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世界经济2021年主线梳理与2022年趋势预测(投资贸易篇)

2022-05-28张锐

对外经贸实务 2022年5期
关键词:风险投资国际贸易

摘要:国际贸易虽然在2021年遭遇到了海运不畅、世纪大堵船等意外事故的冲击与影响,但最终在各国经济整齐复苏力量的拉动下出现了加速快行的现象,贸易总额创下了历史最高记录;更值得庆幸的是,全球投资并购并没有受到诸多阻挠政策的羁绊,而是我行我素地迈开了圈城掠地的铿锵脚步,无论是并购数量还是成交总额,最终都创出了历史最好水平。展望2022年,世界经济将在廓清更多不确定性因素的轨道上继续复苏,侵扰人类的新冠肺炎也终将离去。

关键词:国际贸易;投资并购;税收改革;风险投资;经济展望

穿过各种险滩暗礁,国际贸易在风雨交加中寻找归航的方向;顶住突如其来的意外变故,国际贸易在经历摔打中抵达创纪录的巅峰;突破层层政策壁垒,全球投资在纵横捭阖中壮大自己的身躯;划破重重迷雾,全球并购在激情四射中扩展自己的城池。也正是有了微观经济的不断突破与创新,才有世界经济在宏观高度更加强壮与伟岸的气场表达,自然,当我们翘首遥望未来一年时,投身给全球经济的信心应该更为充实和饱满。

十三、国际贸易的痛点与支点

不同于2020年全球货物贸易在新冠肺炎疫情的残酷压制下急剧萎缩了5.3%的结果,受到各国经济渐次复苏力量的支撑,2021年的国际贸易也逐渐修复创伤而回归到相对正常的轨道,特别是与第二季度许多国家出现同比创历史记录的经济大幅增长竞相辉映,全球贸易在当季也跳涨22.0%,为历史最好水平,并且接下来的第三季度与第四季度也延续了不错的增势。对此,世界贸易组织在最新一期的《贸易统计及展望》中将2021年全球商品贸易量增幅由之前的8.0%提升至10.8%;无独有偶,联合国贸发会议发布的全球贸易更新报告指出,2021年全球贸易增长强劲并预计将达到历史新高水平,全年国际贸易额将达到约28万亿美元,比2020年增长约5.2万亿美元,比新冠肺炎疫情前即2019年增长约2.8万亿美元,分别约相当于增长23%和11%。

不过,无论是WTO还是LNCTAD,在看到总体年度贸易强劲增长成绩单时,也发现了全球贸易存在的不平衡事实。一方面,区域之间的贸易复苏存在较大差异,中东、南美和非洲的出口复苏最为缓慢,同期中东非洲等地的进口复苏最慢;亚洲的出口实现两位数增长,而所有其他地区的增长则非常温和,中东与非洲国家增速不到2.0Og%,同时亚洲年度进口比2019年增长9. 4%,而最不发达国家的进口则下降1. 6%。另一方面,2021年货物贸易额达到约22万亿美元的创纪录水平,但全球旅游和休闲、留学与商务交流等受到疫情压制出现负增长,全年服务贸易额仅为6万亿美元,仍低于新冠肺炎疫情前的水平,表明服务贸易的复苏显著慢于货物贸易的复苏。

除了贸易不平衡之外,正如世贸组织在《贸易统计及展望》强调,2021年全球贸易之所以显示出较大幅度的增长,主要是2020年世界贸易的负增长导致同比基数太小,同时如果没有一些人为与非人为因素的负面影响,国际贸易复苏增长的强度可能更大,而在各种综合性影响因素中,最大的掣肘力莫过于全球产业链与物流运输链的极度不畅与强行受阻,从而导致国际贸易效率大幅降低,出口企业成本显著攀升,并最终直接推动了全球进口商品价格全面上扬。

相比于中国对待疫情始终采取零容忍政策,东南亚国家表现出的疫情管控态度先是由紧到松、之后由松到紧的转变,而欧洲一些主要国家则主张群体免疫,对于疫情的控制态度就更为宽松,而美国政府对疫情的防控也无奈停留在对民众的道义劝导上,最终结果也乏善可陈。由于各国防疫政策以及民众对待疫情态度的差異化,导致了疫情控制与蔓延的差异化,由此最终影响各国生产恢复的不同步。像欧美等国感染人数不断飙升,生产恢复进度始终缓慢,自身产品供给不足,相应对进口产生了强烈需求,由此导致中国等亚洲国家出口的迅猛放量,但同时也加剧了全球物流运输的紧张度。

一箱难求、一船难求以及港口码头严重拥堵是2021年来国际贸易的特有景象,而运输载体的稀缺与紧张则直接刺激与推动了航运企业涨价与要价的欲望,从总部位于丹麦的马士基航运公司到德国航运公司赫伯罗特,再到瑞士的地中海航运公司,全球所有的航运企业几乎整齐划一地在过去一年多次宣布提价,不仅涨幅超过5-10倍的现象非常普遍,而且对运输集装箱征收附加费用也司空见惯,受到影响,衡量全球航运费率的指标 波罗的海干散货运价指数(BDI)从2021年1月开始加速上升,直至10月份抵达5650点这一过去十多年的最高位置后才开始临时性拐头朝下。

遏制BDI飙升的力量无疑来自于政府的干预。为了解决港口堵塞与运输不畅,美国政府不得不宣布动用美国陆军工程兵团,在沿海港口和内陆水道展开价值40亿美元的基础设施建设,但远水不能救近火,作为缓解全球物流运输受阻的重要国际举动,中国、美国和欧盟的海事监管机构通过召开全球监管峰会呼吁国际航运公司降低海运价格,最终以马士基为代表的国际航运巨头纷纷做出回应,并作出了降价或冻结即期货柜运价的决定。

作为2021年全球航运界的重大事件,一艘悬挂巴拿马国旗的“长赐号”重型货船在苏伊士运河新航道的搁浅无疑更加剧了国际货运链本应十分不畅的严重性。这艘长约400米、宽约59米的巨轮堵塞在苏伊士运河长达12天,数百艘货船因此滞留。资料显示,苏伊士运河占全球集装箱流量的22%,占到全球贸易量的12%左右,平均每天至少50艘船只在此通过,其中通过这条运河的液化天然气、原油和成品油等能源出口占全球出口量的5%至10%,堪称全球贸易生命线的“黄金水道”;而从苏伊士运河运输货物的价值来看,运河每日西行贸易量约为51亿美元,东行贸易量约为45亿美元,计算下来,这一运河152年历史上最严重的拥堵事件每天发生的损失高达96亿美元。

但是,比天灾更可怕的则是不断袭扰与冲击全球贸易的“人祸”。过去一年,基于不符合美国国家安全利益或外交政策的原则,美国不断增加他国在“实体清单”中的机构名录,制裁对象重点遍及欧洲的俄罗斯以及亚洲的中国、日本和新加坡等国企业。与此同时,印度追随美国的脚步,对中国59款手机应用程序实施永久禁用,印度尼西亚发出了停止所有大宗商品原材料出口的官方声明,受到影响,菲律宾也表示将推动逐步限制原矿出口的政策。

当然,对冲各种干扰国际贸易秩序的政策与商业正能量也在过去一年中加速生成与释放,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二十国集团(G20)在国际税收改革框架上达成的一致性历史协议,产生了包括“双支柱”内容的国际税改重大成果,其中“第一支柱”是向市场国重新分配大型跨国企业的利润和征税权,以确保包括数字产业在内的大型跨国企业在其所有实施商业活动并取得利润的市场缴纳公平的税额;而“第二支柱”是建立全球最低企业15%的最低税率,以打击跨国企业逃避税。据测算,“第一支柱”每年可将超过1250亿美元的利润重新分配给市场国,“第二支柱”在全球层面每年能够多产生约1500亿美元的税收,而更重要的是破除了全球企业税率出现的国家间“逐底竞争”以及封堵了跨国公司转移利润的“避税天堂”。

区域贸易合作的积极成果在过去一年中同样可圈可点。除了美国取消了对进口欧洲钢铁和铝产品征收的惩罚性关税从而结束长达三年的美欧贸易争端外,美国和欧盟还同意搁置围绕空中客车和波音的飞机补贴争议,将彼此向对方115亿美元出口商品征收关税暂停期延长五年。与此同时,中国宣布进一步扩大同中国建交的最不发达国家输华零关税待遇的产品范围,对原产于最不发达国家98%的税目产品提供适用税率为零的特惠待遇。不仅如此,中国还积极申请加入《全面与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和《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并与东盟、新西兰等经济体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升级议定书。另外,非洲自由贸易区也在2021年正式启动,澳大利亚与英国达成了自由贸易协定,而且这也是英国脱离欧盟后的首个贸易协定。

十四、资本并购的景点与看点

2021年许多国家尤其是发达经济体针对外国资本的投资与并购的政策不断收紧,如美国的《外国投资风险审查现代化法案》正式生效,澳大利亚将外商投资项目的审批金额门槛降至零,德国和法国加大了对卫生行业相关交易的审查力度,意大利将医疗、食品和金融服务业领域的外商投资纳入监管范围,甚至美国不断增加“拉黑”相关国家投资企业的名目数量,欧洲议会也通过了冻结中欧投资协定的议案,但日益加高的封堵围墙也没能阻挡住市场自我张扬的脚步,商业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圈城掠地之风愈演愈烈。

以第一季度发生规模为1.3万亿美元的有史以来最强劲资本并购为年度开端,紧随其后的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接连并购成交破1.5万亿美元并续创历史同期新高,根据全球金融市场数据和基础设施提供商Refinitiv的统计数据,2021年前10月,全球并购交易规模己超过4.3万亿美元,接近2015年创下的4.8萬亿美元的全年最高历史纪录,也大大超出2020年全年3.6万亿美元的并购数额。基于此,毕马威给出的权威预测数据是,2021年全球并购交易规模将达到创纪录的6万亿美元。

北美地区尤其是美国依然像往年一样成为商业并购最活跃的地区。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前三季度,美国地区产生的并购交易额1.89万亿美元,欧洲地区并购成交量达到0.97万亿美元,同期亚太地区资本并购数额上升至0.86万亿美元。按照同比增幅计算,前三季度美国大幅增长210%,欧洲递增49%,而亚太地区增长46%。同时据毕马威预计,以上三大地区在2021年并购总额将超过4.8万亿美元,囊括全球并购总量的80%。此外,过去一年中全球排名前10的商业并购几乎全部来源于北美、欧洲与亚太地区。

除了各国国内发生的本土性或区域性并购外,过去一年中跨境资本并购充当了全球并购的商业主线,无论是并购数量还是并购资本总额都创出了历史新高,其中美国空白公司Altimeter出资400亿美元收购了东南亚最大的叫车和送餐公司Grab、加拿大太平洋铁路公司以250亿美元的价格吃进了美国堪萨斯城南方铁路公司、美国金融科技公司Square斥资290亿美元并购了澳大利亚的支付公司Afterpay、法国汽车零部件供应商佛吉亚以67亿欧元的现金代价收购了德国汽车照明和电子集团海拉100%的股权、美国电信基础设施运营商电塔公司出资77亿欧元收购了西班牙电信在欧洲和拉美的移动通信基站业务,同时美国康菲石油集团出资95亿美元接手了荷兰壳牌公司在美国最活跃油田二叠纪盆地的所有资产等。按照Refinitiv的统计数据,2021年全球跨境并购相比前一年猛增了1.3倍。

无疑,伴随着大规模跨境并购的是一个又一个单一资本的饕餮盛宴,毕马威给出的统计数据是,规模超过50亿美元的大型交易数量在2021年增加了127%,资本额度超过100亿美元的超大型商业并购达到了103%,其中典型的并购案有:加拿大太平洋铁路公司收购美国堪萨斯城南方铁路公司不仅打造出了首个连接加拿大、美国和墨西哥的铁路网,而且成就出北美有史以来最大的一起铁路并购交易;全球领先的医疗产品公司百特以每股156美元现金全资收购全球医疗技术领导者Hillrom创造了迄今为止全球医疗产品的最大资本并购记录;美国金融科技公司Square买进澳大利亚支付公司Afterpay产生了全球最大的金融科技类支付企业;阿尔斯通收购庞巴迪铁路业务使得阿尔斯通超越西门子成为全球第二大轨道交通公司;法国汽车零部件供应商佛吉亚收购德国汽车照明和电子集团海拉诞生出了全球第七大汽车零部件供应商;澳大利亚第二大油气公司Santos全股票收购第三大油气公司Oil Search催生出当地最大的石油和天然气生产公司。

就行业来看,与往年许多并购发生在石油、天然气等上游资产领域有所不同,2021年处在下游的生产与消费地带所出现的并购更为活跃。依据普华永道的统计与预测,汽车行业2021年的资本并购超过250宗,并购金额将达到1000多亿美元的创纪录水平,其中最大的并购案为标致雪铁龙集团与菲亚特克莱斯勒汽车公司高达520亿美元的合并交易;在游戏市场,投资银行Drake Star Partners的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全行业生成的并购交易额达到1100亿美元,为前一年的四倍之多,同时创下了历史最高纪录,其中资金规模最大的交易为微软出资75亿美元价格收购Bethesda母公司Zenimax;在奢侈品领域,LVMH集团出资158亿美元完成了对钻石珠宝及腕表品牌Tiffany的收购,从而造就了奢侈品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桩交易案,由此拉动2021年商业资本对奢侈品的并购下注将超过300亿美元。

综合判断,过去一年全球资本并购之所以异常火爆,一方面是企业家们对于世界经济的乐观认知,即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逐渐被控制,全球经济在走出谷底的同时,总体展现出的复苏力度与未来繁荣趋势更加明晰和强烈,趁着估值尚处于底部位置,资本希望通过收购拿到廉价资产,并可能在今后的较高位置出售变现而获利;当然,资本并购阵营中也不乏寻找优质性资产与成长性企业的商业劲旅,其最终目的就是盘活标的的基础上实现战略经营与坚守,并在自己手中形成持续增长与长期增值的能力。另一方面,各国政府推出的宽松货币政策特别是欧美国家的零利率和负利率,让企业间接融资成本大幅降低,由此创造出了支持资本展开并购拳脚的宽松信贷环境,与此同时,全球绝大多数国家股市的繁荣也为企业再融资提供了理想的土壤,让发起并购的资本方手中所能掌控的弹药更为充足而丰盈。

还需承认的是,作为一种新的商业主体,SPAC的出现则让并购变得更加的频繁与快捷,甚至可以说2021年许多并购都是在SPAC的直接推动下完成的,而与此同时,全球风险投资的规模扩张也加速了资本并购的进程。按照毕马威发布的专题分析报告,2021年全球风险投资总额达到了5700亿美元,资本规模创出历史新高,而更重要的是,与过去15年中风投平均每年进行不到150笔交易完全不同,2021年的风投交易量增至近400次,同时平均投资额度也从前15年的年均900万美元上升至2021年2700万美元。对于商业并购来说,风险投资与SPAC应当是两大珠帘合璧的力量,前者让更多的新生企业获得资金援助并顺利度过成长期,后者也因此能够获得可以选择的更多优秀并购标的。

十五、2022年经济趋势的观点与视点

经过近两年的复苏,世界经济应当说已经完全走出了阶段性底部,虽然接下来的某些时段可能还会波折不断,但总体复苏性增长趋势会得到延续。对此,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和联合国贸发会议分别预测2022年全球经济将增长4.9%、4.9%、4.5%和4.5%。同时对于发达经济体与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的经济判断,四大权威机构给出的预测结果分别介于4.3%4.5%和4.9%5.1%之间,其中发达经济体中美国增幅最大,年度增长可达5.2%,而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中印度升幅最高,全年GDP可达到8.5%。

分析四大权威机构的预判数值,发现存在着共同的五大基本特征:一是2022年经济增长幅度显著低于2021年实际经济增长程度;二是2022年经济增长幅度远高于過去50年的平均增幅( 3%),而且会成为上世纪70年代初以来全球经济连续增长最强劲的一年;三是与前一期的预测相比,最新的预测值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小幅调低;四是虽然经济呈现持续复苏态势,但并未恢复至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前的正常水平;五是总体经济增长并不意味着所有国家的经济增长都己触顶,全球还有不少国家经济增速可能还会在2022年放缓,经济增长不平衡性的特征非常明显。

由于2022年经济增长的基数要明显大于2021年的同类指标,最终经济增幅小于2021年完全可以理解,但权威机构普遍相比前期调降了经济动态增速并且指出局部经济会呈现放慢态势,归根结底就是世界经济面临着一个并不确定的复杂环境,而且不同于过去一年一些具体和重要的因素比喻货币政策的宽松变得可以做出相应的肯定性预测,2022年的宏观政策所可能发生的变化更大,更难以把控,由此决定了对经济增长预测相对精准的把控难度可能更大。实际上,不确定性总是存在,我们必须要从不确定性因素中厘清与甄别出更多的确定性成分,从而使得对世界经济的预测变得尽可明朗与清晰。综合起来,2022年全球经济会受到以下几个主要因素的影响。

(1)新冠疫情。总体判断随着各国抗疫、防疫经验的增强,特别是疫苗接种人群的更为普及,新冠肺炎带给人类生产与生活负面牵绊与冲击会呈现出边际减弱态势,但未来一年时间内病毒销声匿迹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主要原因是各国政府以及民众对病毒的认知以及行为控制干差万别,且只要病毒传染途径得不到阻断,疫情就必然存在间歇性与局部性爆发的可能。而问题的关键是,疫苗的进展性成果永远会落后于病毒的变异速度,如果出现新的病毒变异,最终变异的数量、病毒的毒性以及传染的能力等等,都直接决定着疫情的轻重程度,从而给经济产生不同程度的扰动。

(2)通货膨胀。全球物价上涨趋势延续至2022年已经不可避免,但问题是延续时间多久,是否还会继续恶化,以及期间何时出现高点后物价开始转头向下?彭博社在2021年年底做了一次全球性调查,受访的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2022年通胀会出现下降,具体来说,2022年上半年将是物价可能小幅走高的时段,但到下半年会呈现下降态势,到年底全球消费者价格将降至2.6%,但仍高于疫情之前十年1.8%的平均水平。应当说这种一致性预测有其合理成分,最主要的支撑依据是货币政策的收敛会对物价形成抑制,但可能疫情好转之后消费得到爆发,并在需求端对物价形成拉动,从而让通胀维持在一个温和的位置。如果出现这种情况,不仅对全球经济的复苏没有任何害处,相反更有利于企业经营的改善与商业周期的扩张。

(3)货币政策。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的大面积收缩将成未来一年的总体基调,其中加大缩债规模与频率已经成为一个非常明朗的节奏,但核心是在调动数量工具的同时是否使用价格工具,而最为关键的是美联储是否会启动加息,以及加息的频率和幅度如何?但可以肯定的是,在缩债没有完成之前,美联储不可能同时投放利率工具进行货币政策紧缩,因此加息至少推到了2022年的第二季度;如果当时通胀还未减弱,加息将随时启动,但若随后物价出现回落或者涨幅不大,美联储势必会拉宽加息的时段,因此,鉴于通胀未来一年前高后低的格局,美联储年度加息次数不会太多。另外,不同于金融危机期间美联储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总共持续了约6年时间,本轮QE从投放到收缩仅延续两年多,收敛节奏更迅疾,对市场的震动可能更大,考虑到金融危机之后政策收紧过程所曾产生的不小机会成本,预计美联储在每次加息之前都会选择与市场保持及时的沟通,升息幅度也会每次控制在25个基点,以减弱政策收缩对金融市场与宏观经济形成的冲击。

(4)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出现整体收缩完全不同,2022年各主要经济体集体踩大财政政策油门以形成对货币政策动能的替代己不容置疑,从而给全球经济的稳定复苏增添了更多的期待,其中拜登政府的经济援助特别是基建计划都将实质性落地,除了拟投资1.2万亿美元在国内开始进行桥梁、机场、水道和公共交通等的改造升级外,美国还发起了一个名为“重建更美好世界”的全球基建计划,该计划将联合欧盟、日本等七国集团成员国共同出资,在世界各地投资多达10个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对此,欧盟己承诺计划募集3000亿欧元在全球进行针对数字化、健康、能源、气候等领域的基建投资,而英国也提出了30亿英镑的“清洁绿色倡议”,打算帮助发展中国家推行绿色技术,以更环保的方式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不仅如此,欧盟2022年财年总预算支出达到了1706亿欧元,日本在2022财年中追加了有史以来最大的补充预算,且这些新增资金绝大部分都将用于经济的振兴。另外,作为新兴市场最大经济体,中国在继续保持3.2%的财政赤字率水平的基础上,2022年可能会小幅增加地方政府债券发行量至5.0万亿元,并且中国政府已经承诺将提前开展一些基建投资项目,2022年极有可能成为中国的“基建大年”。只要作为全球经济主力阵容的美国、欧盟、日本以及中国投资加码增速,世界经济就不会失去引体向上的基本动能。

(5)产业链与供应链。伴随着各国经济的进一步复苏,原来制约本国供给的产业链也将得到逐渐康复,至少像芯片等中间产品已经度过了最为短缺的状况,最迟至2022年下半年有望恢复供应稳定状态,这样有助于汽车、家电等许多行业的商业景气度改善与提振;另外,根据英国咨询公司德鲁里的全球集装箱码头运营商年度回顾和预测报告,未来5年全球集装箱港口操作能力将保持年均2.5%的增长,但同期全球需求将会保持年均5%的增长,海运行业的复苏成长周期为2 3年,也就是说2022年全球海运可能还将受到集装箱、船舶及港口操作能力吃紧等因素的制约,但至少不会出现如同2021年那样罕见的物流拥堵与挤压状况,而且全球集装箱运输价格己从2021年10月开始连续下降,即便是奥密克戎的新病毒威胁之下也没有改变基本走向,反映全球供应链最糟糕的阶段已然过去,在压力逐步得到释放与渠道得到日益畅通的前提下,企业的原材料与燃料以及消费者的生活必需品将比前一年得到更便捷与更充分的满足,全年价格预计不会出现更大幅度的弹升,通胀得到控制的同时生产与生活成本的上升空间也不会宽口径打开,企业投资需求与民众消费需求互相共振,从而拉动全球经济继续上行。

(6)债务与汇率危机。在主要发达经济体尤其是美联储货币政策出现收缩的背景下,新兴经济体与发展中国家并不具备发达国家那样新新债还旧债的自我循环能力,原因是不仅仅融资的信用度步入后者,更重要的是其偿债成本的显著提升。在美联储宽松货币政策条件下,出于抗御新冠疫情以及提振经济之所需,新兴市场国家利用资产端成本降低的时机融入了不少增量外债,但如今美联储货币政策收紧趋势基本己定,美元利率中枢的上移必然增大新兴市场与发展中国家的偿债负担,尤其是像阿根廷、委内瑞拉以及土耳其等国本来就没有从原有债务困境脱离出来,如今又添新债,偿还能力十分有限的情况下不排除出现大面积违约的可能。此外,美联储货币政策转向也会导致先前流入新兴市场的资本大规模外逃,新兴市场资产在出现重新估值的同时,汇率贬值的压力也会加大,从而进一步增大其再融资与债务偿付的风险敞口。而只要新兴市场经济因此受到挤压与冲击,包括发达经济体在内的全球经济复苏过程就会一波三折。

参考文献:

[1]张锐.非洲自贸区的期待与隐忧[N].证券时报,2021-01-07.

[2]张锐.自贸区是非洲经济一体化的里程碑[N].国际金融报,2021-01-11.

[3]张锐.车栽芯片:短缺之痛与未来之警[N].国际金融报,2021-01-25.

[4]张锐.华尔街新宠SPAC的吸引力在哪?[N].国际金融报,2021-03-20

[5]张锐.低收入国家走出债务泥潭道阻且长[N].国际金融报,2021-06-03

[6]张锐.欧盟碳市场可资借鉴的十条经验[N].上海证券报,2021-07-17.

[7]张锐.欧盟的碳边境税会伤到谁?[N].证券时报,2021-07-27.

[8]张锐,欧盟推高碳税值得借鉴的经验[N].证券時报,2021-09-03.

[9]张锐.中国加入CPTPP必须跨越多重障碍[N].联合早报(新加坡),2021-09-23

[10]张锐.国际税改的赢家与输家[N].证券时报,2021-10-14.

[11]贾世勤,张永华,宋修远,等.2022年世界和中国经济金融形势展望[J].海外投资与出口信贷,2022(1):5-8.

[12]邓志超,连平,周宇.国际税收制度改革新进程及其影响[J]国际展望,2022(1):54-73.

[13]韩霖,田芸芸.G20国际税改五年回顾:BEPS成果的国内落地及最新发展——专访国家税务总局国际税务司司长蒙玉英[J]国际税收,2021(4):3-8.

[14]吴斌,曹丽萍,沃鹏飞.复合的碳税和碳排放权交易政策:欧盟的经验与启示[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84-94.

[15]张慧智,汪君瑶.“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中国加入CPTPP的政治经济思考[J].东北亚论坛,2021(3):46-59.

[16]苏庆义,王睿雅.中国加入CPTPP: -个统一框架的分析[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3):63-72.

猜你喜欢

风险投资国际贸易
2023 年《国际贸易》 月刊总目录
你应该知道的国际贸易
警惕国际贸易欺诈
点扬国际贸易(上海)有限公司
风险投资企业财务管理途径的思考
一类分数阶房地产风险投资系统的混沌同步
银行对风险投资的金融创新研究
浅析我国风险投资发展现状
浅析风险投资阶段性
国际贸易新趋势下的教育教学改革