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应用文写作教学“课程思政”实施探索

2022-05-29杜永仁鲁彩苹

甘肃教育 2022年9期
关键词:应用文写作教学探索课程思政

杜永仁 鲁彩苹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课程思政”理念贯穿到各门专业课之中,“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发挥育人合力,形成协同效应”。应用文写作与思政教育密不可分,高校教师可引导大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内化为德性和素养,文章从高校应用文写作教学概况、应用文写作中“课程思政”实施路径以及基于“课程思政”的大学应用文教学探索这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关键词】大学;应用文写作;“课程思政”;教学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2)09—0020—03

《大学》开篇有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古人早就体悟到了教育的作用。最大境界的教育即“大学”,在于使人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始终是高校教育要解决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12月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明了方向,强调要把“课程思政”理念贯穿到各门专业课之中,“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发挥育人合力,形成协同效应”。笔者从事高校应用文写作教学,深知写作能力对于学生深入学习、寻求职业发展、认识社会、探究世界奥秘等诸多方面的重要性。然而,即便应用文写作课程在高校教育体系中如此重要,不少学生依然提不起写作的兴趣,教师的课堂也往往表现出索然无味、照本宣科的无奈现状。对此,笔者从高效应用文写作教学概况、应用文写作中“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及基于“课程思政”的大学应用文教学探索这三个方面具体阐述如下:

1.教学内容。广义的应用文写作教学包括公务文书、事务文书、礼仪文书、宣传文书等,其中公务文书是教学的重中之重。由于应用文写作自身的一些特点,内容具有结构的程式化、格式的规范性、语言的模式化等,如,给学生教公务文书,2012年中办和国办联合发文的《党政机关公文处理条例》中明确规定,党政公文一共15种,包括决定、决议、命令、报告、请示、通知、通报、函等。这些文种都是通过法律法规的形式规定的,因此,教学内容没有任何自由发挥的余地。同理,事务文书、礼仪文书等教学内容皆是如此。

2.教学流程。传统应用文写作教学流程如下:首先,教师教授理论知识,具体介绍文种的适用范围和特点。其次,讲解文种的结构格式规范。再次,分析范文,理解该文种在内容方面所表现出来的适用范围,感受该文种开头、主体、结尾部分各自表现出来的规范性和程式化,体会应用文语言的模式化特点。然后,指导学生撰写相应文种习作。由于应用文书大多篇幅短小,学生多数可以在课堂完成。最后,教师评价学生习作,总结归纳学生的学情、应该注意的要点、常犯的错误之类。如此,一堂课便算是有始有终,成功结束。从常规的课堂教学流程来说并无不妥,但总是让师生有一种沉闷无趣之感。

3.常用教学方法。应用文写作教学方法无非就是以下几种教学方式:启发式和对比式教学,帮助学生分析、理解各种类型的应用文书的适用范围、特点以及写作要点等,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或者采用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在课堂上通过讲解教师精选的各种文书的例子,使学生更为形象直观地理解各类文书的写作规范;或者将探究式和实践训练法相结合,教师精讲理论,示范案例的最终目的在于让学生真正掌握相关文书的写作方法和技巧;或者将启发式、探究式和实践训练法相结合,旨在通过对比、分析相似相关文种案例,引導、启发学生理解、掌握相关文种的写作和应用,如通知和通告、报告和请示、计划和总结等的对比分析。应用文写作的教学方法,大多就是以上几种。

中国自古就有“文以载道”的文章价值理论。简言之,应用文写作教学不应仅仅教给学生这一文体写作的相关知识,还应该浸透思想政治教育和品德教育。

1.通过应用文写作教学,培养学生的历史使命感。一名合格的大学毕业生必须具备优秀的文字鉴别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收获更高的人生价值。在平凡的岗位上,用更宏观的视野看待自己的工作。中国的知识分子自古以来都有一种家国情怀[1]。每一个彪炳史册的文人,诸如屈原、李白、杜甫、苏轼,忧国忧民、胸怀天下都是其写作的精神内核。我国是一个文章大国,应用文书的发展和文学史一样灿烂。最早的应用文《卜辞》见于3500多年前商代的甲骨文。甲骨文记录和反映了商朝的政治和经济情况。中国是礼仪之邦,到了西周时期,周人比商人更加重视礼制,于是迎来了青铜器铭文的大发展,随之铭文的内容也变得丰富多彩。魏晋时期有专人开始研究应用文的写作特点。应用文的概念是由清朝的刘熙载在《艺概·文概》提出,并且指出了应用文重实用和有行文方向之分的特点[2]。由此可见,应用文的历史悠久和其对于促进社会发展、记录历史变革的重要意义。我国的应用文写作史如此辉煌,学生应提起写作应用文的兴趣,并真正意识到:学好应用文,不仅是个人生存发展的需要,更是历史和时代的召唤。

2.通过应用文写作教学,帮助学生树立社会责任感。“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育家陶行知的这句话直截了当地道出了教育和写作的实质。大学生是国家发展的基石,社会建设的栋梁。一名合格的大学毕业生不仅要具有专业的知识素养,更要有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而这种思想政治素质最直观的表现就是要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一种寻求国家发展和出路的社会责任感。陈子昂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也是一种胸怀天下的社会责任感。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更是一种和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样的社会责任感。《大学》中讲到“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简言之,作为一个受教育的人,学习的终极意义不外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正是因为我国自古就有如此宏大的教育目标,无数文人先贤以天下为己任,所以在每一次民族和国家危难之际,如岳飞、文天祥身先士卒,身体力行。在社会动荡,民不聊生之际,如苏轼、王安石,寻求变法,谋求出路。他们不仅给历史增添了色彩,更为后辈子孙留下了灿烂的文化遗产。诸葛亮的《出师表》、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司马迁的《报任安书》,等等,作为应用文书的典范,无不充盈着作者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在中华民族曲折的发展史上,正因为这份可贵的社会责任感,才使得我们的祖国和民族百折不挠,一路向前,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因此,在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当中,教师不仅要给学生传授各文种的适用范围、注意事项,还要分析范文、欣赏范文,更重要的是要进一步挖掘每个文种背后所体现出来的行文者的政治素质、职业素养和社会担当。

3.通过应用文写作教学,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感。应用文写作教学中,如何深入挖掘各个文种所蕴含的德育元素和德育功能呢?所谓:“言为心声,书为心画。”这些文化价值和道德理念都深深地蕴藏在各类应用文书的适用范围和字里行间,作为大学教师,很有必要挖掘其中的奥义,从而夯实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之基[3]。

1.讲解应用文发展历史,引导学生建立充分的文化自信。西周春秋时期,我国初始的公文种类较少。后来,由于国事的繁杂、礼仪的周全,加之封建等级观念的森严,公文种类逐渐多起来。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公文在工作实践中的需要,公文文种的用途及适用范围都发生了变化,形成了公文处理工作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历史过程。

结合具体的文种内容,在上述应用文发展历史的背后,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国家礼乐、官职、民生制度的发展、改革和演进的历史,是一个民族为了生存、发展而不懈努力的历史。中国近代应用文书记载着中国人民屈辱的历史,也记载着华夏民族不屈不挠抗争的历史。尤其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公文的一系列变化演进,不仅反映了我国法制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还反映出我国政府越来越重视工作的科学性、管理的制度化、行文的规范化。从中学生一定会深深感受到,我们的祖国能有今天的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是离不开党的领导和传统文化的滋养的。

2.阐述文种的内涵和外延,帮助学生树立职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应用文书是为了“应”付生活,“用”于实务的“文”章。尤其是党政公文,是党政机关实施领导、旅行职能、处理公务的具有特定效力和规范的文书。以讲解公文的行文规则为例,关于报告和请示的一条行文规则为:“行文关系根据隶属关系和职权范围确定,一般不得越级请示和报告。”教师对这一点的阐述就可以帮助学生在今后的职业道路上树立很好的做事准则。因此,大学应用文写作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和技能,还要挖掘出不被学生了解和重视的职场规则,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精神[4]。

总之,我国有一条古训“三分做事七分做人”,直截了當地道出了一个人思想道德的重要性。一个人无论将来从事什么行业,做什么工作,都需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这是最基本的,因为“三观”影响着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教育界也有“德育为先”的科学论断,而在应用文写作教学当中,我们要分析各个文种的经典案例,多挖掘其中的德育元素,将教书和育人比较完美地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宋)朱熹.四书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2](清)刘熙载.艺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3]路德庆.普通写作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4]尉天骄主编.基础写作教程(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编辑:张慧敏

猜你喜欢

应用文写作教学探索课程思政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论“内外兼修”模式下高职应用文写作第二课堂学习平台的构建
中职应用文写作教学初探
行动导向教学法在中职《应用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素质教育视角下的民族高校逻辑学教学探索与实践
高中数学课堂中德育溶合的探索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综合实验的教学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