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舞境象
2022-05-29姚芳
姚芳
摘要:深圳市盐田“疍家人婚俗”文化,2007年先后被列入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本文阐述了以音舞相融,境象再生的创作理念,呈现了“疍家人婚俗”在实景海上迎亲仪式、广场展演形式、舞台艺术形式等创作中不同的演绎形式,并探讨了疍家婚俗文化与音乐和舞蹈创作在各个层面融合,进而促进其活态传承和推广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疍家人婚俗” 音舞境象 传承和推广
“疍家”,亦称为水上人家。顾名思义,是在水上生活的人。疍家是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在船上生活居住,从事捕鱼、采珠、挖蚝等水上作业的族群统称,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福建、海南、港澳等地。
历经由海上到陆地的迁徙,疍家人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疍家传统文化、疍家习俗依旧较好地保留下来。其中,“疍家人婚俗”是疍家最独特的文化标志。深圳市盐田区盐田街道渔民新村是盐田疍家人聚居地,其原住民世代靠海而居,即属于以捕鱼为生的疍家人。2007年,盐田“疍家人婚俗”先后被列入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自2012年起,盐田街道办成功地举办了十届深圳市盐田疍家文化节等一系列民俗文化活动,为疍家婚俗文化的保护、挖掘、整理、传承和发展,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同时,更为提升疍家婚俗文化的影响力,促进疍家文化的对外推广、交流和发展,提供了展示的平台。
笔者近二十年来,一直致力于对疍家的民俗民风、生活劳作、宗教信仰等信息进行采集、整理和提炼,将其文化符号融入到作品的编创中,探索以不同的艺术形式:实景水上迎亲仪式、广场展演形式、舞台艺术形式等,以继承、发展和创新为目的,来演绎“疍家人婚俗”在不同时期、不同生活场景里所呈现出的独特文化气质和精神风貌。
一、继承——水上迎亲仪式
在创作歌舞剧《花艇水上漂——疍家婚俗的记忆》之初,便制定了选用海上迎亲和唱咸水歌相结合来架构至今已有160多年历史的水上迎亲仪式。历史上疍家人以船为家,不与岸上人通婚,子女婚嫁都在海上举行。所以在创作模式上采用了海上实景情景剧的形式。
首先,“真”。在近距离逼真地重现百年前“疍家人婚俗”水上迎亲场面的同时,运用对比、反衬、抒情和首尾呼应等手法,将疍家水上迎亲的历史一幕幕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以及从海面避风塘出入海口环境选址,“扒龙船”船只的来往路线安排及演练,新郎、新娘、母亲、媒婆、姐妹们、渔民们等人物角色的甄选,咸水歌谣的唱词,嫁衣和头饰、木船、彩礼、嫁妆、锣鼓、道具等细节,无一不是按照百年前的疍家人婚俗原样复制而来。
其次,“情”。当海上迎亲的花艇在新郎和媒婆的带领下携带彩礼,敲锣打鼓前往女方家迎亲时,喜庆热闹的气氛达到了高潮。而疍家阿嫲为女儿亲手盘头带上凤冠花簪那一刻起,到含泪依依不舍地唱着“南海湾,飘过了世纪风耶,不能上岸咧,我们一样嫁人呦。嫁出了一个咧疍家好光景耶!一段美好的记忆温暖着风雨中人,花艇还在水上漂耶……”这荡气回肠的咸水歌,无不使人为之动容,泪流满面。爱情、亲情、家园之情都早已囊括在这仪式当中!雖然演绎重现的是百年前疍家人婚俗中水上迎亲的场景,但人类共通的情感却历久弥新,源远流长。
最后,“特”。水上迎亲仪式充分利用了海洋的独特地理环境优势,真实地还原了疍家人海上迎亲嫁娶的实况。通过水上迎亲仪式,进而延伸呈现出疍家文化、习俗、民风、礼仪、服饰、歌谣等,这些都充分体现了疍家独特的海洋文化特点。
海上实景仪式展演《花艇水上漂——疍家婚俗的记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疍家人婚俗”起到了较好地保护和传承的作用,使其从民俗陈列馆里走出去,回归到人民群众中来,这也是当代年轻人认识过往历史的重要活标本。对其保护和传承有着积极的探索意义。
二、发展——广场展演形式
从创作实景水上迎亲仪式《花艇水上漂——疍家婚俗的记忆》,到创作《疍家婚俗》陆地广场展演作品,怎样做到既能保留疍家人婚俗原本模样、特殊性和海洋文化的特色,又适宜陆地广场流动性展演与推广,使其“旧貌换新颜”更“亲民”?那就需要艺术化挖掘编创和加工。
首先,“新”。音乐作曲在保留疍家咸水歌的曲调、拉腔、衬词和韵味的同时,注意音效的融入及情节段落之间锣鼓节奏的变化处理烘托气氛,从而使观众随着欢快的锣鼓和优美的咸水歌,被带入宛在目前的画卷中来。音乐和鼓点首先就营造了有声有色、亦真亦幻的境象。
其次,“巧”。舞蹈编排中,在保留和吸收了陆地“花龙舟”“划旱船”和客家“舞麒麟”外,又选用了舞蹈道具扇来巧妙地模拟了海浪以增强其视觉美感。而蓝白相间、灵活铺张的扇子既是道具,又是“海风吹”来疍家人婚俗那热闹场景和情感宣泄的情绪延伸。
最后,“美”。疍家服饰从最初的方便生活和劳作的基本功能外,一路走到今天,在保留其独特的属性标签外,在款式设计、颜色、面料、裁剪、腰身的装饰及竹笠的做工和笠带色彩编制等细节上,做到在不变之中有变化,有所创新,有所发展。以符合现代人审美需求。在疍家海天一色的精美服饰中,感受到疍家审美的个性,体会“笑在山水间”的独特海洋文化气息扑面而来。
在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疍家人婚俗”精髓的本质下,秉持保护发展的理念,运用音乐、舞蹈、歌谣、表演、服装、灯光、化妆、道具等艺术手段和表现方法来加工再提高,顺应时代的发展,使其更具有“文化自信”,获得当下人民大众的接受和喜爱,从而起到推广和发展的积极作用。
三、创新——舞台艺术形式
在面对同一题材素材的多样性创作时,笔者认为从作品主题确立到形式运用,从人物情感脉络到思维方式,从海上实景陆地到三维舞台,都需要跨时空、多角度、多维度、多侧面、多思路下进行深入持续的开掘和提炼,取其精髓创作和编排。作品主题与人物情感表达是第一位的。同时作品选择的切入点,叙事的风格,写意或是写实的运用和把握等等,亦会对作品主题的升华和人物思想情感不断丰富与变化所呈现出的艺术效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将“疍家人婚俗”——水上迎亲仪式搬上三维空间的舞台,其目标是创作优秀的舞台艺术精品。弘扬疍家人历经苦难、荣辱不惊、自信豁达、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取其形,塑其人,传其神。艺术不创新就无法生存。如果说广场展演是实景水上迎亲仪式的陆地延续升级版,那么舞台艺术表演则是给这古老的民俗文化注入新鲜血液,使其在新时代的舞台上绽放得更加独特,光彩夺目!
首先,“取其形”。保留其原有的模样。赤足、织网、撒网、晒鱼、嫁娶、劳作和工具(道具)等独特的动态过程。使人一看便知,这只属于疍家典型的独有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同时,动态不断发展又是传统与时代结合的必然结果。
其次,“塑其人”。疍家人与海为生,在与风浪搏击的岁月中历练了爽朗、豪情的性格。舞台上人物性格的刻画更要独特鲜明,使人过目不忘。同时,突出疍家女儿(新娘)的“美”,疍家媒婆的“浪”,疍家女人的“坚”,疍家阿婆的“韧”等人物特点。以小见大,窥一斑而见全豹。即展现了不同时期,不同年龄的疍家女性在传统与现实,族群与家园,民俗与婚嫁,繁衍与生息中所蕴含的疍家历史、文化、转折和变迁。
最后,“传其神”。通过舞台上疍家典型艺术人物形象“新娘”的确立,以人物生命历程之点连线穿越山海和古今,以线展面传其神韵和风骨。经过历史、时间和人民的生活洗礼而积淀下来的疍家人古老而独有的婚俗文化,运用舞台艺术形式来创新,升华了疍家儿女的大爱情怀,守护共同的精神家园。
四、回归——活态传承,促进发展
2012年,深圳盐田为了弘扬疍家文化,自筹资金10余万举办了首届疍家文化节,此后得到了盐田区宣传文化体育事业专项发展资金的资助,由政府搭台,企业、社区、疍家促进会、居民等多方能动参与,形成了良好的联动机制,迄今已成功举办十届。
盐田区文化部门以举办疍家文化节为契机,从原疍民生态群体传承、专业音乐与舞蹈团队创作和疍家文化活态传承创新发展三个层次出发,构建了一条完整的疍家文化活态传承发展的生态链。
首先,组建“原生队伍”。由盐田街道办事处文化站成立“盐田明珠艺术团”的同时,又由疍家姐妹、渔村居民成立了“渔村海韵艺术队”,成员均是疍民或熟悉疍家文化的社区人员,确保了疍家文化的原汁原味。
其次,“专业编创”。组织专业编创人员对疍家文化进行了深入挖掘、整理和保护,通过对疍家文化的提炼和表达,使其可以通过音舞相融,境象再生的艺术形式得以展现;尤其是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盐田“疍家人婚俗”,这个最为被广大人民群众津津乐道和喜爱的疍家标志性传统民俗为题材,创作了盐田疍家文化节的保留剧目,实景海上迎亲仪式《花艇水上漂——疍家婚俗的记忆》,作品充满了神秘原始仪式感和自然美感,极具震撼力。
第三,“赋能发展”。借助疍家文化节的平台,以开放式的心态、发展的眼光、创新的思维,将新的技术、新的理念融合,积极运用各种新业态模式,促进科技+、文化+、旅游+的互相赋能,融合发展,增加年青一代的关注和喜爱,使其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疍家文化节编创的民俗情景歌舞《唱嫁》,在“扒龙船,唱咸水歌”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吸收了客家人唱客家山歌和舞麒麟的习俗,这种多元共生的新民俗文化正是其具有强大生命力的表现。
五、基于“疍家人婚俗”创作的思考
在疍家音乐和舞蹈的创作中,以疍家文化为本,将具有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等特有的文化符号通过音舞相融,境象再生的艺术形式展示出来,融入文旅融合发展的新时代,使优秀传统文化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
首先,“追本溯源”,创新发展传承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疍家人婚俗”来源于生活,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再回馈社会。这不是简单的轮回,更不是回到了原點。音乐和舞蹈作为大众所最喜爱的艺术表演形式,通过转化创新后,提升了“疍家人婚俗”的艺术魅力,增加了受众群体,市场活力增强,政府扶持力度加大,走进社区,走进校园,走进市民的生活……艺术、市场、群众形成了稳定的三角支撑结构,互为支撑。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这也是所有传统文化获得新生的必由之路。单纯的“保”,是保不住传统文化的,发展和创新才是根本。音舞境象的编创形式在“疍家人婚俗”的传承和发展方面就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可喜的是,现如今疍家女儿出嫁,还时有采用“花龙舟”和“划旱船”的形式迎亲娶亲,吃咸茶,吃汤圆,这种在民间延续再生的民俗是很多进入博物馆作为资料保存的“非物质文化”难以比拟的。
其次,“提炼呈现”,创作精品与时俱进。探索运用最善于“表情达意”的艺术表演形式,在尊重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以现代思维解读民族心理和地域文化,结合时代性,突出地域性,开展其舞台艺术创作和实践,对“疍家人婚俗”文化“回归”的作用和意义,是不言而喻、毋庸置疑的。微型音乐剧《花艇水上漂》荣获广东省第七届戏剧花会比赛金奖,深圳市鹏城金秋社区艺术节比赛金奖,十佳演员奖。还有其它一系列反应疍家生活的《疍家女儿美》《海风吹》《疍家女人》等作品均获得广东省中老年舞蹈大赛、深圳市鹏城金秋等各类艺术赛事的原创作品金奖、表演金奖和团体金奖等荣誉;再像《疍家婚俗》《家乡有支咸水歌》《笑在山水间》《海上疍家人》《渔村唱晚》《唱嫁》等一系列舞台艺术作品的呈现及应邀参加北京、香港等地的文化交流汇演等活动,又进一步对外扩大了深圳市疍家婚俗文化的宣传力和影响力。
在2020年第三届深圳非物质文化遗产周暨深圳市盐田区首届非遗文旅嘉年华与第九届盐田疍家文化节的活动中,组织者不但在传统媒体的电视、报纸上广为宣传,在线上、公众号,乃至“两微一抖”等新媒体、自媒体上也做了广泛工作。央视CCTV-2进行了跟踪报道,深圳电视台和学习强国也在其平台上播出了开幕式盛况,构成了组织、宣传演出、反馈,再反过来促进的良性循环。
第三,“固本铸魂”,提升文化感召力。在日新月异、五花八门的网络时代,全球艺术多元化、同质化、娱乐化,新旧更替如弹指一挥间。古老而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显得尤为重要与迫切。注重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是民族自信,文化自信,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感、自豪感、归属感、凝聚力的“根”和“魂”之所在。2012年深圳市盐田区文联舞蹈家协会便着手于现实题材音乐舞蹈诗《山海之间》的剧本创作及修改工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代表达,绝不能表皮的传承,需要探求不断创新与发展的途径,同时放眼世界更广阔的展示和交流的层面,组织更专业的表演和创作团队。在吸收、借鉴和利用多方技艺的同时,深潜,深挖,创作出更具有标杆性、时代性、民族性、地域性、独特性和与现代艺术理念相融合的疍家婚俗精品剧目,使其成为一帧独特亮丽的中国文化名片,走出深圳,走向国际舞台。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疍家人婚俗”血脉的传承跨越时空富有永恒的魅力。让具有当代优秀价值观的疍家人精神超越国度,得到更深广的弘扬和流传!
小结
在文旅融合的大潮下,应致力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精品,在传承中转化,在创新中发展,充分运用音舞相融,境象再生的创作手法,把疍家故事讲进人民的心里,代代相传,经久不衰。非物质文化遗产“疍家人婚俗”对音乐与舞蹈创作的影响和赋予的珍贵启示,促使我们不断地去实践,去思考,走出一条活态传承的光明之路,这也正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本质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