面结合的写作方式,能使文章的论述周全而深刻。
③作者先连用三个“这种超越,是……可谓……”的短句形成排比,来阐释超越的内涵。再连用三个个例形成排比,对前述三个短句进行佐证。两组排比句的应用,不仅增强了文章的气势,也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④前一段和本段都采用了相同的论述模式——首先将分论点放在段首,然后用排比等手法对分论点的内涵进行阐释,接着用一组具体的实例来增强说服力,最后回扣并重申论点。这样的论证方法在时评写作中十分常见,大家可以学习、借鉴。
〈素材延伸1〉
马伟明:“一人能抵十个师”的“国宝级”专家
出生于1960年的海军工程大学教授马伟明是我国的“国宝级”专家。他在舰船动力和电气工程方面艰苦攻关几十年,使我国的海军舰艇拥有了中国人自己设计制造、具有完全自主知識产权的“中国心”;他在电磁弹射、全电力推进系统等先进军事技术上写下了中国人的名字,让我国在这些领域完成了从“跟跑者”到“领跑者”的转变。
20世纪90年代初,拿着仅有的3.5万元经费,马伟明和同事们在洗漱间改造的简陋实验室里进行发动机研发。花了整整6年,在对数十万组数据综合分析的基础上,他们终于成功研制出带稳定绕组的十二相整流发电机,从根本上解决了“固有振荡”这道世界性难题,彻底扫清了我国发展潜艇的障碍。
没过多久,马伟明又被委以重任——发展电磁弹射技术。美国科学家用了21年时间花费32亿美元才开发出这一航母核心技术,而马伟明带领团队仅用了几亿元人民币和10年时间,就让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二个拥有电磁弹射技术的国家。这样的成就令世界瞩目,有美国媒体评价马伟明“一人能抵十个师。”美国曾经下了很大的功夫,想让马伟明为其效力。然而,马伟明却斩钉截铁地说:“自我出生的那一刻起,我就永远只是中国人。”
〈素材延伸2〉
景海鹏:随时准备再上太空
景海鹏,1966年出生于山西运城。他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特级航天员,少将军衔,曾3次“出征”太空,3次执行任务总飞行时间长达49天。他还是我国飞行高度最高的两个航天员之一。
成为一名合格的航天员,要进行8大类、上百个课目的学习、训练与磨砺,每一项训练都挑战着人体的生理和心理极限。比如在离心机训练中,身体要承受8个G的过载——相当于自身重量8倍的压力压在身上的同时,还要进行其他方面的操作。当身体扛不住的时候,可以按左手边上的红色按钮让离心机立马停下来。但景海鹏当航天员的20多年里,从没有因为扛不住而按下那个按钮。
2008年9月,神舟七号载人飞行任务中,面对舱门打不开和轨道舱突发火灾警报的情况,景海鹏准确判断意外险情,沉着冷静,精准操控,与另外两名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一起,出色地完成了我国首次太空出舱活动任务。执行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期间,突发话音通信长时间中断故障,景海鹏及时排查故障,并经过天地协同恢复了通信畅通,确保了任务得以圆满完成。如今,面对还会不会再飞这个问题,景海鹏铿锵有力地回答道:“只要祖国需要,我随时准备再上太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